莆田市城厢区开展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行动
村社结对 富民兴村
7月9日,位于莆田主城区学园南街旁的停车场投入运营。该项目由城厢区霞林街道坂头社区与灵川镇硋灶村共同投资建设,预计每年可为双方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
硋灶村地处灵川镇东北部,是革命老区村,受限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该村村民增收渠道单一。由于组织动员力弱、带领致富能力不强等问题,硋灶村党支部一度被列入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升对象。
今年年初,城厢区在全区范围内精选10对村(社区)开展党组织结对共建行动,由城市社区、城镇强村在党建、人才、产业、治理等方面帮带农村弱村。在村社共建行动中,硋灶村迎来了发展契机。与其结对的坂头社区位于木兰溪畔,随着莆田城区向南拓展,坂头从建制村变为城市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近500万元。眼下,坂头社区已为硋灶村量身定制了首善之区停车场、智能化禽类养殖场、十里风光带等3个产业发展项目,项目全部落地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30万元。
项目带动
资源匮乏、项目难寻,是制约弱村发展的共性难题。
城厢区以项目联建为抓手,鼓励帮扶的社区、强村将成熟稳定的集体经济项目向弱村开放,吸纳弱村以资金入股方式参与经营,实现集体经济收益共享;采取共建产业园、建立代工基地、打造联合品牌等合作模式,实现双方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切实提升弱村产业发展水平。
在华亭镇,前柳村与强村霞皋村结对共建后,当地多处闲置的“沉睡资源”焕发新生机。目前,该村高速路桥下约2000平方米的空地已租赁给环卫公司使用,540亩桉树林签订赎买合同,闲置的前柳小学校舍招引第三方公司运营,近20亩荒废果场将在改造提升后寻求招租。前柳村党支部书记童智芳介绍,上述项目全部落地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超过80万元收益。
项目发展,机制护航。城厢区整合区、镇(街)、村(社区)三级资源,对共建项目实行提级调度、提级管理、提级推进,定期会商解决难点,为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障。同时,深化“机关+农村”结对,10个区直部门下沉一线精准帮扶:区委统战部领办常太镇利车村线上线下展销帮扶项目,区发改局领办华亭镇后枫村怀念堂项目,区农业农村局领办常太镇霞山村山林田综合开发项目……
目前,该区已谋划共建项目20多项,落地运营项目11个,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让富民兴村后劲更足、成色更好。
党建引领
近日,一场“拜师礼”在龙桥街道龙桥社区江南水乡“红色管家”实践基地举行,常太镇马院村后备干部郑壮丽向龙桥社区党委书记黄春泉递上“拜师帖”,展开为期1年的沉浸式跟岗锻炼。“当好‘振兴学徒’,跟着学、放手干,为强村富民练好基本功。”郑壮丽说。
龙桥社区是莆田市政府所在地,区位特殊、人员聚集、街区繁华。在与马院村结对共建后,龙桥社区党委组建了由黄春泉任组长的帮带项目工作专班,协助马院村挖掘红色资源和生态优势,规划以“红色教育+生态旅游”为核心,打造红色研学基地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拓宽农产品销路。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根本保证。城厢区参加结对共建的有8个是城市社区,还有2个为乡镇强村,不仅产业基础强、发展条件好,村级党组织也更有活力。如何将其经验化为弱村的养分,让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城厢区建立“双向挂职”机制,由社区、强村党组织书记和弱村党组织书记相互挂职副书记,通过实践帮带,提升弱村党员干部的乡村治理和产业带动能力。同时,实施后备力量“强村淬火”工程,组织弱村后备力量赴社区、强村跟岗锻炼,加速其能力提升和角色适应。
上月底,该区10对结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交换互挂副书记任命文件,向10名弱村后备力量代表颁发跟岗锻炼聘书。“通过择优选派、导师帮带、定岗明责、跟踪考核等方式,让学员在重点项目上同台竞技,有效提升实战能力。”城厢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弱村能力短板,城厢区委组织部还牵头绘制涵盖组织建设、村庄规划、产业发展等6个方面的需求图谱,精准匹配优势资源,实现靶向式岗位配置和能力提升。着眼明年村“两委”换届,提前谋划,逐村排查研判、评估储备,通过重点培养、实践锻炼等方式,遴选优秀后备干部,选贤任能、强基固本;构建“区级示范培训、镇街兜底轮训”机制,累计举办专题培训班11期。
此外,该区还突破单村引才模式,建立结对共建村人才需求动态数据库,积极对接、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带项目、带技术返乡创业;组织土专家、田秀才、电商主播等各类人才与弱村建立“一对一”或“多对一”帮扶关系,推动人才资源跨村流动;设立乡村振兴实训基地,选派技术骨干、能工巧匠赴弱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提升村民就业创业能力。(报业集团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林云景)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