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獨竹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什麼?

2019-09-23 16:11
| | | |

    獨竹漂俗稱“劃竹竿”,表演者站在一根楠竹上,以小竹竿當槳,在水上劃行,頗有“一葦渡江”之感,被譽為“中華一絕”。

    獨竹漂發源於赤水流域,是黔北獨特的一項民間技藝,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貴州山高溝深,交通不便,但是赤水流域楠竹生長茂盛,竹子便成為了赤水兩岸先民的水上交通工具,當地居民為了方便出行和外出趕集,常常順手在河邊砍下竹子,劃著竹子漂流而下。楠木是建築宮殿的上好木材,秦漢以來,朝廷在貴州地區採辦珍貴的楠木,水運是當地運送木材的重要方式,因為水中抱著木材,無法掌握方向,因此送木人會坐在木頭上漂流,有的甚至直接站在木頭上漂流,加之放排過程中,時有木頭飄散在河面上,為了追逐飄散的木材,當地居民練就了劃獨木的技能,被叫做“獨木漂”,後來因為當地楠竹在水中的浮力更好,因此有了現在的“獨竹漂”。

    1935年,毛澤東同志帶領紅軍四渡赤水時,因為沿河的船被國民黨炸毀,部隊無法渡江,在危急關頭,紅軍發動當地的群眾,利用古老的“獨竹漂”的方式偵察敵情,並且以獨竹為舟順利的渡過赤水,成功突圍,擺脫了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對於長征的勝利有重要的意義。20世紀70年代“獨竹漂”也成為了紀念紅軍“四渡赤水”和“毛澤東暢遊長江”的群眾性水上體育活動表演項目。

    獨竹漂第一次作為民族體育項目是在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並且獲得表演一等獎。在2011年的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獨竹漂第一次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

    作為競賽項目的獨竹漂,對參賽者的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尤其是平衡協調能力,同時對力量、耐力、技巧等也有很高的要求;作為表演娛樂項目,這項活動還能激發人們征服大自然的拼搏精神和勇氣,給人以置身山水之間的樂趣。

    水域與航道水域比賽應設在靜水水域,起點線與終點線平行,並與航道線垂直。航道寬不少於8米,各航道寬度相同。根據參賽隊數和水域條件,設3~6條航道。航道編號按終點裁判臺的位置,以近側為1道,遠側為末道。航道水域最淺處水深應不少於2.5米,不得有漂浮物和水下障礙物。航道一側應設不少於10米寬的水域作交通附航道。在起、終點線後各設不少於30米的準備區域和緩衝區域。場地設施航道線應設置浮標,浮標的顏色為黃色和紅色。浮標為圓形,直徑0.35米。黃色浮標自起點至距終點30米間安置,間距10米;距終點20米範圍安置紅色浮標,間距4米。起點線和終點線兩端的延長線上(6米以外)必須設置標誌桿,直徑2釐米,高3米。起點、終點處應標明每一航道的編號,編號牌安置在起、終點線向外延伸線上,條件許可時懸挂于離水面不少於3米高的空中。 (2015年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獨竹漂和龍舟比賽場地示意圖)器材竹漂採用複合材料製作,由3節長度2.5米的漂體連接而成,總長度7.5米(±0.05米),直徑0.16米(±0.005),總重量30(±1)公斤。 採用天然竹材製作,規格與複合材料竹漂相倣。劃竿採用複合材料製作,由2節長度2.25米的竿體連接而成,總長度4.5米(±0.005米),直徑0.04米(±0.005米),重量3.5(±0.5)公斤。採用天然竹材製作,規格與複合材料劃竿相倣。航道牌距竹漂的前端5釐米處設置一高30釐米、寬20釐米的航道牌,牌上標有航道編號。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溫馨提示: 請使用OFD閱讀軟體瀏覽源文件,如未安裝點擊下載

來源: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