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當前位置:首頁 > 互動交流 > 互動交流知識庫 > 省藥監局 > 藥品

治痰通絡臂痛除——指迷茯苓丸

2022-06-13 08:53
| | | |

  治痰茯苓丸,別名茯苓丸,出自《是齋百一選方》引《全生指迷方》內容,故後世又多以指迷茯苓丸稱之。本方由茯苓一兩、枳殼(麩炒去瓤)半兩、半夏二兩、風化樸硝一分組成,以生薑汁糊為丸,主治肩臂酸痛或抽掣,肢體麻木。

  《是齋百一選方》中記載本方:“本治臂痛,具《指迷方》中雲,有人臂痛不能舉手,或左右時復轉移,由伏痰在內,中脘停滯,脾氣不流行,上與氣搏,四肢屬脾,滯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脈沉細者是也”,表明指迷茯苓丸所治肩臂疼痛乃因伏痰內阻中焦,脾氣滯而不下,上行攻臂,流於經絡所致。患者多見肩臂酸痛,因疼痛而不能舉手,或左或右,時復轉移一臂,或是臂痛不能伸,兩手戰掉,肢體麻木腫脹,並兼有苔白膩,脈沉細或弦滑等痰濕內阻之象。

  指迷茯苓丸方中,半夏燥濕化痰,茯苓健脾滲濕,取經典名方“小半夏加茯苓湯”燥濕祛痰之意,濕去則痰不生;枳殼理氣行滯,氣行則痰濕行;風化硝軟堅滌痰,堅去則痰不固。正如清·汪昂《醫方集解》所述:“此足太陰、陽明藥也。半夏燥濕,茯苓滲水,枳殼行氣,化硝軟堅去堅痰,生薑制半夏之毒而除痰。使痰行氣通,臂痛自止矣”,四藥合用,共呈燥濕行氣,消解頑痰功效。

  風化樸硝,又稱風化硝,即芒硝(樸硝)風化脫水而成,其主要成分為無水硫酸鈉(Na2SO4)。一般認為,風化硝功同芒硝,味鹹性寒,鹹以軟堅,寒能清熱。縱觀古今,大部分含有芒硝的方劑中多取其瀉火通便,峻下熱結之功,實際上,芒硝之功遠不只此。《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主百病,除寒熱邪氣,逐六府積聚,結固,留痹”;《藥品化義》言其“主治時行熱狂,六腑邪熱......因鹹走血,亦能通經閉,破蓄血,除痰癖,有推陳致新之動功”,説明芒硝除了能夠通便秘、瀉熱結外,更有通經除痹,破血結,去痰濁之大功。針對痰濕阻滯所致臂痛,本方選用風化硝,既能軟堅散結去頑痰,又可通經除痹止臂痛,可謂點睛之筆,全方之精華所在。

  在中醫理論中,疼痛多由二因所致,一是風、寒、濕等外邪侵襲經脈,或氣滯、血瘀、痰濕等實邪痹阻經絡,經脈氣機不暢,不通則痛;二是氣、血、津液不足,經脈失于濡潤滋養,不榮則痛。通常肩臂疼痛多從風、寒、濕邪侵襲,氣血瘀滯論治,用方多如獨活寄生湯、羌活勝濕湯,意在祛風除濕止痛,或如身痛逐瘀湯、活絡效靈丹等,活血通絡以止疼痛。實際上,就疼痛的病因而言,除外邪侵襲,氣血痹阻以外,亦需考慮“痰”這一病理産物。痰者,隨氣升降,無所不至。伏痰內阻中焦,氣機停滯不下,上行攻臂,痰亦隨之攻竄,阻滯經絡,造成疼痛,且當病程日久,氣機不暢,易加重痰濁凝結,非消痰散結之品不得除去。本方正是另辟蹊徑辨證選藥的典範,正如方名“治痰茯苓丸”所言,本方以治痰通絡為核心,認為中焦濕痰積聚、脾氣壅滯,運化失常,濕痰鬱滯經絡是造成臂痛的病因之一,反映了中醫病證的多樣性,用藥亦精巧得當。若病機切合,用之則效如桴鼓。《是齋百一選方》中載本方驗案:“累有人為痰所苦,夜間二臂常若有人抽牽,兩手戰灼,至於茶盞亦不能舉,只以此藥治之,皆隨服隨愈。世間所謂痰藥者多矣,至於立見神效,未有如此藥之妙也”。古今多部記載該方的著作亦均肯定了本方治療肩臂疼痛的顯著效果,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更是推崇此方為“治痰第一方”。

  後世醫家基於臨床實踐經驗,對指迷茯苓丸的認識和應用又有所拓展,將其用於眩暈、梅核氣、癔病,及婦人産後發喘,四肢浮腫等疾病,觀其病因病機,皆由脾氣虛弱,濕痰停滯或流注于周身各部位所致,與本方功用相符,故療效亦佳。在現代臨床報道中,指迷茯苓丸主要用於治療肩周炎、頸椎病等以肩臂疼痛、肢體麻木不適為主的病證,或痰濕積聚所致腫瘤、痰核、瘰疬等等,臨床實踐證明,辨證得當,投此方則效速力專。

  綜上所述,指迷茯苓丸自問世以來廣受推崇,在古代文獻中記載較多,確屬經實踐證明卓有療效的方劑,用之得當往往藥到病除。臨床上久治不愈的慢性疼痛性疾病或頑痰痼疾皆可辨證用之。但當代介紹或探討該方的文獻相對較少,缺乏對該方的全面認識和必要重視;相關的藥理研究不足,其治療機制的現代意義尚不明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在臨床上的運用與推廣。因此,筆者認為,應進一步完善指迷茯苓丸的藥理研究及相關治療機制研究,為本方的臨床應用及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思路與基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張楚欣)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溫馨提示: 請使用OFD閱讀軟體瀏覽源文件,如未安裝點擊下載

來源:福建省藥品監督管理局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