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鈣、補鈣,因“鈣”而生的煩惱如何解
從寶寶夜啼出牙晚,到兒童多動易感冒,從青少年生長緩慢,到中老年骨質疏鬆;從“萬不可錯過嬰幼兒補鈣臨界期”到“三十歲後補鈣就來不及了”……缺鈣帶來的焦慮跨越了幾代人,幾乎貫穿了人生各個階段。與此同時,補鈣的話題一面係著親情紐帶,一面貼著養生標簽,熱度常年不減,我們究竟該如何理性看待?
缺鈣問題還在嗎
80、90後對於“補鈣”二字再熟悉不過,那些耳熟能詳的廣告縈繞著整個童年。曾經,還是孩子的他們,在匆忙出門前的最後一件事是,端起媽媽遞來的牛奶一飲而盡;而今,有了孩子的他們,一面為了子女營養問題刷遍網上測評,一面惦記著父母的鈣片見底了沒有。光陰荏苒,缺鈣的問題解決了嗎?
“客觀地説,鈣攝入不足問題仍然存在,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18至59歲成年人每日鈣攝入量為328.3毫克,而成人推薦量是每天800毫克,只達到了推薦量的41%,差距明顯。”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李世陽説。
800毫克的鈣是什麼概念呢?一般來説,每100毫升牛奶中的鈣含量大約在90至120毫克。我們每天堅持喝一盒250毫升的牛奶,所攝取的鈣僅到推薦量的三分之一。曾有“每天一杯奶,強壯中國人”的説法,後來變成了“一斤奶”,或許原因正在於此。
中國營養學會發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指出,奶類攝入不足是我國居民鈣攝入不足比例較高的主要原因。我國居民奶類平均攝入量一直處於較低水準,各人群消費量均低於推薦攝入量水準。根據該報告,我國老年人與農村居民的鈣攝入不足問題更為嚴峻。
説起鈣在人體中發揮的作用,人們直觀上會想到其對骨骼的影響。事實上,鈣不僅是人體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構成成分,還起到維持神經肌肉的正常興奮性,參與調節和維持細胞功能、體液酸鹼平衡,參與血液凝固、激素分泌等作用。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主治醫師蔡晶晶説:“我們應當留意身體發出的‘信號’,不同年齡段缺鈣的表現不同:兒童出現情緒煩躁、入睡難、易驚醒、醒後大汗、偏食、免疫力低下,青少年出現腿疼、抽筋、易疲勞,成年人腰酸背痛、乏力,老年人身高下降、食欲減退、便秘、牙齒脫落等,都是較為典型的缺鈣症狀,應當引起足夠重視。此外,缺鈣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結直腸癌等癌症風險。”
怎樣才能準確判斷自己是否缺鈣呢?李世陽説:“我們體檢時一般都會做超聲骨密度測定,這是一種較為簡便快捷的骨質疏鬆篩查方法,其結果可以用來參考。如果發現有骨質疏鬆風險或骨質疏鬆的高危人群,建議選擇雙能X線(DXA)檢查,它能夠更準確地檢測人體重點部位骨密度情況。由於這個檢查費用貴一些、檢查時間也比較長,所以一般體檢項目中並不包含,它的安全性大家不必擔心,輻射量非常低。”
補鈣一門吃動平衡的藝術
你一定會問:想要日常補鈣,應該吃什麼呢?
“當然是吃飯,好好吃飯。”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孟暉説,“從天然食物中補鈣是最理想的,如果每天攝入足量奶製品、大豆製品、蔬菜、堅果等富含鈣質的食物,那麼完全不必另外吃鈣片。對於缺鈣問題,要把注意力放在改變過去不合理的膳食結構上,現在挑食、偏食的人很多,還有一些人為了減重吃得很少,在這種情況下,不光是鈣攝入不足,蛋白質、維生素很可能也是缺乏的。”
“好好吃飯”四個字,知易行難。尤其對於經常在外就餐的上班族來説,膳食平衡幾乎是件奢侈的事。
“食堂裏想吃的不多,外賣常點的就那幾家,營養肯定不全面,所以想要額外補一些。”趙同學正在讀研究生一年級,是個“養生達人”,一個長方形小藥盒隨身攜帶,上面有7個小格子。“每天吃一格,每格有5粒,這一粒是補鈣的,這是複合維生素B。”趙同學説,他已經保持這個習慣好幾年了,對於每個階段補什麼,他憑感覺決定。
許多年輕人像趙同學一樣非常關注健康問題,但又有些無所適從。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鈣片等“營養補充品”可否實現“一鍵清除”煩惱呢?
“補鈣是個系統工程,更是一門‘吃動平衡’的藝術,健康肯定不是靠吃‘藥’就能維持住的。就説補鈣,除了通過奶類及其製品、豆製品(如豆腐、豆干等)、帶骨食用的小魚小蝦等食物攝入足量的鈣,還需要蛋白質和維生素來促進鈣吸收和骨骼合成。大家都知道維生素D在鈣的吸收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暴露頭和前臂曬15到20分鍾太陽就能獲得一天所需的維生素D。維生素K能夠促進鈣的沉積並減少骨吸收,是一種對骨健康重要的維生素。維生素K在深色蔬菜裏含量豐富,爭取每天吃上一斤。”李世陽説。
“開源”的同時還要儘量“節流”。李世陽補充説:“宇航員為什麼要在太空鍛鍊身體?骨骼沒有得到必要的刺激,鈣會迅速流失。學生、上班族的戶外運動越來越少,這是骨質疏鬆或者説鈣流失加快的重要原因,呼籲大家一定要重視戶外運動,尤其是肌肉力量的鍛鍊。另外也要限制高鹽、高磷、高咖啡因的飲食習慣,這些都是加速鈣流失的因素。”
鈣片貴即是好
“哎,信息爆炸的時代當媽太難了。”提起給孩子補鈣,夏女士長吁短嘆,“體檢時醫生説我家豆豆骨密度偏低,可以適當吃點鈣片,我想那就趕緊買吧,結果網上五花八門的補鈣産品把我弄懵了,各平臺的測評多到看不過來,猶豫了好幾天,最後買了個貴的。”
目前市面上國産和進口的鈣劑加起來有400多種,價格從幾元到百元不等,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醫藥企業工作的黃女士告訴記者,身邊人問買什麼鈣片比較好時,她總回答“帶OTC標的,便宜有效”。同樣是鈣劑,為什麼有的印著OTC(非處方藥)標誌,有的印著保健食品的“小藍帽”呢?作為保健品的鈣劑和作為藥品的鈣劑到底有什麼不同?
北京協和醫院藥劑科副主任趙彬説:“對於鈣劑的認知中,保健品和藥品的區別是最有價值的維度。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通俗説法,是為調節人體機能而設計的,保健品的鈣劑本質上就是食品;而藥品的鈣劑是為治療而生的,經過嚴格檢驗檢測才能獲批,門檻高,含量明確,通常價格也便宜很多。”
趙彬強調:“對於患者來説,既然已經出現症狀了,就應該根據醫生開具的藥品來補鈣,特別是對於可能出現生理性缺鈣的新生兒、妊娠期的女性、絕經後的女性,更應該按醫囑用藥,而不應自行購買保健品或藥品;對於普通人群來説,懷疑自己缺鈣,首先應該關注飲食是否規律平衡,不要過度焦慮,主觀判斷經常是不準確的。”
説起保健品的“大行其道”,趙彬深有感觸,他舉了個身邊的例子:“比如我們醫院就有益生菌類藥,才二三十元一瓶,每瓶好幾十粒,但還是有同事在網上花好幾百塊買益生菌保健品,像咖啡似的一小盒一小盒的,不同顏色不同口味,包裝特別漂亮。可以説,保健品除了調節人體機能的功效之外,在很多情況下還能滿足心理和社交上的需求,老百姓根據主觀意願和經濟狀況自己就能決定要不要吃,吃保健品的獲益和危害短期不會很明顯,畢竟它就是食品。”
此外,依據鈣源對鈣劑分類是網路測評中最常見的維度,也是各種廣告宣傳語愛提及的。所謂鈣源,是指鈣所存在的化合物及其載體。
“常見的有無機鈣、有機酸鈣、螯合鈣。無機鈣一般來説含鈣量較高,由於水溶性較低,需要借助胃酸分解才能被吸收,常見的有碳酸鈣;有機酸鈣水溶性相對好,更易吸收,但通常含鈣量低一些,如葡萄糖酸鈣、乳酸鈣、檸檬酸鈣;還有一類螯合鈣,能夠增加機體的吸收,但成本相對高。雖然理論上不同鈣源的鈣劑吸收率、含鈣量有差別,但實際上正規藥品的設計都能滿足補鈣的需求,找到經濟又有效的鈣劑就足夠了,不必為此糾結。”趙彬説。(作者:陳煜)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