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福建省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2018年1月26日在福建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各位代表:
受福建省人民政府委託,現將福建省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提請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並請省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7年,面對複雜變化的國內外形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省各級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認真執行省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著力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全省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初步統計,全省生産總值32298.28億元,增長8.1%。
一年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效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
(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型升級持續向好
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持續推進産業轉型升級,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一、二、三産業分別完成增加值2442.44億元、15770.32億元和14085.52億元,增長3.6%、6.9%和10.3%。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有效落實。去産能穩步推進,依法取締“地條鋼”産能535萬噸,完成煤炭去産能244萬噸。房地産庫存持續減少,商品房庫存比上年初減少819萬平方米,去化週期13個月,比上年初減少2個月。企業杠桿率有所降低,54家次企業境內外上市融資再融資626.3億元,11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下降0.2個百分點。降成本成效顯著,全省共降低企業成本687億元,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19.8%。補短板有序推動,瞄準重點短板領域特別是省委十屆三次全會聚焦的民生社會事業,實施年度29個補短板投資工程包,全年完成投資1460億元、佔年計劃的150.2%;衛生、教育、水利等短板領域投資分別增長17.5%、12.6%、16%。
農業生産保持增長。品牌農業、生態農業、數字農業加快發展,農林牧漁業總産值4302.44億元,增長3.7%;糧食總産量665.4萬噸,綠色優質蔬菜、水果、茶葉、肉蛋奶比重提高,肉蛋奶、水産品産量分別增長4.2%、4.5%。現代農業産業園加快創建,農産品加工轉換率提高到68%。
工業轉型升級加快。出臺工業穩增長調結構、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分段補助等政策舉措,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高於上年0.4個百分點。電子、機械、石化三大主導産業增加值增長8.5%。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石墨烯、不銹鋼、稀土産業發展勢頭良好,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12.5%,高於規模以上工業4.5個百分點。古雷煉化一體化(一期)、中化乙烯和煉油改擴建、廈鎢鎳鈷錳正極材料等項目開工建設,聯芯12英寸積體電路、京東方8.5代面板、華佳彩高世代面板、天馬TFT平板顯示、雲度純電動乘用車等項目投産。
服務業發展持續向好。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為43.6%,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物流、金融、旅遊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物流業增加值增長9%,全年新增3A級物流企業40家,國家級示範物流園區1個。金融業規模持續擴大,本外幣各項存貸款餘額分別增長8.9%、10.9%。“清新福建”旅遊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率先實施“放心遊福建”服務承諾,旅遊總收入增長29.2%。分享經濟、平臺經濟、體驗經濟等新業態新領域不斷拓展,培育行業垂直自營電商平臺118個。主輔分離和服務型製造加快推進,傳統優勢産業服務化趨勢明顯,涌現出三棵樹、科華恒盛、龍凈環保、九牧廚衛、雪人股份等一批典型企業。
創新驅動引領新動能加速成長。出臺建設國家創新型省份實施方案、省級高新技術企業扶持辦法等政策措施,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8%,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全省各類科技創新平臺超過2600個,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有序推進,首批18項創新改革舉措在全省複製推廣,泉州“中國製造2025”城市試點示範持續推進。“數字福建”建設加快,電子證照共用工程列入國家“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示範工程,一批物聯網重點實驗室、物聯網企業技術創新中心、大數據研究院(所)加快建設,國家級網際網路骨幹直聯點開通運作,“網際網路+”行動深入推進,獲批成為國家大數據綜合實驗區,數字經濟規模、信息化綜合指數居全國前列。第十五屆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對接合同項目6317項、總投資1691億元。
(二)積極擴大有效需求,供需結構持續優化
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固定資産投資26226.6億元,增長13.5%。投資結構調整優化,工業投資增長12.6%,其中改建和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4.9%,機械裝備製造業投資增長30%。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17.2%。民間投資增長18.6%,其中製造業民間投資增長17.5%。
重大工程、重大項目支撐有力。強化項目正向激勵,截至12月底,全省入庫“五個一批”項目24222個、總投資16.02萬億元,其中簽約、開工、投産項目分別4458個、6844個、4106個;産業項目14106個、總投資7.65萬億元,基礎設施項目6201個、總投資5.76萬億元,民生社會事業項目2126個、總投資8629億元,“五個一批”項目對擴投資穩增長的作用日益顯現。在建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745.9億元,超額完成年度目標,西氣東輸三線閩粵支幹線、閩江防洪工程福州段(四期)、連城縣福地水庫等一批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福廈客專、興泉鐵路、中海油漳州LNG接收站等200個項目開工建設,廈沙高速公路、連江申遠聚酰胺一體化、平潭社會福利中心等200個項目建成或部分建成。
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成效。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為64.8%、47.8%,比上年分別提高1.2個、2.3個百分點,居住證制度實現全覆蓋。建立完善城鎮化人地錢掛鉤政策,國家級、省級新型城鎮化試點穩步推進,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寧德鋰電新能源小鎮、晉江“芯”小鎮等27個特色小鎮列入第二批省級創建名單。
消費升級步伐加快。出臺進一步擴大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實施意見,新消費引領促進産業轉型升級效應初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013億元,增長11.5%。網路消費以及信息、體育、文化、養老等升級類消費高速增長,通過網際網路實現的商品零售額增長56.5%,體育娛樂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增長38.7%。
(三)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發展活力持續增強
市場運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出臺完善産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産權實施方案和創新政府配置資源方式實施意見,實施工商登記“多證合一”改革,開展“證照分離”試點並將試點範圍擴大到自貿試驗區及國家級開發區,實現全省企業設立登記全流程網上辦理,建立全省統一的名稱網上申報系統,有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社會信用體系加快建設,政務誠信、個人誠信、電子商務領域誠信等法規制度相繼出臺,省公共資源交易電子行政監督平臺與省投資項目線上審批監管平臺、省信用信息平臺以及部分省直監管系統、交易系統實現橫向連接,建立了行政監督的聯動機制。
國企國資和重點行業改革進一步深化。省屬企業集團層面和權屬企業公司制改制全面完成,通過上市等多種形式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省屬企業並購重組後減少到17戶。電力體制改革全面啟動,出臺售電側改革十個配套文件,推進增量配電網試點,啟動首批購售電業務改革試點園區工作。
“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全面推行“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辦事清單,推進“三集中”改革,實施審批服務標準化,全面推進政務公開。進一步減權放權,承接落實國務院取消調整事項,共取消59項行政審批事項、34項仲介服務事項和18項證明材料。修訂形成全省統一的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修訂後核準事項省級31項,設區市16項,市、縣(區)5項。建成閩政通APP平臺,接入省網上辦事大廳和各設區市行政服務中心行政審批、公共服務事項超過11萬項,變“群眾來回跑”為“部門協同辦”。基本完成全省黨政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推進各級企事業單位公車改革。
社會民生保障進一步健全。教育綜合改革穩步推進,構建與常住人口規模相適應的中小學佈局,全省首次統一中考順利實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藥價保”深度融合,建立了新的藥品供應保障機制,按病種收付費改革面進一步擴大,實行差別化的醫保支付政策,在基層醫療機構就醫報銷比例平均達95%。社會保障機制進一步健全,全面實施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全面推動養老服務業改革發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穩步推進。
(四)著力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開放型經濟水準持續提升
外經貿平穩發展。全省進出口總額11590.8億元,增長12%;其中出口7114.1億元,增長4.1%。出臺落實國務院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實施方案,促進利用外資轉型提質,吸引外資項目和産業招商取得新進展,新設外商投資企業2041家,實際使用外資573.2億元,增長8.2%,其中億元以上大項目實際使用外資增長43.2%,第二産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23.2%。國際産能合作有序推進,備案境外投資項目148個、投資額35.1億美元,其中鼓勵類境外投資項目佔比超80%。
海絲核心區建設穩步推進。持續拓展互聯互通,加強港區、航線和聯運通道建設,集裝箱外貿航線達到138條,空中國際航線達到53條。對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備案項目30個、22.9億美元,39個項目納入“一帶一路”國家重大項目儲備庫,貿易額3098.5億元,中國·福建周、“福建品牌海絲行”等平臺作用有效發揮。成功舉辦“海絲”相關藝術節、電影節等大型活動,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在讀學生超過2600人。
福建自貿試驗區建設效應顯現。總體方案181項重點試驗任務已實施177項,實施率達97.8%。制度創新和複製推廣工作紮實開展,掛牌以來累計推出實施創新舉措285項,其中全國首創103項。福州、廈門、平潭片區重點業態、平臺發展態勢良好,跨境電商、物聯網、整車進口、融資租賃等快速發展。
平潭開放開發邁出新步伐。大力推進國際旅遊島建設,旅遊産業項目正式列入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中國-小島嶼國家海洋部長圓桌會議成功舉辦,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加快培育優勢産業,一批旅遊文化康體、總部經濟、航運物流、金融等産業項目落地建設。
閩臺合作領域進一步擴大。一批重大閩臺合作項目加快推進。兩岸“三創”基地共吸引台灣青年4000多人入駐。閩臺雙邊貿易額774.6億元,增長18.3%。實際使用台資(含第三地轉投)126.6億元。成功舉辦第九屆海峽論壇。
(五)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眾獲得感持續增加
脫貧攻堅深入推進。不斷創新産業扶貧、就業扶貧、健康扶貧、科技扶貧和資産收益扶貧機制,扶持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種養業、農産品加工、休閒農業、電子商務等産業項目,實施精準扶貧醫療疊加保險方案,全省脫貧20萬人。大力推進造福工程易地扶貧搬遷,全年完成搬遷任務11.2萬人。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220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加快發展,三明國家級扶貧改革試驗區、屏南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長(汀)連(城)武(平)扶貧開發試驗區建設穩步推進。
25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年度目標任務。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食品放心工程、養老服務工程、助殘工程加快推進。民生相關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為74.3%。城鎮新增就業人數60.49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33.3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87%。居民收入保持增長,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39001元,增長8.3%;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6335元,增長8.9%。穩妥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人口自然增長率8.6‰。
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更加均衡。持續擴大學前教育資源,131所公辦幼兒園開工建設,實施政府購買普惠性民辦園教育服務。實施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建設。首次啟動遴選培育示範性普通高中建設學校,首次實施省一級達標高中分批復查、動態管理機制,“全面改薄”工程開工面積276.59萬平方米。推進省級示範性現代職業院校建設,推進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
衛生服務保障能力得到增強。實施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加快提升健康扶貧、婦幼健康保障、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推動精神衛生防治體系促進工程建設,提高醫療機構對精神疾病患者的診療服務水準。3所中醫醫療機構列入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項目儲備庫,3所省屬醫院列入疑難病症診治能力提升工程項目。
社會服務保障體系加強。實施健康與養老服務工程建設行動計劃,推進實施社會服務兜底工程,新建養老服務機構(含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28個、完善提升居家養老服務站307個、新建農村幸福院624個。
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7.7萬套、開工率111.8%,基本建成10.8萬套,超額完成任務。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受益人口33萬人。持續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上漲1.2%,控制在預期目標以內。
文化旅遊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實施文化旅遊提升工程、鄉村旅遊扶貧工程,一批旅遊基礎設施、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利用設施項目加快建設。實施公共體育普及工程,足球場地設施和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項目加快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
(六)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持續優良
生態環境保護持續推進。完成植樹造林133.9萬畝,森林覆蓋率繼續保持全國首位。市縣污水處理率達91%、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7.5%。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持續深化,全省所有的河流都有了河長,12條主要河流優良水質比例為95.8%,九個設區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為96.2%,福州、廈門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空氣品質排名中分別列第5位、第4位。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紮實推進年度17項重點改革任務,培育發展農村污水垃圾處理市場主體方案、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方案、黨政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實施方案、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辦法等一批改革方案在全國率先出臺、先行探索實施。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編制試點、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改革試點等改革舉措在全省複製推廣。
節能減排降碳和資源節約工作取得成效。建立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預計可完成節能減排降碳年度目標任務。繼續實施節能技術改造和合同能源管理財政獎勵政策,抓好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等重點領域節能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排污權交易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穩定運作,用能權交易試點工作有序推進。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用水總量和強度控制指標體系,出臺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和減量化管理方案。
總的看,全省經濟運作總體保持平穩態勢。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由於國內外經濟環境仍然錯綜複雜,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正處於攻關期,地區生産總值增速、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出口總額僅在年度預期目標左右,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實體經濟發展仍較困難。受産能過剩、市場需求不足等因素影響,銀行貸款趨於謹慎,民營、中小企業資金投放相對較少,部分企業資金趨緊,12月末工業企業貸款餘額僅佔各項貸款餘額的18%;受原材料價格上漲、用工用地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企業成本存在上升壓力,1-11月規模以上工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86.58元,同比增加0.15元。二是新動能培育有待加強。新興産業體量仍然較小,創新能力不夠強,近幾年來我省新産業、新業態保持較高增速,但許多新興産業尚處於“施肥灌溉”、培育發展階段,規模總體偏小,全省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12%,佔比仍然偏低。高端産業發展不夠快,高技術産業和代表先進製造業的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準。三是出口增長壓力依舊較大。出口增長4.1%,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傳統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優勢弱化,受成本上升、關稅等因素影響,我省部分傳統産業和中低端訂單向東南亞、中西部等地轉移,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僅微增0.7%。四是補齊教育、醫療、養老、城鄉民生基礎設施等領域短板任務仍然較重,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難度加大,脫貧攻堅還有很多任務。面對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主動作為、敢於擔當,著力加以解決。
二、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和任務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2018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包括:
一是經濟保持穩定增長。預期全省生産總值增長8.5%左右,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3%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5%,出口增長3%。主要考慮:我省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轉型升級和新動能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發展基礎總體比較牢固;中央高度重視福建發展,出臺系列支援福建加快發展的有力舉措,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與“十三五”年均增長8.5%目標相銜接,以及進一步加快福建發展戰略需要。
二是現代化産業體系加快構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化,創新驅動、産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經濟新動能加快培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城鄉區域協調性增強,農業農村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三是民生福祉繼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預期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公共服務供給能力進一步提升,預期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左右;城鎮新增就業5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漲幅3%左右;生態文明進一步提升,完成節能減排降碳任務。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緊扣當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品質發展的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高品質發展與實現趕超有機統一起來,著力強産業提後勁,著力增創新優供給,著力促改革添動力,著力補短板惠民生,著力美生態固優勢,著力防風險守底線,進一步強化壓實責任,強化正向激勵,強化工作抓手,推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堅決打好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推動“再上新臺階、建設新福建”邁出新步伐。要重點組織實施好九個方面工作:
(一)加快産業轉型升級
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重點産業。支援傳統産業優化升級,繼續開展新一輪技術改造專項行動,組織實施一批重點技改項目。推動智慧製造加快發展,落實國家新一輪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爭創“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快創建一批省級軍民融合協同創新中心,推動融合産業集聚、區域示範。加大力度支援現有企業健康發展,推動産業龍頭培育壯大,制定新一輪龍頭企業發展促進計劃,重點培育壯大百家以上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産業龍頭,在細分領域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單項冠軍企業或科技“小巨人”企業。積體電路産業要培育發展積體電路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産業,完善産業鏈條,高起點、高標準建設福建(泉州)半導體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和國家自主可控的國産化記憶體晶片生産基地,推動成為東南沿海積體電路産業發展新高地。精細化工業力爭在高檔功能塗料、含氟聚合物、氟硅精深加工産品、環保型水處理劑、環保型塑膠添加劑、高性能電子化學品等領域有所突破。新能源汽車要扶持重點企業發展,壯大電控及核心材料産業,發揮各方力量,加快充電樁(站)建設。紡織服裝業要發揮化纖、棉紡、服裝、紡機産業鏈優勢,著力發展功能性差別化纖維、高檔布料、高性能産業用紡織品,加快打造一批旗艦企業和國際國內品牌。
深入推進新興産業倍增計劃,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重點領域,集中資源支援重點項目、龍頭企業和示範工程,繼續組織實施一批産業化專項,加快培育一批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爭創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高端裝備製造業重點發展智慧化專用裝備、高檔數控機床等我省具有較好發展基礎的重大技術裝備,培育發展先進軌道交通、通用航空、工業機器人及維護、增材製造等高端新興裝備。石墨烯産業要用好現有規劃和政策扶持作用,發揮好石墨烯技術創新聯盟和石墨烯産業基金作用,支援廈門、晉江、永安等石墨烯産業園引進高端項目,圍繞石墨烯“料、材、器、用”四個環節,加快石墨烯材料規模化製備共性關鍵技術和産業鏈關鍵環節突破。新能源産業重點推動大功率、高能量動力鋰電池核心技術研發和産業化,加強正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電芯等電池核心件配套生産,打造國內新型環保型動力電池製造和研發中心。海洋新興産業要推進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裝備等海洋新興産業規模化發展,培育一批海洋特色産業園區。支援“智慧海洋”重大示範工程項目加快建設,爭取列入國家“智慧海洋”工程區域試點。
加快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加強服務創新,提升服務品質,更好滿足生産性和生活性服務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積極發展“網際網路+”高效物流,加快完善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提高供應鏈管理水準,推動物流、製造、商貿等聯動發展;全面鋪開15個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9個省級全域生態旅遊試點縣建設;發展以老年人康復服務和護理服務為主的專業組織,引導養老與醫療、旅遊、文化等産業融合發展。抓好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培育,積極推動主輔分離,支援省內大中型製造業企業整合資源、組建工業設計中心,創建省級和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推動一批國家級、省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建設,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下大力氣振興實體經濟。加大金融服務力度,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加快建設覆蓋省市縣三級的政策融資擔保機構體系,推動金融更好地為企業服務。支援企業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加快發展各類投資基金,推動有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債券、上市融資、並購重組等方式擴大直接融資,降低企業杠桿率。大力支援民營企業發展,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不折不扣落實國家和省裏已出臺各項減稅降費措施,全面落實涉企收費目錄清單制度,全面清理違規仲介服務收費。加強産權保護,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二)積極擴大有效需求穩增長
以“五個一批”項目為抓手,發揮産業項目的直接支撐作用和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項目的基礎支撐作用,大、中、小項目配套,政、民、外項目齊抓,壯大總量優化結構,夯實重點領域有效投資。促進産業投資比重提高,把擴大有效投資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擴大工業投資、現代服務業投資和農業領域投資,大力推進産業鏈缺失項目、延伸項目建設,加快形成上下游配套的産業集群。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適度超前、功能配套、管理科學、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城鄉基礎設施體系,加大交通、能源、市政、水利、環保、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拓展社會事業補短板投資,在提升現有工程包的基礎上,進一步謀劃生成一批新的工程包,充分發揮工程包捆綁實施的規模效應和政策效應,通過創新完善“一包一策”“一地一策”,增強補短板的系統性、惠民生的針對性、擴投資的實效性。
加快推動重大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重大項目工作推進機制,積極招商引資,加強與央企、民企、外企洽談對接,促進項目落地。強化要素保障,加強協調服務,全面提高重大項目開工率、建成率。2018年在建省重點項目1150項,年度計劃投資4308億元,計劃開工項目155項,建成或部分建成155項。突出産業項目帶動,推進京東方柔性面板、莆田HDT高效太陽能電池、福州國家醫療健康大數據中心、廈鎢永磁電機等項目完成前期工作並儘快開工;促進晉華積體電路生産線、寧德時代新能源鋰離子動力電池、廈門英藍國際金融中心等一批項目加快建設;爭取永榮石化己內酰胺、華佳彩高世代面板、天馬TFT平板顯示二期、廈門三安LED等項目建成、投産或達産。夯實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力爭新增鐵路通車里程253公里、港口吞吐能力463萬噸,建成高速公路225公里(含擴容工程)。其中,鐵路重點抓好福廈客專、興泉鐵路、福平、衢寧、建寧至冠豸山鐵路等工程續建,湄洲灣北岸支線主體工程建成、南三龍鐵路通車;城市(際)軌道交通方面,福州重點推進地鐵2號線、1號線二期、6號線工程續建,4、5號線一期全面開工。廈門繼續抓好地鐵2號、3號、4號線工程續建,開工建設地鐵6號線及漳州角美延伸段工程。加快推進廈門新機場、福州機場二期、龍岩至龍川鐵路、沈海高速福廈擴容二期等項目前期工作,力爭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建設社會事業重大項目,推進省疾控中心遷建、省老年醫院、省兒童醫院、省婦産醫院、福州軟體職業技術學院、廈大翔安校區、廈門體育中心、泉州大劇院、福建海峽健康養老中心等項目建設,增強人民獲得感。
激發民間有效投資活力。落實進一步激發民間有效投資活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著力解決好民營企業不能投、不願投、不敢投的問題。規範有序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適時調整發佈省級PPP項目庫清單,有針對性地完善相關領域PPP政策措施,加大項目推介和對接力度。
積極擴大消費需求。實施“促升級擴消費十大行動”,拓展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信息、汽車等消費熱點。開展加快內貿流通創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消費專項行動,引導擴大傳統産業的綠色製造、綠色採購和綠色消費,推進全域生態旅遊,打響“清新福建”品牌。推動實體零售轉型升級,支援企業創新商業模式,完善快遞配送和冷鏈物流體系。加快農村電商綜合服務網點建設。
促進出口穩定增長。爭取列入國家“市場採購”試點,努力引進和培育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積極促成重點企業在我省建設跨境電商運營中心,推動泉州(晉江)國際郵政交換局儘早運作,擴大跨境電商出口規模。啟動外貿企業主體培育和助力萬企成長方案,對品牌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小微企業實施分類輔導,推動有潛力的企業擴大出口。
(三)推動創新驅動發展
加快高水準創新平臺建設。主動對接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和國家實驗室建設,積極參與國家科技重大項目攻關。推動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國家專利審查福州分中心等“國字號”科研機構加快建設。支援福廈泉自主創新示範區在光電顯示、積體電路、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打造具有較強創新實力的産業基地。圍繞産業發展重點領域,再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臺,著力構建國家級、國地共建、省級合理分佈的創新平臺體系。突出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建立覆蓋全省、服務企業的技術轉移網路和技術市場體系,促進技術轉移轉化。
強化智慧財産權創造、保護和運用。加快智慧財産權強省建設,健全智慧財産權運用機制。完善高層次和緊缺人才來閩工作的激勵機制。進一步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擴大投貸聯動試點範圍,支援福州新區、泉州豐澤區和廈門火炬高技術産業開發區等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加快建設。依託網際網路建設全省科技資源共用平臺,構建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服務新機制。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進國家大數據(福建)綜合試驗區建設,推動國家數字經濟(福建)示範區建設,實施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試點,推進福州和廈門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及産業園建設,發展“網際網路+健康醫療”服務。實施産業大數據應用示範工程,深化“網際網路+”區域化鏈條化試點,扶持一批行業應用網際網路平臺,加快培育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共用經濟等新業態,壯大數字經濟規模。人工智慧要加快研發攻關、産品應用和産業培育“三位一體”推進,強化創新鏈和産業鏈深度融合、技術供給和市場需求互動演進,以應用示範推動技術和系統優化。圍繞行政管理、司法管理、城市管理、環境保護等社會治理的熱點難點問題,促進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物聯網要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和核心産品研發,完善物聯網公共支撐平臺和技術研發平臺。實施“物聯網+”應用計劃,在車聯網、船聯網、智慧家居、人體感知、智慧城市等領域開展規模化整合應用。大數據要研發分佈式文件系統、海量存儲數據庫、大數據搜索引擎、大數據分析挖掘、數據可視化等軟體産品,開發海量數據存儲設備、大數據一體機等硬體産品。加快打造重要民生服務領域的大數據行業應用平臺。
(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加快糧食生産能力建設。繼續推進農田水利、山壟田復墾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依靠科技提高糧食單産,加快劃建水稻生産功能區,努力實現糧食總産量穩定在650萬噸以上。
加快推動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堅持品質興農、綠色興農,促進農業發展從增産到提質,繼續實施農業“五新”工程,支援七大優勢特色産業優先發展,建設特色現代農業産業園、創業園和田園綜合體等農業發展平臺。實施種業創新與産業化工程。推進國家級、省級農林水産原良種場建設,加強適合我省種養的品種選育、引進、研發、繁殖與示範推廣。大力發展休閒漁業。開展畜禽養殖場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全面推進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年底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
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準。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等現代化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改善農村生産生活環境。增強城市發展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載力。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小鎮、美麗鄉村。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加強試點示範工作,做好産業融合試點示範縣(市、區)、鄉鎮典型經驗推廣,開展創建國家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工作。延伸農業産業鏈條,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和休閒農業,支援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展增收渠道。
深化農業農村重點領域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建立我省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有效機制。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援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五)持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減權放權,完善清單管理制度,規範權力運作。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信用信息平臺,推進信用示範城市建設,加強信用服務市場培育。全面推動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縱深推進商事制度改革,落實“多證合一”、企業全程電子化登記、企業名稱登記便利化、先照後證、證照分離、簡易登出等改革舉措,加快電子營業執照核發。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探索實行“網際網路+監管”新模式,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快打造包容創新的監管環境、公平普惠的政策環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繼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入貫徹落實我省關於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暢通投資項目融資渠道,支援有真實經濟活動支撐的項目資産證券化,引導設立各類專業基金。落實精簡企業投資前置條件的實施方案,加大前置審批事項精簡力度。加快完善投資項目線上審批監管平臺,推進審批各環節信息全流程聯網共用。
深化國企國資和重點行業改革。推進國企國資産權制度改革,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國有資本與非國有資本雙向投資。開展員工持股、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運營公司等試點。深入推進企業兼併重組。推進國企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董事會規範建設,開展所出資企業外部董事試點和出資人委派總會計師試點。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實現試點項目設區市級全覆蓋。推動中小用戶通過售電公司參與電力市場交易。
推動財稅價格改革。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全口徑預算編制,加大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一般公共預算的統籌力度,科學調整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比例。完善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完善專項資金清單管理制度,建立動態評估清理機制。加快推進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加大省對市縣轉移支付力度,促進區域間均衡發展。深化價格改革,推進水電天然氣等要素價格改革。
完善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調整優化全省主體功能區格局,健全各類主體功能區空間發展長效機制,實施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市産業準入負面清單。統籌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協調機制,推進全省監測預警大數據平臺建設。深化空間規劃試點,推進主體功能區戰略格局在市縣層面精準落地。推進實施福建省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
(六)提升開放發展水準
促進開放型經濟穩定增長。充分利用金磚會晤效應和“多區疊加”政策優勢,全面落實促進外資增長的各項政策措施。對標先進地區,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推進投資便利化,創新招商方式,開展精準招商,完善總部經濟服務機制,加快發展總部經濟。加強與世界500強、全球行業性龍頭企業對接,承接高端産業轉移。引導我省有條件的企業依法依規參與國際産能合作,鼓勵優勢産能境外合理佈局,支援高新技術領域海外並購,開拓優勢裝備高端市場。
深入推進海絲核心區建設。以“五通”為抓手,持續拓展國際合作新夥伴、新項目、新平臺。實施互聯互通建設行動,持續加密海上、空中航線,提升臺閩歐國際班列運營成效,加快打造聯接“一帶一路”的國際運輸大通道。實施投資貿易促進行動,支援優勢産業合理佈局、拓展國際市場,推動能源資源開發和優勢裝備出口。實施海洋合作提升行動,加快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建設,完善中國東盟海産品交易所功能,支援企業建立遠洋漁業基地,推動創建國家海洋經濟示範區。實施人文交流深化行動,持續辦好各類活動,講好福建故事、“海絲”故事,有效促進民心相通。
加快福建自貿試驗區、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加快落實深改方案,注重制度創新系統整合,持續推進複製推廣工作。著力培育發展功能,扶持重大産業平臺,積極吸引外資參與重點業態發展,推進福州、廈門、平潭片區加快發展。深入推進平潭開放開發,用好用足所得稅優惠等特殊政策,加快建設國際旅遊島。
加強閩臺、閩港澳僑合作。推動閩臺經濟文化深度交流合作、融合發展,深化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加強祖地文化傳承交流,吸引台灣青年就業創業。繼續深化閩港澳金融、物流、旅遊、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合作,拓展閩港、閩澳招商平臺。加強與僑界更緊密合作,密切與僑團、商會交往,大力推進僑務引資引智工作,拓展與閩籍新華僑華人、海外留學人員和華裔新生代的聯絡,培養僑界新生力量。
(七)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準
加快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試驗區38項重點改革任務全部形成改革成果,並抓好實施落地和創新推廣。穩步推進自然資源資産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有序實施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探索推進環境治理監管職能整合,在全省範圍實施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制度,推進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
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深化河長制,加強重點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強化入河排污口監管,持續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近岸海域防治、農村及小流域水環境整治。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持續實施優化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治理工業廢氣、治理城市揚塵污染、治理移動源污染等措施,開展臭氧污染防治。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對工礦企業、農業面源等重點污染源的監管,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範工程,加快推進危險廢物處置項目建設。
加快推進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産業、清潔生産産業、清潔能源産業。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責任制,健全節能預警調控機制,持續推進用能權交易試點,加快重點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和能耗線上監測系統建設,實施一批重點節能工程。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積極對接全國碳市場。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進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制度。
(八)進一步加強扶貧和民生社會事業建設
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強化因人因戶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瞄準特殊貧困人口精準幫扶,實施“造血式減負式兜底式”扶貧。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繼續抓好各類專項扶貧工程,鞏固提升脫貧成果。落實對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支援政策,進一步支援蘇區老區發展,強化掛鉤幫扶、山海協作,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推進扶貧開發與低保兜底有效銜接,確保現行國定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提高就業品質和人民收入水準。以經濟發展帶動就業,以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退役士兵等就業渠道和方式,拓寬創業投融資渠道,提高經濟發展對就業的拉動能力。加強政府對基層就業服務基礎設施的供給能力和信息化、現代化、規範化建設水準,進一步發揮基層就業服務設施效能。
持續提升社會保障水準。以促進城鄉居民增收為契機,不斷優化社會收入分配結構,縮小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實現收入水準的共同提升。持續優化與崗位技能相匹配的收入水準,力爭做到同工同酬。加大轉移支付力度,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完善城鄉統籌、多層次的社會救助體系,確保各類困難群體獲得相應救助。
優先發展教育。扶持一批普惠性幼兒園,新建一批公辦幼兒園。統籌實施城鎮中小學擴容和義務教育學校提升工程,高品質完成“全面改薄”收官年工程,改造提升有辦學基礎的薄弱高中,全面加強基礎教育內涵建設。深化實施産教融合發展工程,繼續推進示範性現代職業院校、中等職業學校、示範性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發展。組織實施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重點建設111個“高峰”“高原”學科。
加快健康福建建設。推進健康扶貧建設工程、精神衛生防治體系促進工程、婦幼健康保障工程、公共衛生能力促進工程、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疑難病症診治能力提升工程、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建設。繼續推進健康與養老服務工程建設行動計劃和體育健身設施建設。
加快補齊城鄉民生基礎設施短板。持續推進城市道路交通文明暢通提升行動,加快推進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建設,提高公共交通分擔率。完善普通國省道網建設佈局,深入實施交通惠民工程,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實施“百鄉千村”公路提升計劃。完善城鄉物流配送網路。持續推進城市內澇防治行動,大力推進福州、廈門等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推進城鄉公廁改造建設。
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加快各級重點文化設施建設,提升基層文化基礎設施整體水準。繼續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市縣級檔案館、廣播電視高山發射臺和城鄉電影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推進出版業轉向高品質發展,促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産業融合發展。加快福建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振興福建傳統工藝,舉辦第七屆福建藝術節。
(九)嚴密防範重點領域風險隱患
積極防範穩妥化解金融風險。加強風險排查和監測預警,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梳理排查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點,及時制定有效防範措施。落實企業信貸風險防控責任,堅持“控新化舊”兩手抓,做好重點風險企業資金鏈、擔保鏈監測預警,“一企一策”“一鏈一策”,分級分類化解。依法合規開展市場化債轉股等工作,堅決打擊惡意逃廢債和非法集資犯罪行為,切實防範網際網路金融領域風險。
保持房地産市場穩定。牢牢把握住房的居住屬性,保持房地産調控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堅持調控手段不放鬆,嚴格防控投機炒房,確保熱點區域房價總體可控;因城分類施策優化住房供給,建立健全租購並舉住房制度,積極發展租賃市場,加大租賃住房和共有産權住房建設力度,增加住房市場有效供應,穩定市場預期;熱點城市及庫存少、去化週期短的三四線城市和縣城,要落實年度供地計劃,加快土地出讓節奏。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安全生産領域改革發展,嚴格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堅持問題導向,盯緊重點行業領域和重要基礎設施,加大安全生産排查整治力度,有效遏制重特大生産安全事故,全面完成安全生産責任目標。加強食品藥品安全基層監督力量。妥善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高度重視社會風險的評估和化解,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防範經濟問題引發社會穩定風險。
各位代表!做好2018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任務艱巨,意義重大。我們要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認真落實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決議,自覺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省政協的民主監督,高度重視省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意見建議,銳意進取,埋頭苦幹,努力完成本次會議通過的各項目標任務,為建設機制活、産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繼續奮鬥!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