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出好物
“這是幹坑紅茶,這是清溪豆腐,還有土蜂蜜、黑筍幹……數也數不過來,反正每次回娘家,我車子的後備箱總是塞得滿滿噹噹。”正月初六下午,在老家過完春節,準備返程回榕的鄭美風笑著説。
鄭美風是土生土長的光澤縣司前鄉清溪村人。雖然在外工作,但是逢年過節,只要抽得出時間,她都會回家鄉探望親人。每次回家探親,她總要把家鄉的土特産帶到福州分享給同事和朋友。
鄭美風的家鄉清溪,以豆腐聞名。村裏産的黃豆品質上佳,水則源自武夷山國家森林公園,純凈甘甜,再沿襲古法加工技藝,製成的豆腐鮮嫩可口、豆香四溢。
400多年來,逢年過節,抑或是村裏趕廟會,當地都有做豆腐的習俗,清溪豆腐製作技藝也成為第八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以前都是作坊式生産,數量有限、品質難保證。如今,家鄉清溪豆腐工廠建起來了,可以規模化生産,所以今年我把清溪的水豆腐、油豆腐、手工製作的霉豆腐、包了肉餡的釀豆腐通通捎上,幫家鄉好好做個宣傳。”鄭美風説。
好山好水出好物。光澤縣地處武夷山脈腹地,武夷山國家公園有四分之一的面積在光澤境內,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1.77%。優越的生態環境,孕育出各種天然好物與食材。
近年來,當地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琢磨做好“土特産”這篇大文章,大力發展以聖農集團白羽肉雞為主的“五個一”特色産業,做大做強“一隻雞”“一瓶水”“一株藥”“一尾魚”“一片葉”等特色産業,努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推動産業提檔升級,不斷豐富“中國生態食品名城”內涵。
清溪豆腐的蛻變正是得益於此。司前鄉搶抓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帶發展機遇,把豆製品作為“一村一品”産業重點發展,創新“1+7”跨村聯建模式,將清溪村與周邊7個村聯建,進一步盤活資源,抱團發展。去年,投資510萬元、佔地1200多平方米的豆腐加工廠拔地而起,工廠引進磨漿機、煮漿鍋、包裝機等設備,日可加工豆製品2.5噸,年産值預計1000萬元,帶動相關就業200余人。
“後備箱裏的土特産品種越來越豐富,這背後,是光澤縣生態食品城美譽度的不斷提升。我想分享的不僅僅是美食,更是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鄭美風如是説。(記者 陳亮 通訊員 陳協明 陳聖男)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