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民生資訊

蝶變之路 步步生花

——漳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步走”實踐

2025-04-24 09:05
| | | |

鳥瞰薌城區浦南鎮雙溪村。(採訪對象供圖)

雲霄縣陳岱鎮前江村拆舊拓新打造的共用菜園 李妙珠 攝

長泰區坂裏鄉坂新村人居環境整治及垃圾分類積分制兌換活動現場(採訪對象供圖)

  羊腸小道變身水泥路,豬圈旱廁改造成休閒廣場,斑駁墻面上農耕文化彩繪栩栩如生……在雲霄縣和平鄉上坂村,村民徐銀旺每天傍晚都會到新建的廣場散步。他感慨道:“多虧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遍佈豬圈旱廁、垃圾雜物的山村,變成美麗家園。”

  窺一村,觀全域。當前,漳州正通過“清溝掃地擺整齊—拆舊拓新整漂亮—穿衣戴帽扮靚麗”“三步走”戰略,循序漸進為農村“斷舍離”,並實施微改造、精提升,重塑農村面貌。

農村也要“斷舍離”

  黨中央、國務院2018年將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的第一場硬仗,在全國開展三年整治行動,2021年又接續推進五年行動。如何找準新一輪治理的切入點?

  2022年5月以來,雲霄從改善環境的“小切口”發力,全面鋪開一場“拆舊拓新”大作戰。

  “農村也要‘斷舍離’。”雲霄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湯晉生介紹,活動前期,雲霄用一個月的時間全域開展大掃除、大清理、大整治,重點對房前屋後陳年垃圾、河塘溝渠廢棄物等進行清理。但是廢棄的豬圈牛棚、雞鴨舍、旱廁和老舊房屋遍佈各村,即使掃乾淨、擺整齊,農村整體風貌仍難以提升。由此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進入“2.0版本”——拆舊拓新整漂亮。

  走進雲霄縣陳岱鎮前江村,菜畦錯落有致,一片生機盎然,村民們正忙著打理自己認領的菜地。“這是我們的共用菜園,土地都是拆舊騰出來的。”前江村黨支部書記王惠生介紹,這些年群眾住房逐漸外擴,村內遺留大量的土木瓦房,因年久失修大多數已倒塌,剩下殘垣斷壁,雜草叢生,不好看並存在安全隱患。

  2023年,前江村經摸排形成一張“拆舊航拍圖”,分期逐步對村居“廢、破、危、違”“四必拆”建築一一拆除。

  整治中,前江村並不是一拆了之,而是利用拆出來的空間,結合村莊規劃和現實發展所需,著重打通斷頭路,規劃建設景觀公園、文化廣場、停車場、共用菜園等民生項目,解決了農村空間擁堵、配套老舊、村容村貌雜亂等問題的同時,補齊了農村基礎設施。

  過去兩年來,前江村共“拆舊”3851平方米、“拓新”3867平方米(包括荒雜地)。“在拆除舊房時,我們也注重保障群眾的土地權益,出具‘簡易紅線圖’,並用條石走邊明確房屋四至。”王惠生説,接下來,村裏還計劃拆除一片舊房,用於規劃新村建設,整體提升人居環境。

  從“清臟”到“治亂”的轉變之風已經吹遍漳州大地。漳州堅持分級分類全域整治,將全市1588個村級建制單元劃分為基本城市化、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穩定改善類、文化傳承類、民族團結類、僑臺賡續類、收縮待定類、搬遷撤並類等10類,以“清溝掃地擺整齊”為基礎,清理垃圾和亂堆放;以“拆舊拓新整漂亮”為進階版,拆除危舊房,優化公共空間;以“穿衣戴帽扮靚麗”為升級版,結合地方文化改造建築和綠化;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提質升級、塑形鑄魂。

  目前,漳州市已推動519個建制村開展“拆舊拓新整漂亮”,完成“拆舊”5672宗、“拓新”4890宗,總建築面積200.5萬平方米。

激發産業新活力

  隨著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鄉村産業也有了更多發展空間。

  長泰區武安鎮溪東村坐落于長泰主城區與經濟開發區的交界地段,人流、車流密集,新廠房、新樓盤加速崛起。在城鎮開發建設中,遺留著一些閒置地塊,漸漸淪為生活垃圾和建築廢料“堆積地”,也成了當地管理的痛點難點。

  “每次人居環境整治都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為此我們決定轉變治理思路。”溪東村黨委書記鄭龍賓介紹,自2021年起,村裏通過租用或申請託管方式整合閒置土地,打造兵家創業園、龍津兩岸城東農産品展銷中心等項目,支援退役軍人就業創業。

  走進溪東村兵家創業園一期,只見道路寬敞整潔,店面整齊排列,商客絡繹不絕。“這裡交通便利,臨近經濟開發區,門店非常吃香。”鄭龍賓説,目前兵家創業園和展銷中心均已全部外租,每年新增村集體經濟收入約180萬元。

  村集體收入增加了,溪東村將散亂在各處的豬圈、雞舍等“臟亂差”小地塊建成口袋公園,供村民運動娛樂。聘請第三方負責全村的衛生保潔和垃圾清運工作,使全村衛生面貌得到了明顯提升。

  “這裡風景優美,畬風濃郁。”4月17日上午,來自廣東省汕頭市的遊客李女士一行6人自駕來到雲霄縣下河鄉坡兜村遊玩,依次打卡畬家鄉愁園、生態休閒步道、一鑒鍾情園等網紅打卡點。

  坡兜村是雲霄縣唯一的少數民族村,擁有獨特的人文景觀和深厚的民俗底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遊玩。“6年前,這裡還是一個貧窮的小山村,村裏沒錢,基礎設施十分薄弱。”下河鄉人大主席李偉生表示,隨著人居環境整治拆舊拓新進度加快,村裏有了更多發展空間。

  立足農文旅發展定位,坡兜村將廢棄的豬圈、旱廁、老屋改造為畬族文化館、畬家鄉愁園和鍾馗文化園,展示鍾馗文化、畬藥、畬食等。通過“穿衣戴帽扮靚麗”工程,道路兩旁安裝畬族風格路燈,墻面繪彩繪,臟亂地塊變身菜園、花園、涼亭,形成特色鄉愁景觀。

  為了提升遊客體驗,去年,坡兜村又租賃了300多平方米閒置民居,改造成休閒驛站,售賣農特産品,並推出畬服換裝體驗,豐富旅遊業態。

  經過多年的深耕,坡兜村每年吸引遊客5萬餘人次,去年村集體收入67.05萬元,比2021年收入翻了五番,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省級鄉村振興示範村”等。

  “我們不僅要讓鄉村美起來,更要通過環境再造激活産業動能,走出一條‘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振興新路。”漳州市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項目推進科相關負責人表示,人居環境整治既要擦亮鄉村底色,也要千方百計變“美麗成果”為“美麗經濟”,發展休閒農業、庭院經濟等,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形成産業、村寨、景觀、旅遊互動發展的新格局。

機制護航“持久美”

  房子時常維護,才能住得長久,人居環境也是如此。

  每天早上6點,上坂村的保潔員吳深順等6人開始工作,他們拿起工具,負責各自區域的清潔。上午10點左右,一輛垃圾轉運車駛入村裏,依次清理垃圾桶,將垃圾集中運送到雲霄縣垃圾處理中心。

  這是雲霄縣探索實行垃圾清掃、轉運分離的“雙線結合”運作模式。“這種分工合作的方式,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群眾及幹部監督,並且節約成本,全鄉垃圾清理費用由原來清掃清運第三方包乾的360萬元下降至210萬元。”和平鄉綜合執法大隊隊長吳鑫瑞解釋,村組建保潔隊伍負責清掃,鄉里聘請專業公司負責轉運,提升保潔調度和考核監督的主動性和靈活性。

  為健全長效管護機制,這幾年漳州先後出臺《漳州市村莊清潔規範和要求》《漳州市農村保潔員管理暫行辦法》,在我省率先實現農村保潔經費、人員、工資“三保障”。市級財政每年按標準補助保潔費用,通過“一事一議”、村規民約建立日常保潔、定期檢查、考核獎懲制度,鞏固整治成果。

  在健全長效管理機制的同時,漳州還注重激發群眾主動性。清晨7時許,長泰區坂裏鄉坂新村村民何金木就準時出現在自家院子裏,打掃庭院、養護花草,保持院內外整潔。

  這樣的場景在坂新村已成為日常。2022年起,坂新村採用積分制推動人居環境整治,群眾參與房前屋後打掃、垃圾分類等可獲積分,庭院微景觀額外獎勵積分。每月考評並評選“紅黑榜”,積分可換生活用品。三年來,全村累計發放超100萬積分,兌換商品價值超12萬元,垃圾總量下降約55%,培育出8個省級和15個市級“美麗庭院”。

  “積分制激發了大家參與村莊清潔、綠化和美化活動的積極性。”坂新村黨總支書記陳威煌表示,過去村民常在庭院堆放工具,現在自覺收納並積極參與人居環境治理。

  環境改善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日前,漳州市啟動農村人居環境“補短板、強弱項”提升行動,聚焦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拆舊拓新及長效管理機制,通過增加資金保障、引導公眾參與和強化監督推動等措施,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持續有效推進,使農村環境由“一時美”轉變為“持久美”。(報業集團記者 李妙珠 通訊員 張葭)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