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民生資訊

城市更新,讓更多人詩意地棲居

2025-04-24 10:02
| | | |

市民到龍江歲月踏春遊玩。

高新區顏厝綠茵博學幼兒園師生到龍江歲月春遊。

龍江歲月一期城市外灘段

龍江歲月二期丹溪官田段

圖片均由漳州高新區提供

核心提示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是人們集中生活的地方,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作為城鎮化發展的必然過程,“城市更新”在2019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被首次提出後,2021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和“十四五”規劃文件,成為國家戰略。近年來,城市更新話題始終是社會關注的熱點。

  城市發展的目標,是讓更多人詩意地生活于城市之中。如何實現還江於民、還岸於民、還景於民,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近日,記者走進被列入省級精品工程的漳州高新區龍江歲月項目現場,探訪城市“二次生長”的更新密碼。

  “瞧!家門口就有‘詩和遠方’”“漳州‘小洱海’美到令人窒息”……今年初,“小洱海”詞條以百萬點擊量在社交平臺一夜出圈,成為漳州市民老少皆宜的必選打卡點。

  “小洱海”位於漳州高新區馬州村,是龍江歲月城市更新改造項目二期的起始段。不久後,這裡還將迎來龍舟競渡,刷新熱度。

  五年來,漳州高新區持續探索龍江歲月可持續城市更新模式,在濱水河灘陸地空間進行集多元業態和管理服務於一體的改造,解決濱水空間“臨江不見江”問題。

  項目全長28.3公里,目前已完成一、二期共計12.3公里的改造,消除了安全隱患,激活了冷靜資源,提升了濱江城市風貌,取得治理、經濟、社會三重效益,實現“還江於民、還岸於民、還景於民”的美好願景,滿足市民“望江、親水、觸綠”詩意生活的新需求,為城市濱水空間更新改建提供了有益經驗與借鑒。

空間重構

一頭係民生,一頭連發展

  漳州高新區地處九龍江流域下游,是中心城區跨江南擴的重要節點。

  這裡曾是水運文化中心,承載著一段漳州近代商業歷史,仍可見鷺洲路、文昌橋、水月亭、示禁碑、古渡口等歷史遺存。幾個村落依水而建,造船廠、砂石廠、木材廠、醬油廠、苗木基地等業態應有盡有,形成對外貿易的繁華渡口。

  長期以來,九龍江西溪南岸高新區段濱水空間受限于水利行洪和各種管理要求,整體環境臟亂差,安全問題突出,區域內各種基礎設施條件差,公共服務配套落後、缺失,兩岸濱江形象落差巨大的問題十分突出。

  村莊違章搭蓋亂象叢生,多數淪為危舊房,逐漸演化為“城市牛皮癬”。更為緊迫的是,沿河岸線地質常年被沖刷,加上無序的生産生活,已經觸及水利岸線安全,同時導致污水收集處理不當,區域水環境存在污染風險。

  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破題,迫在眉睫。

  2020年初,漳州高新區正式謀劃啟動龍江歲月項目的更新改造。“通過‘加減乘除’一盤棋,即在功能設施配套上做加法,在違章搭蓋和污水排放上做減法,在優化環境確保行洪通暢上做乘法,在消除水利和房屋安全隱患上做除法。”漳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陳建進説,整體設計以“少拆多改”為原則,先最大化消除項目歷史遺留和安全隱患問題,考慮區域既有建構築物安全利用、生態修復、岸線加固、配套設施等內容,再以“新修如舊、新建如舊”方式,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和改造沿街建築。

  龍江歲月項目一期位於高新區橋南片區,更新改造首先是對原有存在建構築物做減法,這就涉及危房戶和部分居民的安置。

  短時間內對當地居民一次性外遷不現實。“結合鄉村振興計劃和實際情況,一邊改善片區人居環境,一邊有計劃組織外遷。”漳州高新區建設局局長盧清輝介紹,對違建和危房進行拆除,其餘建築和部分人去樓空的舊廠房,保留原有建築位置不變,在保證不影響現有行洪能力的情況下,消除安全隱患,強化排洪功能,並對其進行更新改造。

生態修復

望江親水觸綠,變身城市T臺

  移除無序生長的建築,告別了數年來“臨江不見江”的歷史,水天極目之處豁然開朗。

  既然是九龍江濱水河灘陸地空間,區域範圍內的土地利用、開發建設、産業發展與生態保育等均有限制。如何妥善解決該區域環境臟亂差、河岸水利行洪安全及房屋安全、雨污水直排等問題,又能實現濱水河灘岸線生産、生活、生態空間的活化和協同發展?

  “設計修繕提升、加固改造、生態修復和功能修補等方案。”漳州圓新建設集團董事長黃宗福介紹,對需改造的部分向當地政府以及發改、建設、農林水、自然資源等部門提出申請,通過聯審並組織實施,使區域原有建構築物得到有效更新改造,又均落在工業用地、農村宅基地、物流倉儲用地、城鎮住宅用地等可建設用地範圍內,避免産生圖斑。

  花果之鄉,“綠”是最富饒的底色。“梳理林下空間,保留利用原先居民經營的苗圃、果林等現有植被,結合景觀通廊,合理增補適合本土生長的植物,豐富植物種類,便可形成自然且富有變化的濱水植物景觀。”黃宗福説,根據場地地類特點,宜糧則糧,宜花則花,宜木則木,宜果則果,彰顯漳州田園生態城市、魚米花果之鄉特色。

  記者乘坐園區公交遊覽,十米見園林,百米見風景。“園區植物不是只有觀賞功能。像此處屬於保護耕地,油菜花剛剛謝幕,就馬上種植水稻,全年‘稻花輪作’,花香稻亦香!”園區工作人員沿路介紹,另一側新種植的美人樹、羊蹄甲、藍花楹、黃花風鈴木等與常綠的喬木搭配出植物景觀層次。

  行走其間,步道緊挨著綠岸,綠岸下隱約可見石籠,不見圍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等硬化設施,潺潺江水近在咫尺。

  “圍堤和阻水設施一定程度上影響防洪排澇要求和水體安全的建設活動,使用石籠修復加固駁岸,種植水生植物,實現生態修復和加固駁岸雙重功能。”圓新建設集團總經理助理方宇介紹,相比混凝土打樁的傳統“硬駁岸”,石籠修復為岸邊水草留出自由生長空間,成本更低,讓駁岸更有靈氣。

  駁岸作為水陸過渡區,僅是生態岸線的一部分。宏觀來看整個濱水河灘陸地空間,海綿城市系統貫穿生態修復的始終。

  “面積大,作物多,沿路還設置些許水塘,供釣友垂釣。因此路面著重使用透水磚,讓雨水再生再利用。降雨時,地下吸收存蓄,經過滲透凈化,向九龍江排出多餘水源;水塘和植被乾旱缺水時,自動釋放補給,迴圈利用。”盧清輝介紹,原先的雨污水無序流入九龍江,影響生態水環境。經改造,雨污水在集中凈化處理後,實現達標排放,一來大大降低對水體的污染,二來優化行洪通暢性。

  岸上,望江、親水、觸綠;岸下,呼吸、吐納、收放自如,儼然一處濱水城市的生態T臺。

有機更新

喚醒沉睡資源,點亮濱江夜景

  龍江歲月城市更新改造項目已完成部分分為一期和二期,其中一期從中山橋到漳州大橋,全長2.2公里,總用地面積約750畝,總建築面積約6.8萬平方米,于2023年8月完工。邊謀劃,邊建設,邊招商,經過更新改造的濱江水岸煥然一新,立即吸引商戶入駐。

  改造雛形已現,拿什麼點亮濱江夜景?

  “就地取‘水’。用水秀噴泉、水幕電影點亮城市外灘。”項目設計單位相關負責人蘇婷介紹,考慮不影響河道行洪安全,這套大型水幕系統不做磚墻和樁基,採用漂浮式的構建,構建底部類似拋錨,水漲,幕高。如遇惡劣天氣,可以提前牽引回收,確保不被洪水颱風帶走。

  “非常壯觀,我們幾乎每週都來。”每逢週末晚上8點,80米長的水秀看臺前停留許多前來觀賞水幕表演的市民。

  聲光水在江面搖曳,吸引了在江岸的食客。在東區的誠東海鮮,往來食客不斷,誰能想到這裡是由原先屠宰場片區改造而來。“保留屠宰場原有建築的外輪廓線,對內部空間進行加固改造。”方宇説,大量採用原有閩南建築風格和南洋風建築風格元素設計,最大程度復原古街區風貌,舊時的工廠風貌也能成為城市更新的最佳底色。

  “2020年下半年簽約,次年裝修開門營業。”漳州市誠東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誠東餐飲是最早入駐的企業之一。由於更新改造使片區日新月異,優美的用餐環境帶來較好的用餐體驗,營業額實現翻番。

  舊街巷、舊村落、舊工業區,都為更新改造注入新鮮血液,隨處可見原住宅樓改造為臨水式民宿,原造船廠改造為溫泉康養中心,老舊庫房改造為龍舟庫房和看臺,原醬油廠改造為醬油工坊研學基地,就連停車場都更新改造為汽車影院……

  “古街織補,串起歷史文化錨點,從而實現有機更新。”陳建進説,例如龍江歲月活力新城段正在修繕潘榮故居。漳州籍明代尚書潘榮是高新區顏厝鎮人,是明代第一個出使琉球的福建籍使者。其故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嵌入龍江歲月的更新改造中,不但能留存地域記憶,也能成為對外交流的窗口。

江城共融

産城人融合,豐富新業態

  去年12月31日,漳州高新區龍江歲月園區全線開園,10.8公里長的一、二期沿江景觀對外開放。開園當天,以530萬點擊量在抖音熱榜成為漳州榜首。

  城市更新,如何讓有限的資金帶動項目改造?

  “四兩撥千斤。”陳建進介紹,在區級財政財力較為有限的情況下,強化以政府為主導,通過策劃項目,爭取國開行綠色發展基金保障和創新“投融建”一體化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既實現項目的投資開發和工程的順利實施,又形成一定規模的區屬國有企業資産。

  不僅如此,土地徵收模式也另辟蹊徑。“將農村集體土地經營權流轉收回,實行‘一次徵收、分期付款’,科學調配資金,既減少區級財政壓力,又增加群眾收益。”陳建進説。

  五年煥新,區屬國企盤活形成大量固定資産,提供了業態植入空間。“全部招租運營後,收益可觀,可平衡覆蓋項目投入及運營管理成本。”黃宗福説。

  “結合更新改造進度和不同節點的功能特點,分批有序推進園區業態招商,實現園區持續長久運營管理。”項目運營相關負責人介紹,已導入商務辦公、餐飲美食、兒童遊樂、溫泉康養、房車營地、精品民宿等多個領域業態,實現初步引流效果。

  漳州高新區定位以科技為引領。日前,由都市更新(北京)控股集團搭建資源平臺,計劃導入中國國家地理·漳州營地、無人機、AI創客集群,加快構建“科技+文旅”融合新生態。

  城市更新,落腳點回到産城人融合發展上,不但要完善投資、建設、運營、管理,還要讓群眾從中獲取更多幸福感。

  “如今不用外出打雜工,每日給家門口的園林施肥澆花除草,再悠閒不過了。”60歲的莊惠山是馬州村人,熟悉本地植被生長規律。開園前,他與20多名本村村民主動應聘,成為龍江歲月的“園藝師”。

  馬州村是龍江歲月的起始段,至今仍有村民居住。自“小洱海”成為本地流量景點後,村民與運營方合作,在規劃的32個攤位前開啟美食集市。

  莊慶林是村裏有名的大廚,奔波于周邊村莊的流水席後廚中。“現在有酒席就外出掌勺,平時在家門口擺攤賣蚵仔煎,一個攤位費35元,週末有一兩千元營業額。”莊慶林説。

  景與人宜,龍江歲月變身城市花園,民宿、茶攤、果園、戶外露營、兒童樂園及運動潮玩等吸粉無數,園區還結合不同品種果樹建設具有果園特色的桃李餐吧、青梅酒吧、柚見房車營地、龍江茶室、百果採摘園以及“我在龍江歲月有塊田”認領種植基地等,經濟業態愈加豐富。

  濱水河灘上,“還江於民、還岸於民、還景於民”的美好願景穩步達成,並系統整合龍江歲月品牌,讓這張城市新名片從“短期爆”奔向“長期火”。(報業集團記者 潘園園 杜正藍 通訊員 方福欽 陳群)

記者手記

勇啃“硬骨頭”的擔當

  城市更新,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一頭連著歷史,一頭連著未來。

  作為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城市更新不是簡單的“塗脂抹粉”,更不是零散的“以舊換新”,而是一場需要破釜沉舟勇氣的改革。

  採訪中,不少漳州高新區幹部坦言改革是條荊棘之路。底線紅線多、融資壓力大、協調效率低……改造項目啟動以來,難關重重,“攔路虎”層出不窮。

  能啃最硬的骨頭、善接燙手的山芋,不僅考驗城市管理者的責任擔當之勇,也考驗破解難題之智。以革故鼎新的勇氣破局,以使命在肩的擔當破浪,以敢為人先的創新破繭——龍江歲月改造項目的探索實踐,為城市更新交出一份可圈可點的答卷,值得點讚。

  “這是個將上層規劃、社會需求、專業追求進行有效融合的城市更新項目案例,也是一項德政工程、民生工程與藝術創作結合融洽的工程。”住建部原總經濟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楊保軍對龍江歲月改造項目如此評價,並在去年底召開的第八屆城市更新創新大會主旨演講中分享了該項目的實踐經驗及亮點。

  城市的核心是人。行走在龍江歲月,九龍江畔微風拂過,藍天與綠波溫柔相擁,步道蜿蜒曲折在綠意中穿梭。移步換景,風光無限,讓人仿佛置身於畫卷之中。越來越多市民深切感受到,城市不只有鋼筋水泥,還有詩和遠方。

  越是關鍵時刻,越看擔當作為。期待城市更新的浪潮中,涌現越來越多改革創新的膽識勇氣和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讓群眾感受到更多城市生活之美。(潘園園 杜正藍)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