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的通知
閩政[2007]4號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已經省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省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關鍵時期,各級各部門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緊緊抓住中央繼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和支援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圍繞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總體目標、發展佈局和主要任務,著力實施“八大舉措”,持續推進“九大支撐體系”建設。必須認真把握“四個關鍵”的工作要求,切實落實“四個重在”的實踐要領,維護和發展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趨勢,繼續開創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新局面。 在組織實施《綱要》過程中,各級各部門要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求真務實,有效運作,加強協調,紮實推進,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力量,確保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各項目標任務的落實。 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 為貫徹黨中央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落實福建省第八次黨代會的部署,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在認真總結實施《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取得積極成效的基礎上,根據發展實踐的新要求,制定《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福建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處於主體地位,發揮重要作用。本綱要是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綱領性文件,政府應認真履行職責,通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和年度計劃,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動員組織全社會力量貫徹實施。 第一章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大意義 進入新世紀,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區域合作與競爭勢頭強勁、兩岸三地經貿關係日益密切的新形勢,中共福建省委認真貫徹黨中央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決策部署,突出發展第一要務,堅持發展為大、發展為重、發展為先,著眼于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在歷屆省委探索實踐基礎上,在持續開展“四個專題”調研過程中,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提出並實施了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思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十六屆六中全會《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都明確提出“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等中央領導視察福建,對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寄予厚望,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福建發展的極大關心和支援,進一步指明瞭福建前進的方向。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面對台灣,鄰近港澳,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連內陸,涵蓋周邊,具有自身特點、獨特優勢、輻射集聚、客觀存在的經濟區域。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總體部署是:構建“三條戰略通道”,推動全省以三個層面、分三個階段、比全國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實施人才強省和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實行社區建設和鄉鎮工作兩個綱要,建立反腐倡廉和公正選人用人兩個長效機制,夯實農業發展和社會穩定兩個基礎;落實“六個紮實”的主要任務,實施“八大舉措”,構建“九大支撐體系”;按照“準確定位、主動融入,整合優勢、合理佈局,外延拓展、內涵深化,互動聯動、統籌協調”的基本格局,努力形成“延伸兩翼、對接兩洲,拓展一線、兩岸三地,縱深推進、連片發展,和諧平安、服務全局”的基本態勢;把握“關鍵在活、關鍵在和、關鍵在實、關鍵在人”的工作要求,堅持“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運作、重在實效”的實踐要領,保持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趨勢。 為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2004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七屆七次全會批准實施《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2005年1月福建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作出了《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決定》,省第八次黨代會對加快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進一步明確了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內涵、意義和總體部署,進一步統一了全省人民的思想與行動,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與熱情,推動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成就。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構想成果來之不易,充分反映了福建人民服務全國發展大局、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強烈責任意識,充分展示了福建人民應對風險的氣勢、攻堅克難的精神、謀求發展的意識和服務全局的合力。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中央戰略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福建貫徹落實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偉大實踐,是福建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的歷史責任,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福建發展的戰略選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有利於促進全國區域經濟佈局的完善。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將有力推進福建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區域協作,逐步形成從環渤海灣到珠江三角洲整個沿海一線的完整發展佈局,凸顯海峽西岸在東部率先發展、東中西部良性互動的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利於在加快東部發展中發揮福建優勢。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有助於福建在新一輪發展中樹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開闢新空間,充分發揮沿海港口、外向帶動、對臺合作、生態資源和對內聯接等優勢,實現經濟社會在新的起點上更高水準、更優效益的又好又快發展,促進人民生活水準上新臺階,使廣大人民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 ------有利於形成服務中西部發展的東南沿海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構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鐵路、大型海港、空港為主骨架、主樞紐的海峽西岸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揮對外開放的“窗口”示範作用,為促進中部崛起、西部開發提供一條快捷順暢的對外開放戰略通道,並不斷拓展福建發展空間。 ------有利於構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臺。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將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經濟緊密聯繫、互動聯動、互利共贏,使福建成為海峽兩岸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結合部、先行區和重要通道,提高台灣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和認同感,為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做出新貢獻。 第二章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目標任務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關鍵時期,福建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臨的挑戰也前所未有,必須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努力開創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新局面。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抓住中央繼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和支援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統籌協調,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堅持深化改革,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準;堅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發揮對台獨特優勢,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全面推進福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加快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全體人民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朝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的目標邁進。 二、發展目標。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總的目標是:通過10~15年的努力,海峽西岸經濟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海峽西岸産業群、城市群、港口群發展壯大,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創新型省份建設邁出新步伐,速度、品質、效益進一步協調,消費、投資、出口進一步協調,人口、資源、環境進一步協調,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經濟社會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成為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臺。 (一)構建開放型經濟發展新格局。全面推進對外經濟、科技、文化合作與交流,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和更加完善、更加規範的外經貿促進政策體系,對外合作領域和空間不斷拓展,對外貿易商品和市場結構不斷優化,利用外資的品質和水準不斷提高,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步伐加快。國際友城、友協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擴大,閩臺合作水準進一步提升,閩港閩澳合作全面發展,與長三角、珠三角的協作更加密切,與中西部及其他省區的合作交流更加深入。 (二)開創統籌協調發展新局面。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海峽西岸城市群建設促進城鄉和地區協調發展,農村現代産業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城鎮體系更加合理,城鄉差別逐步縮小。以創新型省份和文化強省建設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進一步協調。 (三)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繁榮新成就。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軌道,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根本性轉變,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年經濟增長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經濟總量不斷壯大,效益不斷提高,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改善,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更加健全,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一項長期的戰略部署和任務,“十一五”是加快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關鍵時期,要全面完成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的各項目標,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全省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以上,力爭更好更快些,到2010年全省地區生産總值超10000億元,每人平均生産總值超過28000元。到2017年全省地區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比全國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到2020年全省地區生産總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推向一個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 三、發展佈局。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各級各部門要準確定位、主動融入,凝聚發展合力,強化大局意識,在主動對接、服務全局中作出新貢獻;整合優勢、合理佈局,加強資源整合,優化要素配置,在發揮區域優勢、拓展發展空間中展現新格局;外延拓展、內涵深化,創新發展模式,豐富發展內涵,在提高發展品質、推進一體化發展中實現新提升;互動聯動、統籌協調,拓寬合作領域,強化整體推進,在加強區域協調、構建和諧社會中力求新作為,努力完善“基本格局”,進一步拓展“基本態勢”。 (一)延伸兩翼、對接兩洲。發展壯大閩東北一翼和閩西南一翼,加快對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閩東北一翼要發揮福州省會城市服務全省的重心和輻射作用,形成以福州為中心,周邊衛星城緊密連接、分工有序、規模協調的城市體系,促進閩東北地區加快發展,推動與長江三角洲對接。閩西南一翼要發揮廈門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的龍頭和示範作用,發揮泉州創業型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加強産業分工協作和市場融合,推動與珠江三角洲的對接。通過延伸南北兩翼,使海峽西岸經濟區與兩個三角洲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二)拓展一線、兩岸三地。充分挖掘沿海港口、外向帶動和對臺合作優勢,強化福州、廈門、泉州的輻射帶動功能,發揮漳州、莆田、寧德拓展一線的骨幹作用,突出特色、累積實力,促進全省沿海的全面繁榮。依託臺商投資區、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兩岸直航試點口岸等閩臺合作載體平臺,不斷拓展閩臺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領域合作。依託閩港合作八大平臺和閩澳四項合作,全面提升閩港閩澳合作水準。 (三)縱深推進、連片發展。發揮三明、南平、龍岩縱深推進的前鋒作用,借助生態、資源、對內聯接等優勢,依託出省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山海互動,東西貫通,不斷向縱深發展。積極探索跨省區域協作的新途徑、新機制,密切與內陸地區的聯繫,建立統一有序市場體系,促進生産要素流動集聚,實現共同發展。 (四)和諧平安、服務全局。堅持以人為本,把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結合點,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積極配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落實中央對臺方針政策,強化福建對台獨特地位作用,促進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 四、主要任務。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要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視察福建時重要講話精神,著力完成“六個紮實”的工作任務。 (一)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運作、重在實效,以發展農村經濟為重點,協調推進農村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農村服務保障能力、農民自我發展能力,確保農村生産力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民素質進一步提升、農村基層基礎工作進一步加強、農村社會面貌進一步改變。 (二)紮實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堅持以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為中心環節,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把發展的過程實現好、發展的成果分配好,不斷增強區域整體實力,在日益激烈的綜合實力競爭中掌握髮展的主動權,贏得競爭優勢,提升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紮實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繼續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激活生機和活力。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準,增強在全球範圍內和全國統一大市場中解決發展難題的能力。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思想,加快推進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全面提高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 (四)紮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堅持執政為民的理念和要求,把維護、實現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于各項方針政策和工作中,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構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基本特徵的和諧社會。 (五)紮實擴大兩岸交流與合作。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充分發揮閩臺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的“五緣”優勢,努力在緊密經貿聯繫、兩岸直接“三通”、旅遊雙向對接、農業全面合作、文化深入交流、載體平臺建設六個方面取得新成效,強化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對臺工作的先行先試示範和輻射效應。 (六)紮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大力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高度負責,以嶄新的精神風貌樹立良好形象,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努力形成昂揚向上、拼搏奮進、萬眾一心、共創偉業的良好氛圍,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全面實現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必須切實做到: 認真落實“四個關鍵”的工作要求。以“活”開拓發展之源,創新體制機制,鼓勵創新創造,激發各種活力,激活各種要素,讓所有活力競相涌流;以“和”提升發展之勢,增強發展合力,在合力推進中求和諧,圍繞發展求和諧;以“實”打牢發展之基,注重實際、實幹、實效,從實際出發,求實求效,促進發展取得實效,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以“人”構築發展之本,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形成選人用人公正導向,樹立推動工作的形象、對人民負責的形象和公正廉潔的形象。 切實把握“四個重在”的實踐要領。把“重在持續”作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的重點,持續發展思路,持續發展勢頭,持續發展舉措,持續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趨勢,始終保持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良好態勢;“重在提升”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的根本,不斷提升發展意識,提升經濟發展品質,提升對內對外開放水準,加強統籌協調,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進入更高的發展層次;“重在運作”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取得實質性成效的關鍵,著力深化項目帶動,不斷拓展作為空間,切實盡職盡責,確保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總體部署落到實處;“重在實效”作為推動一切工作的目的,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轉變政府職能,努力實現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目標和任務。 著力實施“八大舉措”和構建“九大支撐體系”。紮實實施項目帶動、發展縣域經濟、加快産業集聚、壯大中心城市、提升民營經濟、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和建設文化強省。持續推進産業發展、城鄉統籌、基礎設施、閩臺合作、擴大開放、改革創新、社會事業、生態環境、和諧社會支撐體系建設,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總體部署落到實處。 始終保持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趨勢。著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保持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推動工作的氣勢,鼓勵創新、創造、創業,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進一步激發全省人民的創造性,凝聚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真正做到和諧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推動發展進入新的更高境界,推進福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二○○七年二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