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索 引 號:-
發文字號:-
發佈機構:-
生成日期:-
有效性:有效

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修編)

2010-02-09 16:29
| | | |

(2010年1月30日福建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批准)

  《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經福建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標誌著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成為福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精神,總結實踐經驗,適應形勢發展要求,有必要對綱要進行修編。本綱要是福建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在新的起點上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綱領性文件,政府應通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和年度計劃,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動員組織全社會力量貫徹實施。

第一章 新形勢下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大意義

  2004年初,中共福建省委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著眼于促進福建又好又快發展,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從福建實際出發,在歷屆省委探索實踐的基礎上,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提出並實施了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思路,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充分肯定。黨的十七大報告、十六屆五中全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十六屆六中全會《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以及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近幾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都明確提出“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2009年5月,國務院發佈《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明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定位和目標任務,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已從地方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等中央領導先後視察福建,對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寄予厚望,為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指明瞭方向。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面對台灣,鄰近港澳,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連內陸,涵蓋周邊,具有自身特點、獨特優勢、輻射集聚、客觀存在的經濟區域,是我國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佈局中處於重要地位。福建省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居主體地位,與台灣地區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具有對臺交往的獨特優勢。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得到國家部委的大力支援,海內外的廣泛呼應,臺港澳和周邊地區的積極參與,發展思路進一步完善,定位進一步明晰,效應進一步顯現,氛圍進一步形成,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呈現良好的形勢、趨勢、態勢和氣勢,充分體現福建人民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的強烈責任意識,全面展示福建人民謀求發展的意識、攻堅克難的精神、應對風險的氣勢、服務全局的合力、拓展創新的氣魄和鍥而不捨的韌勁,形成了“活、和、創、韌”的基本經驗,為進一步加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新形勢對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提出新要求。黨的十七大作出支援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重大決策,首次在全黨確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地位,把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與維護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緊密聯繫起來,賦予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以新的責任。國務院《意見》的公佈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在兩岸關係出現重大積極變化、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進入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在祖國統一大業的史冊上將寫上濃重的一筆。福建省委、省政府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國務院《意見》精神,順應科學發展的大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趨勢,提出要努力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進一步明確了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途徑和目標,體現了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內涵的延伸、拓展、深化和提升。

  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中央決策和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

  ——進一步發揮福建省比較優勢,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有助於福建在新一輪發展中樹立新理念、形成新思路、開闢新空間,充分發揮沿海港口、外向帶動、對臺合作、生態資源和對內聯接等優勢,實現經濟社會在新的起點上更高水準、更優效益的又好又快發展。

  ——完善沿海地區經濟佈局,推動海峽西岸其他地區和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發展的重大舉措。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將為促進中部崛起、西部開發提供一條快捷順暢的對外開放戰略通道,不斷拓展福建發展空間,推進福建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對接,形成從環渤海灣到珠江三角洲沿海一線的完整發展佈局,凸顯海峽西岸在東部率先發展、東中西部良性互動的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戰略部署。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將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經濟緊密聯繫、互動聯動、互利共贏,使福建成為兩岸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的結合部、先行區和重要通道,增強台灣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和認同感,為推動形成海峽經濟區打好基礎,進一步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第二章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總體要求

  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要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國務院《意見》提出的目標任務,抓住機遇,有效應對風險和挑戰,努力開創各項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國務院《意見》,從維護中華民族核心利益、促進祖國統一的大局出發,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著力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互利共贏;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水準;著力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著力改善民生,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努力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科學發展之區、改革開放之區、文明祥和之區、生態優美之區。

  二、戰略定位。立足於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獨特的對臺優勢和資源優勢,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大先行先試力度,進一步凸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定位。

  ——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獨特的對臺優勢和工作基礎,努力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實施先行先試政策,加強海峽西岸經濟區與台灣地區經濟的全面對接,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向更廣範圍、更大規模、更高層次邁進。

  ——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從服務、引導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出發,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以鐵路、高速公路、海空港為主骨架、主樞紐的海峽西岸現代化綜合交通網路,使之成為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拓展兩岸交流合作的綜合通道。

  ——東部沿海地區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基地。立足現有製造業基礎,加強兩岸産業合作,積極對接台灣製造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石油化工等産業,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在全國具有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兩岸産業合作基地。

  ——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自然和文化資源優勢,增強武夷山、閩西南土樓、鼓浪嶼等景區對兩岸遊客的吸引力,拓展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等兩岸共同文化內涵,突出“海峽旅遊”主題,使之成為國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遊中心。

  三、發展目標。認真貫徹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等中央領導視察福建時提出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實國務院《意見》確定的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加快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七個方面的主要任務,通過十年左右的艱苦努力,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經濟持續發展、文化更加繁榮、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和諧區域。

  ——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新目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12年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接近或達到東部地區平均水準,地方財政收入突破千億元,著力科學發展先行,力爭在一些領域走在全國前列;2017年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比全國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2020年地區生産總值接近或達到4萬億元,科學發展達到新的水準。閩臺經濟融合不斷加強,海峽區域合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兩岸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增創改革開放新優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改革取得突破,率先建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型省份基本建成;對外開放水準明顯提高,區域合作不斷拓展,服務中西部和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形成並不斷完善。

  ——推動閩臺交流合作新拓展。閩臺“五緣”優勢充分發揮,“六求”作為進一步拓展,對臺先行先試政策在福建得到有效落實,海峽西岸經濟區在促進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作用更加凸顯,成為兩岸經貿合作的緊密區域、兩岸直接往來的綜合樞紐和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開創統籌協調發展新局面。生産力佈局進一步優化,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水準和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水準差距縮小,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良性互動機制基本形成。生態省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生態環境優美,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生態文明建設位居全國前列。

  ——形成科學合理的主體功能區新佈局。海峽西岸經濟區作為全國主體功能區的重點開發區域地位凸顯,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有效推進,海峽西岸産業群、城市群、港口群發展壯大。以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為主體的經濟佈局和城市化格局基本形成,以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為主體的生態保護有效實施,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開發與保護並重、科學合理的主體功能區佈局全面形成。

  ——促進文化建設新發展。文化強省建設加快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繁榮發展,形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完善、文化産品健康豐富、文化設施先進配套、文化市場繁榮有序、區域文化特色鮮明、文化産業優勢明顯和群眾文化豐富多彩的文化發展新格局。

  ——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成就。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突破,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準明顯提高;建立比較完善的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社會就業更加充分,每人平均基本公共服務水準進入全國前列,人民安居樂業。

  四、發展佈局。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各級各部門要準確定位、主動融入,凝聚發展合力,強化大局意識,在主動對接、服務全局、推動先行中作出新貢獻;整合優勢、合理佈局,加強資源整合,優化要素配置,在發揮區域優勢、拓展發展空間中展現新格局;外延拓展、內涵深化,創新發展模式,豐富發展內涵,在提高發展品質、推進一體化發展中實現新提升;互動聯動、統籌協調,拓寬合作領域,強化整體推進,在加強區域協調、構建和諧社會中力求新作為,持續基本格局,拓展基本態勢,形成海西整體輻射效應。

  1、延伸兩翼、對接兩洲。發展壯大閩東北一翼和閩西南一翼,強化福州省會中心城市重心輻射作用,促進閩東北地區加快發展,推動與長江三角洲的對接;發揮廈門經濟特區龍頭示範作用,加強閩西南區域産業分工協作和市場融合,推動與珠江三角洲的對接。

  2、拓展一線、兩岸四地。充分挖掘沿海港口、外向帶動和對臺合作優勢,突破兩點,進一步增強福州、廈門的輻射帶動功能,發揮泉州創業型城市支撐帶動作用和漳州、莆田、寧德拓展一線的骨幹作用,促進全省沿海的全面繁榮。依託臺商投資區、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等載體平臺,不斷拓展閩臺交流合作。全面提升閩港閩澳合作水準。

  3、縱深推進、連片發展。發揮三明、南平、龍岩縱深推進的前鋒作用,借助生態、資源、對內聯接等優勢,依託出省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山海聯動,東西貫通,不斷向縱深拓展發展空間。積極探索跨省區域協作的新途徑、新機制,密切與周邊及廣大內陸地區的經濟聯繫,建立統一有序的市場體系,促進生産要素流動集聚,實現共同發展。

  4、和諧平安、服務全局。堅持以人為本,把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積極實施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落實中央對臺方針政策,強化福建對台獨特地位作用,促進西部開發、中部崛起,在服務全局中實現新作為。

  為實現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目標任務,必須緊緊抓住重大歷史機遇,緊緊抓住發展第一要務,凝心聚力、乘勢而上,切實做到:

  ——堅持“四求先行”。解放思想求先行,著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開拓新局面,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創新,創新理念、創新體制、創新舉措,為科學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以人為本求先行,始終明確發展的出發點、落腳點、著力點,以發展的先行來帶動民心的凝聚,以民心的凝聚來推動發展的先行;好字當頭求先行,推動發展中強化好的意識、好的觀念、好的要求、好的標準,更多地關心品質、效益、生態,更多地關心社會事業發展,更多地關心社會穩定、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等方面問題,努力在實際工作中運作好、體現好;持續運作求先行,圍繞全局持續運作、準確站位持續運作、依法依規持續運作、注重實效持續運作,以持續運作的實效來保證先行。

  ——把握“四個重在”。把“重在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點,持續發展思路,持續發展舉措,持續發展勢頭,持續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趨勢,始終保持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良好態勢;把“重在提升”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的根本,不斷提升發展理念,提升經濟發展品質,提升對內對外開放水準,提升統籌協調能力,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進入更高的發展層次;把“重在運作”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取得實質性成效的關鍵,著力實施項目、品牌、創新和服務帶動,不斷拓展作為空間,確保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總體部署落到實處;把“重在實效”作為推動一切工作的目的,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轉變政府職能,努力實現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目標任務。

  ——落實“四求作為”。提升思路求作為,著力提升認識、觀念、境界、思路和工作要求,突出解放思想、先行先試,準確站位、融入全局,全面貫徹國務院《意見》,適應時代要求,遵循發展規律,創新體制機制,激發發展活力;精心謀劃求作為,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水準、高層次的要求,認識優勢、發揮優勢、整合優勢、創造優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夯實基礎,在更高的起點上研究、策劃、規劃、部署好海西建設,通過精心運作,推動各項任務的落實,不斷拓展海西效應;突破重點求作為,認識重點、抓住重點,以點帶面、循序漸進,突出中心城市、産業發展、改善民生等重點,在全面推進海西建設中有所突破、有效作為;艱苦奮鬥求作為,大力弘揚艱苦奮鬥精神,不等不靠、多做少説,鍥而不捨、實幹實效,不斷推動海西先行,切實承擔起國家賦予的歷史責任和光榮使命。

  ——實施“十大舉措”。圍繞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目標任務,紮實實施項目帶動、發展縣域經濟、加快産業集聚、壯大中心城市、提升民營經濟、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建設文化強省、實施品牌帶動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完善發展舉措,強化政策效應,形成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強大動力。

  ——構建“十大支撐體系”。按照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總體部署,持續推進産業發展、城鄉統籌、基礎設施、閩臺合作、擴大開放、改革創新、生態環境、社會事業、人才資源、和諧社會支撐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支撐體系,落實支撐舉措,把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持續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趨勢。著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保持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推動工作的幹勁,鼓勵創新、創造、創業,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進一步激發全省人民的創造性,凝聚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推動經濟持續增長、品質效益持續提升、發展環境持續優化、海西效應持續顯現,經濟社會發展保持良好的形勢、趨勢、態勢和氣勢。

附件:

來源:福建日報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糾錯 評論

政策文件
文字解讀
圖片解讀
線上訪談
相關報道
視頻解讀
媒體解讀
新聞發佈會
媒體評論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