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麗雲:唱戲,是愛到骨髓裏的事
一年365天,她能演361場戲;12歲開始學藝,在戲臺上一唱便是45年……省人大代表、國家二級演員、仙遊縣莆仙戲鯉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藝委會主任傅麗雲,憑著激情與熱愛,堅守莆仙戲藝術,從一棵“春草”成長為莆仙戲壇的常青樹。
傅麗雲留著一頭幹練短髮,眼神專注而有力,尤擅出演文武旦。在一陣笛管梅花鑼鼓吹奏的鏗鏘樂曲聲中,令旗在背、身披風著戎裝的“穆桂英”,手握梨花槍,左挑右擋地上場。隨著劇情發展,傅麗雲通過眼隨手轉、雀鳥跳、蝶步、旋肩等莆仙戲科介,原汁原味地展現著古老莆仙戲正旦的表演藝術底色。
“千年莆仙戲,它太美了!值得我一生追隨。”今年57歲的傅麗雲,至今保持著平均每天演一場戲的演出頻率。愛戲如命的她説:“除了演戲,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幹什麼。”
時光回溯到1979年,仙遊縣鯉聲劇團攜《春草闖堂》進京參加國慶三十週年獻禮演出,在首都各戲院連演10多場,由此飲譽九州戲苑。消息傳回仙遊,小城沸騰了。就在這個當口,仙遊藝校公開招考55名演員。彼時,傅麗雲的父親專門借來一輛自行車,載著12歲的她去報名。得益於教師父親的藝術啟蒙,天資聰穎、長相甜美的傅麗雲憑藉一曲《萬牌令》莆仙戲唱段讓考官大為驚喜。經過三輪考核,她被順利錄取。
對莆仙戲的喜歡,只是“敲門磚”,學戲更需要的是刻苦。傅麗雲每天天不亮就起來練功,常常要把老師從床上拉起來,再請老師坐一旁教她動作,晚上又一遍遍復習,如此不斷提高技藝。
經過傳藝師傅口傳心授的教學以及對唱念作打的系統性學習,從手眼身法步的規矩、生旦基本功,到行當基本功,再到程式曲牌表演,傅麗雲逐漸掌握了戲曲表演的基本方法。畢業後,她進入鯉聲劇團二團,在陳金板、許秀鶯等老師的教導下,很快成長為“春草”二代,二十齣頭就已是劇團裏青年演員中的骨幹。1989年,身懷六甲的傅麗雲首次參加全省中青年戲劇表演大賽,憑藉《春草闖堂》的“春草”一角,摘得銅牌。
從花旦到文武旦,從老旦到青衣,從春草、李半月、媽祖到葉李娘、楊金花、穆桂英等角色,40多年來,她塑造了數十個舞臺經典形象,捧回多個獎項。
生活中,傅麗雲也沒有從莆仙戲中抽離。她的丈夫吳永德,與她同為仙遊藝校同期錄取學員,且是當年唯一一名樂器手。因戲生緣,兩人結為一對藝術伉儷。在吳永德眼中,傅麗雲既是“勞模”同事,更是“戲癡”愛人。
由於常年辛勞,傅麗雲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為了不耽誤戲,醫生安排的手術時間都常被“放鴿子”。有一次在下鄉演出途中,傅麗雲不慎踩空摔成骨折,不顧醫生勸阻,術後不到一個月她又登臺了。
一身是傷的傅麗雲,把莆仙戲愛到骨髓裏,常常大年初一都在戲臺上度過。她總説:“只要能走,能唱,我一定會堅守下去。”
不僅在戲臺上,傅麗雲展現出幾十年如一日的使命感,在藝術傳承中,她也不遺餘力為莆仙戲發展奔走。在“古藝傳薪”道路上,她注重傳幫帶,時常邀請老藝術家到團裏指導年輕演員,嚴格按照戲曲程式和文詞唱腔的曲律規則教導學生。
“一個劇本一旦缺了某個行當,這個劇本就演不了。”在培養演員方面,傅麗雲十分強調“行當意識”,“有了行當才有形象,才有人物性格”。
作為福建省人大代表,傅麗雲時常呼籲,要注重方言土壤的培育,重視對好劇本的投入和打磨。她建議演員們在不脫離劇種藝術的範疇內,可借助新媒體工具和渠道,結合劇種特色、文化淵源以及舞美、音樂等,做好莆仙戲的傳播。
“年輕人愛看手機,莆仙戲要努力‘破圈’,帶動年輕一代重新愛上這門古老藝術。”傅麗雲相信,莆仙戲的未來會更美好。于她而言,莆仙戲的戲劇人生永不止步。(記者 林愛玲)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