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好的日子”可感可及
小康夢、強國夢、中國夢,歸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努力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引發了與會代表的強烈共鳴。大家表示,把人民群眾“想的事”變成政府“幹的事”,把政府“在幹的事”變成人民群眾“支援的事”,福建的“民生之變”必將更有厚度,“民生所讚”必將更有溫度。
穩就業就是穩民心。去年,我省出臺15條措施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今年省兩會,省人大代表、閩南科技學院副教授戴寬南提出建議,希望政策措施更進一步:“建立全省性的行業協會規範新就業形態的發展;加強對新就業形態的監管力度,完善監管機制;開展專科教育學歷提升活動,探索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競賽新模式。此外,‘小哥驛站’不僅要為新就業形態工作群體提供休息、充電、熱水等基本服務,還要提供心理諮詢、法律援助等專業服務。”
有健康才能奔小康。省人大代表、中共廈門市思明區委副書記陳通汕建議,創新建立網際網路醫院醫聯體模式,改變基層醫療機構網際網路醫院只有查詢功能的現狀,增加醫療機構與患者或使用者互動性。省人大代表、莆田市第一醫院黨委副書記許志揚建議通過在多縣區設立急救站、急危重症協作單位等方式,縮短救護車服務半徑,設立三級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聯合病房,以便加強分級診療管理工作。
有人口品質才有發展後勁。代表們建議,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援政策,在生育、養育、托育、教育等方面拿出實實在在的激勵措施,為推動人口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建議開通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在較大規模的養老機構設置專業化醫療護理點,打通醫養結合機構從業人員職稱上升通道。”省人大代表、盛輝物流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劉用輝説。
友好的生活環境是最好的社會福利。省人大代表、閩北日報社副總編輯徐俐敏建議,探索農村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擴大鄉鎮“幸福裏”養老社區建設面。省人大代表、寧德市蕉城開放大學副校長鐘仕美建議加強社區托育服務設施建設,將托育服務設施納入縣(市、區)居住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指標;在社區內引進專業機構,利用社區綜合體等公共服務設施開展普惠性嬰幼兒托育服務。
讓下一代健康快樂成長。代表們建議建設家庭教育信息化共用服務平臺,建立多部門共同參與的協調議事機制,整合社區資源,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同時,制定相應的家庭教育指導方案,明確政府給予資金保障基本額度,開闢縣(區)域家校社協同實驗區,構建學校家庭教育服務縣域共同體、城鄉協作體,以點帶面,促進覆蓋城鄉的服務體系目標的落實。
豐富的文化生活是高品質生活所需。林劍平、林玉梅等省人大代表建議推動“福”文化與文藝創作、數字經濟、文化旅遊、“閩人智慧”傳播等相融合;實施文藝作品高品質發展工程,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生産。吳曉暉、蘇志明、王衝等省人大代表建議將戲曲演出與旅遊相結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項目;支援泉州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推動建陽雕版印刷技藝申報為第六批國家級非遺項目等。
更好的生活需要更好的身體素質。張達斌、呂锜、楊鴻等省人大代表建議,鼓勵、支援有條件的學校晚上時間適當開放體育設施,為全民健身提供場所設施保障;提升賽事會展場館利用率和管理水準,開展兩岸體育交流賽事系列活動,促進全民健身。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代表們表示,細微之處見功夫,相信一筆筆溫暖的著墨,必將繪就幸福底色;相信一個個微小願望的達成,必將讓“更好的日子”觸手可及。(記者 儲白珊 馬丹鳳)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