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大會發言(摘要)
做強做優我省數字經濟 激發發展新動能
林鋒委員代表民革福建省委員會的發言:中共中央及福建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都強調指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慧發展。為持續優化“數字福建”建設整體佈局,做大做強我省數字經濟,加快推進數據要素價值化,建議:一是建立數據基礎制度體系。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出臺《福建省數據流通交易體系》,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二是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充分發揮省大數據交易平臺與公共數據資源開發服務平臺互聯互通的優勢,激勵公共數據管理機構進行增值利用,打通數據資産入表到資産交易與運用的全鏈條。三是打造多層次的數據樞紐體系。聚焦我省重點産業和特色行業,將數據樞紐集群建設成為數據、知識、演算法“三位一體”的東南數谷。打造可信數據空間,建立健全政務數據共用協調機制。四是構建具有競爭優勢的創新生態。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數字科技企業,打造高校院所、專業孵化器、天使創投基金、鏈主企業四大主體的生態體系。五是加大數字經濟人才培養力度。鼓勵省內院校增設數據經濟相關專業,探索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引導重點龍頭企業建設數字經濟實習實訓基地,健全數字經濟人才引進激勵機制。
強化政策支撐 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
林群慧委員代表民盟福建省委員會的發言: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優化人口發展戰略,建立生育支援政策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為優化我省人口結構,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議:一是加強生育支援政策供給。修改完善地方性法規,統籌應對家庭少子化、生育高齡化的風險與挑戰。將生育支援納入各級政府發展規劃和績效考核,建立生育就業歧視問題常態化監管。擴大普惠性托育供給,啟動減輕家庭壓力負擔和生育負面影響的教育體系改革。二是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充分肯定女性生育的社會價值,強化低生育率下的理論研究和數據監測,實現多部門婚育支援數據共用和整合利用,及時掌握育齡群眾最新婚育動態,優化調整政策方向。籌措建立生育保險基金,對孕期哺乳期女性給予關愛服務。三是營造良好職場環境。對保障女職工生育權益突出的企業給予適當政策傾斜。保障生育假期的落實,重視和提升産後女性重返職場能力。建立有效的用工成本分擔機制,給予用人單位財政補貼和稅費減免。建立由財政介入的生育保險補償機制,增加生育保險覆蓋範圍,允許靈活就業人員自願參保。
打造對臺能源資源轉机平臺 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蘇耿聰委員代表臺盟福建省委員會的發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指出,要“推動閩臺基礎設施應通盡通”“加強物流樞紐等重大物流基礎設施佈局建設”。新形勢下,建議要促進兩岸能源資源互通,更好造福兩岸同胞。一是放大産業融合效應。做大做優向金馬通水,推動“小四通”建設。爭取龍頭石化臺企增資補鏈延鏈,全方位提升台灣石化産業園功能,積極爭取古雷港實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的自由港監管模式。二是提升鐵礦石轉机品牌。推動羅嶼港口與淡水河谷戰略合作,提高對臺散貨轉机運輸規模。持續提升大宗商品基地基礎設施水準。支援港口企業、臨港工業企業對接台灣龍頭企業,探索多元化經營合作模式。三是強化轉机平臺要素支撐。推進重點港區基礎設施協同建設,打造對臺和“一帶一路”的便捷海陸一體大宗散貨運輸通道,提升碼頭的自動化、智慧化水準,打造“東南大宗商品儲運基地”,強化閩臺能源領域合作。
提升消費層次水準 激發文旅市場主體活力
張運明委員代表民建福建省委員會的發言:近年來,我省文旅行業呈現全面復蘇趨勢,發展空間不斷拓寬,發展動能不斷集聚,發展效能不斷顯現。為進一步提升我省文旅消費層次水準,建議:一是強化政策支援。進一步完善文旅項目聯席會議機制,加強要素保障,組建文旅領域智庫,持續深化文旅項目“放管服”改革,激發文旅市場主體活力。二是提升産品競爭力。探索成立全省景區發展聯盟,鼓勵形成老中青文藝人才梯隊。扶持以影視為代表的新業態,形成良好的文化創作氛圍。三是推進跨界融合。建設一批休閒農業重點縣,加大美麗休閒鄉村景點線路推介。鼓勵依託工業生産場所、生産工藝和工業遺産開展工業旅遊,建設一批工業旅遊示範基地。推動“商貿+文旅”融合發展,加快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建設,加強與旅遊電商平臺的端口對接引流。四是促進品牌新跨越。鼓勵各地構建“快進慢遊”交通網路,將不同景區乃至跨地市景區“串珠成鏈”。創新支援文旅産業發展的高速路收費優惠政策,鞏固擴大“清新福建”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發放文旅消費券、舉辦文旅消費活動等方式,進一步激發文旅消費潛力。
統籌“三水”治理 推進幸福河湖建設
黃小紅委員代表環境資源界的發言:中共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建議加快構建“三水統籌”系統治理格局,進一步推進河湖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一是完善水資源保障管理機制。強化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管理,加快實施閩西南、閩江口等跨流域跨區域蓄引調等水資源配置工程,強化用水強度控制和定額管理,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加快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積極探索用水權改革。二是實施水環境治理系統工程。堅持全省水系治理“一張圖”,建立流域空間管控體系,推動各流域水質穩定達標,推進水生態環境治理智慧轉型,加快補齊環保基礎設施短板,深化“河湖長制”。三是構建水生態修復保護體系。持續推進重點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推進水生態修復重大項目建設,探索實施“生態修復+廢棄資源利用+産業融合”的生態修復新模式,支援引導流域上下游之間開展資金、産業、人才等多種補償,讓更多的河湖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在科技小院裏書寫鄉村振興“大文章”
馬祥慶委員代表福建農林大學省政協委員小組的發言:科技小院是指依託農林院校,建立在生産一線,集科技創新、示範推廣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科技服務平臺。為進一步發揮科技小院在強農興農中的重要作用,建議:一是加強科技小院平臺建設。依託科技小院,為鄉村振興培養“頭雁”人才,增建一批綜合性小院,安排科學家和研究生駐點指導,推動農村文化建設和經營體制改革試點。二是創新科技小院協同管理。將科技小院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納入市縣鄉村振興職能部門工作範疇,推動科技和教育協同助力。高校在科技小院集中的區域,探索創新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黨團工作、安全教育及學業管理等模式,發揮小院育人功能。三是完善科技小院評價體系。建立由科協&&、高校和市縣職能部門配合的聯合評價機制。制定科技小院考核標準,考核結果與經費資助、表彰獎勵、退出轉型相掛鉤,高校可出臺師生評價和激勵辦法。四是健全持續經費保障機制。積極探索穩定持續的經費支援政策。成立科技小院發展基金,建立專項資金管理賬戶。支援地方政府將科技小院服務鄉村振興項目,納入以市場化方式設立的鄉村振興基金。
推進我省貿易體制機制創新 服務國內國際“雙迴圈”
溫永委員代表九三學社福建省委員會的發言:構建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完善服務“雙迴圈”體制機制,是推動我省開放型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大戰略。為此建議:一是加快推進數據共用,簡化貿易管理。加大數字政府推進力度,實現政府部門間數據共用,提高審批效率。借鑒“一碼關聯”做法,信息“最多采一次”,減輕企業和基層負擔。二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細化貿易服務。強化工程類項目政府招標公平競爭審查,合理設置資質要求和加分項目,對現有政策落實情況進行梳理自查,及時調整、充實相關政策,探索組建企業“服務管家”隊伍。三是創新扶持激勵政策,深化貿易支撐。深化實施培優扶強龍頭企業行動計劃,加大財稅、金融、科技、人才等政策支援力度,探索推行國內交易市場使用信用證制度,鼓勵企業開展內銷業務票據再貼現等業務。四是構建法律援助體系,強化貿易保障。設立海外企業(務工人員)法律援助中心,對目標國家的經濟、政治、法律等因素進行全面評估,為企業及務工人員提供及時、專業、全面的法律援助。
加快推進閩澳中醫藥産業合作大有可為
張森華委員代表特邀(二)界的發言:近年來,國家全力支援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積極推動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大力發展中醫藥國際化産業。為深化閩澳全方位交流合作,建議進一步深化細化閩澳中醫藥産業合作,助力福建中醫藥走向世界。推動閩澳醫療機構建立中醫醫聯體,聯合打造數字化中醫傳承平臺、中醫智慧輔助診療系統。推動福建醫療機構和企業在澳門開辦中醫院等專科醫療機構。推動兩地中醫藥相關院校、科研機構交流合作,在重大疑難疾病防治、中藥品質控制等領域進行聯合攻關。推動設立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培訓基地,支援兩地建立中醫藥人才協同培養機制。建設一批種植養殖示範基地,推動閩澳藥企授權生産合作、種植生産協作。推動相關機構在橫琴和澳門設立分中心,開展中藥材國際交易。推動福建中成藥、院內製劑及大健康産品落地澳門。加入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海外發展聯盟,支援閩粵港澳中醫藥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在海外建設中醫藥産業園。用好澳門中藥産品海外註冊服務平臺,積極參與澳門“以醫帶藥”國際合作項目,聯合開展中醫藥典翻譯及海外出版工作。
以民營製造業高品質發展 推動新型工業化建設
蔡勁軍委員代表福建省工商業聯合會的發言:福建是民營經濟大省、製造業大省,為更好適應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智慧化融合、綠色化發展的迫切需求,建議充分發揮民營企業重要作用,不斷推進新型工業化、形成新質生産力,推動實施民營經濟強省戰略。為此建議:一是全力抓創新,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打造支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國際化“創新網路”,打造新産業標準化工作模式,建設具有國際水準工作平臺。二是縱深轉動能,加快打造數實融合體系。支援鼓勵龍頭企業“組團式”帶動數字化轉型,支援産業園區建設培育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推行智慧製造顧問制度,推進中小企業“智改數轉”。三是著力育集群,逐漸形成民營製造業規模效應。實施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培育工程,規劃建設工業集聚帶,建立各區域産業協同管理、招商、建設機制。四是搶先促融合,持續煥發民營製造業發展活力。建設閩臺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根據資源對接需求健全合作機制,引導民營企業在海外建立研發中心,加強品牌技術並購,提升創新能力和規模實力。
傳承弘揚“嘉庚精神” 廣泛凝聚僑海力量
任義文委員代表致公黨福建省委員會的發言:今年是陳嘉庚先生誕辰150週年,為傳承弘揚“嘉庚精神”,凝聚僑海力量助力我省高品質發展,建議:激發華僑群體參與福建經濟建設的內生動力。引導僑商爭當“陳嘉庚式”企業家,鼓勵僑資僑智流向經濟發展薄弱區域和産業發展短板領域,引導僑資僑智向科技創新、智慧製造、數字經濟等高端産業項目聚集。引導僑團僑社發揮海外資訊豐富等資源優勢,助力福建企業資本或産品“出海”,助力優化産業鏈供應鏈全球佈局。引進海內外産業“高精尖缺”人才。強化新僑培育,為海外高層次僑界人才赴閩創業就業提供平臺和機會,打造福建引才高地。優化引才服務體系,發揮市場配置和用人單位的主體作用,以及工業園、産業園和科創園等加速器組團效應,對接海外人才來閩創業就業。充分用好老一輩華僑華人對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等區域文化的強烈認同感,針對性地策劃有重大影響的涉僑項目,講好以“嘉庚精神”為代表的僑故事,進一步激發海外僑胞對祖籍地的歸屬感,推動我省引進僑資僑智工作全面發展。
大力發展科技金融 助力建設高水準創新型省份
黃惠玲委員代表經濟界的發言:中共二十大對“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五篇大文章”,強調要“統籌運用好各類金融工具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設高水準創新型省份的要求,就大力發展科技金融、支援科技創新提出建議:一是進一步完善市場運作體系。由政府&&聚合“政、産、學、研、金、服、用”數據資源,打造統一數字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專家常態化參與科技金融諮詢、決策的工作制度,打造共用共用的科技項目庫。二是進一步提升金融供給效能。創新科創評價體系,提供涵蓋貸款、投行、資管、保險等金融服務,提供項目對接、需求撮合、顧問諮詢等定制服務。三是進一步優化風險緩釋機制。優化新型政銀保融資擔保模式,設立專屬風險補償“資金池”,優化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市場化運作,持續完善容錯糾錯、考核評價、問責免責等機制建設,為科技創新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服務和金融支撐。
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 把民生之本夯得更實
吳麗冰委員代表民進福建省委員會的發言: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為夯實就業這一民生之本,建議:一是以就業優先為導向,推動穩産擴崗,做大就業容量。將“穩就業”納入各級各部門績效指標體系,增強各部門與就業政策的協同性。健全就業影響評估機制,大力發展生産性服務業和服務外包。推動惠企穩崗政策高效直達,增強民營企業吸納就業能力。二是以政策配套為基礎,健全保障體系,優化就業環境。以就業為導向調整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學科設置和專業結構。構建終身職業教育培訓體系,開展重點行業、急需緊缺職業(工種)技能培訓。發揮國有、規上企業示範帶動作用,促進工資分配向關鍵、一線崗位傾斜。加強零工市場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推動靈活就業政務服務數字化,建立多層次新型職業傷害保險體制。三是以供需匹配為關鍵,關注重點群體,強化就業支援。接續辦好“春風行動”等系列活動。優化擇業期政策,加強困難群體援助幫扶。在鄉村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基礎上,增設“招用獎勵”和“崗位補貼”。
提高重大傳染病重症救治能力 呵護人民生命健康
胡志堅委員代表農工黨福建省委員會的發言: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後,我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全省醫療資源,築牢“疫苗圍欄”,守住院感紅線,紮實有力推進分級診療、重症患者救治工作。為進一步提高重大傳染病重症救治能力,建議:一是加強醫療應急治理體系建設和資源儲備。完善分級管理醫療應急體系,完善重症醫學儲備醫護人員分批閉環方案,健全應急醫療資源配置韌性評價指標體系。二是加強重症醫療救治和能力建設。加強醫療資源力量統籌配置和區域協同,推進重大傳染病防治基地建設,完善重症病例線下巡診和線上會診機制。三是加強重症救治隊伍建設和人才儲備。加大重症救治技能培訓力度和人才培養規模,完善跨專科、跨地區人才應急調度機制。四是加強智慧賦能和大數字平臺建設。加快建設“網際網路+預檢分診”平臺,推動實現線上線下協同工作,推動醫療機構和疾控部門信息互聯互通。五是加強中醫藥在傳染病重症救治中的運用。組建省級傳染病重症中醫救治專家組,引導群眾樹立中醫養生和防病的健康素養。
對外講好精彩的中國式現代化福建故事
曾祥輝委員代表新聞出版界的發言:福建國際傳播基礎良好,應把福建國際傳播放在全國大局中謀劃、推進、提升,以福建生動實踐故事,映襯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征程。建議:一是整合對外傳播矩陣。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外宣主力軍作用,構建自主可控傳播渠道。鼓勵支援記者編輯、智庫學界、網紅名嘴成為“媒體外交家”。高標準建設並用好“福通五洲”出境服務平臺,加強對出國出境人員的省情知識、政策法規宣介。二是擦亮閩派文化名片。以鮮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生動的影視出版演藝作品,提煉宣傳閩人智慧、僑鄉情緣,推進中外民間交流。推進兩岸廣播影視産業融合發展,引導國內外導演、製片人在國際傳播領域聚集閩派選題。加強出口型文化産品的創作、譯製、發行工作,重點扶持貼合新媒體傳播特點的微影視劇輸出。三是搭建國際交流平臺。加強與國外新聞媒體、高等院校等合作,深化與境外華文媒體、“走出去”企業合作,組織跨境、跨界聯合採訪、影像交流活動。注重留學生群體的文化融入。支援《視聽中國·福建時間》擴大覆蓋面和播出量,提升海外公共傳播能力。支援福建主流媒體競標國際賽事、展會新聞中心建設與直播項目。
深化閩港科技創新合作 助力高品質發展
陳曉津委員代表特邀(二)界的發言:閩港交流交往歷史悠久,閩籍香港鄉親時刻心繫家鄉發展。在新發展格局下,創新科技是雙方未來合作的重要方向。為此建議:一方面,充分用好香港教育科研能力。閩港兩地就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新興領域的研究相互協作,推動“企業-院校”“院校-院校”項目合作,整合多方資源,有針對性地開展關鍵技術攻堅。閩港兩地分領域、分規模推動不同企業與科研院校進行接洽,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讓香港的教育科研能力更多惠及福建科技創新發展。另一方面,發揮香港金融優勢助力福建企業做大做強。要大力推動香港天使、創投和私募基金與省內優質科創企業對接、對省內潛力企業投資,助力企業在國際化標準和競爭環境中茁壯成長。要圍繞綠色金融,加強與香港有關機構的通力合作,助力省內企業到香港發行綠色境外債券,為綠色企業和項目提供資金支援。要加強綠色金融專業服務合作,幫助省內企業在港獲得國際級別的環境影響評估、綠色項目審查認證,為企業走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夯實基礎、提供助力。(文字由福建日報記者林蔚、全幸雅、賴昊拓整理,圖片由福建日報記者林熙攝)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