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閩協商促發展 為民服務增福祉
——十三屆省政協各專門委員會2024年工作亮點回顧
“為閩協商 為民服務”——2024年福建省政協提案工作成果展示活動在福州舉辦。(資料圖片)
以“協商民主與兩岸融合發展”為主題的2024“走進政協·台灣青年説”分享活動在福州舉行。(資料圖片)
編者按
為閩協商促發展,為民服務增福祉。一年來,省政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5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委政協工作會議部署要求,深化拓展“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幹爭效”行動,持續踐行“強五力、優服務、提質效、走前列”思路舉措,以創新引領打造“為閩協商 為民服務”特色品牌。各專門委員會充分發揮人民政協的工作機構、委員履行職能的重要平臺作用,在提高協商議政能力水準、推進凝聚共識的廣度深度、健全協商民主機制等方面不斷探索創新,特色突出、實效顯著。福建日報現擷取省政協各專委會一年來履職亮點予以回顧,敬請關注。
提案委員會:
以全生命週期管理理念推動提案工作提質增效
一年來,提案委員會創新運用提案工作全生命週期管理理念,圍繞提案的源頭培育、協商辦理、成果運用、成效宣傳閉環管理,主動融入“為閩協商 為民服務”品牌創建,固基提質、延鏈增效,全面推動我省政協提案工作高品質發展。
把好源頭,創新培育機制。創新選題協商機制,促進“黨政所需”和“政協所能”有效對接;創新分類培訓機制,推動基層政協提案工作水準邁上新臺階;創新提案提出機制,落實“無調研不提案”,促進提案“優培優育”。2024年,共收到提案1074件,經審查立案885件,立案率82.4%,其中,委員提案佔81.5%,實現委員提案、提案總數、提案品質三提升。
豐富形式,完善督辦矩陣。不斷豐富“督”的層次,形成省領導領銜督辦“重點提案”、政協專委會領導“重要提案”協商辦理等多層次提案辦理新矩陣,同時加強“上下聯動”,與全國政協開展“發展數字貿易”重點提案聯合督辦,與地市政協深化山海協作機制,同題共答。積極探索非重點提案辦理協商與各類協商議政活動有機結合,促成更多“金點子”結出“金果子”。
注重實效,推動成果轉化。加強對各承辦單位提案辦理情況的跟蹤問訪,實現提案成果轉化從“單一型”向“多元化”轉變。組織單位開展“點題”辦理協商,助力我省“踐行大食物觀”相關政策出臺,推動“僑批、‘遷臺記憶’等檔案文獻保護利用”調研形成的有關建議吸納到閩臺關係檔案立法工作。組織編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福地》,展示國家公園建設“福建樣板”。
搭建平臺,加大宣傳力度。舉辦年度好提案發佈會,出版《新時代福建政協提案故事100篇》,開展“為閩協商 為民服務”——2024年福建省政協提案工作成果展示活動,多形式多渠道講好“提案故事”“政協故事”,生動展示履職成果,讓提案工作成效更好地回應人民群眾的願景和呼聲,進一步增強政協委員的榮譽感、承辦單位的成就感、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經濟委員會:
創新引領 助力經濟高品質發展
助力經濟發展持續向“新”,跑出提質增效“加速度”。2024年,經濟委員會重點圍繞經濟領域的關鍵環節和重大問題深入調研協商、廣泛凝聚共識,各項工作紮實推進,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在我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做大做強重點産業集群該從何發力?去年6月,省政協召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重點産業集群”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這次會議在探索改革協商形式、深化協商互動上謀創新、求突破,首次採取增設分組討論、彙編建言成果等創新做法,讓委員廣泛深入建言、部門精準回應關切,實現了深度協商互動、意見充分表達、廣泛凝聚共識的良好效果。
一年來,經濟委員會聚焦服務中心大局,在深度協商議政上不斷創新突破。緊密契合黨政所需開展重點課題調研,以省委“點題下單”、政協組織實施的方式,緊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紮實開展“做強做優做大我省國有企業”重點課題調研。緊跟省委關於加快培育壯大科技創新主體,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部署要求,精心組織實施“關於培育壯大專精特新企業,促進新型工業化發展”重點提案督辦。
在助力民企發展上展現擔當作為。經濟委員會當好思想理論的“宣傳員”,充分發揮聯繫民營企業家委員和經濟界人士多的優勢,創新“委員會+界別+委員”形式,組織省市縣民營企業家委員赴晉江經驗館開展“三級聯動”現場研學交流。當好政企溝通的“聯絡員”,聯合省市縣政協經濟委共同開展“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政策舉措落實情況”專項民主監督,邀請智庫基地專家參與課題研究分析論證,召開民主監督協商會,推動惠企政策紅利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實效。當好幫扶企業的“服務員”,深入開展“爭當機關強企先鋒”主題實踐活動,組織開展銀企對接,邀請專家委員、經濟學者和有關部門為企業提供政策解讀、答疑釋惑、把脈問診等指導和服務,進一步凝聚發展共識、匯聚發展合力。
農業和農村委員會:
聚力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
深耕“為農服務”,當新時代農民的“貼心人”、鄉村振興的“護航者”。一年來,農業和農村委員會緊緊圍繞黨中央、省委關於“三農”工作、鄉村振興的重大決策部署,堅持建言資政、凝聚共識雙向發力,協商履職、為民辦事齊驅並進,在“新”上求突破,在“質”上做文章。
注重“借智借力”,提升協商議政品質。與福建農林大學、省農科院建立緊密型合作關係,邀請專家全過程參與調研協商,為協商課題工作提供智力支援。加強與課題相關單位聯繫,邀請省直部門業務骨幹參加課題調研,提升建言獻策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密切專委會間協作,聯合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邀請相關界別委員參加“促進閩臺農業融合發展”課題調研和協商,擴大協商範圍,提升精準度。
堅持“上下貫通”,推動工作提質增效。加強與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工作聯繫,爭取指導支援,參加全國政協“調動種糧農民和糧食主産區的種糧積極性,夯實糧食安全的根基”雙週協商座談會和“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強化鄉村振興要素保障”專家協商課題工作,邀請全國政協領導來閩參加2024年“同心杯”兩岸青年鄉村振興研修營活動並開展調研,為福建農業高品質發展、鄉村振興工作發聲助力。加強與市、縣政協聯動協作,邀請14個市縣兩級政協協同開展“促進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發揮傳統村落活化利用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推動茶文旅融合發展”“關於持續推進閩臺鄉建鄉創,助力鄉村振興”等課題調研。
加強“聯動協作”,辦好實事助力鄉村振興。會同民革福建省委會繼續深化“兩岸青年鄉村振興研修營”活動;聯合省鄉村振興促進會、省僑聯、省抗癌協會等舉辦“千村萬品”展、“華僑美食文化節”、“腫瘤康復陽光行”等活動;加強與寧夏政協溝通協作,推動福建古田縣與寧夏大武口區開展食用菌産業協作,助力寧夏大武口區鄉村特色産業發展。
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
追新逐綠 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篇章
福建是全國首個省級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生態文明指數居全國第一。2024年,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聚焦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等領域,充分發揮專委會特色和優勢,以高品質履職助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福建。
助力“以生態之美厚積發展之勢”。保護好、發展好閩江、九龍江事關人民群眾福祉,事關福建長遠發展。在開展“推動閩江九龍江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網路議政遠端協商中,專委會在原有工作模式和流程上再創新方式、再上新水準,不斷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開展閩江及九龍江分流域、閩東北閩西南分片區調研座談,面向長江、黃河流域沿線省區取經,廣泛發動參與網路議政,匯集各方意見建議4100多條,收集文件材料110多份,形成高品質調研報告。
助力“以産業向新推進綠動未來”。圍繞“關於加快推進我省氫能産業發展的建議”重點提案、重要提案督辦,創新“共提合辦”方式,將6件有關氫能産業發展的同類提案者以及主辦單位、協辦單位、參與辦理單位負責同志、老委員專家組成員組織起來,同調研共協商,提出加快推進我省氫能産業發展的舉措辦法,推動儘快制定出臺《福建省氫能産業創新發展中長期規劃(2025—2035年)》。
堅持“以一體協同深化品牌建設”。圍繞“為閩協商 為民服務”特色品牌建設,按照省級統籌指導、市級組織落實、部門協同配合開展三級聯動,創新推進“政協委員河長”民主監督工作。“委員河長”既圍繞所在地區小水電站清理整治、城市內河整治、小流域水質檢測與治理等進行專項民主監督,還開展跨區域聯合巡河,分析研判流域水生態治理保護情況。目前,共遴選2043名省市縣“政協委員河長”,形成了政協領導主抓、政協委員主幹、社會各界主動跟進的良好工作格局。
教科衛體委員會:
為科技創新聚智 為民生事業獻策
2024年,教科衛體委員會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主動作為,積極探索協商議政全鏈條創新,努力實現協商議政品質和成果轉化實效雙提升,為我省科技和民生事業高品質發展作出新貢獻。
福建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面臨最大的“坎”、最陡的“坡”是科技創新、轉型升級。聚焦這一改革發展難點熱點問題,經省委研究同意,省政協圍繞“健全共同促進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機制”進行協商議政。在開展調查研究中,創新以分行業、分區域、分規模的思路開展解剖式調研,力求以細求深、以深求真、以真求實。創新數據對比分析模式,首次貫通多個部門多個維度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數據,開展總體評價、分行業評價、分地市評價、省際比較評價“四個維度”比較分析,繪製福建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圖譜。創新調研成果轉化,徵集科技創新典型案例,遴選其中20個案例,編印成冊分送相關部門、協會、企業600余家;聯合省級主流媒體開展巡訪宣介,讓更多民營企業有榜樣引領、有路徑參照。結合調研摸底福建民營企業對科技創新人才、技術需求,京閩兩地政協簽署框架協議,共同搭建平臺為兩地科技創新供需意向牽線搭橋,推動達成實質性項目合作,為福建科技創新發展蓄勢賦能。
多方協同,圍繞福建改革發展難點熱點問題和教育、醫衛、體育領域群眾關切問題建言獻策。聯合農工黨福建省委會、部分市縣政協共同開展“進一步推動‘無陪護’醫院建設”民主監督,並把政協民主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協同起來。把政協民主監督發現問題與職能部門推動解決問題協同起來,聯合省衛健委向18家試點醫院開展清單式監督,徵詢問題清單、對策清單、建議清單171條。首次在省政府召開民主監督協商會議,在民主監督協商中推動解決問題。
社會和法制委員會:
聚焦“三大職能”創新打造特色品牌
2024年,社會和法制委員會緊緊圍繞“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三大職能,立足求新、求實、求優,聚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破解基層政協“兩個薄弱”問題、補短板強弱項,持續推動各項創新工作提質增效、再上新臺階,為打造“為閩協商 為民服務”特色品牌貢獻力量。
把握“人民至上”理念,推進點題協商“十百千”專項活動。活動按照“委員點題、對口協商、凝聚共識、促進發展”的工作思路,踐行“人民政協為人民”理念,拓寬了委員聯繫界別群眾的渠道,為委員常態化履職提供平臺載體。2024年以來,6234名省市縣政協委員提交調研報告、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6013件,開展協商座談1830場次,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2980個,推動出臺、完善相關政策181件,91件被確定為第二年度協商議題。
把握“久久為功”方法,深化全週期專項民主監督工作機制。按照“事前精準選題、事中開門協商、事後成果轉化”的思路,推動協商式“軟監督”發揮“硬作用”。以三級聯動為創新著力點、發力點,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幹,助力破解基層政協“兩個薄弱”問題。2024年圍繞“大力發展我省養老事業和養老産業”,省市縣政協三級聯動開展全週期專項民主監督,累計組織政協委員3016人次,開展調研287次,提出611條對策建議,部分建議得到相關部門反饋轉化落實。
把握“守正創新”原則,深挖思想理論富礦,聯合三明市政協,探索參政議政“133”工作機制,即突出一個總要求(樂於、勤於、敢於和善於參政議政)、聚焦三大重點任務(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福建篇章建言獻策,為福建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穿針引線,為促進黨委、政府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搞好諮詢服務)、提高三種能力水準(深度協商互動水準、意見充分表達水準、廣泛凝聚共識水準),力求參政參到要點上、議政議到關鍵處,著力推動參政議政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式化。
民族和宗教委員會:
雙向發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4年,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凝聚共識擔當,固守圓心畫好最大同心圓,團結引導聯繫界別委員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努力在以中華民族大團結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福建實踐中展示擔當作為。
深挖思想“富礦”,持續打造“凝心向黨、同心築夢”引領聚識品牌。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座談會制度,堅持一季度一主題、一活動一座談,組織委員尋根溯源沉浸學、跨界交流深入學、省市聯動共促學,學深悟透篤行黨的創新理論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及省委要求,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福建實踐。
堅持雙向發力,助推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線上線下開展宣傳教育,組織委員走進機關、學校、社區、鄉村、企業、宗教活動場所、文化場館、考古基地,與各界代表、在閩臺青懇談交流,共同講好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的“福建窗口”故事、“中華一家親、閩臺親上親”故事,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圍繞加大掛鉤幫扶民族鄉村工作力度、金融助力民族鄉村振興、深化打造福安民族團結進步“坂中樣本”開展調研協商,持續深化“同心築夢”民族鄉村助學等為民辦實事活動,助力民族鄉村高品質發展和共同富裕。
強化省市協同,助推民族宗教和民間信仰文化服務兩岸融合發展。聚焦“在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中發揮宗教及民間信仰積極作用”重點提案督辦,省市政協民宗委同題共答,組織委員及提案辦理單位深入調研、廣泛協商,推動閩臺宗教和民間信仰交流交往走熱走深。支援舉辦兩岸民間宮廟敘緣交流、僑僧文化交流、閩臺佛教論壇等活動,加強與民族宗教界的團結聯誼,不斷擴大港澳臺僑朋友圈。跟蹤推動2023年南島語族課題協商成果轉化運用,助力講好福建南島語族文化故事,推動兩岸同胞共探多元一體中華文明,服務祖國統一和“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
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
廣聚合力凝共識 培塑品牌亮實招
以常態化的“走”為豐富載體,以多樣化的“説”為呈現形式。一年來,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以改革思維、創新理念和務實舉措,在強化思想政治引領、提升協商效能、廣泛凝聚共識、培塑特色品牌、集聚工作合力等方面不斷創新,取得成效。
注重守正創新,在培塑特色品牌上亮實招。去年,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著力破解閩臺融合工作中聯絡臺胞工作碎片化、臺胞融入渠道窄、對臺宣傳入島難等問題,在全省三級政協創新開展“讓政協走進臺胞 讓臺胞走進政協”專項活動。一年來,省市縣三級政協委員與臺胞結成2168個對子,一體化解決臺胞在大陸遇到的共性問題266個,2190名臺胞走進政協,進一步增強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接力提升“走進政協·台灣青年説”品牌效應,第三屆“走進政協·台灣青年説”創新輔以個人分享、跟拍記錄、自拍vlog、外景連線等多媒體表達方式,展示臺青融入大陸的親身經歷及對政協協商民主的體驗感悟。持續擦亮傳統品牌,第七屆兩岸基層治理論壇圍繞“科技賦能智慧鄉村”主題,從豐富活動對象、創新活動載體、擴大活動影響、深化輿論宣傳等方面注入新活力。
緊扣中心環節,在廣泛凝聚共識上鼓實勁。去年11月,“港澳地區閩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省海聯會常務理事座談會”在深圳、珠海舉辦。座談會上,各界人士深入剖析全面深化改革及閩港澳交流合作中的堵點難點,貢獻破解難題的創新思路與策略。一年一度的“深珠座談會”作為團結凝聚閩籍港澳臺僑代表人士的重要平臺和響亮品牌,激勵港澳閩籍鄉親和代表人士緊緊抓住新的歷史機遇,加速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大局,為港澳地區繁榮發展和深化閩港閩澳合作發展貢獻智慧力量。此外,還組織港澳委員赴新疆開展學習考察,辦好港澳臺大學生走朱子之路研習營、華僑子弟夏令營和閩籍僑領故鄉行等活動,進一步增強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福建故事。
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堅持以文化人 助推文化強省建設
2024年,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緊緊圍繞“為閩協商 為民服務”品牌建設要求,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各項工作提質增效。
堅持守正創新,推動學習活動走深走實。聚焦“知情明政”,貼近履職實際,既考慮政治性和理論性,邀請知名專家從不同角度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又兼顧時政性和針對性,聚焦協商議政重點,對省情進行專題輔導。先後邀請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作“學習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中國美術賡續傳統、守正創新”專題輔導報告,邀請4位省直部門領導和省政協委員到委員講堂上“知情明政”課。注重形式創新,突出學習實效,組織委員赴主題教室、“四走訪基層”現場、革命老區、鼓嶺等地參觀學習,重溫領袖足跡,感悟初心使命,主動擔當作為。探索多方聯學,建立健全“三級聯學”機制,深化拓展“界別互學”,探索開展“委員學習雙走進”活動,擴大學習效應。
彰顯新特色,以文化人廣泛凝聚共識。以名人紀念活動聚人心,高規格舉辦紀念嚴復誕辰170週年大會暨學術研討會,配套舉辦文物展、翰墨展、參觀嚴復故居、嚴復塑像揭幕儀式、“先生回家”專題展等10項系列活動,通過“紀念一個人,團結一大片”,達到廣泛團結凝聚共識的良好社會效果。以書畫交流活動築同心,為慶祝新中國和人民政協成立75週年,舉辦“大道同行 共襄偉業”主題書畫展;加強港澳臺僑團結聯誼,舉辦“翰墨香·閩臺情”書畫名家第一家園行主題活動。以文化惠民活動暖民心,持續深化“圓鄉村兒童鋼琴夢”為民辦實事活動,已累計向全省各地捐贈鋼琴282台。
強化文史資料存史資政作用。以歷史擔當精神推動福建政協文史館和歷程展項目建設,為福建省政協成立70週年獻禮。出版《百福具臻——福建工藝美術福文化》、紀念嚴復誕辰170週年系列活動特刊、《嚴復思想與中國式現代化》論文集等。(記者 鄭雨萱 見習記者 胡松坤 整理)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