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為功,奮力打造文化繁榮新地標
翻閱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平潭殼丘頭遺址群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遺址博物館建成開館,泉州宋元古城獲批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轉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從史前海洋文明遺址到一座“活著的古城”,從在生産生活中仍可觸摸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到現代化考古博物館的建設,成績的背後昭示著福建浩瀚深厚、燦若繁星的文化“家底”。
古城古厝人潮熙攘,國家級非遺項目簪花圍“圈粉”無數,閩派文藝精品力作頻出、登上世界舞臺……過去一年,福建文化不斷創新形式,火爆出圈。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守正創新,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福建如何做好這件“關鍵事”?來自各領域的代表們紛紛建言,聚焦提升福建文化影響力、講好福建故事。
福建是全國著名僑鄉。在福建,歷經時光淘洗依然留存至今的華僑建築、華僑民間信俗文化場所、僑批等文獻資料,見證著福建華僑在海外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還承載著華僑華人的家國情懷和奉獻精神。
在省人大代表、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世界遺産部部長蘇志明看來,華僑歷史遺存是激勵廣大僑胞繼續為祖國發展貢獻力量的重要載體,亟需進一步守護好。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許多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的華僑公共建築未能得到妥善保護和合理利用,其承載的愛國愛鄉精神也未得到充分彰顯。”為此,蘇志明建議進一步發揮我省區位人脈優勢、僑文化資源優勢、僑資僑力僑智優勢和涉僑組織平臺優勢等,在完善法規政策保障、強化瀕危建築搶修工作、健全華僑文化遺産發掘保護機制等方面推進華僑歷史遺存的保護與合理利用。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高品質推進文旅有關産業是提升福建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抓手。文旅經濟作為福建“四大經濟”之一,政府報告提出:要壯大文化旅遊業,做足“文旅+百業”文章。
省人大代表、大帝(永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呂锜認為,我省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良好的體育基礎,具備文體旅融合發展的優勢與潛力。但是,當前我省文體旅融合方面存在協調性不足、消費市場尚不成熟、産業發展政策支援力度有待強化、基礎設施和人才缺乏等問題。
對此,呂锜建議加強頂層設計,打造具有福建辨識度的文體經濟融合發展模式;扶持本地文創企業和體育行銷公司,引導社會資本關注、投資文體産業,提升文體消費市場的培育力度;設立文體旅融合發展專項資金,完善産業發展政策體系。
福州三坊七巷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是福建歷史文化的一塊瑰寶。“三坊七巷在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融合方面,仍有挖掘空間。”省人大代表、福建省青年畫院院長陳春勇建議,可將三坊七巷內的老宅合理改造為各類美術館、藝術館、博物館等場館等,打造“博物館館藏集群”,讓古董、藝術品煥發生機,為地方旅遊增色。
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信俗、畬族文化、船政文化、朱子文化、海絲文化、茶文化……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組成福建文化的多彩版圖。地域文化特色鮮明但小眾,如何放大“聲量”?創新形式是破題之舉。
畬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古老的一員,畬醫畬藥、傳統技藝、傳統節慶民俗……畬族文化在福建有著豐厚的底蘊。“目前,畬族節慶內容主要包括觀賞畬歌演唱、婚嫁表演,參觀畬族非遺項目展示和傳統工藝作坊,品嘗烏米飯、九穩包等畬族特色美食和長桌宴、百家宴等,形式較為單一,文化宣傳效果有限。”省人大代表、福鼎市流美中心小學校長鐘麗娜建議,以省內現有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如“瑞雲四月八”“雙華二月二”“方家山三月三”等節慶為重點,在保留原生態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內容形式。此外,還可以通過開展畬歌賽、書畫、攝影、短視頻大賽等活動,將非遺傳統民俗與現代時尚潮流相結合,為畬族民俗節慶活動品牌賦能。(記者 蔣豐蔓 尤方明)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