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總編輯看福建② | 解碼閩式高品質生活

2024-11-22 07:38
| | | |

21日,嘉賓在武夷山八馬文化館,採訪傳統烏龍茶制茶工藝。記者 王毅 攝

嘉賓在匯集中國六大茶類的2188個茶格的武夷山八馬文化館深入了解茶文化。記者 王毅 攝

參加第28屆全國省級黨報總編輯年會的嘉賓19日在福州煙臺山歷史風貌區大觀美術館採訪。記者 林熙 攝

聚焦

解碼閩式高品質生活

  沿著福州歷史文化中軸線,探尋閩都千年文脈,漫步閩江之畔,感受這座城市獨有的鬆弛感;探秘武夷山,領略國家公園的生態魅力,在一壺清茶中品味百態人生;與歷史文化名城泉州不期而遇,在升騰的煙火氣裏感知人文底蘊……

  “閩山閩水物華新·省級黨報總編輯福建行”採訪活動期間,各省級黨報總編輯、記者們走進福州、南平、泉州等地,沉浸式體驗閩式高品質生活,全方位解析福建的幸福密碼。

在傳統與現代交融中

沉澱生活底色

  登上煙臺山網紅過街天橋,來自閩江的陣陣晚風撲面而來,耳畔迴響著清新民謠的低唱,商業樓宇外立面燈光閃耀,江上停泊的純電動客輪“閩江會客廳”號,融入馬鞍墻、茉莉花、油紙傘等福州文化元素,猶如一座濃縮的“江上古厝”……

  這一刻,閩式生活具象化了。

  “雲南的生活更接近原生態;福建的生活給人最大的感受則是閒適。”雲南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編輯中心主任李菊娟解讀了她眼中的閩式生活,“傳統與現代相互交融,走到哪兒,都可以停下腳步,慢慢品讀城市底蘊與內涵。”

  1844年福州開埠後,煙臺山曾匯集17國領事館(代辦處),形成了一個集商貿、文化、生活、教育于一體的特殊區域,又在時光的流逝中歸於沉寂。

  為復興這一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的歷史風貌區,福州大手筆投入:除出臺系列保護規劃、收儲文物及歷史建築、環境整治提升外,還引入專業運營團隊打造煙臺山商業漫步街區,召集年輕的古厝主理人,打造新業態。

  “修繕歷史街區的目的,不只是還原過去、保存記憶,更需要讓它們參與到今天的生活中,發揮獨特的價值屬性去創造當代記憶。”煙臺山商業漫步街區項目負責人陳建東説,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力求既留住城市的傳統文化與記憶,又融合不同功能,為城市的發展提供更多功能與活力。

  100多年後,煙臺山再次成為福州潮流與時尚的中心,茉莉花茶、魚丸等老福州元素,有了新式表達;一批福州甚至福建首店盛大開業;“街頭藝術聯盟”等文化活動,引爆公共空間……去年全年客流量超1110萬,媒體曝光量超2.1億。採訪團成員也加入了這熙熙攘攘的人流。

  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或許也是泉州這座世遺之城最獨特的魅力。

  湖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唐亞新曾多次到訪泉州,此次抵達的當天晚上,他還是忍不住在古城中“沉浸式亂躥”。從小眾城市到大熱頂流,這座城市變了,但閩南建築的古樸美麗、古早味的各色風味小吃,濃濃的煙火氣並沒有改變。

  他認為,泉州“宋元中國·海絲泉州”城市品牌IP之下,將包羅更多內容,城市中的人、景點、飲食乃至工業文明和自然江海等元素,共同構建起一個多維度的閩南美好生活方式。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

擦亮生活本色

  江西日報社總編輯張天清上一次到訪武夷山,已是34年前。但景在岸上走、人在畫中游的武夷山水一直讓他夢縈魂牽。

  “福建與江西,山水相連,根脈相依,人心相通。”張天清説,武夷山是閩贛共同的名山。為守護這一大自然的饋贈,兩省始終同頻共振。2021年,武夷山國家公園入列我國首批5個國家公園,包含福建、江西兩個片區。上個月,兩地協同立法最新成果——《福建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江西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同步實施,推動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管理從“一園兩治”走向“兩園共治”。

  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武夷山擁有世界同緯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是公認的“世界生物之窗”。

  最好的生態,要用最嚴的保護來呵護。近年來,得益於國家公園建設,武夷山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強,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生態環境品質穩中向好。

  掩隱在武夷山峰岩幽谷之中的九曲溪,山挾水轉,水繞山行,每一曲風光都別有洞天。白鷺、白鷴等野生鳥類,或自由飛翔,或愜意休憩,或專心覓食,勾勒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

  不斷刷新的生物多樣性,正是武夷山生態建設成效最生動的印證。

  在燕子窠生態茶園,總編輯、記者們則看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武夷山是世界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茶産業是老百姓脫貧致富的主導産業。”在武夷山,幾乎遇到的每個茶人,都自豪地表示,為了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推進茶産業可持續發展,當地探索構建了“頭戴帽、腰繫帶、腳穿鞋”的生態茶園模式,通過茶、樹、草等複合栽培,科學施肥,綠色防控,使茶樹生長與茶園生態系統和諧統一。

  茶園裏一塊環境實時監測螢幕上的數據,讓採訪團成員艷羨不已:PM2.5濃度8微克/立方米,PM10濃度10微克/立方米,負氧離子含量則高達每立方釐米31260個。而按照國內學術界標準,每立方釐米大於2000個時,即為最高等級——非常清新。

  大口呼吸著新鮮空氣,眼前的青山正是老百姓致富的金山。這一刻,良好的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高品質生活最基礎的底色,成為大家的共識。

在産業高品質發展中

提升生活成色

  高品質生活離不開高品質發展支撐與驅動。如何通過高品質發展,不斷提高百姓收入水準,增加優質産品和服務供給?總編輯、記者們此行找到了新答案。

  大約400年前,以武夷山下梅村為起點的萬里茶道,成為繼絲綢之路後的又一條重要的國際貿易通道,帶動沿線200多個古城古鎮因茶而興。

  作為萬里茶道的重要節點,湖北也是産茶大省。近年來,福建與湖北茶産業互動頻繁。福建龍頭茶企八馬茶業便參與了湖北硒茶“恩施玉露”和“利川紅”推廣工作,助力“一紅一綠”品牌在全國開拓市場。

  在武夷山八馬智慧化生態産業園,湖北日報理論評論中心高級記者艾丹,與八馬茶業品牌中心負責人萬暉榕開展了一次深度對話。

  “這是一個集生産加工、體驗觀光、科研培訓于一體的大型茶業綜合體。”萬暉榕説,其中,今年剛剛投用的“八馬第七代智慧化生産線”,代表了茶葉加工的硬核實力。

  該生産線由“全球首條智慧化、數字化、信息化武夷茶精加工生産線”與“全球首條以柔性化工業設計將茶葉預處理到成品數字化技術整合生産線”兩部分構成。它們能夠24小時不間斷作業,減少人工約40%,同時最高可實現日産精製原料3.6噸,日産包裝12000盒。自動化技術、信息系統、智慧AI等的應用,讓這條生産線可達到接近“大師”的水準,在傳統技藝傳承與現代化工藝之間找到最佳平衡。

  “從第一代到第七代生産線,我們經歷了半機械化、機械化、連續化、規模化、數控化、智慧化再到如今進一步的智慧化全線升級。”萬暉榕説,科技創新賦能,讓生産出一杯好茶變得更加容易。

  如今,科技之風,吹向了武夷山茶産業鏈條的每一個節點。近年來,武夷山堅持科技興茶,建立武夷山茶樹種質資源圃,加快茶樹新品種選育;開發茶食品、茶洗護用品等深加工産品,不斷延伸茶葉産業鏈條;開展茶機械研發與推廣應用,提高茶葉生産機械化、自動化、智慧化水準;應用遙感衛星、通信衛星、數字氣象等數字化、智慧化手段,逐漸告別“看天吃飯”。

  採訪團成員表示,福建推動茶産業轉型升級的實踐,值得借鑒。“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總編輯、記者們記住了福建古老茶産業擁有的全新模樣。(記者 張輝 鄭璜)

 

專訪

發揮文旅資源優勢

——訪新疆日報社黨委副書記、總編輯石鋒

  這兩日,新疆日報社黨委副書記、總編輯石鋒與參加第28屆全國省級黨報總編輯年會的嘉賓們一起,走進福州、南平等地,觸摸福建高品質生活的脈搏。

  “行走在八閩山水間,能深刻感受到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關懷下,福建人民拼搏奮鬥,在創造高品質生活中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效。其中,得益於福建的生態資源稟賦和歷史文化底蘊,文旅産業正發揮著獨特且重要的作用。”石鋒説。

  新疆與福建相隔雖遠,但有不少共鳴之處。“從風光上來看,新疆地貌全面、地域遼闊,高山、河湖、草原、沙漠、戈壁等自然資源豐富。福建突出‘山海特色’,山特別秀美,與新疆風格迥異。”石鋒説,雖然風光不同,但是二者在文化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新疆是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而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鎮,雙方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有更多共同合作和發揮的空間。

  當前,文化需求高品質、個性化的特點更加明顯,而主流媒體在此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也更加凸顯。

  “新疆的自然景觀和旅遊資源具有很強的獨特性,‘大美新疆’口號越發響亮。”石鋒告訴記者,“近年來,新疆日報社發揮媒體融合發展優勢,注重通過視覺角度,呈現新疆豐富多彩的文旅資源。比如通過新疆日報社旗下的‘石榴雲’客戶端及第三方平臺,運用‘慢直播’方式,展示不同時節新疆各地的動人風光、特色景觀,讓群眾隨時都能感受‘詩和遠方’,甚至想要親自奔赴新疆。期待未來新疆和福建能在這一方面産生更多的聯動與合作。”(記者 徐文錦)

 

共譜綠色發展新篇

——訪江西日報社總編輯張天清

  初冬的武夷山國家公園,山峰巍峨,林木茂密。眼前滿目青翠的生態保護成果,讓江西日報社總編輯張天清感到十分親切:“這裡的地貌、森林、植被等,都和江西十分相近,山、水是同一類型的,在這裡就像回家一樣。”

  武夷山國家公園橫跨福建、江西兩省,是我國首批正式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之一。“保護武夷山生態環境,江西也做得比較好。”張天清介紹,從今年10月1日起,《江西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正式施行,江西、福建兩地強化省際合作,開展協同立法,將推動兩地更好地保護這座自然資源寶庫。

  公園內的武夷精舍,是朱熹親自創建的第一所書院,為武夷山增添了厚重人文底蘊。“朱熹是贛閩兩省共同的驕傲。”張天清説,朱熹祖籍江西婺源,他在江西重建的白鹿洞書院,後來成為古代江西四大書院之首。

  優質生態環境孕育了茶産業的繁榮。張天清介紹,武夷山是古代“萬里茶道”的起點,而江西省鉛山縣河口鎮是茶葉運出武夷山後首個極其重要的轉机、加工節點城鎮,兩地自古就有十分緊密的産業協作關係。此外,江西的茶葉也在歷史上留下“前月浮梁買茶去”等文化記錄,如今的婺源有機綠茶在歐盟市場大受青睞。

  “江西和福建山水相連、根脈相依、人心相通,共同創造了歷史的榮光。”張天清表示,近年來,贛閩兩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入選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建議贛閩媒體今後加強交流合作,學習借鑒雙方的好經驗、好做法,攜手譜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篇章。(記者 卞軍凱)

 

為高品質生活添彩

——訪雲南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田靜

  “福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這是一次走進福建的實地採訪活動,更是一次學習之旅。通過短短幾天時間,我們親身感受到了八閩大地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切感受到了‘閩山閩水物華新’。”雲南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田靜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此次的採訪活動中,採訪團一行先後走訪了福州三坊七巷、煙臺山歷史風貌區,深入武夷山國家公園了解朱子文化、茶文化保護傳承的創新成果,走進“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古城。

  “茶馬古道與海上絲路,普洱茶與武夷岩茶……雲南與福建雖然遠隔千里、山海相望,但交流密切、情深誼長。”在田靜眼裏,滇閩兩地交往交流的故事格外具體和生動。

  “近兩年,‘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文旅品牌受到廣泛認可,一種有品質的生活方式吸引著大家到彩雲之南旅遊、工作、生活。”田靜分享,“來到福建,我們深切感受到了福建人民的高品質生活。生態綠色、多姿多彩、和諧幸福、開放包容正是現代高品質生活共同的關鍵詞。”

  “一個是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大通道和橋頭堡,區位優勢獨特,自然資源豐富,民族文化多元,生態環境優越,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條件得天獨厚。一個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北連長三角、南接粵港澳,面向台灣,背靠中西部廣闊腹地,具有‘山海亞僑特臺’‘多區疊加’等優勢。滇閩兩地在對外開放、現代農業、文化旅遊等領域有很多好的新聞選題可以互鑒交流,期待兩地媒體多走動、交流,把發展中的中國故事寫得更加精彩。”田靜説。(記者 蔣豐蔓)

 

賦能品質生活提升

——訪貴州日報報刊社總編輯李衛紅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對福建考察時再次寄語“在創造高品質生活上實現更大突破”。結合此次全國黨報總編輯福建行,貴州日報報刊社總編輯李衛紅感慨頗多,她認為:“高品質生活外延寬廣,內涵豐富,維度廣泛,體現在物質層面,也體現在精神層面。在福建期間,有了更深刻感受。”

  儘管已近隆冬時節,走進武夷山國家公園,映入眼簾的滿眼青綠給李衛紅留下了深刻印象。李衛紅認為,福建和貴州相似度很多,同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都踏出了鏗鏘足跡,都探索出了精彩亮點與成果。

  李衛紅還隨團走訪了燕子窠生態茶園、武夷精舍、“三茶統籌”展示館等。“説到高品質生活,如何為遊客提供高品質的旅遊産品供給對提升群眾的生活品質十分重要。武夷山作為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如今除了有好山好水好風光之外,我還看到了豐富的旅遊業態、場景,以及吃、住、行、遊、購、娛全要素的提升。福建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可以為旅遊賦能,同時提升城市品位、為百姓生活品質增色,這無形中也增加當地群眾的歸屬感、滿意度。”李衛紅説。

  “習近平總書記為福建擘畫了機制活、産業優、生態美、百姓富的發展藍圖。福建全省上下扭住目標不放鬆,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以領導幹部的辛苦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未來我們兩地媒體可以加強合作,宣傳推介兩地別具韻味的高品質生活,講好兩地的發展故事。”李衛紅表示。(記者 蔣豐蔓)

 

築牢生態保護根基

——訪西藏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張曉明

  跟隨著此次採訪活動的腳步,武夷山優越的生態環境讓西藏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張曉明感受頗深:“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産地,武夷山獨特的山水景觀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蘊令人嘆為觀止。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茶一韻,都承載著關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福建在生態保護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我們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建設好西藏這個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張曉明説,西藏是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近年來,西藏持續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全面實施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和城市庭院綠化行動,積極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區生態環境品質持續保持良好。

  茶葉,是武夷山市的優勢特色産業。如何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讓武夷山茶産業可持續發展,造福當地百姓?張曉明在燕子窠生態茶園找到了答案。“武夷山市圍繞做好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走出一條因地制宜的綠色發展之路。”張曉明説,近年來西藏遊、西藏旅遊産品深受歡迎,背後正是遊客對西藏環境美、生態好的嚮往。“我們也應該築牢生態保護這個根基,把冰天雪地也變為金山銀山。”

  “從東海之濱到雪域高原,福建先後對口支援林芝、昌都,閩藏之間本就關係緊密、情深意長。福建日報和西藏日報未來應加大合作,共同宣傳好援藏政策、講好福建援藏幹部的貢獻故事,不斷延續閩藏深情。”張曉明説。(記者 汪潔)

 

講好萬里茶道故事

——訪內蒙古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吉莉

  “作為萬里茶道國內的起點和終點,福建和內蒙古都是這首茶道‘長詩’上的華彩篇章。很榮幸這次來到福建進行采風採訪,尤其是到了武夷山,這裡是萬里茶道開始的地方。”內蒙古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吉莉説。

  萬里茶道是一條跨越亞歐的“世紀大動脈”。吉莉向記者介紹,內蒙古內連八省、外接俄蒙,作為萬里茶道的重要節點,如今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下,內蒙古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率先發起、推動成立“萬里茶道”國際旅遊聯盟,積極打造“萬里茶道”國際文化旅遊品牌,讓這條國際古商道煥發新生機。

  “來到武夷山腳下,我深刻感受到了片片有景、處處有茶。”漫步在燕子窠生態茶園,眼前蔥綠的千畝茶田連成一片,空氣中瀰漫著清新的茶香,吉莉邊走邊感嘆道,“不僅如此,這些年武夷山以三茶統籌為引領,在生態種茶、以茶促旅、茶旅融合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作為媒體人,我們應該攜起手來,共同講好萬里茶道的故事,全面展現萬里茶道的新時代力量。”吉莉説,2022年,內蒙古日報社聯合萬里茶道沿線省區的省級黨報開展了“萬里茶道話今昔”全媒體聯動傳播活動,福建日報社也積極參與,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談及未來,吉莉表示,萬里茶道正以前所未有的新姿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希望我們兩家媒體能深度合作,書寫好這條傳奇之路的更多故事。(記者 汪潔)

 

洞見

  “貴州和福建都被列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兩地雖然相隔千里,但既有相似之處,更有互補的地方。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閩黔兩省攜手開啟跨越山海的雙向奔赴,持續放大‘兩山’轉化效應,一定能譜寫一曲高品質發展的‘山海協奏曲’。”

  ——貴州日報報刊社總編輯李衛紅

  “武夷山下的下梅村是萬里茶道起點,湖北也是重要途經點,當時的漢口就有東方茶港之稱。400多年前,我們的祖輩用一片茶葉連接了東西方文明,今天,作為萬里茶道沿途重要省份的媒體人,我們要聯起手來講好這篇故事,把茶文化傳播得更遠、更廣。”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熊愛玲

  “這兩天在採訪中,我能看到福建在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方面的工作是非常有前瞻性的。湖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也是文化遺産資源大省。我們應該互相學習借鑒這些好的經驗和做法,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遺産活化利用。”

  ——湖南日報社黨組成員、社務委員、副總編輯蒙志軍

  “參觀完福州三坊七巷後,總體感覺現在各地對於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探索多、熱度高,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做法與智慧,但總體方向是挖掘舊城中蘊含的文化價值、保存城市的肌理。”

  ——北京日報社編委、總編室主任艾方容

  (記者 汪潔 潘抒捷 蔣豐蔓 整理)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