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理論“富礦” 彰顯思想偉力
“敏言”系列文章創作創新座談會發言摘登
座談會現場 記者 張永定 攝
編者按
“敏言”為福建日報社原創理論評論文章品牌,旨在進一步宣傳闡釋好黨的創新理論,自2023年6月推出以來,先後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等主題,在《福建日報》頭版刊發28篇文章,並轉化為新媒體産品在全網刷屏。
19日,“敏言”系列文章創作創新座談會在福州召開。來自省內外多家新聞單位、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創作交流研討,現將座談會發言整理摘登。
新聞評論需把握好三組關係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涂光晉
在融媒體環境下,黨報如何借助於新聞評論,在輿論場上主動發揮引導作用,成為一個迫切的問題。在對《福建日報》理論評論欄目“敏言”的實踐有所了解和思考後,我認為,在新聞評論的創新上,需要考慮和兼顧以下三組關係:
第一是傳統與現實的關係。重視新聞評論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優良傳統,《福建日報》開設“敏言”欄目,是對黨報評論傳統的一種繼承和弘揚。如今,新聞媒體進行議程設置的過程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衝擊和挑戰,黨報評論如何在觀點博弈中主動積極地發聲,並使自己的評論具有更大的輿論影響力和説服力,就需要既能弘揚黨報的評論傳統,又在當下的評論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出代表社會正向發展的主流聲音。
第二是敏言和敏銳的關係。“敏言”之“敏”,應同時包括“敏感”“敏捷”和“敏銳”三層含義。“敏感”是指評論者不僅需要具有新聞敏感,也應具有評論敏感;敏捷是指評論要講求時效性;敏銳既包括對事物本質精準的洞察力,也包括揭示事物本質時深刻的解析力。以三“敏”定位“敏言”,著力提升這一欄目傳播的到達率和社會影響力應是其今後的重中之重。
第三是理論和評論的關係。“敏言”既是理論文章,也是評論文章。既然是發表在要聞版上的評論,“內容為王”的要求永遠不應過時,評論的成敗首先在於選題,選題能不能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評論能否真正抓住受眾的根本所在;其次在於表達,文風上要求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敏言”在文風上作出不少嘗試,這種努力值得繼續堅持並不斷改進。
對“敏言”的建議有二:一是可以在選題範圍上進一步拓展,將本省實際工作及社會生活中的焦點、熱點、難點、盲點等作為選題對象,進一步提升評論選題的現實針對性。二是議論方式上,目前“敏言”以闡釋型評論為主,建議今後不妨更加放下身段,結合具體的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增加更多以解讀、解釋、分析乃至批評為議論方式的評論。此外,為增加評論的思辨性和説服力,可以引入社會上對同一新聞事件或社會問題的不同聲音,在探討和爭論中明辨是非,以使評論指向更加明確和正向,在讓更多人入眼入耳的同時,進一步入腦入心。
“敏言”:高品質評論的福建樣本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舒
“敏言”立足新時代新征程,緊扣一個“敏”字,從選題、立論、功能、表達等方面著手,形成了鮮明的特色,成為福建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言論品牌。“敏言”可謂文如其名,其特色可以用四個“敏”來概括。
第一,“敏言”是敏銳的。“敏言”創作團隊既敏銳把握時代脈搏,找準新聞報道主題,也敏銳挖掘在地經驗,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福建的重要論述,總結福建發展的經驗與規律。從現實中來,“敏言”錨定“高品質發展”這一首要任務、關注新征程中的“藍色動能”、把握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融中的“新質生産力”;到歷史中去,“敏言”挖掘融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所提出的“弱鳥先飛”“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等重要理念。在現實與歷史的對話中,“敏言”引導群眾理解黨的創新理論的一脈相承、與時俱進。
第二,“敏言”是敏慧的。敏慧體現在其對複雜問題的深刻認識和體現于其中的嚴密邏輯。“敏言”系列文章善於從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的統一中,實現從個性到共性的凝練、從現象到理論的昇華。科學理論與鮮明觀點的結合、嚴密論證邏輯和翔實論證依據的疊加,大大提升了闡釋黨的創新理論的縱深感,增強了理論評論文章的思想性。
第三,“敏言”是敏行的。“敏言”以敏行的態度,推動理論和實踐的對接,倡導在實踐中不斷總結規律、提煉理論,又將理論應用於實踐,形成一個動態的、互動的過程,進而不斷將黨的創新理論化作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實踐力量。如《以拼的姿態、搶的勁頭啃下發展“硬骨頭”》《新質生産力,看“數字”如何賦能》等文章,在知與行的統一中為理論的生發與闡釋提供新啟示,為改革發展實踐向前推進提供科學有力的指導。
第四,“敏言”是敏捷的。“敏言”以嚴謹樸實、清新靈動的文風實現觀點的敏捷觸達,為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如今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到福建考察後,“敏言”迅速推出《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怎麼牽》,以融合生動的故事化敘事增強可讀性、紮實的數據化解讀增強客觀性,文情並茂地闡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宏大命題,為黨的創新理論賦能高品質發展贏得了廣泛認同。
主流媒體需創新新聞評論手段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竇鋒昌
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到本世紀的第一個10年,是傳統媒體發展比較快速的時期。到了今天,如果説人人都是評論員,是非常符合時代特點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黨報黨刊、主流媒體,怎麼樣做好評論,其實大家都在探討。而我認為“敏言”最大的成功之處,一方面,是對選題的把握,圍繞關係福建長治久安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探討,牢牢抓住了中心工作;另一方面,是通俗化的表達,怎麼樣去表達、怎麼樣進行評論,在“敏言”裏呈現出非常好的實踐效果。從一個更加廣泛的意義上來講,怎麼樣做好評論,在報紙裏進一步發揮言論的功能,我認為可以有這幾個努力方向。
第一是選題的進一步豐富,“敏言”找選題的視野還可以更加開拓,比如,在重大的熱點新聞發生的時候,旗幟鮮明表明主流媒體的立場。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夠沒有主流媒體的聲音,否則網上的流言蜚語就會佔據輿論場。另外,還要更多圍繞民生熱點發聲,通過這樣的選題策劃,吸引更多普通讀者的關注。
第二是表達方式的進一步梳理。以文字為主的表達方式,特別適合高屋建瓴的重大主題式的評論。在一些其他的選擇方面,比如社會熱點新聞或者是民生選題方面,可以採用一些視頻化的表達方式。比如,河南電視臺就推出了一些有特點的評論員,在幾分鐘的短時間內,來闡明一個觀點、一個想法,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特別是在新媒體上運用這種表達方式,甚至可以超越文字效果。
第三是與讀者的進一步互動,或者説是加強與讀者的聯繫,還可以酌情採用讀者來稿,以此豐富“敏言”稿件來源。浙江宣傳做大做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特別重視跟讀者的互動,讓讀者有一種主人翁的精神,進而不斷擴大和讀者的雙向交流。同時,應賦予主創人員一個比較寬鬆的氛圍,鼓勵他們創新創造,能夠讓他們大膽地發出自己的聲音。比如,浙江宣傳的主創人員不少都是年輕人,特別需要組織的關懷,讓他們能夠輕裝上陣。
“敏言”破圈的三個密碼
人民日報新聞戰線雜誌社總編輯 趙永平
在全媒體時代眾聲喧嘩中,如何讓黨的創新理論直抵人心?在紛繁複雜的“輿論廣場”,如何打造引領導向的“輿論主場”?面對這樣的時代命題、現實難題,“敏言”作出了有益探索。
首先,“敏言”的破圈在於思想定力。福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敏言”,文如其名,以敏銳視角洞見時代,以精當語言解析思想,可貴之處在於始終秉持思想定力,在深學中篤行,在創作中創新。比如“四走訪基層”系列,人民至上、問題導向、腳步向下……每個題目都一目了然,深入解析了貫穿新思想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細讀“敏言”,能透過福建讀懂中國,生動展現了新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全媒體時代渠道可以改變、形式可以創新,但思想的核心競爭力不會改變,主流媒體守正守的就是思想之正、價值之正。
其二,“敏言”的擴圈在於話語創新。它開門見山,直截了當,行文簡潔,深入淺出。細讀“敏言”文章,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樸實的文風。比如在説調查研究的時候,用了一些生動的句子,“調查研究不是走秀,而是走心,不是一陣風,而是四季雨”,言簡意賅、觀點鮮明、印象深刻。其實,理論評論就是一種説服,語言平實的話語、鮮活的故事呈現出來的邏輯張力和語言活力,讓廣大受眾能看得懂、易接受、能理解、有共鳴。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靠的不是聲音大、調門高,而是要切實改進文風,少一些説教,多一些真情,逐步拓展“共識範圍”,讓大能量澎湃正能量。
第三,“敏言”的擴圈在於融合創新。“敏言”創立之初,福建日報社就順應信息化趨勢,強化網際網路思維,每篇文章都是在《福建日報》頭版首發後,以圖文形式重新排版,轉化為融媒體産品,進行二次傳播。矩陣式傳播,拓展了傳播方式,增強了價值輸出,更符合傳播規律、更契合現實脈動,進一步放大了品牌優勢。面對智慧時代的新挑戰,主流媒體要積極求變、主動應變,鞏固內容優勢,拓展平臺優勢,提升傳播優勢,讓更多優質內容被讀到、被看到、被聽到,構築新輿論場上的“主流敘述”。
“敏言”的敏銳與傳神
北京日報總編輯 伍義林
2023年6月,“敏言”面世,黨報諧音別名有了新秀。一年多來,在重要時間節點,“敏言”如約而至、重磅發聲,持續“出圈”“破圈”,將“怎麼説”“説什麼”“何時説”有機融合,對黨的創新理論創新性表達、學理性闡釋進行了成功探索。
在“怎麼説”上,其一,“敏言”文風清新,用大白話講透大理論,平實易懂,入腦入心;用小切口講故事,細節生動,故事動人。其二,文體輕巧,篇幅控制在3000至4000字之間,既防止説不透,無法吸引讀者深讀,又防止鴻篇巨制,讓人敬而遠之。其三,事理交融,將故事、經驗與道理融為一體,將思想、觀點寓于具體場景,引人入勝、可親可信。其四,具有跨越時空的穿透力,講清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孕育發展過程,展現了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相關領域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在“説什麼”上,一是深探思想之源、力量之基。福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敏言”深挖理論和實踐“富礦”,用鮮活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説理,宣傳好闡釋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二是敏銳傳神,生動闡釋世界觀方法論。“敏言”立足學理論貴在“管用”,敏銳、生動地闡釋黨的創新理論所蘊含的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創新、問題導向、系統觀念、胸懷天下的世界觀方法論。“敏言”系列文章,既尋根溯源,又觀照當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講好福建文化故事,激起“閩人智慧”傳承創新千層浪。
在“何時説”上,“敏言”善用傳播規律,抓住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等重大主題宣傳時間節點,及時推出系列文章,迅速引發關注。“敏言”首發于《福建日報》頭版,並將圖文迅速轉換為融媒體産品在新福建客戶端、福建日報微信公眾號進行網路傳播,得到省內外眾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轉載、摘錄、引用,引起熱烈反響,黨報同行、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和省領導紛紛點讚。
新思想在新時代新表達
光明日報福建記者站站長 高建進
當下,商業網站與自媒體影響越來越大,黨媒要通過改革創新與轉型,不斷提升自身影響力,以迎接各種挑戰。
近幾年,紙媒領域實施了一系列舉措,包括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增強“四力”等,旨在推動紙媒的改革創新與轉型。特別是轉文風,這不僅僅是文字表達的調整,更重要的是體例與形式的創新。而“敏言”就是這股潮流中的優秀代表與成功案例,亦是《福建日報》一年多來奮力改文風的重要成果之一,其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是創新體例與形式,創建新的表達構架,讓理論更好地服務輿論。黨媒的重要作用就是為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為黨的理論、方針、政策服務。對此,“敏言”以理論為骨架、新聞為血肉,把觀點融入命題中,通過深挖福建的理論與實踐“富礦”,以高站位、小切口、大視野,對如何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進行了有益探索。“敏言”既發出理論聲音,又服務人民群眾;既拓展了理論的邊界,也提供了新的視角,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其二是創新文風,適應新時代的傳播需求。“敏言”勇於突破傳統,糅合了理論、評論和通訊等體裁的寫法,形成鮮明的文風:文字不深,道理不淺。尤其是其模組化的寫作模式,既巧妙融入碎片化的信息元素,又確保了整篇文章的條理清晰與邏輯連貫,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與傳播力。
其三是“開門辦報”,集中優勢資源打造拳頭品牌。好文風基礎在於深與實,好評論關鍵在於新與活。近年來,《福建日報》積極踐行“開門辦報”理念,匯聚優勢資源,精心打造品牌欄目。在此背景下,“敏言”成功培育了一批理論水準高、熟悉省情民情、接地氣的創作團隊,他們立足福建,充分發揮福建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這一獨特優勢,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力求在思考上站位高,在觀察上接地氣,從更多元、更寬闊的視野來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因此文章更有生機和靈氣,有效提高了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深挖理論“富礦” 奏響理論宣傳時代強音
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秘書長,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黃茂興
文風是影響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重要因素。“敏言”是福建主流媒體改進文風的成功實踐,其在媒體融合發展大潮中堅持守正創新,以新視角、新表達、新呈現,講好中國故事、福建故事,成為宣傳思想文化界廣泛關注、引發“破圈效應”的理論宣傳産品。這為新時代主流媒體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提供了有益參考,有力彰顯了黨報的理論自覺與使命擔當。
“敏言”突出探尋思想源頭與傳承發展的結合,彰顯思想偉力。“敏言”帶著特殊感情、特殊責任,既聚焦“省之要事”,紮根八閩大地,講好講活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時期的故事,又胸懷“國之大者”,充分用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體現黨的創新理論的與時俱進和傳承發展,展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歷久彌新的強大生命力。
“敏言”突出歷史與現實的呼應,彰顯真理偉力。“敏言”創作團隊聚焦習近平總書記擘畫新福建建設宏偉藍圖10週年、“四走訪基層”提出35週年等重要時間節點,精心策劃、創作稿件,不僅挖掘了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的歷史貢獻、暖心往事,深入解讀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厚的福建省域、市域實踐基礎和鮮明的時代演進特徵,還從人民現實生産生活的角度闡釋其中的道理、學理、哲理,著力把歷史的故事講生動,把現實的道理講透徹,彰顯貫通黨的創新理論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以及蘊含其中的真理力量、人格力量。
“敏言”突出理論與實踐的貫通,彰顯實踐偉力。好的文章貴在知行合一。“敏言”創作團隊既強化理論學習、練好內功,又躬身基層實踐,注重在採訪過程中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體察國情、省情、民情,在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勇於發聲,用調查研究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創作出一批基調昂揚向上、內容生動感人、充滿生活氣息的佳作,既清新務實,又兼具政治高度、理論深度、實踐溫度。
從四個“度”理解“敏言”
深圳報業集團副總編輯、深圳特區報副總編輯 唐亞明
“敏言”系列文章,可謂篇篇精品,不僅可讀性強,而且耐人尋味,給予讀者深刻啟示。可以用四個“度”來概括其特性:
一是高度。一方面是政治站位高。福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敏言”的創作初衷即為用好這一獨特優勢,深入挖掘闡釋、宣傳報道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充分體現了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日報社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發揮了黨報在理論宣傳、輿論引導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具有理論高度。不同於傳統理論文章,“敏言”是“新聞+調研+理論”的結合體,其主題鮮明、邏輯嚴密、論述深刻,體現了應有的理論高度。
二是深度。其一是思想溯源深。“敏言”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旨,尋根溯源,深入挖掘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開創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內容翔實且權威。其二是採訪調研深。“敏言”每篇文章均下足調研功夫,以基層一線的鮮活案例,充分反映福建上下始終牢記囑託、大力傳承弘揚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的一系列工作措施、經驗做法、成果成效。
三是鮮度。“敏言”在策劃、內容、呈現形式、傳播方式上展現出諸多創新亮點,令人耳目一新。首先是統籌策劃新。福建省委宣傳部創新工作方法,統籌推動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和福建日報社實現理論宣傳的跨單位合作,通過“媒體+智庫”的強強聯合,推動新聞輿論工作提質增效。其次是表達方式新。運用“大事件小切口”的手法,貫通古今、融通中外的敘述方式和通俗易懂、清新樸實的文風,有力實現“硬新聞軟著陸”。最後是傳播方式新。依託微信公眾號、新福建客戶端等網路平臺,實現多元分發、立體傳播,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與社會反響。
四是廣度。“敏言”推出後,先後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傳承弘揚‘四走訪基層’優良作風”“加快建設‘海上福建’ 推進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等主題策劃相關報道,涉及面廣,內容豐富。
(文章由福建日報記者 劉必然 見習記者 胡松坤 整理)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