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

2024-12-31 08:10
| | | |

□黃壽峰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福建考察時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塑造産業發展新優勢。高品質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生産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新質生産力是擺脫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品質發展要求的生産力,它表現在關鍵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具有高科技、高效能和高品質的顯著特徵,因此,新型生産關係的構建必須聚焦于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方向和原創性、顛覆性的科技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強化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大幅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領域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這就需要我們發揮好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塑造産業發展新優勢,促使各類生産要素和創新要素匯聚至新質生産力領域,把科技命脈和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為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提供戰略引領。加強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系、重大科技創新體系和重點産業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對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在若干重要領域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具有重要意義。頂層設計既要找準世界科技發展趨勢,找準我國科技發展現狀和應走的路徑,也要找準福建在服務和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把發展需要和現實能力、長遠目標和近期工作統籌起來考慮,有所為有所不為,提出切合福建實際的發展方向、目標、工作重點。要強化戰略導向和目標引導,進一步明晰發展各層級新質生産力的戰略方向,佈局發展各領域新質生産力的總體規劃,理順各方面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體制機制,加快構築支撐高端引領的先發優勢。

  二是培育戰略科技力量,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迴圈。新質生産力的形成和發展要求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三者聯繫緊密、相互促進。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需要著眼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打通影響三者良性迴圈的痛點、堵點,不斷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堅持國家戰略目標導向,瞄準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方向,將政府“看得見的手”和市場“看不見的手”有機融合,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攻關,統籌協調各領域各學科各部門的創新資源和創新力量,激發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構建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創新共同體。在促進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上先行先試,真正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創造性,實現科技在生産力發展中的第一要素功能,加快營造協同高效、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體系,加快建設高水準創新型省份。比如,嘉庚創新實驗室作為福建省首批創新實驗室之一,就展現出科技創新闖關破題的奔涌勁頭。面向國家能源戰略需求和安全,前瞻性佈局實施儲能、氫能和硅能等重大項目群80余項科技與産業化項目,進一步強化創新策源動能,實現科技攻關過程、科研組織方式與育人環節、育人模式的有機融合,成為省市校企協力建設和共贏共進新發展模式的有益探索。

  三是前瞻佈局産業方向,推動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準確把握“新型舉國體制”的本質特徵和適用邊界,真正遴選出體現國家意志的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可以考慮建立相關機構,統籌發展新質生産力的規劃、決策和執行,指導和完成新質生産力相關項目的甄別、遴選、分類、資源調配、市場調度、聯合攻關、項目推進等,更有效地把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促使各類生産要素和創新要素匯聚至新質生産力領域,更高效地推動相關項目的攻關和協同。進一步強化新型工業化示範區的建設,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前沿新興産業,積極打造低空經濟新增長引擎,穩步實施製造業技改升級項目,持續培育製造業領域的先進集群,將科技創新與産業發展深度融合,推動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和綠色化發展,全面提升産業鏈創新鏈的整體競爭力,以科技創新驅動産業升級和産業創新,加速現代化産業體系構建,開闢産業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

  四是立足福建特色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新質生産力具有鮮明時代特徵而又不斷與時俱進,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演進的動態過程,它本質上可以看成是在最新科學技術推動下的生産力前沿。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優勢,既滿足新質生産力既定目標關切,也實現各參與主體的經濟目標,需要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産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從實際出發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福建自然條件、區域位置、産業佈局和發展基礎特點突出、優勢明顯,是改革開放的前沿,也是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要以自立自強為基本方向,扭住建設機制活、産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目標不放鬆,集中科技資源,緊扣重點産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堅持鍥而不捨、以特爭先,構建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圍繞海洋強省目標,大力促進新質生産力與海洋産業融合,聚焦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旅遊、海洋漁業、海上風電,提高海洋領域新質生産力的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數字要素市場化改革。

(作者係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