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時評
“禁改限”是煙花燃放政策的理性回歸
□江德斌
隨著春節臨近,在辭舊迎新之際,是否解禁煙花燃放再次成為公眾討論的熱門話題。有人覺得燃放煙花爆竹可以增添節日氛圍,也有人對於燃放煙花爆竹造成的污染、噪聲、安全等問題感到擔憂。多地已經拿出保障美好新年的實招。近日,河南多地、遼寧鞍山市,以及廣東佛山市等地已經明確,2025年春節可以有序、限時或在限定區域燃放煙花爆竹。從“禁放”到“限放”,各地有何考量?
春節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寄託,而煙花爆竹一直是春節不可或缺的元素,那絢麗的煙火和清脆的鞭炮聲,伴隨著辭舊迎新、驅邪避災的習俗,傳遞著闔家團圓的歡樂與喜慶,但其帶來的環境污染、噪聲擾民和安全隱患也不容忽視。近年來,隨著煙花爆竹“禁放令”的全面實施,許多民眾感到“年味兒”變淡,節日氛圍大打折扣。因此,部分地區選擇“禁改限”,規定可以在限定時間、區域燃放,釋放出了新的信號。
“限放”並非簡單地放開管制,而是輔以各項管理措施,在滿足民眾需求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負面影響,此種“疏堵結合”的方式,既避免了“一刀切”,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空間。從“禁放”到“限放”的轉變,是在權衡利弊、綜合考量各方因素後的理性抉擇。政策轉變背後,體現了地方政府治理的靈活性與務實態度,蘊含著對傳統習俗的尊重、對民眾情感需求的回應,以及對城市治理精細化的追求。
春節燃放煙花爆竹是一項歷史悠久的民俗活動,深深紮根于文化基因之中。禁止燃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環境和安全壓力,但也在不經意間切斷了民眾與傳統習俗的緊密聯繫,讓春節少了幾分“年味兒”,失去了熱熱鬧鬧的氛圍感。“限放”政策保留了這一傳統習俗的儀式感,延續世代相傳的慶祝方式,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是對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積極探索。
此前春節“申遺”成功之後,就有很多人提出,應該適當給煙花爆竹“禁放令”鬆綁,讓民眾在春節期間重新找回那份熟悉的喜悅與熱鬧,增強對傳統節日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亦有利於凝聚社會情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如今,各地採取“禁改限”政策,無疑是對民眾呼籲的積極回應,也有助於增強春節的節慶氛圍,強化其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地位和價值,進一步向全世界推廣春節文化。
當然,“限放”政策的實施並不意味著可以對煙花爆竹燃放所帶來的問題掉以輕心。相關部門仍需持續加強環境監測與治理,加大對安全隱患的排查力度,引導民眾文明燃放、安全燃放,共同營造歡樂祥和、綠色安全的春節氛圍。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