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非遺資源為文旅經濟增色
□蘇益純
清脆的鑼鼓聲響起,漳州市薌城區石亭塘邊高蹺隊小小非遺傳承人身著傳統花木蘭服飾,腳踩高蹺、手舞紅旗,自信從容地展現行走的“空中舞蹈”技藝。1月4日,在漳州古城,集音樂、舞蹈、雜技、戲曲等多種形式于一體的石亭高蹺吸引眾多市民遊客前來觀看,喝彩不斷。
自2024年12月30日起,“樂享非遺 開漳大吉”漳州閩南文化周在漳州古城如火如荼舉行,閩南圩日、平和龍藝、歌仔戲表演、錦歌、南詞、閩臺武術、閩南語歌曲演唱會等“非遺大餐”輪番上演,熱鬧非凡。
近年來,漳州古城旅遊熱度不減。不過也有年輕遊客表示,景區裏多是一些千篇一律的旅遊紀念品、手工藝品,給人一種單調乏味的感覺。為了適應遊客新需求,他們利用漳州市級以上非遺項目目錄十大類229項,其中16項為國家級、71項為省級的資源優勢,打造“非遺一條街”項目,用“潮”方式講好“非遺故事”,讓遊客參與沉浸式體驗,感到有趣又好玩。
一是讓非遺文化“萌”起來。“萌”是一種非常可愛、治愈的力量。一走進古城,萌萌噠的古城IP“侯喜大人”就在門口迎接。文創産品“侯喜”金屬鑰匙扣、帆布包、抱枕毯讓人愛不釋手。唐代宮燈、宋代紙燈籠、明代綵燈、民國街燈、水仙花燈等“萌化”處理,拉近與當代年輕人的距離。
二是讓非遺文化“動”起來。許多非遺傳統文化的展現形式都是偏靜態的,加上有一定的理解門檻,就容易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漳州古城打造非遺演藝圈,配合節日和重大時間節點,常態化開展布袋木偶戲、薌劇演出,開展大鼓涼傘、古儺、洪拳舞獅等非遺展演,增強了動感。“非遺高蹺體驗站”已于每週六、日下午在漳州古城常態化開展。初試高蹺時的跌跌撞撞,成了孩子們心中難忘的回憶。
三是讓傳統文化“嗨”起來。傳統文化若不説人話、不接地氣,遊客也覺得沒意思。古城活化,不妨與時俱進,讓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嗨”一些。緣此,在古城,隨處可見閩南語互動展板,遊客在玩中學習閩南語:“巴豆妖”——肚子餓,“呷霸未”——吃飽了沒,“鬥陣來七桃”——大家一起來玩。閩南語的“梗”一下戳中游客的笑點。
我省非遺資源豐富多元,用好這一寶貴資源,可以為各地文旅經濟注入活力。漳州古城改變非遺資源供人觀看的方式,以新穎的姿態吸引遊客參與,增添了遊玩樂趣,加深了對歷史文化的認識,促進了旅遊市場壯大,值得借鑒。
當然,漳州古城保護髮展不能靠“一招鮮”,需要不斷創新思想舉措,充分挖掘資源潛力,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應當吸引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參與其中,豐富産品供給,讓古城更好地連接過去與未來,成為既具有歷史韻味又充滿現代活力之地。同時,通過宣傳引導、開展培訓等活動,增強當地居民的文化創新意識和旅遊服務能力,成為吸引遊客的一個重要因子。
期待更多古城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讓古老文化與現代生活相互輝映,為遊客帶來新體驗和新感受,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