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拓寬鄉村學子的“上學路”

2024-11-21 08:01
| | | |

新投用的晉江市磁灶實驗小學

安溪縣長卿鎮第二中心小學用班車接孩子回家。

  去年,教育部發佈《關於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提出“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適當整合小、散、弱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泉州市教育部門統籌指導各縣市區採取“留、轉、撤、並”等方式,因地制宜,分批穩妥推進小規模學校撤並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以來,泉州各鄉鎮宣佈登出的小學和幼兒園分別超過70所。

  鄉村學校撤並了,學生的“上學路”是否更好走呢?近日,記者走訪了泉州晉江、安溪、德化等地——

先建優校,再撤小弱

城鎮化的優質替換

  “我喜歡新學校,這裡的教室很大,午休可以躺著睡,操場上有橡膠跑道,還有三個球場可以打球!”開學兩個多月了,從晉江市磁灶鎮太昌小學轉入磁灶實驗小學的陳嘉誠開心地告訴記者,他已經完全適應了新學校。

  磁灶鎮太昌村村民張錦治的兒女都在外地務工,孫子、外孫原來在太昌小學讀書。今年,兩個孩子都轉學到了3公里外的磁灶實驗小學。“學校很細心,帶我們家長到校園參觀,吃食堂的飯菜,我感覺放心、滿意!”張錦治説。

  今年9月,投資1.4億元的晉江市磁灶實驗小學投入使用,磁灶鎮的官田小學、太昌小學、前美小學和揚美小學則正式撤並,學生全部遷入磁灶實驗小學就讀。磁灶鎮教育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明溪介紹説:“磁灶鎮域面積僅56平方公里,小學在校生高達10841人。鋻於城鎮化進程加速以及人口結構的變遷,全鎮基礎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撤並後,原有小學的教師通過公開遴選、組織調劑等方式,調配到磁灶實驗小學及周邊小學任教。撤並學校內的固定資産由鎮教育中心逐一登記造冊,按需劃撥給全鎮各公辦小學、幼兒園。

  先建設投用一所優質學校,再妥善撤並周邊“小、散、弱”的農村學校,是晉江市近年來堅持的教育優化佈局思路。今秋,晉江市投用了科創實驗小學、磁灶實驗小學、高鐵實驗小學等優質小學,促進基礎教育的優化提升。

自然消亡,集中新建

大城關的教育歸集

  在德化縣水口鎮的教學點,來自德化第八實驗小學的書法老師正在為全校6名學生上書法課。如今,教學點內僅有二年級、四年級和六年級的學生各2名,這也是水口鎮全鎮的小學生了。

  與地處沿海、人口密度大的晉江不同,德化縣域多山區,伴隨“大城關發展戰略”的進程,城關以外鄉村地區的基礎教育面臨的挑戰更大。

  水口鎮教學點內,6個孩子的課業由3名老師承擔,學校的日常管理則委託給了德化第八實驗小學。“我們會定期安排老師送教下鄉,盡力保障孩子們的體音美課程。”德化第八實驗小學校長蘇茲橋介紹。

  “2023年,持水口鎮戶籍的一年級適齡兒童有208人,有2名學生還留在水口教學點讀書。今年則沒有學生留在鎮上讀書,全部到城關就學了。”水口鎮教學點負責老師陳行液告訴記者,學校也在積極創造條件,幫助這6名學生到城關讀書,但如果他們想留在這裡,教學點會繼續辦下去。

  據介紹,如果一至六年級都有學生,可稱為小學,反之便是教學點。30多年來,在德化縣實施“大城關發展戰略”的進程中,學校的辦學模式也不斷變遷。先是基層小學生源減少,漸漸變成教學點,再撤並進鄉鎮中心小學。接著,中心小學的學生數量也在下降,也逐漸變為教學點,直至因沒有生源而宣佈關停。現今,隨著城市化的加快,當地人口不斷走向城關,不少鄉村學校開始自然消亡。截至目前,德化縣城關外僅剩2所小學和7個教學點。

  與鄉村學校自然消亡相對應的,則是德化縣城關學校的不斷擴容。“十四五”以來,德化縣持續優化教育佈局,投入11億元推進19個教育項目,已竣工投用9個,新增學位1.4萬個,打造一中、實小、實幼等9所學校“一校兩(多)區”辦學格局,構建“名優校+”教育發展共同體19個,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取得了較好成效。

山間有車,跨島有船

多措並舉保障上學路

  每個週五,安溪縣長卿鎮第二中心小學的校園裏都停著一輛班車,等待該鎮華美村和文平村的孩子放學。下個週一,他們又將乘坐這趟班車回校。這是當地政府為農村學子租用的免費班車,為的是解決農村學校撤並後孩子們上學的交通問題。

  在安溪縣,許多鄉鎮的中心小學都採取寄宿制,學生宿舍有空調、熱水器等設施,學校聘請生活老師對宿舍進行管理,減輕家長的接送負擔。

  “今年暑期,我們走訪計劃撤並學校的每一戶學生家庭,細緻溝通,爭取他們的支援。”長卿鎮中心學校校長蘇明通告訴記者,撤並前會組織家長及學生參觀周邊的學校,並根據每個家庭存在的困難,制定“一生一策”方案,幫助孩子們順利過渡到新的學校。

  山間有車,跨島有船。惠嶼島地處泉州市泉港區南埔鎮,與大陸相隔1.28海裏,是泉州市目前唯一的海島建制村。因每日往返不便,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惠嶼島的學生每週要在泉港區第三實驗小學寄宿5天,也就是週一到校,週五下午乘船返島。

  為了方便學生的上學路,泉港區第三實驗小學與相關部門協調,每週派公交專車接送,費用由學校專項資金支出。海路方面,學生乘坐惠嶼號專線免費進出島,每個學年當地教育部門聯合泉港區海事局定期召開海上交通安全教育,確保學生安全出行。

  “今年學校有24名惠嶼島的學生寄宿,除安排兩名生活老師管理孩子們的食宿,我們還安排了語文、數學老師每天中午和晚上對他們的作業進行免費輔導,解除家長的後顧之憂。”泉港區第三實驗小學校長林悅慶介紹説,學校還定期為寄宿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

  通過一系列措施,惠嶼島學生的自理能力顯著提高,生活習慣逐漸養成,更加自信開朗,學習成績整體也不斷提高。(福建日報教育全媒體中心記者 翁文默 蘇琳 余龍娥 楊金城 文/圖)

 

新聞連結>>>

專家:做好預測規劃和統籌安排

  在鄉村教育的改革提升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葉信治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需要廣泛調研,聽取師生、家長、村民自治組織和鄉鎮人民政府的意見,以便作出的決策符合實際,也能夠順利實行。

  其次,做好人口增減和流動上的預測和規劃,在一個較大的區域內進行統籌安排,以期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無需再度撤並。“農村教育品質提升,不能僅以提高教育效率或節約教育資源為唯一目標,撤並也不是唯一選擇。比如,也可以根據人口減少的趨勢及實際需求,縮小班級規模,以此提升教育品質。”葉信治説。

  他介紹説,通過今年暑假的社會調查,他發現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育優化面臨師資老化、經費短缺、學生流失等問題。他認為,解決這些問題,一是需要政府在經濟上支援,二是爭取校友和鄉賢的支援,三是與經濟發達地區共建,如大學可以派學生去加強師資力量,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小學可以幫助培訓薄弱山區學校的師資等。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