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企業在創新發展中面臨融資難和對接資本市場的迫切需求,福建鼓勵各類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耐心資本陪“小巨人”成長
納路環保新一批除塵設備整裝待發。
鉅瓷科技生産車間
國銳中科技術人員在探討國家某重大專項增材製造軟體智慧化升級。
核心提示
鼓勵和規範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日前,我省設立規模20億元的省級專精特新母基金,通過省市聯動引入國家級基金、中央企業、金融機構、産業龍頭企業及其他社會資本圍繞我省相關重點産業、特色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設立系列子基金,主要投向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等。
為何要“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近日,記者深入一線,了解我省科創企業在耐心資本支援下加快發展的情況。
資本接力
從“跟跑”到“領跑”
近日,廈門鉅瓷科技有限公司完成C輪融資,獲得深創投製造業轉型升級新材料基金戰略投資。這家專注于高品級氮化鋁材料研發生産的科技企業,再次獲得國家級産業資本的青睞。
深創投製造業轉型升級新材料基金是國家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的特定投資載體,主要承擔以無機非金屬及前沿新材料為主的新材料領域的戰略投資任務。該基金選擇鉅瓷科技,看中的正是其在關鍵材料領域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實力。
走進位於廈門翔安的鉅瓷科技産業園産品展示廳,各種規格的氮化鋁粉末和陶瓷製品看似普通,卻蘊含著巨大價值。
“這些材料是高端製造的‘隱形冠軍’。”公司董事長管軍凱拿出一款應用於IGBT封裝的氮化鋁陶瓷基板介紹,“高鐵、5G基站等需用到IGBT模組,由於IGBT輸出功率高、發熱量大,如果散熱不良將損壞IGBT晶片。而氮化鋁具有高導熱性、電絕緣性及耐腐蝕等特點,是新一代散熱基板和電子器件封裝的理想材料,廣泛應用於新能源裝備、軌道交通、電力傳輸、通信基站、數據中心以及航空航太領域。”
目前,鉅瓷科技已形成高純氮化鋁粉體、氮化鋁造粒粉、氮化鋁填料粉以及注射成型複雜精密氮化鋁陶瓷製品四大産品系列,其中氮化鋁粉體年産能達600噸,國內市場佔有率達70%,成為全球第二大供應商,服務下游企業超500家。
“氮化鋁材料的國産化,是一場持續8年的創新長跑。正是資本賦能,讓我們加速創新突圍,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戰略躍升。”管軍凱説。
長期以來,國內高品級氮化鋁粉末完全依賴進口,不僅價格昂貴,還面臨斷供風險。
轉機出現在2016年。北京科技大學秦明禮教授團隊成功攻克高品級氮化鋁粉末製備和複雜形狀零部件成型兩項關鍵技術,適逢“雙創”政策東風,從事半導體行業多年的管軍凱敏銳捕捉到這一機遇,他聯合秦明禮等人,自籌500萬元創立鉅瓷科技,開啟産業化征程。
“實驗室成果産業化困難重重,連生産設備都要自己設計製造,最困難的時候,我們甚至準備變賣房産。”管軍凱回憶道。2017年,公司在第六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中斬獲新材料行業總決賽初創組一等獎,開始進入投資機構視野。同年,公司獲得廈門高新投600萬元天使投資。“用這筆‘救命錢’,公司建成年産30噸氮化鋁粉末生産線設備,開始小批量生産。”
隨著資本的持續注入,鉅瓷科技步入發展快車道:
2019年,獲深圳向日葵投資,産能提升至60噸;
2021年,由中科創星領投完成融資,産能擴至200噸;
2022年,獲比亞迪、富樂華産業方的B輪戰略投資;
2023年,3萬平方米新産業園投入使用,新上了産品附加值更高的複雜形狀氮化鋁陶瓷製品新産線;
2024年,由湖衫資本領投完成B+輪融資。
在中科創星投資鉅瓷項目負責人盧小保看來,“一路路風險投資和産業資本之所以持續接力,是因為鉅瓷科技充滿‘隱形冠軍’的潛質。從國産替代到國際領先,這個始於實驗室的創業故事,正在書寫中國新材料産業的新篇章”。作為專注于“硬科技”的早期投資機構,中科創星繼2021年領投之後,又追加了投資。
“資本不僅帶來資金,更帶來了産業資源和戰略視野。”管軍凱表示。
目前公司産品性能已比肩國際龍頭,單位能耗降低60%,成本降低50%。隨著C輪融資完成,鉅瓷科技正加速全球化佈局。投資8億元的內蒙古項目預計今年下半年投産,屆時公司年産能將達5000噸,年産值10億元,在這一細分領域的規模將躍居全球第一。
“我們已從創業期進入發展期。”管軍凱説,“此次C輪融資將用於擴大生産規模、提升研發能力以及開拓新的應用領域。我們已開始頻繁地出國參展,將利用戰略合作夥伴的資金和資源優勢,在高性能新材料賽道上持續加碼,加速尖端應用研發突破並拓展全球市場。”
“彈藥”充足
挺進3D列印高端領域
9日,記者來到位於福州高新區海西高新技術産業園的福建國銳中科光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銳中科”)。
廠房內,多臺不同尺寸的金屬3D印表機顯示“正在作業中”,一台約4米高的設備格外顯眼。
“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加高型工業級SLM(金屬選擇性鐳射熔化)增材製造設備,列印材料、設備、軟體等産業鏈核心環節全部自研。”現場主管莊凡介紹説。
登上二層操作平臺,只見在300ppm(百萬分之一)氧氣的成型缸內,兩束鐳射通過振鏡定位,按設計的軌跡將金屬粉末瞬間熔化。正在列印的是一個超長無人機配件,工作屏顯示,層高0.04毫米,需列印7273層,已列印1509層,用時21個小時。
來自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的工程師正在調取工況數據。莊凡説:“我們正研究如何將AI+視覺識別植入到設備中,不僅賦能圖像分析能力,還能拓展參數設計、自動編程、數字孿生等功能。”
金屬高性能增材製造,簡稱金屬3D列印,被視為3D列印領域最高難度、高標準的領域之一。
2018年,國銳中科以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轉讓的增材製造相關專利為基礎,進一步開展金屬3D列印材料、設備的研發。從誕生之初,企業便承載著實現高端金屬3D列印國産化的使命。
“相比傳統的減材製造和等材製造,3D列印能夠製造複雜形狀和內部結構的零件,設計上靈活性強,可以個性化定制生産,並比傳統的切削加工減少材料浪費。”公司創始人、中國科學院福建物構所研究員林文雄介紹,從大型、複雜的金屬零件到精密的人體關節,都可以通過3D列印獲得。
公司展廳中,3D列印的可能性讓人大開眼界:透光率近45%的極薄氧化鋯牙齒貼片,形狀無限接近原生牙的陶瓷牙冠,氫燃料汽車的電池極板,一系列鈦、鎢、鋰等難熔金屬製造的航空航太零件、索具……
林文雄告訴記者,目前,國銳中科能提供增材製造材料、裝備、技術服務等全鏈條解決方案,擁有與增材製造相關的各類專利50多項,很多都是十分先進的技術。“例如原創的‘鐳射熔池逆矯正技術’可以在幾乎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在鐳射熔融金屬粉末過程中,對鐳射進行形態切換、能量分佈調整,從而實現對熔池‘逆矯正’。既保證了良好的精度,還可以比現有的列印速度提高3到5倍。”
前幾年,國銳中科主要圍繞教育以及民用市場生産3D列印産品。林文雄深切感受到,很多科研成果雖然“單項水準”非常高,但市場並不一定接受。科研成果能否得到産業化運用,更依賴其“全能冠軍”特性。國銳中科擁有多項具有很強獨佔性的技術,如何更好地推進成果轉移轉化?
2023年,公司決定轉換賽道,發揮技術實力與科研能力,向高端的航空航太領域進軍。
新方向新計劃,要招兵買馬,要有更大的研發和生産投入,但資金成了攔路虎。
與創業投資機構的碰撞,成為轉型成功的關鍵。
“作為省級股權投資平臺,我們近兩年在尋找增材製造領域的投資機會,得知國銳中科正計劃戰略轉型,我們就加大了投資接洽的力度。”福創投董事長陳穎説。
交流科研成果産業化思路、交換增材製造領域的最新信息、開展行業發展趨勢研判……經過近一年的深入對接,雙方達成一致:福創投旗下管理基金將注資不低於2000萬元入股支援。
“我們向國銳中科委派了一位董事,以便更及時了解企業需求,還將在公司戰略及資本市場規劃、人才引進、業務渠道對接等方面,為被投企業的各階段不同需求提供服務幫助。”陳穎説。
2024年4月,在完成股東經營管理結構調整、制定新的經營戰略之後,國銳中科啟動股權融資。10月,福創投資金到位完成領投,福州高新區中海創科等股權投資資金也紛紛跟投,國銳中科A輪共獲得6000萬元融資;浦發銀行、興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投聯貸業務也隨之而來,提升企業授信額度。
“‘彈藥’充足,産業化速度很快,當年就實現千萬元産值。今年已獲得航空航太、消費類電子、鞋服等領域的多家頭部企業的訂單,年産值有望突破5000萬元,並到達盈虧平衡點。”公司總經理施政表示。
談起公司發展的下一步,林文雄充滿信心:“有了充足的資金支援,我們不斷加大技術研發,實現應用一代、儲備一代。我們正以3D列印+示範應用為主線,打造國際一流的‘3D列印+’智慧製造生態圈。”
資本搭橋
引各方精準施力
“竣工驗收通過!明天可以搬廠房啦!”11日,納路環保廈門研發製造基地通過驗收,企業員工奔相走告。
“今年前兩個月就接了6000萬元訂單,其中海外訂單超過一半,地盤已不夠用,所以著急搬廠。”納路(廈門)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東春告訴記者,“新工廠總建築面積約2.85萬平方米,除了可將之前部分在外代工的産線移回,還將擴充生産線,大力提升研發與製造能力。我們正在註冊歐盟商標,已招足人員,計劃在歐洲落地首家海外公司。”
陳東春的底氣,緣于股權融資戰略的順利實施。
納路環保生産車間焊花飛濺,正在生産組裝的是寧德時代海外項目的除塵系統,第一批設備已通過檢驗測試,計劃下月中旬裝船發貨。
納路環保成立於2008年,專注于工業粉塵過濾工藝、空氣凈化整合系統等整體解決方案,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福建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近年來,公司聚焦新能源行業,是國內首臺防爆除塵系統和防爆螺旋性投粉機的技術開發應用製造商。
不僅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億緯鋰能、紫金礦業、廈門鎢業、福耀玻璃、片仔癀等國內大企業,以及寶馬、沃爾沃等世界巨頭,都是納路環保的合作方。
一家民營小企業,何以擁有眾多大客戶?
生産加工過程中産生的粉塵廢氣,可能有爆炸、燃燒或腐蝕等危險,要把這些有害物質清除乾淨又不影響生産工藝,需精細設計過濾的風速和面積,並針對粉塵的不同屬性和特性採用專門的過濾介質。在工業過濾這一細分領域摸爬滾打中,納路環保積累了豐富經驗。“我們在國內較早引進精細過濾概念,選取帶奈米覆膜的介質做過濾的元器件,0.5微米粉塵過濾效率由常規的95%~99%提高到99.99%,同時還延長了濾桶的使用壽命,提高了系統的穩定性。”陳東春説。
雖然這一技術行業應用較廣,但之前都是小打小鬧。2015年正式進入鋰電池行業市場並成為寧德時代的第一次序供應商後,納路環保聲名鵲起。
2019年,寧德時代在德國建首座歐洲工廠,納路環保拿下億元大單,成為鋰電除塵行業內唯一一家防爆除塵器獲得歐盟ATEX防爆認證並出口到歐洲的企業。設備在德國運作情況良好,納路環保因此進入寶馬公司總部品牌櫃,去年獲得了寶馬多個訂單。
“我們做的都是非標設計,根據不同粉塵的物理化學特性開單方,且一個工況一個方案,即使同一行業也不能簡單複製,如同中醫開藥方,每個人都不同。”陳東春説,“這種小而精的事基本沒人會去做,我們已接觸了三五十個行業,給出近萬個解決方案,是經驗豐富的名醫啦。”
2023年初,納路環保謀劃出海戰略,並立項建設新工廠擴大産能。但企業資金不足,貸款抵押物也不足。
陳東春苦惱之際,興證資本找到府來。“當時,我們聯合省市國有投資平臺及社會資本設立了福建省專精特新基金,通過聚集耐心資本,主動前移投資階段,專注早期投資,著力解決中小企業募資難題。”興證資本副總經理余小群説。根據企業實際情況,他們給出了投貸聯動的資金規劃方案:股權融資3000萬元,帶動銀行提高授信額度。
雙方一拍即合。專精特新基金投資2000萬元,基金一股東追加投資1000萬元。投資如同鋪設的第一塊橋板,企業資本實力增強,政府迅速批地,興業銀行信貸額度增至1.2億元。根據建立的持續助推機制,專精特新基金還將繼續參與企業第二輪融資。
“剛剛公佈的2024年福建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名單,我們企業的‘防爆濾筒除塵器系統’榜上有名,新能源、醫藥化工、有色(礦山)等行業對精細過濾的需求越來越大,國外訂單已成倍增長,納路環保的發展會越來越好!”陳東春説。(記者 王永珍 陳旻 文/圖)
相關新聞
福建加速打造科創金融新生態
9日,在首屆中阿投資峰會上,全球母基金協會發佈了2024全球最佳投資機構榜單,福建金投基金榮膺“全球最受GP歡迎的母基金TOP30”,成為我省唯一一家登上全球基金業權威榜單的投資機構。
作為福建金投的全資子公司,福建金投基金通過“政府投資基金+市場策略基金”雙輪驅動,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在管基金6隻、管理規模超160億元,投資及參股基金22隻、規模超600億元。
據悉,由福建金投發起設立的福建省專精特新母基金首批子基金管理機構正在公開遴選,全國多家優秀機構報名參與子基金組建。
福建是中小企業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聚集了大量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許多處於中早期階段的企業,因為經營規模小、財務規範性差、團隊精力無暇顧及融資等原因,受限于發展初期得到的資本關注度有限,難以獲得完善的金融服務支援。近年來,圍繞企業在創新發展中面臨融資難和對接資本市場的迫切需求,我省不斷壯大耐心資本,為硬科技企業家、創業者提供全方位、全週期的綜合金融服務。
作為興業證券全資設立的私募投資基金子公司,興證創新資本還發揮“券商係”優勢,發起並管理福建省專精特新系列股權投資基金,匯聚“省級國資+地方國資+券商+民營資本”力量,高效服務優質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截至目前,已相繼落戶寧德、龍岩、福清、泉州、莆田5隻基金,規模合計6.6億元,已投省內專精特新企業9家,全部都為早期項目。在完成投資後,聯合各類金融機構、産業鏈上下游等生態合作夥伴,通過資本投入、融資導入、産業資源嫁接、企業發展輔導、研究力量支援等多種方式,持續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投後精準賦能。10日,興證創新資本又與集美産投集團正式簽約,成為規模1億元的集美區産業促進二期基金管理人,進一步加大對更多優質企業的支援力度。
據悉,我省將加大與優質産業資本合作力度,支援省級政府引導基金與製造業龍頭企業及鏈主企業合資設立專精特新類基金,到2028年底,吸引産業資本在我省新設基金不少於10隻,重點支援産業鏈上下游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記者 王永珍 陳旻)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