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瞄準“中國鞋都”莆田的産業需求,開設鞋類設計與工藝專業,鼓勵企業全面參與教育教學各個環節,全力培養適應産業升級和企業發展需求的技能人才——
讓專業與産業“零距離”
實訓課上,學生自己動手製作鞋子。
教師許松青(左三)以成品鞋為例給學生講解。
一隻高約3.6米、長約5.8米、寬約2米的鞋,矗立在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湄職院”)智慧製造工程系實訓室門前。實訓室裏,是莆田製鞋行業最先進的智慧化生産設備,學知識、練技能、做設計、出産品,向成為符合企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方向大步前進。
智慧化製鞋設備與大學校園的完美融合,源於該校2023年開設的鞋類設計與工藝專業。為了向莆田鞋服産業輸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該專業依託莆田市鞋服産教聯合體、福建省工匠學院、莆田市鞋産業科技創新研究院等優質平臺,讓專業教學與産業發展“零距離”,為産業發展“量身定制”優秀人才。
近日,記者在採訪中獲悉,該專業招生人數從2023年的36人增長到2024年的90人,今年計劃招生110人,讓更多優秀人才與鞋服産業“雙向奔赴”。
緊貼需求,産線搬到校園裏
位於湄職院校園裏的莆田鞋業數字化研發中心,入口處擺放著一台智慧化足型數據採集機器,脫鞋站上去,僅需五秒,就可以獲取腳型鞋碼等相關信息,“私人定制”一雙適合的鞋。繼續向前,一台臺智慧化生産設備映入眼簾,儼然一條實景生産線。
“這個機器是鞋底智慧噴膠的,這是鞋面掃描的……”湄職院智慧製造工程系主任陸宇立如數家珍地介紹,“這些設備在莆田製鞋行業是最先進的。每個學期的最後一個月,學生們會來這裡進行實操,在最真實的生産場景裏學習。”
鞋服産業是莆田的支柱産業之一,年産值超過1500億元。然而,本地高校長期沒有與之匹配的相關專業。2023年,瞄準産業所需、立足高校所能,湄職院開設鞋類設計與工藝專業,填補了這項空白,並且從專業建設起步之初就做到高起點規劃、最貼近一線。
産線搬到校園裏,就是生動例證。
近年來,莆田鞋服産業向數字化、智慧化轉型,但人才培養跟不上,一些企業在引進先進設備後,員工長時間無法掌握使用技能,有的企業引進設備一年後,廠家的設備運維團隊仍很難退出。
“我們以企業實際崗位需求為導向,構建與崗位對接的課程體系,並探索‘一學期一雙鞋’檢驗學習成果。”陸宇立介紹,按照課程設計,學生每學期都必須設計並製作一雙鞋,6個學期要分別為父母、老師、環衛工人、留守老人、軍人、自己各做一雙鞋,引導學生掌握設計、繪圖、材料挑選、製作等全流程技能。
背靠“大樹”,校內外聯合培養
走進鞋類設計與工藝專業的課堂,記者看到了與傳統教學模式完全不同的一幕:學生們將老師團團圍住,興致勃勃地看老師演示如何根據腳型繪製鞋型草圖。為了更直觀地掌握要點,一名同學將自己的赤腳放置於課桌上,老師則拿起兩把直尺聚精會神地測量,並仔細在草圖中記錄腳型數據……
這樣生動的課堂,在鞋類設計與工藝專業的教學實踐中經常上演。原來,除了講授“學院派”理論課程的教師,湄職院還引進行業資深從業者成為專職教師,其中不少老師是在製鞋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實戰專家。
許松青老師在莆田製鞋行業工作30多年,曾擔任一家龍頭企業的個性化生産線負責人。他在企業帶領的研發團隊,從幾人發展到幾十人,對鞋産業鏈研究得十分透徹。“我們辦公室裏的4名教師都來自行業一線。你看,辦公桌上全是各式各樣的新鞋,既是産品也是教具,希望借此把多年行業經驗傳授給學生。”許松青説。
與雙馳公司共同開發北京大學文創鞋,與樹標體育共同開發駕駛專用鞋,與青春之家共同開發汽車鞋模型,與名品、鯨動共同打造校園師生品牌鞋……除了引入行業“大拿”,湄職院還邀請製鞋龍頭企業全面參與教學環節,促進專業教學水準持續提升。
校內外聯合培養,得益於一棵“大樹”——去年7月,由莆田高新區管委會、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省天天向上智慧供應鏈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了莆田市鞋服産教聯合體。如今,這個省級産教聯合體匯聚政府部門、行業企業、科研機構、中高職及本科院校等多方資源,讓産業融合更有深度。
陸宇立介紹,産教聯合體為學生們帶來最前沿的行業知識,有利於培養具有較高設計鑒賞水準、市場敏銳性、工藝成本意識的數字化鞋類設計與製造複合型人才。
發力設計,為産業補上短板
在鞋類設計與工藝專業的教室內,一面放滿了精緻球鞋的展示墻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其中一雙老爹鞋十分醒目。這雙鞋以“蜘蛛”為設計構思,將蜘蛛靈動的肢體融入鞋型設計,外形簡約流暢。鞋面由黑、白、灰構成,鞋底搭配一抹紫色,有個性又耐看,時刻激發著學生們的靈感。
這雙名為“蛛影”的老爹鞋,是2024中國·海峽“媽祖杯”鞋類設計大賽專業組的金獎作品。該項賽事由省工信廳、莆田市政府指導,湄職院、莆田市工信局和莆田市二輕工業聯社主辦,決賽就在湄職院舉行。
參與主辦全國鞋類設計大賽,是湄職院辦好鞋類設計與工藝專業的創新舉措。
“目前,整個莆田製鞋行業處於轉型期,急需優秀的設計人員。”鯨動科技(莆田)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珍燈感慨説,企業非常希望高校能夠培養設計類科班人才,以解整個行業的燃眉之急。
因此,湄職院積極參與主辦鞋類設計大賽,並且將大賽標準融入專業課程體系,鼓勵同學們將課堂所學形成的作業轉化為參賽作品,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培養目標。
如今,該專業學生的設計能力不斷提升。6名同學在鯨動科技(莆田)有限公司實習時,多款設計産品被企業採納並推動成果轉化。“我協助企業開發了一款更輕量化的跑鞋中底,當看到自己參與設計的鞋款進入打樣階段時,感覺學有所成,十分自豪。”學生林沛雯説。
雖然這個專業的第一屆學生尚未畢業,但已經成為製鞋企業眼裏的“香餑餑”——提供的實習工資達到每月8000元,充分體現了産業一線對湄職院人才培養模式的高度認可。
“下一步,我們將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創新鏈深度銜接,以産教融合為抓手,不斷提高人才培養品質,為莆田製鞋行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質生産力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許冬紅説。(記者 卞軍凱 見習記者 陳陽陽 通訊員 吳偉鋒 文/圖)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