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成果轉化,如何提升效能下“金蛋”?

——“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調查②

2025-04-21 07:19
| | | |

  漳州龍海程溪鎮種植基地,金燦燦的鳳梨散發出濃郁的芳香,福建農林大學教授秦源俯身觀察植株,神情專注。

  深耕植物生殖發育研究20餘年,秦源率領團隊破譯鳳梨、百香果等作物的“花果密碼”,助力農業增産。秦源用實驗室的“金鑰匙”開啟鄉村振興的致富門,正是福建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一個縮影。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如何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成功實現從項目孵化到下出“金蛋”?這恰是將科技創新“關鍵變數”轉化為新質生産力“最大增量”的核心所在。就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沿途下蛋”

零距離實現催熟轉化

  來到毗鄰福州大學主校區的福州大學科技園旗山園區,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現代化科研大樓。在這裡,記者聽到了“沿途下蛋”的故事:該園區創新打造“樓上創新、樓下創業”的機制,大幅縮短從科研創新“1”到成果應用“10”再到市場推廣“N”的轉化週期。

  2011年,福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動工。坐擁豐富學術資源與前沿成果的福州大學,致力於將科研實力高效轉化為生産力。多方努力下,福大科技園校企合作的“中海創模式”應運而生。

  坐落于5號樓的福州大學先進控制技術研究中心是校企合作的關鍵平臺。通過創新雙向引才,福州大學與福建中海創集團共同引進鄭松研究員,出任中心主任及中海創集團研究院院長。

  先控中心與中海創集糰子公司愛普科技關係密切,採用“一套人馬,兩塊牌子”運作模式,120人團隊中,70人來自愛普科技,其餘為學校師生。該模式打破産學研壁壘,人財物分開管理卻統一籌劃。團隊成功承擔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研發出了全球首創的工控“數據引擎”,樹立起行業標桿。

  園區精心規劃孵化大樓功能佈局,30%的場地供科研人員開展基礎創新研究,70%的場地用於創業人員進行工程技術開發和中試轉化,構建了“科研—轉化—産業”全鏈條模式。這種沿途轉化模式,大大縮短轉化週期,年均轉化落地科技成果100余件。

  目前,不少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成果都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與産品工程原型和工業化應用的技術要求有差距。概念驗證中心、共性技術平臺等關鍵環節的缺失,成了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攔路虎”。

  去年7月,福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設立2億元基金,成立我省高校首個概念驗證中心“福大科技園—未名概念驗證中心”,並同步組建新質生産力創新中心。該中心對3個醫療機器人項目展開了全面驗證,其中兩個項目樣機已進入科研臨床階段。以“全髖置換微創手術機器人”視覺導航系統為例,成功打破了國外在骨科手術機器人領域的長期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

  作為福建省智慧醫工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負責人,何炳蔚教授反覆強調“概念驗證太重要了”。最初3個項目是以課題形式與醫院合作,經概念驗證中心專業評估,發現市場潛力巨大。概念驗證中心打消了團隊疑慮,補齊商業運營與資金短板,大幅提升項目市場化成功率,極大激發了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積極性。

  如果説,“沿途下蛋”機制讓企業與科研平臺在合作中實現協同創新,催生一批優質項目和創新型公司,那麼,概念驗證中心則為科技成果轉化裝上了“安全閥”,為“沿途下蛋”的成果孵化提供重要保障。

  今年1月,福建省中試創新服務平臺體系建設行動計劃出臺,提出到2028年省級認定支援30個以上中試服務平臺,最高資助1000萬元,進一步加大對中試平臺的支援力度,加速技術“熟化”,將有效彌合科研與市場間的鴻溝,提升科技成果的市場化成功率。

“鬆綁”賦權

讓科研人員吃下“定心丸”

  以往,不少科研人員深陷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泥沼,成果使用權、轉讓權歸單位,一旦轉化失敗,就可能被扣上“國有資産流失”的帽子。“不敢轉”的困局,導致大量成果只能在實驗室裏“沉睡”。

  如何打破這一困局,讓科技成果“活”起來?答案是“機制創新”。

  2022年2月,省政府印發實施方案,開展單位試點工作,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這一舉措為成果轉化“鬆綁”,讓科研人員吃下一顆“定心丸”。

  以省創新實驗室之一清源創新實驗室為例,實驗室大膽探索破解科研人員創業難題,以科技成果作價投資等方式,打通資源與資金對接的“腸梗阻”。

  近日,記者來到清源創新實驗室與企業共建的積體電路高端材料聯合研發中心採訪。福建純銘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鐘曉琳指著液體樣品介紹:“這是CCTBA——高端晶片製造原子層沉積工藝的關鍵原料。此前因生産條件苛刻,長期被國外壟斷。”純銘材料與實驗室聯合攻關,僅用6個月就突破技術瓶頸,成功研發出高純度CCTBA。

  純銘材料是清源創新實驗室在泉港孵化的企業。實驗室將專利成果賦權給團隊,純銘材料以5年500萬元技術合同的形式,將經營收益反哺實驗室,科研人員能拿85%的收益分成。鐘曉琳説:“大家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實驗室還打造孵化器,助力科研人員憑自主智慧財産權成功孵化7家企業。

  高校作為科研的重要陣地,該如何更好暢通成果轉化“鏈條”?廈門大學進行了大膽創新。

  2022年3月,廈大設立市校共建的嘉庚高新技術研究院。研究院構建“一門式”技術轉化服務機構及服務體系,培養了一支專業的技術經理人隊伍,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全流程管家式服務。

  改革極大激發了創新創業熱情。截至2024年,嘉庚高新院已建立校企研發平臺24個,推動成立産學研融合科技成果創新企業70家,其中入駐創新轉化人才團隊企業26家,累計實現産值2.6億余元,已初步成為廈大與其他本地院校、院所、企業創新合作的紐帶和橋頭堡。

  近年來,福建持續出臺系列政策,大力推動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2023年,福建“科創20條”推出,明確了優化科技成果轉化國有資産管理模式,允許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前不久,我省又出臺《指引》,加速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今年我省將大力引導相關單位開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後付費”“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等新模式探索,靈活許可中小微企業使用科技成果。政策落地,有效地激發了高校院所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福建師範大學范毅方教授團隊專注運動鞋優化設計,取得多項發明專利,為李寧研發馬拉松鞋與籃球鞋提供新思路,僅一年就創造經濟效益4454.28萬元。

  華僑大學孫康教授&&負責的《木竹生物質多孔碳材料製備與應用關鍵技術開發》項目,提升木竹資源綜合利用水準,獲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成果在福建鑫森等企業推廣,開發出20余種新産品。

破壁協同

構建全鏈條育成服務體系

  專家指出,賦權只是解決了源頭動力問題,要想形成多米諾骨牌式的強大助推效應,還得多方協同,構建完備的全鏈條育成服務體系。

  面對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信息壁壘和專業化“仲介服務”缺失等短板,福建如何破壁協同,探索新路?

  近年來,福建不斷深化與中國科學院的科技聯動。中國科學院STS(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路計劃)福建中心作為雙方合作的重要科技平臺,充分發揮“黏合劑”功效,全力為福建企業與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精準牽線,做好服務。

  在體外診斷領域,福建億彤生物作為本土實力企業,專注技術研發與産品開發,但在搭建慢病快檢技術平臺時,核心原材料熒光微球依賴進口,嚴重制約發展。

  關鍵時刻,“福建中心”化身“技術紅娘”,快速通過“中心科技成果庫”,精準匹配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前沿成果,促成雙方開展“基於碳點-介孔硅共價複合熒光微球的免疫層析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合作。該成果為熒光微球國産化替代帶來希望,獲得福建省2023年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項目(STS科技成果類)支援。

  “‘福建中心’牽線太及時了!”億彤生物董事長陳曦説,“以往成果轉化像‘大海撈針’,如今精準、高效,對接的還是高端前沿技術。”

  僅去年,福建就成功實施86個中國科學院STS項目,有力推動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在八閩落地生根。今年,又啟動院省科技合作計劃項目,出臺實施細則,積極為中國科學院所屬研究所和在閩企業牽線搭橋。

  為解決尚未建成全省統一的技術交易平臺等難題,福建借鑒浙江“浙裏拍”高效運作、安徽創新館“前店後坊”等模式,全力推進全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公共服務平臺和創新館建設,整合設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通過線上線下協同發力,為科技成果轉化注入活力。

  各地市積極探索全鏈條産業育成服務體系,廈門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引領工程,高標準打造廈門科學城,開展“技術源頭掘金”行動,主動對接國內外一流高校院所等,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在廈門科學城,廈門市科技局、同安區、中國科學院理化所與中科海銳共建“低密度微球及複合材料研究院”,創新採用“撥投結合”新模式,打造新型研發機構的樣板。

  以中科海銳為運營主體,研究院展現出驚人的“廈門速度”:短短4個月,浮力材料生産線便落地投産。不到兩年,團隊成功獲得14件發明專利,搭建中試生産線,攜手企業攻克新型浮力材料技術難題,打破國外長期壟斷局面。其首套産品順利應用於廈大嘉庚號深海科考,實現從實驗室到深海的重大跨越。中科海銳負責人嚴開祺感嘆:“四處尋覓後,是廈門廣闊的産業前景與優質科技服務,讓我們堅定紮根。”

  以創新為筆,福建在科技成果轉化畫卷上勾勒濃墨重彩的篇章,從“破壁”走向“破局”,穩步邁向科技創新高地。(記者 李珂 方金春 林霞)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