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海絲古邑 四海同“安”

——寫在中馬送王船入遺四週年之際

2024-11-28 08:31
| | | |

俯瞰同安老城區。夏海濱 攝

汀溪窯址附近瓷片堆積。(資料圖片)

位於同安南門橋銅魚館的銀同天后宮 夏海濱 攝

同安呂厝王船巡境民俗活動 夏海濱 攝

  11月22日至27日,中馬送王船入遺四週年暨廈門市同安呂厝華藏庵第153屆送王船文化活動舉行。數萬人齊聚同安,以一場穿越時空的民俗盛典,表達對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祈願和嚮往。

  同安呂厝送王船這項傳承600多年的非遺民俗活動,不僅是廈門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有力見證,更凸顯同安在其中的關鍵意義。

  許濙開疆二千載,朱熹過化八百年。歷史上的同安轄區曾涵蓋今天廈門市、金門縣及漳州市龍海區部分區域。或迫於生計,或為避戰爭,或做海外商貿,歷代同安先民駕船出海,以個體之渺小探索海洋之浩瀚。

  古同安今廈門,歷史源遠流長。如今的廈門已成為國家綜合運輸體系重要樞紐、我國四大國際航運中心之一。數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同安人耕海耘波、馳騁海上,軍事將領、海洋學家、商賈巨富等人才輩出,鑄就了同安一枝獨秀的海洋文化,也為向海圖強的廈門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誠如著名學者楊國楨所言:“古代同安人從陸地走向海洋,成就了廈門的興起。”

向海圖強的文化傳承

  精心打造的王船,宛如肩負使命的使者,在熊熊焚燒中化吉送走……11月27日,隨著王船壯麗出港“入海”,同安呂厝華藏庵第153屆送王船文化活動圓滿落幕。

  送王船是閩南沿海村落尊崇“代天巡狩”的獨特文化符號,“王爺”被視為代表天帝巡察人間善惡的大神。清康熙年間《臺海使槎錄》與乾隆《海澄縣誌》均有相關記載,民國《同安縣誌》對“請王爺”禮俗有更詳細的記錄。

  “王爺”起源之説頗多。據同安區呂厝送王船傳習中心主任呂欽稱,同安呂厝送王船儀式最早起源於明朝永樂六年(1408年)。廈門市閩南文化保護髮展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陳耕、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館務會成員蔡亞約編著的《海絲送王船》一書提到,呂厝送王船儀式完備且富有特色,每一次舉辦往往都是萬人空巷,華藏庵分爐傳衍至台灣等地。明末至清代,隨著海上貿易興起,“王爺”信仰迅速傳播至台灣,成為台灣最主要的民間信仰之一,隨後逐步擴展到東南亞。

  歷史發其源,文化鑄其魂。一場場敬海盛典,正是廈門人民耕海基因代代傳承的生動見證,更蘊含著同安人寬廣胸懷和開放探索、經略海洋的精神,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彼時,俗語常説‘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形容早期先民橫渡台灣海峽的艱險,稍一不慎就會發生海難。”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説,即便如此,福建先民依舊前赴後繼奔赴海洋,“在此過程中,送王船信俗逐漸轉變為一種具有巨大影響力的信仰文化,為大家走向海洋提供精神力量,極大豐富了中國古代海洋文明內涵”。

  同安人嚮往大海,與其地形不無關係。同安多山,早期群山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與內地交往,幸好前方廣闊的海洋打開了同安對外溝通之窗,航海技能為對外交流開出了一道寬闊的大門。

  船頭尖、速度快、船身穩的同安梭船,成為同安人探索海洋未知世界的利器。18世紀末,同安丙洲島附近海域舟楫密布,同安梭船從這片海域駛出,逐漸成為航行于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流商船和清軍水師的主要戰艦,並將同安先民的傳統技術、習俗信仰帶往世界。如今,同安梭船搏擊大海的時代雖然遠去,但其依然成為同安人割捨不掉的精神寄託,珍貴的造船技藝也世代傳承了下來。

  宋元時期,源自同安汀溪窯的珠光青瓷,源源不斷地沿著同安西溪順流而下,過丙洲,駛出同安灣,在東洋日本和南洋各地大放異彩,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讓世界深入“品味”同安,深入了解閩南文化。

  往來于廈、臺之間,逐波于南洋之上,千百年來,同安人民在沐浴海風、深耕蔚藍中創造了豐富多元、極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也把這些文化撒播到世界各地。輝煌的海上絲綢之路,千年銀城從未缺席。一代代同安人以大開放的胸懷和大進取的氣魄,搏擊于波峰浪谷間,逐漸形成具有外向性、開拓性、包容性、和平性特質的海洋文化。

古新賡續的歷史區位

  古渡、古道、古窯……走進千年古城同安,“海絲”遺跡如繁星般散落各處,輕撫每一處痕跡就像翻開史書的一頁。這些見證者無聲地佐證這座古城與海上絲綢之路千絲萬縷的聯繫,彰顯著古代“海絲”的燦爛篇章。

  同安北倚群山,南襟大海,自古以來便是舟車匯聚、水陸交通的要衝。明萬曆《同安縣誌》序中,蔡獻臣撰文:“夫同之地,山海居其十七,可耕之田無幾耳。”清嘉慶《同安縣誌》也記錄:“民為邦本,食為民天,服田力穡,最重水利,同邑山海十居其七,可耕之田無幾耳。”

  兩則縣誌均表明,彼時同安近七成土地為山海所據,可耕之地寥寥無幾。多山少田的格局下,廣袤無垠的海洋成為生存的希望所在,驅使同安人走向深藍,海上貿易由此漸趨繁榮。

  那時候,同安手工製造業頗為發達。據《同安縣誌》記載,汀溪窯始建於宋朝,以生産青瓷為主,産品多為生活器具,如碗、盤、碟、瓶、罐、壺、爐、杯等,其中碗的産量最為可觀,聲名漸起的珠光青瓷便大多出自此處。

  “宋元時期,同安水運昌盛,船可至汀溪隘頭段,大量汀溪窯産品經水運順流而下,匯入泉州港。”顏立水説,宋代時期,汀溪窯瓷器從泉州港分三路遠銷海外,抵達日本、朝鮮、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以及南亞、西亞等地,甚至在東非、地中海沿岸也能尋覓其蹤跡。

  儘管耕地稀缺,但同安在歷史上長期為農業縣,且兼具魚鹽之利。宋元時期,同安迎來社會經濟文化大發展的歷史階段。《同安縣科學技術志》記載,除引進佔城稻外,還種植粟、麥、黍、豆等北方作物。北宋名臣蔡襄在《茶錄》中提到:“泉州府七縣皆有茶。”同安作為泉州府七縣之一,茶葉種植主要分佈于與安溪接壤的小坪、軍營等地,後種植範圍有所拓展。不僅如此,經濟作物也蓬勃發展,南宋時棉花種植蔚然興起。

  “糖、鹽、茶和瓷器,皆是同安對外輸出的重要産品,當地經濟因而相對富足。”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葉細緻説,發達的水運推動貿易發展,帶來經濟效益,也促進了産業繁榮。

  往昔,滿載山區貨物的溪舶沿同安西溪南下,在縣城西橋、東橋、南門等眾多碼頭卸貨。貨物在此匯集,激活了這個鑲嵌在漳州府、泉州府之間的“小心臟”,各條官道、水路隨之律動,或就地卸貨售賣,或易物返程銷售,或裝大船經石潯,從丙洲出海。

  可進山,可出海,同安這座古縣,宛如漳泉兩府間的襟帶。在宋代泉州港蓬勃發展、漳州月港蓄勢待發之際,古道上響起清脆的銅鈴聲,碼頭傳來響亮的吆喝聲,為廈門港的崛起注入活力。清朝初年,廈門港已成為清朝對內對外航運貿易的轉机港。如今,廈門港更是成為我國東南沿海的璀璨明珠,迸發著強勁的發展活力。

  千載同安,海絲古邑。從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的興起,到明代漳州月港的崛起,又或是在清代被辟為通商口岸之一廈門港的奮起,無論在古代還是近代,地處於閩南地區中心位置的同安,都是海上交通的中樞之所。承古續今,閩南海上絲綢之路一脈相承的發展脈絡,同安都是最有力的親歷者、踐行者、參與者、見證者。

  古同安孕育了今廈門,是廈門歷史文化發祥地和經濟發展先行地;今廈門承襲了古同安的大部分轄域,延續和傳承了古同安的歷史文化基因。而今日的同安,仍是廈門市最大的行政區。

  穿越歷史長河,同安雙溪合抱,匯成潯江,一路奔向東海,奠定了今天廈門海灣型城市的框架。“從內陸到海島”“從陸地到海洋”“從海島邁向海灣”“從古同安到今廈門”……除卻隸屬關係的翻轉,這片向海而生的藍土地以一種近乎完美的賡續、銜接,生動演繹了廈門這座城市的發展路徑,用嶄新音符譜寫出的新旋律,詮釋了“古同安,今廈門”的滄海桑田。

  開放包容之姿擁抱海洋,傳承“海絲”精神……無論城市如何“變”,烙印在同安人血脈深處的進取精神始終“不變”,在“變”與“不變”之間續寫古新賡續的傳奇。

開拓進取的海洋精神

  面朝大海,無論是“古”是“新”,無論是守是迎,無論變或不變,同安人對海洋始終抱有親切之感。

  海為閩人田。濱海之同安,百姓以海為田,養殖魚蝦貝類、海帶紫菜,在灘塗、海灘上拾蟶苗、捕魚蝦、插牡蠣。同安人以海洋為舞臺,把媽祖作為庇護神,借道海洋走向世界。

  源自同安的黑臉媽祖——“銀同媽祖”,不僅在兩岸開花結果,更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演化,成為海洋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兩岸交流的重要紐帶,促進各地域之間的文化融合和族群互信,在文化交流合作、經貿融合發展、中華傳統認同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如今,媽祖信仰在台灣信眾最多,而其中近七成的媽祖廟都信仰黑臉媽祖。

  海洋是同安人邁向新世界的通途,蘊藏著無盡的寶藏和難得的機遇,更練就了同安人不懼海洋的性格。海洋,成了同安籍水師官兵保家衛國、建功立業的戰場,造就了諸多文武兼備的海國英傑和精研海務的海洋地理學家。

  清道光皇帝有諭旨雲:“同安為武功最盛之區。”吳淞口炮臺抗英殉國的陳化成、緝拿海盜的水師名將李長庚、曾遠赴東西洋的陳昴和陳倫炯父子……有史記載的清代同安籍水師提督二十余人,人數之多,全國罕有,對清代以來的中國海防産生了深遠影響,有力印證了同安為何被稱為“清代水師提督的搖籃”“清代武功最盛之區”。《同安縣誌》武功錄記載:“勝朝以來,臺澎又歸版籍,邑遂為全省軍事要區。統計提督軍務至二十余人,功烈之偉為全省冠。”

  這些水師提督,或勘探海洋軍事地理,或總結水師航海和操練經驗,留下了一批珍貴的海疆文獻。其中,浙江提督陳倫炯以平生見聞著書《海國見聞錄》,為清代第一部綜合性海洋地理文獻和世界地理著作,極為珍貴;浙江提督吳升曾率領水師巡視三沙群島,力證我國在清代時對南海行使主權;江南提督林君升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總轄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省軍務,曾奉命勘察台灣地形,深入縣府了解民情,廣查物産分佈,被稱為“清代勘臺地形第一人”。

  同安歷史悠久、根深源遠,正簡流芳、紫陽過化,成就了“海濱鄒魯”美譽。獨特的海洋文化滋養下,這片土地上孕育了眾多傑出的人才。

  閩南理學名儒、同安鄉紳林希元是一位富有遠見卓識的海洋文明先驅。500多年前,他出任金沙書院首任山長,以文教化,啟迪民智,對學子進行海洋文化啟蒙,書院亦被稱為“大航海時代”的海洋學堂。在當時閉關鎖國的年代裏,他還主張向外開放,發展海洋貿易。

  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是同安眾多傑出華僑中的佼佼者。1890年,年僅16歲的陳嘉庚從同安縣集美社(今廈門市集美區)走出,遠渡重洋到南洋經商,視野的開闊與個人的實踐讓他意識到海洋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在海外幾十年,陳嘉庚對航海與政治、經濟的關係有了深刻的認識。

  “集美學校水産科是陳嘉庚創辦的第一個職業教育機構,這與他的成長經歷、航運經歷有關。”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集美校友總會陳嘉庚研究工作委員會主任董立功介紹,陳嘉庚先生始終致力於“力挽海權,培育專才”。

  陳嘉庚一生創辦和資助的學校多達118所,幾乎憑一己之力改變了家鄉落後的環境,奠定了廈門教育的基礎。今天廈門承襲了古同安大部分轄域,延續和傳承了古同安的歷史文化基因。

  同安還是著名的僑鄉和臺胞祖籍地,居住在海外的華僑、外籍華人及港、澳、臺同胞有300多萬人。如今在東南亞,仍有不少祖籍同安的華人,他們依然説著地道的閩南鄉音,保留著純正的閩南傳統文化。新加坡同安會館常年舉辦新春團拜活動,聯絡宗親,弘揚傳統文化。

  1991年,應海內外同安社團、鄉親的要求,世界同安聯誼會成立。1994年5月以來,每屆世界同安聯誼大會,已成為海內外華人“增進鄉誼,加強合作,共謀發展,繁榮故鄉”的橋梁紐帶,是負有盛名的國際鄉團品牌,“千年銀城,四海同安”的文化內涵也因此更加彰顯。

  同安現存文物古跡佔據廈門“半壁江山”,在同安古城歷史文化街區之外,還有梵天寺、梅山寺、文公書院等文物古跡遍地開花。這片擁有厚重歷史感的土地,不僅走出了科技巨匠蘇頌、理學大師朱熹、民族英雄陳化成等歷史名人,還有南洋大學創辦者陳六使、新加坡僑領陳文確、學者辜鴻銘等。歷史與現代交融,東西方文化交匯,成就如今廈門的多元燦爛文化之路。(記者 邱趙胤 林澤貴 通訊員 楊心亮 鄭素描)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