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山海經” 閩東業正興
在本月召開的第一屆銀耳産業發展大會上,國際蘑菇學會授予古田“袋栽銀耳發源地”證書,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決定在古田設立推進中國鄉村振興國際合作實驗室。
寧德利用食用菌“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的優勢,推進食用菌生産集約型發展,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統一行銷,打造“立體良田”。今年,全市共栽培各類食用菌19.18億袋,總産量(鮮品)125.14萬噸,産值82.26億元。
這是寧德踐行大食物觀的一個生動縮影。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
念好“山海經”,閩東業正興。寧德市加快發展茶葉、水産、食用菌等八大特色農業産業,創新開展“我在寧德有畝田”活動,全力開發閩東“藍色糧倉”,專注唱好時代“綠色山歌”,積極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先行地。截至目前,全市入選全國農業産業強鎮8個、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9家、特色農産品優勢區28個。去年,全市特色産業全産業鏈産值突破2300億元。
鮑參混養“錢景”好
“這個養殖籠共有6層,每層放置100個鮑魚苗和適量的海參苗,這樣餵養一次就好。”在霞浦縣日興養殖專業合作社“鮑參混養”區,養殖戶楊松正忙著投喂鮑魚和海參苗。
“我們探索‘鮑參混養’有1個多月了。剛投苗時,海參比較小,每斤有27頭,現在長勢非常好,18頭就有1斤重!”鮑魚和海參本是海中珍品,如何同處一“室”?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有一種自然繁殖的海參在生長過程中會鑽進鮑魚養殖籠裏食用鮑魚的食物殘渣,從每斤200頭長到50頭。何不在鮑魚養殖籠裏放進海參苗一起混養?按照這一想法,縣裏今年在北壁鄉池澳村外海鮑魚養殖區混養了200多斤的霞浦本土海參苗,將近600籠,海參生長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好。”霞浦縣海洋漁業發展中心研究員葉啟旺介紹,“鮑參混養”模式在全國尚屬首創。
由於外海水質比內海通透,“鮑參混養”還未發現病害。這種養殖模式在不增加鮑魚養殖成本、不減少鮑魚産量的情況下,通過改變現有海參養殖模式,既降低了病害發生率,又提升了鮑魚和海參品質。
“全縣現養殖鮑魚500萬籠,如果能全面啟動‘鮑參混養’新模式,不僅有利於實施‘淺轉深、內轉外’科學養殖,而且保守估計每籠按將近收成2斤的海參計算,僅此一項養殖戶就可以增加收入5億元。”葉啟旺算了一筆賬。
依託海水養殖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寧德加強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聯動,加快突破漁業新品種、新品係選育。目前,海參秋季規模化育苗繁育技術實現新突破,新品係“福鱸1號”培育成功,海參本土化苗種也取得突破,進入産業化階段,賦能漁業高品質發展。目前,全市擁有省市級以上水産良種場達18家、國家水産種業陣型企業3家,大黃魚育苗量佔全國90%以上,成為刺參“北參南養”的主産區。
套種“套”出致富路
冬至時節,在福鼎市管陽鎮魚池村的大豆增産增效示範片,180畝溫鬱金迎來豐産豐收,種植戶何祥棖喜不自勝:“這是我們首次嘗試大豆與中藥材套種,從目前來看,效果非常好!”
據了解,由於海拔較高,該區域原以水稻、甘薯種植為主,種植結構較為單一,種植效益並不高。今年初,何祥棖在此流轉了180畝地後,首先考慮的是改變種植品種,但農技專家的到來,為他提供了新方向。
“經過摸排調研後,我們建議進行套種,並協助對接省農科院,引進抗病性強、品質好的閩誠豆8號和當年生的溫鬱金,開展套種示範。”福鼎市鄉村振興服務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洪曉紅介紹,該模式利用空間與時間差,將溫鬱金和大豆套種,有效利用了土地資源,還能提高作物産量和改善土壤環境,讓藥材變“藥財”。
經過悉心照料,今年10月,該示範片迎來大豆成熟期,經測産,畝産鮮莢約1526斤,畝均收益約1000元;眼下,溫鬱金平均畝産3000斤,畝産值達8000元,將銷往浙江溫州等地,成功實現了“一地雙收”。
福鼎大部分都是山區、丘陵坡地等,由於其中一些地形複雜耕作機械難以施展,人工成本較高,使得糧食生産成本相應提高。立足地域實際,福鼎市牢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採取政策扶持、典型帶動、技術跟蹤服務等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推廣套種輪作等種植模式,促進土地資源的迴圈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今年以來,福鼎市已建立20個大豆增産增效示範片,總面積達1600多畝,分別採用中藥材套種大豆、水果套種大豆、玉米大豆複合種植等農業生産新模式,並通過資金獎補等方式,有力提升各類經營主體規模種植積極性,帶動特色産業發展欣欣向榮。“下一階段,我們將持續挖掘油料作物供給潛力,合理利用冬閒田種植油菜,增加我市油料總産,增強糧食和重要農産品供給保障能力。”洪曉紅説。
此外,福安市灣塢鎮積極推行“早稻—晚稻—馬鈴薯”一年三熟制的水旱輪作,讓“閒”田不“閒”、“忙”裏生“金”。
堅持“藏糧于技”,寧德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在全省率先建設市級農業種質資源庫,積極推廣糧經高産套種輪作間作模式,合理利用土地、提高作物産量和改善土壤環境,糧食耕種管收環節“科技范兒”十足。(單志強 王婷婷 張羽)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