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嶼區深入踐行大食物觀,因地制宜豐富食物供給體系——
臨海唱漁歌 風起魚鮮肥
南日島海域縱橫交錯的“海上田園” 林華 攝
工人在埭頭海域采收龍須菜。(資料圖片)
生長于南日島的珍稀海洋品種雙線紫蛤 林鵬 攝
秀嶼所在,三灣交匯,地少而海闊。海域總面積2800平方公里,擁有大小島嶼186個,優越的海洋資源稟賦給予秀嶼建設“藍色糧倉”的十足底氣與豐厚家底。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近年來,秀嶼區牢固樹立大食物觀,實施“海洋富區”戰略,扛起向海洋要蛋白、要發展的責任,高位推進海洋牧場建設,推動海洋經濟和現代漁業高品質發展,努力做好海洋開發保障糧食安全大文章。2024年,全區漁業總産量約64.61萬噸,位居全省前列。
強健種業“晶片”
東海之濱,南日島國家級海洋牧場,一幅繁榮的海洋産業圖景。
隨著小船束錨停下,蔚藍海面上,色彩鮮艷的新型環保塑膠漁排整齊排列。水下,上千萬粒鮑魚苗正自由生長。
“這些是去年10月下海的南日鮑‘新員’,大規模養殖成功後,我們的鮑魚再也不用受制于夏季高溫和北方市場。”莆田市海發水産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駱文樹目光灼灼。
眾所週知,鮑魚不耐高溫,每年需要花費高額成本運往北方避暑。去年,由海發水産&&、以墨西哥鮑魚為父本培育的“秀南一號”新品係問世,經過一年養殖試驗,大小樣本均在本地成功度夏,年可節省上百萬元的“暑期成本”。不僅如此,海發水産還立項了全省首個鮑魚外海底播養殖項目,開啟鮑魚深海養殖新篇章。
“一粒鮑”的養殖,折射出秀嶼區踐行大食物觀、科學開發海洋食物資源的生動實踐。截至目前,秀嶼區共有35家鮑魚育苗場,育苗水體近20萬平方米,培育鮑苗量約1.5億粒,總量佔全省的一半。2024年,南日鮑上榜年度第二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名錄,南日鎮獲評國家農業産業強鎮。
位於秀嶼區埭頭鎮的林蠔(福建)水産養殖基地是國家級水産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以三倍體生蠔、龍須菜等為主打産品,養殖面積5000畝,是全省龍須菜養殖規模最大的單個市場主體。
龍須菜口感脆滑、營養豐富,既是“長壽菜”,也是“富民菜”。在秀嶼區,龍須菜養殖産業年産值超10億元。因生長快速,一年可采收5~6季,但夏季受溫度影響,根莖易脫落,收穫率相對較低。去年,林蠔(福建)水産有限公司聯合中國科學院培育出龍須菜新品係“秀海一號”,具有更耐高溫、長勢更好的特點,畝産量可提高12%。
借助海洋科研力量,“藍色糧倉”更加殷實,更多水産品被擺上百姓餐桌。由莆田市水産科學研究所&&的真蛸育苗研究,歷時十年取得突破,在埭頭鎮成功培育真蛸苗5萬隻,為國內首個、我省唯一的規模化真蛸苗培育基地;南日鎮雲萬村一隅,1500畝的省級水産原種場,珍稀海洋品種雙線紫蛤産量逐年增加……
海上糧倉“上新”
上承風機、下托網箱,明黃色的巨大三角平臺懸于碧波,十分亮眼。
“大概春節前後,由‘國能共用號’養殖的大黃魚就能大量出籠上市了。這裡屬外海海域,水質好、流速快、空間大,放養的大黃魚十分接近野生水準,一斤可賣上百元。”秀嶼區水産技術推廣站站長嚴志洪告訴記者。
去年6月,全球首個漂浮式風漁融合平臺“國能共用號”在南日北部風電區海域投産,它將風機浮體平臺的1.2萬方水體作為養殖空間,首批養殖1萬尾大黃魚苗,讓“海上發電、海下養魚”的綠色發展新模式照進現實。
踐行大食物觀,要立足實際,發揮特色優勢。近年來,秀嶼區海洋養殖業持續發展,全區已形成鮑魚、牡蠣、海帶等養殖品種組合的優勢水産品養殖産業帶,是我省主要的鮑魚、龍須菜、海帶養殖基地,也是全國重要的鮑魚、雙殼貝類、海帶育苗基地之一。海水養殖生産海域面積近35萬畝,海洋養殖年産量59.1968萬噸。
與此同時,新的水産養殖品種也陸續“遊入”興化灣。在埭頭鎮石城村近海處,坐落著佔地近70畝的倣刺參“福參1號”育苗場,是目前我省最大的海參育苗基地。一旁1600畝的廣闊海域上,漁排、網箱縱橫鋪展,小海參正在水中舒適安居。
“福參1號”是由福建省水産研究所培育出的本土耐高溫海參新品係,去年初與匯鑫城水産“牽手”,安家秀嶼,填補了莆田市海參養殖空白。“‘福參1號’對標遼寧野生海參,生長速度快,收穫率高,口感好。加上興化灣是開放性海灣,水交換率高,大規模養殖更具優勢。”匯鑫城水産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志華説,目前,新的育苗場地正在建設中,屆時將進一步開發海參即食産品,通過精深加工延長産業鏈,讓秀嶼海域走出的福參進入千家萬戶。
科學開發江河湖海食物資源,應堅持市場導向,全鏈條打造高品質的農業産業體系。隨著科技廠房、海鮮凍庫、冷鏈物流的日益完備,如今,水産品精深加工已成為秀嶼新的經濟增長點——鮑魚經過去殼、蒸煮、速凍等數十道工序,完成從鮮銷到即食的蛻變;海帶經過水煮,以海鹽腌制,成為貨架上深受市民喜愛的綠色産品。從單一海産捕撈,到多途徑開發漁業資源,再到不斷延展産業鏈條,秀嶼區踐行大食物觀發展之路越走越寬闊。
放牧“藍色糧倉”,養殖産業正從近海挺進深遠海。預計今年5月,由秀嶼區投資打造的海工裝備——“閩投秀嶼1號”即將入駐南日海域,其搭載波浪能與太陽能結合的發電系統,以及自動投餌、魚群監控、水體監測、活魚傳輸和制冰等現代化漁業設備,是國內首個集科研、養殖、旅遊觀光于一體的深海裝備養殖示範基地。投用後,人們獲取食物的途徑將愈加高端精細,“海洋牧歌”越唱越響亮。(陳漢兒)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