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座風漁融合浮式平臺迎來首批漁獲
微光下,剛捕上岸的成桶大黃魚肥美鮮活,金光粼粼。近日,在南日島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全球首座風漁融合浮式平臺——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國能共用號”迎來首批漁獲,標誌著“綠色能源+藍色糧倉”的融合發展新模式獲得成功。
“國能共用號”平臺建於南日島海域,離岸直線距離30公里,水深35米,所處海域附近海流密集、水交換能力強,海域水質優,其優越的地理環境為魚群提供了天然的“類野生”的生長環境,使得水産品質與野生的更為接近。此次收穫的試驗魚種為4齡岱衢族大黃魚,經過半年多的養殖,大黃魚呈現“野化”現象,其頭部呈鈍尖形,背鰭舒展,體色金黃,尾柄修長,預計總産量達4500千克。
“冬季是福建的盛風季節,我們選擇小風天‘碎片化’捕撈,捕撈完成後進行速凍和包裝,最大程度保證大黃魚的鮮美,並通過冷鏈運輸送達消費者的餐桌。”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風漁融合項目部主任林燊説。
據了解,“國能共用號”平臺于2024年6月28日建成投産發電,上裝4兆瓦浮式風機,下托深海養殖網箱,可養殖5萬尾深海魚類,並同步搭建智慧化深遠海養殖設備。借助平臺上海上風機源源不斷的清潔電力,有效解決了傳統海洋牧場普遍存在的“供電不足、供電不穩定”難題,實現發電養魚兩相宜。此外,平臺還實現了“漂浮式風電+深海養殖”的多元一體化監控,助力構建無人值守的運檢模式。
此外,為保證在海域裏“屹立”不倒,“國能共用號”採用三立柱半潛式結構,平臺的係泊系統由9套“吸力錨+錨鏈”組成,可抵禦15級颱風。2024年7月,平臺成功抵禦了颱風“格美”侵襲,驗證了平臺系統安全性,成為首個經受住颱風中心區域侵襲的漂浮式風電平臺。
作為海上風電和深遠海漁業養殖的創新融合,“國能共用號”旨在推動技術進步、積累建設經驗、促進産業鏈完善,培育形成風漁互補的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的新質生産力,同時解決深遠海風電開發的經濟性問題,為我國漂浮式風電發展與商業化應用提供新樣板。(報業集團記者 陳漢兒 通訊員 林啟鑫 陳世玉)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