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莆田東吳港區海鐵聯運貨物完成960.03萬噸,總量居全省第一
發展多式聯運,打通陸海大通道
東海之濱的湄洲灣港,海岸線蜿蜒綿長,是少有的多泊位天然深水良港。東吳港區作為湄洲灣港的第一大港區,主要發展煤炭、礦石等大宗幹散貨運輸,擁有羅嶼碼頭、國投湄洲灣煤炭碼頭和八方碼頭等3家大型散貨碼頭,是我省第二大大宗散貨港區。
憑藉運能大、成本低、速度快等優勢,海鐵聯運是目前公認的、最有效率的大宗散貨運輸方式之一。2018年起,東吳港區充分發揮港口航線資源和陸海聯動機製作用,借助貫通港區的向莆鐵路湄洲灣港口支線,將港口航運資源延伸至內陸,全面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大力推動多式聯運發展,拓展港口內陸腹地。2024年,東吳港區海鐵聯運貨物完成960.03萬噸,總量居全省第一。
提升智慧化
日前,來自印尼的巴拿馬籍貨船“高速”輪靠泊在國投湄洲灣煤炭碼頭10號泊位,有序卸載7.7萬噸煤炭。
國投湄洲灣煤炭碼頭地處東吳港區,是國家“北煤南運”“外煤內運”大通道中的重要樞紐港、東南沿海最大的現代化專業煤炭碼頭。目前已形成集水水轉机、海陸及海鐵聯運于一體的綜合集疏運體系,輻射周邊省份、長江中下游區域以及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
港區一側,矗立著全省首個煤炭自動化鐵路裝車樓,封閉式皮帶傳送機將煤炭從堆場送出,借助裝車樓源源不斷灌入車廂,僅1分鐘就可裝滿1節車廂。裝車完成後,由裝車樓控制室內的值班裝車司機向電動撥車機發出指令,將滿載煤炭的火車專列牽引出鐵路裝車樓,隨後,電動撥車機脫離列車,靜待火車專列載運煤炭發往目的地。
遠端遙控、無級調速、運作穩定……2020年,國投湄洲灣港引進全國首臺煤炭鐵路裝車樓自動化牽引電動撥車機,率先實現煤炭列車牽引動力“油改電”。為提高海鐵聯運運營服務效率,國投湄洲灣煤炭碼頭研發投用了“智慧化裝車平臺”,整合港區、鐵路及下游客戶信息,通過三方數據交互聯通,完成煤炭裝卸作業電子數據傳輸,及時配置裝車接卸方案,借助自動化鐵路裝車樓,實現裝車、平卡、清掃、噴膠(降塵)一次成型的全過程裝車作業遠端智慧化控制。
截至目前,國投湄洲灣港累計火車發運6218列,作業量超過1600萬噸,平均單列裝車效率由3.74小時/列提至2.55小時/列,年可節省燃油消耗約4.32萬升。企業實現降本增效的同時,鐵路疏運能力進一步提升。
做大“朋友圈”
目之所及,海天湛藍一色。在東吳港區羅嶼作業區內,巨輪往來,高大的卸船機在岸邊迎來送往;堆場裏,作業車輛忙碌不停。不遠處的6個在建泊位工程施工現場,建設者鉚足幹勁,搶抓進度。
羅嶼港地處湄洲灣北岸,扼守海灣最深點。現有的9號泊位能滿足世界上最大的40萬噸級礦石船常態化靠泊,為目前我國東南沿海最大的鐵礦石碼頭。
近年來,羅嶼港不斷提升港口基礎設施能級,加速推進羅嶼作業區8號、11號和12號泊位工程等省重點項目建設。“預計今年底,羅嶼作業區將初步形成8~12號‘兩卸三裝’的泊位組合,港區泊位年吞吐能力可達5000萬噸,國內一流散貨大港地位優勢將進一步凸顯。”東吳港務站站長林明臻告訴記者。
眼下,羅嶼港口公司已與世界第一大鐵礦石生産和出口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達成合作,2024年,又與澳大利亞第三大鐵礦石出口企業“FMG礦山”簽訂長期戰略協議。“以往淡水河谷的鐵礦石船大多在東南亞地區轉机,靠泊我國北方港口,再轉運至其他省份。”林明臻説,作為目前大型礦石船隊南向到達中國的首個大型深水港口,羅嶼有近30萬平方米的保稅堆場及配合直達港區的鐵路支線。停泊羅嶼港口,不僅可以縮短海上航程,而且儲運成本更低,優勢明顯。
蔚藍的海洋與廣袤的經濟腹地,通過蜿蜒密集的鐵路線高效連結。2024年11月,隨著載運1500噸煤炭的火車專列從東吳港區緩緩駛入江西新餘南站,“八方港口—大唐新餘二期電廠”煤炭鐵路運輸新通道正式打通。
八方港口位於東吳港區東吳作業區,擁有我省首個大宗散貨露天保稅堆場。“目前我們主要承接大唐撫州電廠、大唐新餘二期電廠的海鐵聯運業務。”福建八方港口發展有限公司市場部負責人楊波説,“走向莆鐵路,南昌到湄洲灣港僅500多公里,比到廣東、上海的港口縮短了200多公里,運輸時間在6小時以內。且隨著下游能源企業需求不斷增長,鐵路疏運量將只增不減。”
在不斷增強物流服務能力的同時,東吳港區還聯動邊檢、海關、海事等部門,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莆田邊檢站執勤一隊隊長姚瑤告訴記者,近年來,邊檢部門通過推行一體化查驗、全鏈條服務、信息化監控,提供24小時通關服務,全天候辦理國際航行船舶預檢、入出境手續、上下外輪許可和搭靠外輪許可等邊檢業務,實施外籍船舶在國內港口間移泊免辦出入港邊檢手續,有力提升船舶進出港效率。(報業集團記者 陳漢兒 通訊員 林孟 馬慶銳)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