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共建共用國際航運“未來之鑰”

——2024世界航海裝備大會主旨報告會觀察

2024-11-16 08:12
| | | |

15日,中國海洋裝備博覽會開館,迷宮式船用壓縮機實物展示臺前,參觀者認真詢問相關性能。記者 王毅 攝

  15日,2024世界航海裝備大會主旨報告會在福州舉行。航海裝備領域的海內外院士專家、知名企業和行業組織代表出席,福建又一次成為全球航運業矚目的焦點。

  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地緣政治影響升級、全球産業鏈供應鏈重構,加上數字化技術變革、環保減排規則加速推進,國際航運市場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在這場最高水準的航海裝備國際盛會上,嘉賓就技術創新、裝備製造、産業合作等多個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共建共用國際航運“未來之鑰”。

智慧引擎——

“AI浪潮”譜寫新篇

  “福建已形成海工裝備、深海養殖、海洋新能源、臨港石化等産業支撐,近三年來每年滾動實施海洋經濟重點項目超300個、完成投資超千億元。”主旨報告會上,一組數據反映了福建海洋經濟正積厚成勢、破浪前行。

  海洋是潛力巨大的資源寶庫。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航海裝備市場規模同比增長7%,預計2024年將同比增長7.9%。據中研普華産業研究院發佈的《2024—2029年中國航海儀市場深度調查研究報告》分析,這一增長趨勢得益於全球貿易的增長、新能源和智慧技術的應用以及海洋資源的開發。

  對此,中國船舶集團深有感觸。“中國船舶集團全球市場份額保持領先,今年前三季度,民船海工新接訂單、手持訂單、完工交付三大指標全球市場份額佔比均居全球首位。”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盛紀綱認為,海洋裝備産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已成事實。

  如何更好推動新質生産力“入海”?

  中國工程院院士嚴新平的一席話引發關注。“為搶佔智慧船舶技術高地,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正重點發展船舶智慧化、自主化,發佈指導性戰略文件,開啟‘船舶智慧系統’‘智慧航行’‘岸基駕控’等系列關鍵技術研究項目。”

  國際航行學會聯合會主席張寶晨認為,自主航行技術是全球應對航運業突出矛盾的出路。“雖然自主航行技術尚處於發展初期,但隨著技術進步,未來將大大提升航運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並減少人為失誤,提高航行安全性。”

  跳出“智慧航行”看“智慧海洋”,在中國,航運業“AI含量”仍在飆升。《中國製造2025》將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作為十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推進。

  具體到實施層面,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數字化轉型”寫上答題板。招商局集團用“媽灣智慧港”這一例子,提供了傳統散雜貨碼頭蛻變方案。“媽灣智慧港整合招商芯、招商ePort、人工智慧、5G應用、北斗系統等九大智慧元素,以數字化為切入點賦能公司的生産經營、市場拓展、運營管理、資本運作。”招商局集團董事、總經理石岱説。

  “未來的供應鏈將完全實現數字化和互聯。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尖端技術,配合感測器、攝像頭、物聯網設備等,能夠以數字的方式將供應鏈眾多環節中的實物資産連接起來。”馬士基集團北亞區首席代表彥辭説。

綠色動力——

“全球減排”關鍵角色

  主旨報告會上,另一個關鍵詞是常談常新的“綠色”。

  究其原因,減碳颶風正席捲全球航運業。今年7月通過的《2023年IMO船舶溫室氣體(GHG)減排戰略》,設定了若干減排措施及核查指標。“該戰略明確儘快使國際海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峰值,並考慮到不同國情,在2050年前後達到凈零排放。”嚴新平如是説。

  船舶動力燃料的選擇被認為是航運業減碳的關鍵。早在2022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慧發展的實施意見》,就為我國船舶綠色化轉型提出了具體思路。

  “船舶電動化勢不可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毓群在現場展示了一組2017—2030年中國電動船舶用鋰電池出貨量預測圖,呈指數級增長。據悉,國內各類水域中,已有超過700艘電動船舶搭載了寧德時代電池。

  目前海運承載了全球貿易90%的貨運量,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3%。不少船東在嘗試使用更多的脫碳燃料。

  作為綠色甲醇燃料的引領者,自2021年以來,馬士基承諾只訂購能夠使用清潔燃料的新船舶。“鋻於馬士基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們面臨著綠色轉型的挑戰。但同時,我們願意承擔減少碳足跡的責任,積極探索解決方案。”彥辭説。

  招商局集團也正努力提升産業“含綠量”。“在轉換能源結構、提升能源效率、建設雙碳數字化管理平臺等方面建設綠色船廠,在綠色船型開發、船舶升級方案、海洋新能源開發裝備等方面打造綠色産品,在綠色動力裝備、自主節能裝置、清潔能源裝備等方面延伸綠色供應鏈。”石岱提出了具體的實施路徑。

  在全球供應鏈綠色轉型的背景下,福建電動船舶的前景更為明朗。目前,福建電動船舶産業鏈聚集了時代電船、福寧重工、福建長航院、中船賽思億(福建)電氣科技等優質企業,“三電系統”等核心裝備批量進入國內外市場,搭載使用的電動船舶1000艘以上,國內市場佔有率40%以上。

互利共贏——

合作創新是“主旋律”

  航海裝備産業是全球化行業。與會嘉賓普遍認為,航運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開放、合作、創新。

  “在綠色能源領域,中國已成為全球綠色科技的引領者。期待中國在實現自身減碳目標的同時助力推動世界其他地區綠色發展。”彥辭認為,更多企業要以建設性、合作性、互利共贏的方式合作發展,從而推動整個行業共同進步。

  曾毓群呼籲全球航運作業加大綠色製造投入,為航運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寧德時代已打造出零碳能源、零碳交通物流、零碳生産等應用系統,並與多個合作夥伴落地零碳工廠、零碳園區、零碳交通、零碳港口、零碳社區等一批示範性零碳場景。”

  除了企業發力外,産業鏈和政策也需同頻共振。

  張寶晨以自主航行為例,特別提到目前該技術面臨法律、導航、通信等方面的挑戰。“未來十年左右是自主航行技術發展的重要階段,除了加強技術研發和裝備研製,也面臨標準、立法、人才、基礎設施等多重任務,需要統籌規劃、協同推進。”

  “集約組織、培育市場,是高品質航運的有效保障。如,推動內河航運高品質發展,重構‘散、小、雜’的內河航運企業,形成有利於新技術應用的環境。”嚴新平説。

  另一個引起廣泛討論的,是加快航運人才培養模式變革。

  歐洲科學院院士林間認為,海洋産業在海洋電子信息、海洋新能源與新材料、海洋高端智慧工程設備、海洋大健康與深海資源開放等五個方面大有可為,是當前主流的研究領域,而想要推動産業發展,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我們不僅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更關鍵的是要‘造血’,培養更多新的人才。”(記者 林霞 卞軍凱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