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大食物觀行穩,特色農業致遠

2025-01-07 08:31
| | | |

建寧縣溪口鎮楓元村高標準制種基地 陳震 攝

開欄的話

  小寒已至,春山可望。

  三九隆冬,福建鄉村依然生機盎然,氣象萬千。糧食顆粒歸倉,豐收的喜悅激蕩心田;冬閒田不“閒”,冬種農作物長勢正好;搶抓時令,冬儲化肥、興修農田水利工程正當其時;憧憬未來,新一年的“三農”工作藍圖徐徐展開……

  過去的一年,全省農業農村系統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福建考察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中央、省委一號文件精神,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深化拓展“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幹爭效”行動,推動農業農村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值此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召開之際,福建日報推出《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堅決守好“三農”戰略後院》,復盤過去一年福建農業農村發展亮點,展望新一年鄉村全面振興新局面。

  如果有年度“三農”熱搜榜,大食物觀一定高居榜首。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就提出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強調山海田一起抓,發展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的大農業。2024年10月來閩考察時,他又指出,嚴守耕地紅線,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打造特色農業産業集群。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始終堅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不斷拓展國土資源和生物資源,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走出一條以大食物觀為引領的特色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穩糧基

端牢“中國飯碗”的福建擔當

  解決好吃飯問題,糧食是根基。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産量連續10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4年首次突破1.4萬億斤。這張令人安心的金色答卷背後,離不開福建的貢獻。

  從春耕到“雙搶”,從秋收到冬藏,去年福建糧食生産克服了“6·9”持續性強降雨、颱風“格美”等不利天氣影響,實現來之不易的豐收:全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1266.62萬畝、同比增長4.96萬畝,糧食産量514.38萬噸、同比增長3.41萬噸,實現“五年增”;平均單産達406.11公斤、同比增長1.1公斤、比全國平均單産高11公斤,連續9年保持增長態勢。

  顆粒歸倉,源自端牢“中國飯碗”的福建擔當。

  “讓‘中國碗’多裝‘中國糧’,産區銷區必須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省委農辦有關負責人説,作為全國第三大糧食主銷區,福建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早在年初便以省政府名義下達全年糧食生産目標任務,印發《2024年糧食安全重點工作清單》,逐級簽訂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書,層層壓緊壓實糧食生産責任。

  真金白銀,托舉種糧信心。

  對蔬菜大棚輪作種植水稻60畝以上的,給予每畝100元補貼;對早稻連作晚稻30畝以上的,按照早稻實際面積給予每畝200元補貼……福建省級出臺《2024年穩定糧油生産九條措施》,九市一區以及全省所有涉糧縣(市、區)均出臺配套補助政策,做到政策力度不減、覆蓋範圍更廣。“鄉村振興貸”“興業惠糧貸”等金融活水,滋養田疇沃野。水稻和玉米種植完全成本保險等不斷加碼的保險産品,讓種糧農民更有底氣。

  擴種增産,深度挖掘種糧潛力。

  福建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僅0.33畝,不足全國平均水準的四分之一。人多地少的省情、農情,決定了福建糧食生産很難以量取勝,必須活化土地利用方式,優化耕作制度,強化科技賦能,用創新力培育生産力。

  “一種兩收”的再生稻,將光熱資源“吃幹榨盡”,畝産“噸糧”不在話下;利用冬閒田無縫銜接移栽短生育週期油菜品種,實現糧食、油料雙豐收;“稻魚共生”模式將魚米之鄉的願景濃縮在同一片田塊裏;“我在鄉間有畝田”黨員志願活動,喚醒了沉睡的撂荒耕地……千方百計擴大種糧空間,激活耕地活力,迸發增産潛力。

  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財政投入從2400元提高到3000元,“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化農田逐漸成為標配;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行動深入推進,水稻精量播種、集中育秧、疊盤暗化育苗等增産增效技術加速推廣……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的“天花板”上限不斷抬高。

拓食源

念好“山海經”的福建智慧

  “吃飯”不僅僅是消費糧食,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等樣樣都是美食。福建山海資源得天獨厚,耕山牧海皆有所得。蔬菜、水果、畜禽、食用菌、茶葉、水産、筍竹……這些大自然的饋贈,豐富了福建人的食譜,也拓展了福建農業發展版圖。

  “我們堅持立體開發,深挖食物生産潛力,推動食物來源從耕地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做到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省委農辦相關負責人説,作為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食物觀重要論述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福建自21世紀初以來,便持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著力構築臨海藍色産業帶、閩西北綠色産業帶、閩東南高優農業産業帶,多年來始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取得顯著成效。不久前,福建又在全國率先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印發《關於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全省形成200條超10億元特色農産品全産業鏈。

  從耕地到山地,從近海到深藍,從平面到立體……在廣袤的國土空間裏,福建版“山海經”越念越響。

  看山,福建森林覆蓋率65.12%、居全國首位,被稱為全國最“綠”省份。靠山吃山的福建人,勇於上山入林,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木本糧油和經濟林,全力開發“森林碳水”“森林蛋白”“森林油脂”。

  如今,“森林糧庫”日益充盈。福建持續推進筍用竹林、筍材兩用竹林示範基地建設,全省現有竹林面積1873萬畝,竹筍産量213.6萬噸;林菌、林藥、林蜂、林禽、林畜等林下經濟方興未艾,全省林下經濟利用面積超3000萬畝,正加速邁進千億元産值;油茶生産三年行動深入推進,錐栗、板栗、香榧等乾果産業生機勃勃,全省建設豐産油茶基地31.61萬畝,完成油茶籽産量18.8萬噸,板栗錐栗産量9.8萬噸。

  看海,福建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有大小海灣125個、海島2200多個。遼闊的海域蘊藏著富饒的海洋物産,寧德大黃魚、連江鮑魚、漳州牡蠣、霞浦海帶、晉江紫菜等特色水産享譽海內外。

  如今,“藍色糧倉”更加富足。全省累計培育國家級水産原良種場3家,省級水産原良種場45家,育苗場約2700家,年産優質水産苗種2萬億單位以上;挺進深遠海的步伐更加堅實,全省已建設深水抗風浪網箱5300多口,深遠海養殖裝備11台,養殖水體約20萬立方米,年産“倣野生”大黃魚等優質深遠海養殖産品約1200噸。

  看立體空間,現代設施裝備正在打破傳統農業“看天吃飯”的局限性,現代農業科技逐漸消解了傳統農業生産的不確定性。

  如今,設施農業愈發壯大。福建持續擴大設施蔬菜種植規模,探索發展生豬多層養殖,做強做優肉雞産業、禽蛋産業,升級改造樓宇式食用菌工廠化廠房,全省主要畜禽品種養殖規模化率均居全國前列,冬春蔬菜60%以上調運省外,食用菌全産業鏈産值超1200億元,栽培品類全國最多、10個種類産量成為全國“單打冠軍”。

增效益

培育新質生産力的福建探索

  老茶鄉安溪縣,正成為全國“茶主播”的聚集地。吸引力,源自“安溪速度”。

  “在安溪,從概念到成品,一款茶葉爆款的誕生只需要1天。”近日,安溪和平百茶(福建)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接到了新訂單,要求為一款原産于雲南紅河州的玫瑰花茶設計全新包裝。僅僅幾個小時,設計團隊便根據客戶需求,設計了一套精緻的禮盒。當天晚上,新品便在客戶直播間上架,次日就能組織發貨。

  “安溪速度”,來自堅實的産業鏈與供應鏈加持。

  “我們已形成了‘買全茶,賣全茶;買全國,賣全國’的供應鏈體系,成為全國重要茶葉集散地。”安溪縣茶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陳志明説,安溪正全力打造“百茶貿易之都”,形成了原料採購、産品研發、包裝設計、生産製造、倉儲物流等全産業鏈體系。從鐵觀音“一枝獨秀”到百茶飄香,如今的安溪以全國1.2%的茶園面積,生産了全國2%的茶葉,交易了全國10%的茶葉,創造了全國10%的茶葉産值。

  在“三茶統籌”理念指引下,老茶鄉生産要素的創新性配置正催生出澎湃的新質生産力。

  “踐行大食物觀,要向更廣闊的國土空間要食物,向區域優勢資源要食物,更要向農業新質生産力要食物。”省委農辦相關負責人説,福建始終堅持融合發展,著力做強食物産業鏈供應鏈,強化政策扶持和要素配置,充分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健全聯農帶農機制,把一個個“土特産”做成富民強縣大産業。

  鍛造新“晶片”,讓大食物觀的內核更加強大。

  近年來,福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去年提純復壯25個地方特色作物種質資源,育成40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農作物新品種,支援引進油茶新品種14個,研發皺紋盤鮑“福海1號”等一批水産新品種。

  升級農機裝備,打造現代農業硬核實力。

  福建不斷落實農機購置補貼和農機報廢補貼政策,推動精深加工重大技術裝備和新型農機裝備加快應用,去年共補貼購置農機裝備9.7萬台,報廢淘汰老舊農機具1857台。

  補鏈強鏈,“土特産”有了更多打開方式。

  福建著力佈局建設特色農産品加工園區,培育超十億元的“鏈主”企業,形成肉蛋奶、果菜魚、茶菌筍等系列即食食品、功能食品,全省農産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産值比達3:1。

  踐行大食物觀,是一場解決吃飽吃好吃得健康的實踐,更是一場引領農業現代化的探索。在大食物觀引領下,福建不僅用每人平均面積不足全國平均水準四分之一的耕地,養活了4000多萬人口,更在建設特色現代農業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