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生態接力,“綠色長城”聳立海島

2025-04-05 07:39
| | | |

  春風輕拂,萬物復蘇。在東山縣金鑾灣,一排排木麻黃傲然挺立,海風不斷吹來,帶來陣陣林濤聲。木麻黃宛如綠色衛士,守護著海岸線。深入綠林,木麻黃下鋪設了蜿蜒步道,周圍還種植了潺槁木姜子、大葉紫薇等多種綠化樹,與木麻黃共同構成層次豐富的綠色屏障。

  60多年前,時任東山縣委書記谷文昌帶領東山人民戰風沙、築綠屏,將一座飽受風沙侵蝕的荒島變成生機勃勃的生態綠洲。如今,東山接好生態建設“接力棒”,致力於海島防護林帶建設、更新、優化,全面構建覆蓋全島、功能多元的生態綠化網,使“東海綠洲”更加綠色蔥蘢、生機盎然。

  “木麻黃的生長年齡為40年左右,如今60年過去,第一代和第二代木麻黃已進入衰退期,必須更新。”東山縣自然資源局黨組成員、一級主任科員陳啟賢介紹,東山島東南海岸位於風口,更新改造難度較大。為此,他們在不砍樹的情況下,在林帶內套種新苗,漸進式替換老化樹木。對於新種植的樹苗,採用“大穴、大苗、大客土、大基肥”的種植方法,並加強後期管護,鋪設澆水噴灌,搭建防護林風障,提高成活率,成功突破了風口造林的難題。

  站在金鑾灣成片的木麻黃林下,陳啟賢臉上露出笑容:“我們保留了部分第一代木麻黃留作紀念,其餘的經過更新改造後,長勢非常好。”

  圍繞建設“生態旅遊島”目標,東山縣在更新木麻黃的同時,還注重其他樹種的搭配。在馬鑾灣、金鑾灣、烏礁灣及部分斷帶地區,東山創新採用“木麻黃+綠化樹”改造模式,在外緣種植木麻黃來防風固沙,在內緣林窗種植各種景觀樹種,以增加基幹林帶的綠色覆蓋。這種做法不僅優化了林分結構和品質,還實現物種的多樣化。

  這些年,東山縣高標準推進西銅公路、疏港公路、西前公路、谷文昌大道、金鑾景觀大道等綠色通道建設,實現“路網建設到哪,綠化就跟進到哪”。此外,打造7處約100畝的“嫵媚之林”,形成“多樹種、多色彩、花化美化”的防護林體系。

  走進烏礁灣,海水清澈,岸邊翠綠的木麻黃沿著環島公路一路綿延。“經過兩年多的撫育,這片木麻黃最高的已有五六米,基本成林。”赤山國有防護林場場長甘國勇説。

  烏礁灣植被的恢復得益於當地的鐵腕整治。此前烏礁灣鮑魚養殖風行,無序養殖、亂搭亂建等行為不斷蠶食烏礁灣生態環境。2021年至2023年,東山縣開展烏礁灣“退養還綠”環境整治工作,共拆除62處違建養殖場,種上木麻黃樹苗445畝。去年8月,東山縣再次將烏礁灣生態整治列入全縣“16+1”重點任務,全力推動烏礁灣生態環境全面改善。

  通過“退養還林”和“拆後復綠”,到2024年底,東山已建成沿海基幹林帶129公里,全島東南面海岸防護林帶基本合攏,“山、海、路、田、城”相連的林木綠化體系逐步形成,堅固的“綠色長城”在海島上巍然聳立。(報業集團記者 李妙珠 通訊員 歐東茵)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