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經濟”興起,如何站穩風口?
廣受好評的“草莓音樂節”在福州開唱。
周傑倫福州演唱會現場
陶喆廈門演唱會現場
周傑倫福州演唱會現場
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大紅袍》吸引全國各地遊客到訪觀演。
演唱會期間,三坊七巷遊人如織。(名城供圖)
“周同學”公仔現身福州街頭。
核心提示
近一段時間,“演藝經濟”成為文旅消費的新爆點。跨城觀演日漸風靡,帶動文旅、交通、食宿的聯動消費,“演藝+旅遊”成為城市旅遊觀光與消費的新模式。“演藝經濟”的繁榮,折射出大眾精神文化需求正為城市旅遊市場繁榮帶來新的機遇,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
“演藝經濟”火在哪?給當前文旅消費帶來哪些新機遇?城市管理與服務如何適應這波熱潮?近期,記者走進福州、泉州、廈門三地,進行了深度採訪。
5月16日至19日,2024周傑倫嘉年華世界巡迴福州站演唱會在海峽奧體中心體育場舉行。據福州文體産業開發運營有限公司介紹,此次演唱會創下福州有史以來觀演總人數最多、連場場次最多的紀錄。
“我是一個人從山東坐了1500公里飛機到福州看你的演唱會的。去年,剛中考完,我也飛了2000多公里到海口去看……”演唱會現場,一個17歲穿著紅色衛衣的男生在點歌環節分享自己的跨城觀演經歷。
此次周傑倫4天獻演4場,來自四面八方的歌迷們通過現場、社交媒體、微信群等方式,分享著自己來看演唱會的故事,像紅衣男孩這樣“為了一場演唱會奔赴一座城”的故事不勝枚舉,足見這次演出活動的吸引力。
據統計,周傑倫演唱會福州站,共吸引場內外近25萬名歌迷參加,其中場內觀眾中超九成是外地遊客。
伴隨人流量而來的,還有高速增長的地方文旅消費。同程旅行數據顯示,5月15日—19日福州旅遊相關預訂人次同比增長101.78%,消費金額同比增長117.25%;在攜程平臺,5月15日—19日福州線上旅遊總人次同比增長91.31%,線上旅遊總消費同比增長105.44%。
大眾文化興起催生“演藝經濟”
音樂演出市場的火爆,讓“摩根舞會”的店主左益(化名)很高興。“摩根舞會”是一家銷售古著(Vintage)的商鋪,距離煙臺山商業漫步街區不遠,但隱藏在拐角巷子裏,顯得有些不起眼。
“古著賣得最好的就是演唱會期間,甚至超過熱門假期。”左益告訴記者,“古著”通常指那些1940年至1980年以前生産、品質保存良好且具有獨特風格的單品。
“我們不追求客流量,主要吸引那些喜歡古著的特定人群,他們到每個城市都會去逛當地的古著店。在這類消費者眼中,古著是一種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體現,而粉絲群體當中就有不少對這種小眾文化的認同者和追隨者。”左益介紹。
年輕人圍繞一類小眾愛好聚集在一起,在其“文化部落”內部形成一套獨特的話語體系。這種愛好延伸到音樂,就是追著明星看演唱會産生“粉絲經濟”的源頭。
“隨著大眾文化的興起和明星效應的增強,大型演唱會逐漸普及,形成全國性甚至國際性的觀演潮流。當現代演唱會體系逐步建立,票務、場館、周邊産品和贊助商等各環節在內的專業化運作産業鏈也不斷完善,原先小眾的‘粉絲經濟’拓展到覆蓋面更為廣泛的‘演藝經濟’。”福建師範大學文化旅遊與公共管理學院鄭文娟博士介紹説。
與周傑倫演唱會一起來福州的,就有一家開在三坊七巷的“周同學”限時快閃店,店內銷售周傑倫福州限定官方文創周邊,開放時間到本月底。記者到店了解到,策劃方推出“IP+場景”的創新融合,採取在演唱會舉辦城市投放巨型公仔打卡與開設限時快閃店等方式,創新商業模式,探索通過演唱會實現IP線下變現,吸引歌迷、市民參與,將演唱會人流、人氣轉化為更多的經濟效益。
與此同時,不少福州本土餐飲企業聞風而動,推出演唱會期間特惠活動。雍和會三坊七巷店和湖東店針對持有周傑倫演唱會門票的顧客給出不同優惠;緊鄰此次周傑倫演唱會場館的閩菜文化博物館福宴館特意定制了周傑倫演唱會特享套餐價格;朱富貴火鍋店準備了10輛大巴車停在演唱會場館周邊,免費將用餐客人送往市區內5家門店,大巴車上還為乘客準備了飲用水,到店之後還提供熒光棒等。
得益於暖心的行銷舉措,朱富貴吸引了許多外地遊客到店打卡,“火速出圈”。記者在社交平臺搜索發現:與以往其他城市演唱會期間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的海底撈合唱短視頻不同,福州朱富貴火鍋店成為歌迷朋友來到福州的首選,成功躋身“福州本土海鮮火鍋店”代表行列。
除了餐飲行業的火爆,演唱會期間福州主要景區、公園、街區等在“五一”後再次出現“人從眾”現象:煙臺山接待客流量超25萬人次,同比增長64%;三坊七巷客流量超37萬人次,同比增長77%;西湖人流量近10萬人次,同比增長90.4%。
去年開始,國內演出市場全面恢復,大型演唱會、音樂節帶來的人氣成為重要“引流”項目,同時也帶動了相關城市旅遊消費。據統計,去年我省營業性演出場次8163場,接待觀眾603萬人次。據初步測算,周傑倫福州演唱會期間大約帶動文旅消費超7億元。
對於大眾來説,去異地看一場演出,也順便來一回“詩和遠方”,演出與旅遊融為一體。去北京看薛之謙的演唱會,再來一場“長安街夜騎”;到上海聽五月天,第二天去外灘city walk;在重慶音樂節蹦迪,順便打卡地道老火鍋……在社交媒體上,大眾分享著自己的觀演體驗。
近期,《光明日報》在微網志發起的“什麼樣的旅遊體驗最重要?”調查顯示,“獲得積極的情緒價值(佔30%)”“感受不一樣的文化氛圍(佔23%)”“體驗城市的特色美食(佔21%)”排在前三位。據德勤發佈的報告顯示,51%的千禧一代(出生於1982年—2000年)和63%的Z世代(出生於1995年—2009年)更願意把錢花在音樂會與旅行等生活體驗上。
“‘演藝經濟’從小眾到大眾化的發展趨勢,是人民群眾多方面現實需求的集中體現。從精神文化的豐富需求到社交互動、休閒放鬆、美好生活追求、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再到對新奇和創新的渴望,這些需求共同推動了‘演藝經濟’的繁榮與擴展。”鄭文娟分析。
城市服務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旅遊市場的復蘇,“報復性旅遊”“特種兵旅遊”等關鍵詞連番衝上熱搜,再到如今“為了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點燃文旅市場的“爆點”瞬息萬變。
“以前沒有過這麼多人聚在門口聽歌,或者是外地過來的。”福州市文旅局工作人員表示,與此前相比,福州市加大了對歌迷的服務力度。例如在機場遊客服務中心設置“歌迷問詢處”,方便歌迷第一時間獲取官方信息服務;在官方微信號公佈全市星級飯店住宿實時預訂信息,為來榕歌迷提供住宿信息提示。
為了推動經濟繁榮,地方政府紛紛出臺有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去年,省文旅廳出臺《關於進一步釋放旅遊消費潛力促進文旅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工作方案》,提出要積極發展旅遊演藝等新業態,支援舉辦各類全國性藝術賽事、展覽展演等活動,引導旅遊企業結合演出展覽活動,策劃推出“演出+旅遊”“展覽+旅遊”“賽事+旅遊”等藝遊線路和産品業態。
緊接著,各地市紛紛出臺利好政策:泉州市政府辦公室出臺了《泉州市新形勢下促進文旅經濟高品質發展若干激勵措施》,鼓勵企業承接或引入大型演唱會,單家企業每年獎勵封頂1000萬元;對編創、運營具有泉州文化主題的大型演齣劇目或引進國內外著名劇目、節目,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當年度給予一次性獎勵100萬元;廈門市文旅局與市財政局聯合出臺《廈門市繁榮演出市場實施辦法》,鼓勵演出舉辦單位通過降低票價等形式吸引觀眾觀看營業性演出,擴大演出市場規模。
一場有號召力的大型演唱會能迅速聚集海量客流,主辦城市短期突增幾萬甚至十幾萬人的衣食住行需求,地方文旅消費因此高速增長,被喻為“潑天的富貴”。
接受採訪人員的普遍感受是,同沉寂三年的中國演出市場一起回來的,還有消費的新特點,“演藝+旅遊”正在成為城市旅遊觀光與消費的新模式。
對於地方政府而言,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在採訪中,被訪者共同的觀點是:變“流量”為增量,將演唱會帶來的客流量轉化為文旅消費增量。
記者注意到,在演唱會開始前期,我省多個政務新媒體平臺就發佈了演唱會官方資訊,提供住宿、餐飲、交通等提示信息,並結合福州市文旅資源進行推介。
“我們做的工作是結合演唱會引流,做好演唱會的服務保障工作,同步宣傳好福州優質文旅資源,竭力提供優質服務,讓大家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美好。”“遇見福州”公眾號負責人、福州市文旅局旅遊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
與此同時,面對大型營業性演出的“紛至遝來”,對城市應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動政府各部門攜手科學應對。以周傑倫福州演唱會為例,參照其他城市的舉辦經驗,為應對短時間來榕突增的人流量,福州市召開多部門聯合會議,提前與承辦公司、平臺對接,預判城市接待能力,通過有關協會向市場經營主體發出倡議,不要亂漲價等,同時延長公共交通服務時間,做足了“預備功課”。
“如果這件事辦不好,對我們的負面影響反而是大大增加的。”福州市文旅局有關人士説。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科學學院教授李朋波在接受採訪時認為:“音樂+文旅”,服務是關鍵。大型音樂演出,觀眾規模動輒幾千人甚至數萬人,眾多樂迷聚集在一個相對有限的空間內,人身、財産安全等面臨著考驗。做好服務保障,確保音樂演出各項工作順利進行,將為城市美譽度加分,堪比一次成功的宣傳推介會;反之,即便依靠音樂演出賺得盆滿缽滿,城市口碑很可能“定格于最灰暗的瞬間”。在社交媒體發酵的效果下,演唱會舉辦的優劣水準往往與城市美譽度關聯在一起。
當前,有的城市在演唱會中出現的狂歡場面,如舉旗佔道、觀眾掐架、衝擊安保、垃圾遍地……令人聯想到大型群眾性活動中可能存在的安全及環境問題,這考驗著一座城市的管理乃至應急能力。
因演唱會而聚攏的人氣輻射旅遊、住宿、交通等多個領域,活動管理與服務配套涉及文旅、公安、交通、消防等多個政府部門。
“旅遊涉及吃、住、行、遊、購、娛多要素,是一個綜合性的事件。當人流量進來之後,涉及到的諸多城市管理問題,不是一個部門能夠解決的。”福州市文旅局有關負責人坦言在演唱會舉辦期間的壓力,為了更好地推動“演藝經濟”給承辦城市帶來經濟、文化效益,在政府層面仍需要進一步提升城市綜合管理能力。
深層次是提升文化供給和塑造需求
“以前大家看演唱會可能只是單純看演出,現在我們更多統籌規劃了,把觀演放在旅遊的計劃當中,所以會選擇跨城。”來自山東的歌迷張先生告訴記者。
來到福州看演唱會,他驚喜地發現:“看完演唱會,當地還有其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演出可供選擇!”
觀看沉浸式演藝《最憶船政》,一艘船帶領觀眾進入超現實的數字折疊空間,領略海軍歷史、船政記憶;在烏山隧洞,大型沉浸式實景演出《尋夢閩都》,是全國首個在隧洞中進行的“新時空”文旅演藝産品,採用了3D投影技術,充分展現時代性、互動性、科技性,讓觀眾獲得極大的視聽和感官震撼。《尋夢·千年閩越》《雀起無聲》……一齣出以閩都文化為背景創作的沉浸式演藝獲得了觀眾的認可。
在受訪者中,抱有張先生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當前,無論是觀演融入旅遊,還是旅遊融入觀演,旅遊與演藝深度融合。融合的背後,是群眾尚未得到滿足同時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大眾文化來臨的時代,給人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如何進一步提升城市文化供給能力?
這方面,廈門有著比較豐富的經驗。一直以來,當地全力打造“文化中心、藝術之城、音樂之島”。除了演唱會,各類音樂、舞蹈、歌劇、話劇、兒童劇、脫口秀、相聲、戲曲、小品、魔術、雜技、馬戲等文藝表演長期輪番上演。
近期,2024年廈門市民文化節正式拉開帷幕,活動持續到明年3月,在全市範圍內設置全民賽事“大擂臺”、文藝演出“大舞臺”、藝術展覽“大展臺”、藝術普及“大講堂”、全民閱讀“大書堂”及特色文旅“大體驗”等六大板塊,以雅俗共賞的藝術呈現,實現不同年齡層、不同職業行業的全覆蓋與全參與。
提升文化供給能力,也在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在塑造需求。
“與往屆不同,本屆文化節以貫穿全年的千場文化活動替代以往的集中辦節模式,以優秀群眾文藝作品集中匯演替代開幕式、閉幕式,活動將集合各類賽事,更加貼近百姓生活,打造一系列市民舞臺,真正讓藝術走進生活,讓生活更有藝術。”廈門市文旅局副局長魏峰表示,此舉旨在培養市民和遊客的審美鑒賞力與文化消費習慣。
“群眾對藝術有一定的欣賞水準、對歌曲有一定的熱衷、對文化有強烈興趣愛好的時候,給文藝演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魏峰説。
無疑,這是互動互促的正向迴圈,也是一個長期過程。
當前,“演藝經濟”火熱一年有餘。對此,在公開報道中有專家提示:大型演唱會、音樂節經濟具有暫態性和階段性的特點。下一步應該深思的問題是,城市本身的文化底蘊是否能夠滿足觀眾的精神需求,從而為“演藝經濟”注入更深層次的、可持續的活力。
據了解,去年以來,省文旅廳安排省級專項資金4210萬元,支援培育旅遊演藝等新業態,大力創新消費場景,著力打響多元化的文旅演藝品牌。
“演藝經濟疊加短視頻時代,後續想要持續通過演唱會拉動消費,覆蓋更廣人群和更長時段,不僅需要城市在配套方面作出更多創新,更需要在整合旅遊資源和打造差異化演藝項目上下功夫,修煉城市內功,擦亮城市旅遊名片。”省文旅廳有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蔣豐蔓 文\圖)
記者手記
發揮優勢,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演藝經濟”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以觀光為主的旅遊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求新、求奇、求知、求樂”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旅遊需求。他們渴望通過旅行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尤其希望通過參與體驗性強、個性化程度高的活動來豐富自己的生活。
在大眾文化時代,演唱會及各類演藝項目作為一種集音樂、文化、社交于一體的活動,恰好能夠滿足這種需求,為人們提供一種新穎、獨特的旅遊選擇。
福建在推動“演藝經濟”發展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例如,閩南文化、茶文化、船政文化等豐富的文化資源,可為創作者提供豐富的題材和創作靈感;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産,如木偶戲、南音、惠安女服飾等,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進行二次演繹;泰寧大金湖、東山島等豐富的山海自然景觀,可以開展山水實景演出,為“演藝經濟”進一步賦能。此外,福建還具備良好的區位優勢、便捷的交通條件及成熟的市場運作模式,為福建“演藝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相信,未來福建可以充分發揮優勢,通過打造特色演藝品牌、定制觀演旅遊線路等方式,讓具有福建特色的“演藝經濟”在全國範圍內“出圈”。(記者 蔣豐蔓)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