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文化:以海為媒 閃耀世界
化草救商、挂席泛槎、鐵馬渡江……她是一位宋朝莆田奇女子,因救助海難獻出年輕生命,被人們賦予諸多神奇傳説,成為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她,就是媽祖。
千百年來,以媽祖信俗為核心,以媽祖宮廟、傳説神話、文學藝術等為載體,衍生融合各種文化元素發展形成的媽祖文化,隨著華僑華人的足跡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不同膚色、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們共同的精神紐帶和文化記憶。2009年,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鐫刻海洋基因
濛濛細雨中,熙熙攘攘的香客、遊客拾級而上,來到湄洲媽祖祖廟天后宮媽祖聖像前,朝拜進香。
“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湄洲島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湄洲媽祖祖廟是全球上萬座媽祖宮廟的祖庭,每年都有眾多世界各地的媽祖敬仰者飛舟跨海而來,進香禱祝、尋根謁祖。
媽祖文化,肇始於對一位真實歷史人物的紀念。據宋代文獻記載,媽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在莆田出世。成人後,識天文、懂醫理、善舟楫,扶危助困、濟世救人,常在海上拯溺救難,深受鄉民愛戴,人稱神女、龍女。宋雍熙四年(987年),林默因救助海難而遇難。鄉人感其恩德,在湄洲嶼上修建廟宇祭祀,尊稱其為“媽祖”。
從宋高宗首次賜封媽祖“靈惠夫人”起,歷朝皇帝共褒封媽祖36次,封號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聖母”,冠絕古今。
明代航海家鄭和敬奉媽祖為航海保護神。明宣德六年(1431年),他在第七次下西洋前命人重修長樂南山天妃行宮,撰寫《天妃之神靈應記》碑文,詳盡記述其六下西洋歷程和媽祖護佑事跡。明成祖朱棣應鄭和奏請褒封媽祖“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並親自撰寫禦制弘仁普濟天妃宮碑文。如今,這兩塊碑已成為媽祖文化的重要文物遺存。
現被莆田市博物館珍藏的國家一級文物《設色星圖》,最初存于涵江霞徐天后宮。這件明朝星圖猶如古代航海人的“北斗”系統,印證了鐫刻海洋基因的媽祖文化,以莆田為中心,隨著商貿、航運、移民等傳播到世界各地的發展歷程。
“作為海絲線路重要結點的古碼頭、古港口,周邊都建有媽祖廟。”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學會副會長、媽祖文化研究專家陳祖芬,曾以近千塊新中國成立前的媽祖宮廟匾額為樣本進行研究,發現其中“海”字出現頻率最高,“航”字也是一大熱詞,表明媽祖文化與海洋文明相伴相生,密不可分。
世界文化瑰寶
歷史上,福建先民渡海赴臺,往往攜帶媽祖神像祈求平安,媽祖信仰因此被帶到台灣,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如今,全臺有媽祖宮廟3000多座,1600多萬台灣民眾信仰媽祖。
“在風浪裏顛簸了20多個小時,一到祖廟很多人都忍不住落淚!”6月14日,在海峽論壇·媽祖文化活動周開幕式上,臺胞王淑華分享了35年前父親王明枝頂著狂風惡浪,直航湄洲島謁祖進香的故事,講到動情處,她不禁熱淚盈眶。
1989年5月6日,宜蘭縣南方澳南天宮20條漁船載著包括王明枝在內的224名臺胞直航湄洲島,並迎請300多尊媽祖神像回臺奉祀。這是兩岸隔絕40年後第一次有組織、大規模的民間直航。
發生在春天裏的這次台灣漁船直航破冰之旅如同一夜東風來,催生了兩岸民間交往的萬樹繁花。1997年,湄洲媽祖金身在台灣島內巡遊102天,朝拜民眾上千萬人次,轟動兩岸;2000年7月,台灣大甲鎮瀾宮組織2000名臺胞赴湄洲島進香;2017年,湄洲媽祖金身又一次巡臺17天,再次掀起媽祖熱……
如今,作為媽祖敬仰者嚮往的心靈原鄉,湄洲島已被批准設立為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成為兩岸民間交往的前沿地帶。
東南亞是全球華僑華人分佈最集中的地區,媽祖文化跟隨著華僑華人的腳步傳播至東南亞,成為當地華僑華人傳承不息的精神寄託。4月初,馬來西亞興安會館總會總會長、拿督斯裏吳金華攜家族五代35名成員,來到湄洲島朝聖進香。“媽祖文化帶給海外遊子心靈的慰藉。”吳金華説,此次朝聖之旅,除了祈願,也希望能在家族年輕一代的心裏埋下中華文化的種子。
近日,湄洲媽祖分靈秘魯莆田商會儀式在祖廟天后宮舉行,割香掬火、頒發證書,湄洲媽祖分靈版圖再添新成員。“希望媽祖文化成為秘中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橋梁。”商會會長蘇宗志説。
迄今,湄洲媽祖已分靈全世界50個國家和地區,媽祖敬仰者達3億多人。在美國洛杉磯中國城天后宮,每年春節時,都有大批華人來此上香祈福;澳大利亞雪梨媽祖文化機構,在每年媽祖節慶期間都會舉辦祭典、巡安活動,展示華人的傳統文化;華僑華人在廣袤的非洲大地上建起多座媽祖宮廟……
有海水處有華人,有華人處有媽祖。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周金琰説,媽祖文化隨著中國航海事業發展和海上移民的腳步傳播海外,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起點,是世界海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推動文化傳承
禮炮齊鳴,旌鼓擂動,編鐘奏響……舞生翩翩跳起八佾舞,舞姿或妙曼或雄武,生動展現媽祖捨身濟難、慈海護航的精神內涵。5月1日,媽祖誕辰1064週年紀念日,一場恢宏大氣、莊嚴肅穆的春祭媽祖大典在湄洲媽祖祖廟天后廣場上演,海內外上萬名媽祖敬仰者歡聚一堂,共襄民俗文化盛典。
傳承千年的媽祖祭典,與黃帝陵祭典、祭孔大典並稱為“中華三大祭典”,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每年媽祖誕辰日、羽化升天日等重大節慶期間,作為重頭戲的媽祖祭典都會依例上演。去年5月,由祖廟董事會制定的《媽祖祭典》全國團體標準發佈,進一步推動媽祖文化活態保存、傳承、傳播和發展。
紅瓦白柱、飛檐翹角,在湄洲島東環路旁,一座造型獨特、恢宏大氣的現代化建築引人注目。這是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永久會址,以“珠冠鳳袍,海上琼樓”立意,結合島上傳統民居、廟宇建築特色,融入海洋文化元素,既體現海上女神媽祖的信仰傳承,又彰顯地域建築的文化神韻,曾斬獲魯班獎。
從2017年起,這裡已成功舉辦七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吸引眾多海內外專家學者,以及相關政府機構、學術單位、社會組織代表等參加。“媽祖文化可以作為聯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人民的使者,帶來更多文化交流及國際合作。”在第七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夏澤翰發表主旨演講時説。
我國倡議的“一帶一路”,為媽祖文化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媽祖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也迎來了新機遇。近年來,湄洲媽祖先後10多次巡安海內外,足跡遍佈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以及港澳臺等地區,吸引數千萬人次參與。
如今,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天下媽祖回娘家”、媽祖春秋祭祀大典、媽祖金身巡安等節事活動,持續擦亮“媽祖故里,靈秀莆田”文化旅遊品牌,並帶動莆田旅遊、文創、工藝美術、生命健康等産業蓬勃發展。
媽祖T恤、萌媽公仔、陶瓷媽祖像……走進位於湄洲島旅遊集散服務中心的湄嶼好物集市,琳瑯滿目的媽祖文創産品讓人目不暇接。湄洲島旅服公司總經理肖澤星透露,公司融合媽祖文化、民俗風情、海洋文化等元素,設計開發了五大類上千款媽祖文創産品,頻頻“出圈”。(記者 何金 陳盛鐘 通訊員 李美顯 許雙萍)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