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氣候+旅遊,讓最美的風景如約而至

2024-07-19 07:50
| | | |

花期預報對到福州雪峰寺賞梅的遊客有很大幫助。

莆田仙水洋淺水廣場是夏季親水的好去處。

“四時福建”項目讓平潭旅遊各業態日益品牌化。

孩子們跟著時令去莆田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旅行。

廈門海上帆船體驗遊

核心提示

  自古以來,八閩大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擁有眾多可遇不可期的氣象景觀、物候景觀。我省充分挖掘氣候資源優勢,在全國率先創新推出“氣候+旅遊”文旅融合推廣項目——“四時福建”,以此帶動氣象旅遊資源及“氣候+文旅”産品開發,打造“氣候+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福建實踐。

  “四時福建”項目開展以來,已覆蓋全省84個縣(市、區)的旅遊景區及金牌旅遊村,不僅適時呈現福建風景之美、人文之美,也探索出以時間為軸、串聯起閩山閩水“物”與“華”豐富內涵的有效路徑,引導國內外遊客“精準”遊福建。同時,創造了大量人與景的最佳邂逅場景,大大提升“海絲起點 清新福建”文旅品牌影響力,讓廣大遊客感受時光輪轉下的四季美景、節氣更替中的花樣山水,成為我國旅遊業的一張亮麗名片。

  在上月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的全國國內旅遊宣傳推廣十佳案例榜單上,《“四時福建”——“氣候+旅遊”文旅融合行銷項目》赫然在列,位居第三。據不完全統計,“四時福建”項目整體觸達超過4.62億受眾。

精準預報

讓自然奇觀可遇亦可期

  碎鑽撒進大海,星星墜入人間——火爆全網的平潭“藍眼淚”,如今不再可遇不可期。

  4月9日傍晚,在福州高新區工作的贛州小夥李涌躍一下班就和同事趕往福州火車南站。半個多小時後,他們在平潭高鐵站下了車。

  剛走出站口,“藍眼淚”的熱潮就撲面而來——站臺諮詢處擺著“追淚”指南,公交車身也是星星點點的深藍色。不過,迎接他們的不是炫酷的海風,而是潮濕的陰天、吹飛外套的大風。

  “這風在我們這兒算是再正常不過的啦。”網約車司機黃師傅對李涌躍説,“別掃興,陣風、陰天是‘藍眼淚’現身的好時機。預報裏説,今晚‘藍眼淚’有很大概率會在東美村出現。快上車!”

  東美村臨近東海仙境景區,是平潭島上最佳的“追淚”點之一。李涌躍出發前就已在“暢遊平潭”文旅小程式上查好了“藍眼淚概率預報”。

  4月9日,氣溫15℃至18℃,多雲,沿海東北風6級至7級,陣風8級。體感較涼,注意添衣。“藍眼淚”觀賞概率:長江澳,61%,三顆星;東美村,64%,三顆星……氣象景觀觀賞概率:日落,60%;星空,70%……推薦觀賞景觀:“藍眼淚”、星空。

  這是平潭氣象部門當日發佈的天氣和景觀預報,被眾多遊客視為“追淚金指南”。

  20分鐘後,網約車到達東美村。一開車門,海風呼呼灌進領口,但下一秒,就被漫無邊際的藍色治愈。“説星星墜入人間還是保守了,簡直是漫天星辰撒落人間。”李涌躍和同事迫不及待地挽起褲腳踩進海水,體驗“踏碎星河”的綺麗與歡快。

  每年的4月至6月,入夜的平潭島海邊,長江澳、東美村、龍王頭、南盤村、北港村、壇南灣等地,都是觀賞“藍眼淚”的好地方。去追一場“藍眼淚”,成了旅行風向標,社交媒體相關話題閱讀量破億。但“藍眼淚”飄忽不定,在前些年曾讓許多遊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通過開展‘四時福建’‘氣候+文旅’融合推廣活動,依託氣象預報,我們以時間為軸,以一年四季、365天為節點,通過風景美圖、創意海報、音視頻、互動話題等形式,精準預報、推薦全省各縣(市、區)的自然風光、人文之美,實現了國內外遊客精準遊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如今,通過“暢遊平潭”文旅小程式等多個渠道,遊客足不出戶就可以方便查看未來5天平潭的“藍眼淚”發生概率,準確率高達75%,讓遊客從沒把握地碰運氣,變成有指引的穩準狠。

  更多遊客在第一時間掌握“追淚”密碼,平潭“藍眼淚”也因此迅速在網路上走紅。“現象級的‘爆款’,怎樣變成可持續的‘長紅’?我們抓住機遇、精心策劃,通過多部門協同的專業化規劃、精細化運作和市場化深度開發,線上線下多渠道在海內外深化‘藍眼淚’宣傳推介,讓‘藍眼淚’形成了一個高辨識度、高曝光量和高吸引力的‘長紅’IP。”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陳訓明説。

  據不完全統計,僅2023年一年,平潭“藍眼淚”這個IP的全網曝光量就超過21億次,給平潭國際旅遊島帶來了“流量”,也給這裡的文旅從業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營收“流水”。

  平潭“拾一間房”民宿主理人李宗彪説:“以前我們這兒一般要到暑假前後才熱鬧起來。因為‘藍眼淚概率預報’的高命中率,這兒的旅遊旺季整整提前了兩個月。”甚至,只要在“追淚季”,他的民宿在非週末的入住率都能達到60%~70%。

四季行銷

山水奇境廣納八方來客

  驅車駛離甬莞高速公路,出菜溪收費站,沿仙菜公路盤旋而上,不到半小時,一個寬闊平坦的淺水清涼廣場撲入眼簾。車上人頓時暑意全消,驚嘆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仙水洋,位於莆田市仙遊縣西苑鄉與泉州市德化縣交界的閩江支流九仙溪上游。這裡海拔接近900米,溪床平展,巨石沿溪延伸600多米,深不盈尺的溪水從上面輕緩流過,石面平滑如砥,凈無沙礫,加上溪流清冽,使之猶如天然的水上步行街,堪稱閩中水域一大奇觀。

  經考察,仙水洋被地質學界確認為世界稀有淺水廣場,是一處可與國家5A級景區寧德市屏南縣白水洋相媲美的平底基岩溪床。這裡雖然沒有白水洋出名,但可供遊客戲水遊樂的面積卻遠遠超過白水洋——其淺水廣場面積據説有4個白水洋那麼大,可供開發的總面積達18萬平方米。

  6月21日,夏至。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中共莆田市委、莆田市人民政府主辦,莆田市文化和旅遊局、中共仙遊縣委、仙遊縣人民政府共同承辦的“莆陽爽夏·悅享山海”夏季文旅活動在這裡啟動。

  “莆陽爽夏”是莆田市把季節作為促進旅遊振興發展的“時間軸”,創新旅遊宣傳推廣、提升旅遊的文化內涵、以旅遊之美賦能生活之美的系列文旅活動之一。

  “莆陽爽夏·悅享山海”夏季文旅活動以木蘭溪為主線,從源頭串聯起整個木蘭溪流域直至入海口,全景展示木蘭溪流域的文化底蘊、文物保護、非遺傳承、旅遊美景、特色美食及傳統工藝等各個方面的內容,活動將持續到今年9月。

  “擁山海入懷,攬星辰入夢。‘莆陽爽夏·悅享山海’夏季文旅活動期間,我們精心策劃了‘荔彰武韻·城揚非遺’‘廂遇有福’‘嗨啤涵江’‘有一種旅遊叫仙遊’‘暢遊湄洲’等七大系列主題文旅活動,做足了‘請客來’的準備。誠邀大家奔赴山海之約、暢享清爽一夏,親身體驗莆田的獨特魅力。”莆田市委副書記、市長林旭陽在仙水洋廣場向現場嘉賓和遊客介紹莆田豐富的文旅資源,並向八方遊客發出誠摯邀請。

  莆田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馬駿告訴記者,莆田市用足全域資源優勢,用活全季文旅場景,持續聚焦木蘭溪和媽祖文化兩大品牌,整合沿海與山區、自然與人文、城市與鄉村優質文旅資源,積極探索符合莆田市情、彰顯莆田特色的文旅發展路徑,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讓山海之美與人文之韻為“清新福建”添彩賦能,開創了更具熱度與亮度、廣度與深度的文旅經濟發展新局面。

  據莆田市文化和旅遊局統計,2023年,莆田市通過舉辦“莆陽開春”“莆陽爽夏”“莆陽賞秋”等系列文旅IP活動,全網總曝光量超1億人次,越來越多省內外遊客開始關注莆田、走進莆田、了解莆田、宣介莆田,推動莆田成為國內新銳旅遊城市,旅遊接待總人數、旅遊總收入比上年同期均實現快速增長。今年1—5月,莆田市接待旅遊總人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0.9%。

  脫去鞋子,記者和參加“華東六省一市千車萬人仙遊行”的眾多遊客一起沿著平坦的水上步行街蹚水而行。溫潤靈動的溪水從腳間歡悅淌過,淺僅及腳踝,深不過腿肚。愜意清涼的舒適感從腳底直抵全身,讓人不禁覺得似乎頭頂上的太陽也變得溫柔起來了。溪水清澈見底,倒映出兩岸重巒疊嶂,水下的石板清晰可辨,間有叢叢蒲草。溪岸上,則是低矮的灌木叢,野芋、狗尾草和綠蒼花點綴其間。

  站在溪中放眼望去,兩側山腳松柏掩映,山環水抱,東側農舍後的小山名喚草洋尖,西面的山峰是雲頭山,南面的山包是上梧尖,北面的則叫草埔坪。山頭山腳松竹錯落,環境清幽,可謂“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仙水洋就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映照出一種駕馭人生的逍遙與自在。

  “在夏天,什麼樣的旅遊線路才能給人最好的體驗?”“首先要能避暑”“最好還能親水”“最重要的必須涼快”……遊客們打水仗、玩滋水槍、踢“水上皮球”、擺POSE拍照,一路歡歌笑語,享受這片踏出“深閨”的山水仙境。

文旅融合

來福建慢看四時皆從容

  福建擁山面海,氣候多樣,四季分明,終年皆宜,擁有極其豐富的氣象旅遊資源。不同節氣的物候變化,反映了福建山河之美、自然之美;節氣更替、氣候變化派生的民俗節事活動,成為福建發展旅遊業的重要內容。

  2023年6月6日,芒種,“四時福建”文旅推介活動在北京的新華社新立方智慧化演播室舉行。依託氣象預測數據,以天氣景觀為基礎,延伸融入時令、物候、節氣、民俗等文旅元素,福建省創新推出“氣候+文旅”融合應用發展新場景,將天氣景觀、氣候環境、人文氣象等氣象旅遊資源直接轉化為旅遊生産力。

  “芒種忙種,始於熱愛,結于豐盈。”出席“四時福建”文旅推介活動的省文旅廳相關負責人在演播室向海內外各界朋友發出邀約——

  “登上九仙山領略南國霧凇雲海、走進霞浦灘塗拍攝海上日出、倚著南靖土樓仰望星空、按花期預報到建寧觀荷去永泰賞梅……福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海之間萬千氣象造就的夢幻景象和綺麗風光,已變作文旅發展新抓手,成為遊客們‘可遇亦可期’的新選擇。來福建開啟‘有福之旅’,領略‘四時福建’之美!”

  從正月十五莆田“九鯉燈舞”,到農曆二月十一德化“桂林廟會”;從驚蟄節氣武夷山“喊山祭茶”,到清明時節建寧小吃暖菇糍……自然風光之外,福建還從豐富多樣的民俗活動、非遺故事、時令小吃等人文節令元素中,探索出茶旅、露營、踏浪、趕海、泡湯、採摘、觀星等不同類型的旅遊場景,打造出一系列以氣象景觀、民俗文化為主題的旅遊目的地和旅遊線路推薦産品。

  通過開展“四時福建”文旅融合項目,有效串聯生態氣候資源與旅遊目的地,創新推出“春賞花、夏避暑、秋觀葉、冬驅寒”的“四時福建”文旅品牌,更多海內外遊客感受到了時光輪轉下八閩大地的四季美景、節氣更替中的花樣山水;通過開展“四時福建”文旅融合項目,我省還首次摸底全省的旅遊氣候資源,推動了氣象景觀成為福建旅遊的特色名片。

  據第三方評估結果顯示,“四時福建”文旅融合創新舉措有效促進了旅遊氣象服務貢獻率。2023年福建省旅遊氣象服務貢獻率為2.6%,若以2023年中秋國慶全省旅遊收入323.86億元為例,氣象服務效益值可達8.4億元。

  “文旅融合是一個時代命題,未來的路怎麼走?我們看到一些‘網紅’地區正在有序構建‘長紅’的制度基礎、市場基礎和産業基礎,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績。”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説,政府與市場、自然與人文的相得益彰,是當代旅遊的基礎架構,也是文旅融合高品質發展的底層架構。

  福建是“山海畫廊、人間福地”,來福建,慢看四時皆從容。“福建之春,是‘最美人間四月天’;福建之夏,可與大海高山相約清涼;福建之秋,‘最是橙黃橘綠時’;福建之冬,熱鬧煙火暖人心。”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四時福建”是福建在文旅融合方面的一次全新實踐,是以時間為軸、充分展示福建的“物”和“華”的一次生動表達,滿足遊客多樣化、個性化、特色化服務需求,推動福建全域旅遊産業高品質發展。在此基礎上,福建還將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在引導各地解構風物特産上取得突破,讓其與福建四季氣候相得益彰,創新發展天氣氣候景觀、避暑避寒、氣候康養等旅遊新産品新業態,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期待。(記者 郭斌 通訊員 張權 文/圖)

 

記者手記

深耕氣候對旅遊的戰略作用

  溫暖舒適的氣候、賞心悅目的氣象與物候景觀,往往和遊客數量高度正相關,這反映出氣候與旅遊的高敏感協同性。

  踏春賞秋、觀雲摘霧……近年來,氣候旅遊日益受到歡迎,氣候環境資源已不僅是孕育旅遊目的地優良生態環境的基礎,而且是推動旅遊目的地旅遊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新的戰略性資源,對創新區域旅遊産業發展、吸引細分旅遊客源具有突出價值,有助於發掘旅遊新場景新業態。

  實現氣候與旅遊融合發展,需要改革體制機制,創新旅遊氣象服務模式,完善氣象數據資源共建共用機制,建設互聯互通和開放共用的旅遊氣象服務雲平臺和雲生態,鼓勵引導專精特新“氣候+旅遊”服務機構建設和交叉型人才培養,為遊客提供個性化特色化定制化旅遊氣象服務。文旅、氣象等相關部門要聯合研究編制“氣候+旅遊”融合發展規劃和系統實施方案,加大對各級旅遊氣象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專項投入;要分析、抓住細分客源市場的需求,科學研判不同地區、不同類型遊客的消費行為和出遊偏好,創新産品,提升遊客出遊體驗,從而實現“沒來過的想來、來了的不想走、走了的還想來”的旅遊良性發展路徑。(記者 郭斌)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