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個各項工作成績常年墊底的山區鄉鎮,讓許多人避之不及;如今,遊客紛至遝來,一批批外出青年返鄉創業,財政收入近幾年以年均126%的速度增長
詩和遠方就在賴坊
空中俯瞰賴坊鎮古民居。陳汝輝 攝
清流縣賴坊櫻花園盛放的櫻花(資料圖片)陳汝輝 攝
身穿漢服的遊客來到賴坊古民居打卡。黃輝進 攝
櫻花季,來南山村茶餐廳用餐的客人絡繹不絕。(資料圖片)馬非 攝
核心提示
“不慌不慌,還有賴坊!”這是曾廣泛流傳于清流縣的一句話。
這是賴坊鎮曾經的無奈:作為離縣城最遠的鄉鎮之一,招商引資困難、經濟結構單一、勞動力大量外出……一系列不利因素使其在全縣13個鄉鎮中常年墊底。
如今,這裡已是別樣光景:每逢春季,漫山遍野的櫻花競相怒放,遊客在粉紅色的花海裏賞花品茶;一批批外出青年返鄉創業……成績也愈發亮眼。
現在,大家都自豪地説:“不慌不慌,我在賴坊!”
跨越海峽
一個清朗的夏日早晨,從清流縣城向東南出發,經歷約一個小時的車程,便可抵達一片種植著30萬棵櫻花樹的綠色海洋。
“這裡的氣候適合種‘紅粉佳人’櫻花,花朵更加鮮艷,病蟲害少,花量也多20%,全國各地的‘紅粉佳人’大都出自這片櫻花基地。”説話時帶著滿臉自豪的白髮老人叫簡文通。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老簡的主要業務是賣苗木。自從這片櫻花海走紅了以後,他走上了賣風景的新路。2021年以來,每年春季櫻花盛開的時候,平均有20萬人次遊客涌入賴坊鎮的這片櫻花海。老簡的生活從此改變。
從小在台灣鄉間長大的他,對田園風光十分嚮往,尤其鍾愛櫻花。多年前,他在台灣省新北市開闢了一座佔地50多畝的“大熊櫻花園”,成了當地頗有名氣的賞櫻地。可這點面積,與他心中的夢想仍有不小距離:“我想要打造一個世界級的賞櫻基地。”
2011年,老簡偶然結識了一位清流人,在其盛情邀請下,他來到清流考察。這次訪問讓他欣喜不已:這裡不僅有與台灣相近的環境氣候,還有多達2000畝的荒山;再加上2009年設立的清流台灣農民創業園的優惠電價、土地流轉優先續租等優惠政策支援,而且這裡的人很熱情好客。
2012年開始,老簡陸續從台灣帶來30余個櫻花品種進行試驗:第一批種植18個品種約300畝的櫻花,最終只有6種順利長大。可正是這6種櫻花,讓他真正感到,自己在清流紮下了根。
選育品種是個漫長的過程。創立之初,出售用於園藝觀賞的優質苗木,成為維持櫻花園日常運轉的唯一選擇。6年後,漫山遍野的櫻花在山中泛起粉色的雲霧。“賣了這麼多年的花苗,是時候該換換花樣,賣賣風景了。”老簡説。
在不斷擴大種植、改良品種的同時,在各級各有關部門的支援下,老簡開始打造更適合觀賞的櫻花園:10公里長的櫻花大道建起來了,與賞花相宜的文化景觀融進來了。如今,這個櫻花基地擁有紅粉佳人、香水櫻、大豐櫻、中國紅、八重櫻、牡丹櫻等18個品種30多萬棵櫻花樹,“福建櫻花海”聲名遠播。
兩年前,兒子簡世和、兒媳李秋銀也從台灣來到清流,從老簡手中接過了打理櫻花園的責任。看到老簡十幾年來親手養護而成的花海,兩人讀懂了父親的熱愛,並願意將其傳承下去。
年輕人帶來了新觀念。夫妻倆嘗試著把櫻花樹矮化做成梅花鹿、鈴鐺等各種造型的盆景,放上貨架;做好林內的空間規劃,滿足遊客樹下野營、泡茶賞花等多種需要,以提升遊客體驗……
“平時賣苗木,花季賣風景,從大花園到小盆栽,我們希望把美麗傳遞給更多愛花之人。”李秋銀分享著她的“櫻花夢”,“希望未來能吸引更多國際友人來看看中國櫻花,把清流的櫻花推向世界。”
走紅之前
對遊客而言,櫻花海的走紅是突然的;對親歷者而言,有偶然更有必然。
“在過去要是錯過班車,一等就是一天。當初,我是靠著一輛自行車才蹬進鎮裏的。”回想起20多年前的赴任經歷,賴坊鎮鄉村振興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黃勇不禁搖頭。
這只是冰山一角。賴坊,各項工作成績常年墊底,想要發展卻不知從何抓起,前途一片迷茫,曾讓清流縣許多幹部避之不及,大家都害怕被分配到這個窮鄉僻壤。
轉機,出現在2014年。
那年春節,以往路上連碰上熟人都算難得的賴坊鎮,竟出現了不少生面孔。他們三五成群,挎著背包拎著相機,遇著村民就上前詢問:往櫻花山怎麼走?
彼時,簡文通的櫻花園尚處於起步階段,種植面積僅800畝左右,主要進行櫻花品種的試驗種植。可“賴坊有櫻花”的消息還是通過社交媒體傳播開來,吸引了越來越多人前來。
“這可不可以成為一個新的特色産業?”正是這些一張張生面孔讓鎮幹部看到了發展的希望,他們迅速和簡文通取得聯繫,希望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擴大種植面積,增加櫻花品類,力爭發展櫻花遊。雙方一拍即合。隨之,櫻花園規模逐步擴大,至2018年,櫻花園已初具規模。
2021年的春天,賴坊已全然沒有之前冷清的模樣:鄉間小路車水馬龍,小鎮交通一度癱瘓;櫻花山上人來人往……櫻花園,突然就火了起來。
“突如其來的爆火,既為我們注入發展文旅的信心,又為下一步發展提了個醒。”鎮黨委書記許偉超發現機遇背後的問題,櫻花園景色優美,卻缺乏一個景區所需要的配套硬體設施。如何做好服務,有效提升遊客的旅行體驗?成為擺在當地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道新難題。
以前,山上全是泥濘的機耕道,運輸苗木還行,但不適合讓遊客行走。於是,當地政府出資鋪設了水泥路,整合各項資金陸續投入3000余萬元,對鎮內停車場與主幹道進行擴建、整修,設置接駁觀光車,並修建了遊客服務中心與瞭望塔等,為遊客出行、遊覽提供全方位的便捷服務。
“景區的每一塊指示牌上都有一個二維碼,掃描後可以看到賴坊遊玩攻略,包含景區介紹、路線導覽以及特色活動等。”鎮黨委副書記葉吉清説,“遊客可以通過手機,隨時隨地查閱相關信息,自由規劃行程。”
對政府的暖心服務,李秋銀頗為感激:“從荒山到景區,每當櫻花園有什麼問題,當地都會全力以赴幫忙解決,否則,單靠我們一家幾口人,怎麼有辦法接待幾十萬人次的遊客?”
為更好地打造品牌,當地政府引入第三方運營公司,深化“政府+運營公司+台資企業”模式,規劃櫻花季特色文旅活動。相關業態收入由政府與運營公司平分,門票收入臺商佔50%,政府與運營公司佔50%。
“同時,我們鼓勵村民利用自家房屋小院,開辦農家樂、鄉村民宿等,滿足遊客食宿需求,豐富景區業態。”黃勇説,政府相關部門提前介入,制定相關規範,就衛生環境、菜品設置等方面為村民提供指導,並協助辦理相關審批手續。
櫻花山火熱的人氣成為村民們增收致富的動力。山坡上,村民們售賣的清流農特産品吸引遊客駐足挑選;山腳下,各具特色的農家小院方便遊客大快朵頤。“幹得好的餐館,在旺季一個月就能掙7萬元。”
除了櫻花園,始建於1022年的千年古村落也是賴坊的一大亮點。“這座2008年就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古建築明珠也值得更多人的矚目。”葉吉清説,依託火熱人氣,在運營公司統一規劃下,串聯起櫻花園、賴坊古民居、南山茶園等特色景區,設計一站式遊玩路線,集生態、文化、研學、康養于一體的賴坊生態康養區逐步打造成形,這顆明珠正逐步煥發出更絢麗的光彩。
盛夏時節,由福建省作家協會&&組織的“太極水城 怡養清流”美麗鄉村采風團聞訊而來,一睹千年古村的風采。精妙絕倫的磚雕、木雕、石雕藝術……來訪的作家們大呼“不虛此行”。
“我是第一次來賴坊古民居,古村落的街景、古建築的磚瓦無不展現出當地獨特的文化印記。”福建省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一級文學創作傅其祥分享了自己的見聞,“這裡的古民居保護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厚重典雅的鄉土文化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相關旅遊路線的設計推廣也恰逢其時。”
如今,福建·清流(賴坊)櫻花文化旅遊季活動已成功舉辦4屆,櫻花園的報道連續3年登上央視新聞聯播。在櫻花園這一引擎的強力帶動下,賴坊的文旅産業得到長足發展:2021年以來,賴坊鎮接待遊客從12萬人次提高到30萬人次,年均增長75%;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從1008萬元提高到3551萬元,年均增長126%。
回鄉回鄉
以櫻花園為代表的文旅産業帶動了賴坊鎮的發展,也吸引著在外奮鬥的青年回鄉創業,馬非正是其中一員。
經營著建材公司的馬非,過去常年在外奔波,可對故鄉火熱的櫻花節早有耳聞。“原本打算蹭蹭今年櫻花節的熱度,回來支個小攤,賣些特色小吃與飲料,靠快捷式餐飲掙波快錢,沒想到因為一單生意改變了計劃。”
作為完善南山茶園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南山村茶餐廳被修建起來。當時,馬非承包了茶餐廳的室內裝潢業務,乘車抵達施工現場,周圍的環境讓他不由得停下了腳步:遠處青山環抱,環山而栽的櫻花林清晰可見;近前建築整潔氣派,雖還未正式完工,但各類設施已整備齊全。
優美的景色和現成的場地,還有這麼大的流量,為何不留在家鄉試試?他隨即邀來三五好友,實地考察走訪,盤算著投資興業的可行性。大夥都十分看好茶餐廳的經營前景,隨即與有關部門進行溝通,了解相關手續與政策支援後,決定承包下茶餐廳的經營權。今年2月,南山南主題餐廳開張營業——幾位年輕人回到家鄉,正式追尋屬於自己的“詩和遠方”。
龍年春節,隨著櫻花季一同到來的,還有蜂擁而至的賞花大軍。
“從下午1點一直忙到傍晚6點,幾乎一刻不停。”回憶起春節假期的火爆場面,馬非的臉上滿是興奮,櫻花季帶來的巨大人流出乎他的意料,平均一天能有2000多人,正月一個月的收入就達到60萬元。旺盛的人氣激起夥伴們的信心,大家忙著提升服務、上新菜品,有時連吃飯都顧不上。
“開門紅”固然令人欣喜,可也暴露出不容忽視的弊端——櫻花的花期只有一個月左右,之外的時節,餐廳要如何吸引客流、維持經營?
馬非和夥伴們早有自己的想法。
“周邊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利用得當的話,就是一處處獨一無二的景點。”站在餐廳的露臺上,他指著遠處的山野:參差有致的山路與流水潺潺的河流,是天然的小型山地越野場;茶園附近的池塘草地,是夏夜觀賞螢火蟲的絕佳露營空間;不遠處的300畝田地,可以在農閒時節承包下來栽種油菜花,打造一片小型“黃金花海”。
“現在的年輕人更鍾情于貼近自然的原生態旅遊,喜歡在社交媒體分享生活,我們想做的是因地制宜地打造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打卡點,滿足不同的需求,填補櫻花季後本地文旅市場的空白。”馬非説。
賴坊旅遊的另一大網紅打卡項目,是一張色彩繽紛的明信片:構成圖案主體的六枚印章上,各畫著賴坊的一處特色景點或地標建築,依次蓋章組合後,一幅微縮的“賴坊印象”躍然紙上。這在今年春天掀起了一波刷屏熱潮。
“下一步,我們希望與周邊各個景區聯動,將賴坊的非遺文化等元素融入創作,共同打造別具一格的賴坊文旅新IP,讓遊客在遊覽中感受特色文化,留下專屬記憶。同時,借助餐廳平臺,為本地的紅衣花生、豆腐皮等農副産品帶貨,讓更多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認識賴坊、認識清流,為家鄉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談及未來,馬非充滿信心。
馬非和他的小夥伴團隊並非個例。
2021年,陳家村的沈俊文回鄉創辦了清流縣南堂採家居用品有限公司,主營簡易家居生産,給國內外跨境電商平臺供貨,年銷售額達2000萬元;
2022年,小有成就的“老青年”賴福興返鄉創立了清流縣科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清流縣興成文旅發展有限公司,打算在“生態農業+文旅”上闖出路子;
年過半百的林土標看中家鄉的豐富資源與發展前景,回鄉興辦三明源農環保農品開發有限公司,探索農作物秸稈回收利用新解法,屬全市唯一;
……
對他們而言,返鄉,既是反哺家鄉,也是為自己在鄉村振興時代大潮中找到的另一個新舞臺。
“現在,那句老俗語應該叫‘不慌不慌,我在賴坊’了。”見證賴坊逐步摘掉落後帽子的黃勇,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記者 羅昱倫 通訊員 吳火招 巫建輝)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