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長樂梅花:挾江向海通世界

2024-07-26 10:01
| | | |

雄踞閩江口的梅花古鎮

梅花鎮梅壺友誼樓 姜亮 攝

梅花古城門前的文藝演出

復古風在梅花鎮盛行。(除署名外,圖片均由長樂區融媒體中心提供)

核心提示

  近日,福州市長樂區梅花鎮啟動中琉文化館建設,紀念中國與琉球國悠久的交往史,讓梅花鎮成了炎炎夏日的關注熱點。

  梅花鎮,地處閩江口南岸,枕山面海,有“閩江南喉”之稱。因地理位置突出,明初在此築城並設立梅花千戶所,梅花由此成為閩江口海防要津、軍事要塞。明清以來,梅花一直扼守著福建省城門戶。

  這裡的千年海絲古港——梅花港,是中國冊封使團前往琉球國的主要開洋地和中琉朝貢貿易的重要港口。

  2019年,享有“千年古鎮、江口明珠”美譽的梅花,入選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今年“五一”假期,長樂區舉辦首屆合樂文化旅遊季之梅花篇,吸引7萬多人次遊客到訪,古城正煥發勃勃生機。

海防古城,雄踞閩江南喉

  唐武德年間,梅花因境內多植梅樹,故稱“梅花坊”。宋元時,在梅花設有巡檢司。明洪武年間,為抵禦外侮、驅倭保疆,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全國沿海要地築城禦倭。江夏侯周德興奉命在梅花建造城池,設立梅花千戶所,拱衛福州城。

  清道光年間編撰的《長樂梅花志》記載,建設梅花城時,在原有巡檢司舊址拓建了守禦千戶所衙門及配套設施,屯兵1540人。自此,梅花成為明清兩代扼守閩江口的海防重鎮。

  梅花古城的城墻沿將軍山麓修建,由花崗石塊壘築,三面臨海,龍盤虎踞、雄偉壯觀。明代之後,梅花城墻經歷了四次重修。如今,梅花城的東門城墻及城門仍保存較好,部分城墻遺址仍然清晰可見,是福建省保存較好的古城垣之一。

  “這個是東門井,它建在梅花古城東門外,因此得名。這個井深10米,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當時主要供給千戶所1000多名官兵飲用……”在梅花鎮,經常會看到年過七旬的黃金興聲情並茂地介紹“梅花故事”。黃金興從小在梅花長大,曾擔任梅花鎮黨政辦負責人,對這片土地了解透徹、愛得深沉。

  2022年,黃金興與陳鍵飛、陳禮球、林財官等鄉賢經過數年資料收集、走訪調研、細緻編寫,刊發了《梅花鎮志》。東城門、宮廟祠堂、古街老屋、碑刻等,大多保留完好……翻開《梅花鎮志》,結合黃金興的講述,梅花的一處處歷史遺跡,像一幅幅圖畫徐徐展開。其中,明嘉靖年間為紀念抗倭英雄林位設立的林位宮,底蘊深厚。

  黃金興介紹,林位生於梅花,青年時到梅花千戶所從軍。他英勇善戰、足智多謀。當年在倭寇舉兵城下、梅花城危在旦夕之際,林位喬裝賣草鞋人驚退倭寇,又巧施“倒剩飯計”,智設“黃瓜魚陣”“葫蘆陣”等,率領軍民共同殲滅倭寇于梅花洋。為紀念林位的功績,梅花民眾將建於元代的湖山堂,改稱“調羹境林位宮”,專門用於祀奉這位抗倭英雄。

  海防要塞、軍事重鎮的血脈傳承,讓梅花軍民面對外侮時同仇敵愾、齊心抗敵。清嘉慶元年(1796年),海盜林發枝沿江剽劫,梅花村民利用天然沙土資源,用竹筐盛裝滿沙土後沿岸疊布。兵民聯防,成功抵擋了海盜的襲擊。

  1938年,為阻止日軍進犯閩江,梅花鄉民奮力抵抗,體現出海防古城軍民齊心的堅強意志和戰鬥精神。

海絲古港,記錄中琉交往

  長樂自漢代起就有了海外貿易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明初,中國與琉球國建立宗藩關係,長樂成為冊封使團的主要開洋地和中琉朝貢貿易的重要港口。明成化之後,歷次冊封使團都是從梅花港開洋。

  明萬曆七年(1579年),冊封琉球副使、長樂人謝傑在其編的《琉球錄·撮要補遺》中記載:“按琉球必自福州梅花所開洋,風順七晝夜至……”清道光版《長樂梅花志》記載:“(梅花)上通江浙、下通廣東,古琉球入貢由梅江入口。”

  在海洋貿易方面,明初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不許片板下海,不許片貨入番”,卻與琉球國有貿易關係,福州是專通琉球國(朝貢、貿易)的口岸。因此,梅花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和中琉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遺跡。

  保存至今的蔡夫人廟,俗稱姑婆宮,是明萬曆年間為紀念琉球國蔡夫人建造。蔡夫人即蔡紅亨,其祖上蔡茁是入琉球“閩人三十六姓”之一。蔡紅亨擅長刺繡,工藝精湛、精妙絕倫,古人曾有詩稱讚她:“誰道琉球無絕色,龍袍入貢秀精工……”

  清代何求所著的《閩都別記》中,講述了這段故事:蔡紅亨受萬曆皇帝召見,自琉球入閩,從長樂梅花登岸後,與梅花蔡氏族人續族譜,發現竟是同宗且蔡紅亨輩分較高,當地人稱她為姑姑,後世尊稱她為姑婆。蔡紅亨把自己的刺繡絕技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梅花鄉親,梅花刺繡從此名聞遐邇並代代相傳。後來,蔡紅亨病逝于梅花鎮,鄉親們感念她傳授刺繡技藝之恩,在姑婆宮常年祭祀。

  蔡夫人傳授的刺繡技藝經久不衰。梅花鎮有句古話叫“多窮多富紅裙不放”,意思是女子出嫁時,不論窮富,嫁粧裏一定有一條精緻的刺繡紅裙。幾百年過去,紅裙仍在梅花鎮女子的嫁粧裏。2021年,“梅花刺繡紅裙手工技藝”入選福州市非遺,成為中琉交往的文化印記。

  長期研究梅花歷史文化的長樂學者鄭建豪説,因梅花鄉民長期以海為田、舟技嫺熟,加上周圍海路情況諳熟於心,所以每次中國冊封使團在出發前往琉球國之前,總要在梅花當地招募隨行船員、水手、雜役等。

  目前,梅花鎮正在蔡夫人廟對面建設中琉文化館。“預計8月進場佈置展陳,展示內容豐富,包括琉球情況介紹、中琉交往歷史、梅花刺繡紅裙技藝、近年來的交往等。我們將進一步優化展陳方案,爭取打造成長樂文旅新地標。”中琉文化館建設項目負責人吳增寶介紹。

海味古市,感受漁鎮魅力

  走進梅花鎮八一八中路9號,一座古厝門前挂上了“禮群魚露 傳承非遺”的牌匾。長樂非物質文化遺産——梅花魚露製作技藝傳承人林禮群,把已傳承三代人的魚露(蝦油)製作技藝搬到了這裡,讓遊客們“零距離”詳細了解福州“蝦油味”的來源與魅力。

  “蝦油味”是福州菜肴的代表性符號。在出産“蝦油味”的梅花,海味佳肴遠近聞名。

  走進梅花古鎮歷史風貌展示館,記者看到,這裡的“耕海牧漁”欄目中,介紹了《梅花鄉宴》的一系列菜肴:三鮮湯、一蟶十八煮、帶魚炒粉幹、炒魚片、鍋巴米粉、蔥燜小蛤肉、蝦餅、香炸紅糟鰻魚……全部都是“以海為田”收穫的美味,是梅花在傳承福州地區美食風味的基礎上,憑藉臨海優勢打造出的一批漁區特色美食,形成了以“鮮”“香”為特色的鄉宴特色。

  海味美食的背後,是源遠流長的漁業生産史。梅花自古就是福建著名漁港,明清至民國時期,鄉民在馬祖、東沙一帶開展漁業生産,已有相當規模,此後逐步發展壯大。梅花傳統的漁業生産方式主要包括灘塗養殖、淺灘圍網、近海捕撈、定置網生産等,一直到近現代仍在延續。

  “定置網生産在整個梅花漁業發展歷程中所佔據的龍頭地位,所創造的經濟價值,以及對當地社會發展的貢獻,給梅花人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成為展示梅花漁業文化的最重要內容。”《梅花鎮志》中記載。

  討小海,也是梅花民眾的生存之道,還是海味美食的來源。因梅花地處閩江入海口的海水江水交匯處,長期的泥沙沖積形成了大面積的灘塗和沙洲,讓梅花討小海作業能得到豐富且鮮美的海産。

  新中國成立後,梅花的海洋捕撈、水産養殖、水産品加工以及漁業生産服務等各類加工業蓬勃發展,形成以海洋捕撈為基礎的漁業産業鏈。20世紀七八十年代,作為長樂唯一的純漁業鎮,梅花鎮水産品産值、産量均約佔長樂總量的80%,榮膺福建省十強漁業重鎮稱號。

  在梅花鎮海豐飯店,廚師把蟶子做到了極致。該飯店負責人官閩東十分自豪地説,蟶子作為當地海鮮代表,是梅花美食中的明星角色,甚至出現了將海洋鮮味與烹飪藝術完美結合的“梅花全蟶宴”。“幾百年來,梅花的蟶是公認的好品質,因此我們就研究了18道梅花蟶不同的做法,將其美味推廣出去,有的菜肴是我們這邊獨有的。”官閩東説。

  魅力十足的海味美食,不僅彰顯了梅花鎮的漁業文化,也成為助力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近幾年,我們積極引導當地餐飲行業深入挖掘梅花傳統美食,推出梅花全蟶宴、梅花魚丸等特色菜肴,打造獨具特色的美食文化標簽,全力做大‘漁鎮’品牌。”梅花鎮黨委宣傳委員、統戰委員陳靜介紹。

海濱古跡,展現文化風采

  儘管因海而興的梅花鎮遠離城市,長期是海防要塞,以抗敵守疆為要務,但這裡卻崇文厚德,孕育了獨特的“和羹文化”,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梅壺舅緣”情誼,讓來到梅花、了解梅花的人為之津津樂道。

  明初,梅花築城並設立千戶所後,軍官和士兵多由外地調來,並且帶來了家眷,由此形成了多姓氏聚居的傳統。至清道光年間,梅花已有44個姓氏。如今,梅花鎮萬餘人口,卻有125個姓氏,是個名副其實的“百姓鎮”,在全國都十分罕見。

  據史料記載,為了化解多姓氏、多宗族可能帶來的矛盾,清道光年間,池春雷、孫文霖等鄉里德高望重的老者和黃、胡、吳、張、周等姓族長,集議訂立二十二條“梅花鄉約”,內容包括推崇道理義德、尊老敬賢、秉公守約、籌資獎學等。後來,由鄉民募捐建成鄉約所、忠賢祠、和羹書院,每月初一和十五,諸姓尊長率子弟聚集並申明鄉約,形成了獨有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和羹文化”。

  如今,被稱為“梅花全鄉之祠堂”的鄉約所,依然屹立在梅花古城。“梅花鄉約”倡導的重教興學理念,在梅花代代傳承,孕育出近現代的梅花中心小學、梅花漁業中學、長樂第一個“教育基金會”,後來還推動成立梅花教育促進會,為梅花培養出一批留學生、醫生等知識群體。

  梅花鎮將軍山上,有一座梅壺友誼樓,在樓外石欄杆板上,雕有梅壺鄉民“海上互幫互救”石刻。梅壺,即長樂區梅花鎮、連江縣琯頭鎮壺江村,兩地分別位於閩江口南北岸,隔江相望。雖在血緣上非親非故,但兩地民眾幾百多年來卻以“依舅”相稱,形成了“梅壺舅緣”情誼。

  “梅壺舅緣”情誼最早溯源於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侵犯。當時,梅壺鄉民奮起抗倭,配合參將黎鵬舉、尹鳳殲敵于“梅花洋”。清代,兩鄉漁民共開馬祖定置網漁場、共建大王宮、聯手抗擊海寇,互幫互助相互救援。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梅壺友誼世代相傳、持續昇華,並且先後興建了梅壺友誼亭、壺梅友誼牌坊、紀績碑、梅壺友誼樓等,用於紀念“彌深彌篤”的情誼。

  豐富的歷史古跡,如何保護好、利用好?梅花鎮黨委書記林晨表示,該鎮將結合梅花鎮的海絲文化、海防文化、和羹文化等海洋特色文化,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濱海休閒旅遊強鎮。(記者 卞軍凱 通訊員 林錦華)

 

聽海

面海綻放 梅花不敗

  一個古鎮。

  一座古城。

  一方古港。

  梅花,這個名字充滿詩意的地方,是閩江口南岸的海疆重鎮,自古號稱“閩江南喉”。

  千百年來,這裡面海臨風,肩負著拱衛省城福州的重任,歷史上曾經多次粉碎敵寇的侵擾。

  千百年來,這裡通達五洲,帆抵萬邦,是閩中重要的海絲起點,曾是中國冊封使團前往琉球國的主要開洋地和中琉朝貢貿易的重要港口。

  千百年來,這裡各種山珍海味匯聚,是沿海商販雲集的繁忙市場。

  梅花一枝萬古春。梅花鎮走過的歷史路徑,折射出一個海濱小城在亂世與治世的命運,折射出大歷史背景下,一個地方如何抓住機遇,順應發展規律,扮演不負時代的角色。

  因境內植梅甚多,唐代這裡就被稱為“梅花坊”。

  因地處江海相連的戰略要地,宋元時期,這裡設有巡檢司。

  明朝極為重視海防,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全國沿海要地築城禦倭,保衛國家安全。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奉命在梅花建造城池,設立梅花千戶所,作為拱衛福州城之前沿堡壘。清代建設提升梅花城時,在原有巡檢司舊址拓建了守禦千戶所衙門及配套設施,屯兵1540人。雄兵駐守,城防堅固,使梅花成為明清兩代扼守閩江口的海防重鎮。

  遙想當年,當敵寇來臨,它是衝鋒在前、抵禦敵侵的前沿陣地。

  而當全球化貿易浪潮襲來,這裡又成為敞開門戶笑納萬商的繁華港灣。

  當天朗氣清、風平浪靜的日子,它是長樂漁民揚帆海面、捕撈養殖的出發地。

  梅花古港,背靠福建最大的水系閩江流域,溯江而上可達八閩大半地方,向東直指台灣海峽,連接東海南海,乃至廣袤的太平洋和印度洋。

  古衛所,百家姓,“大雜居”催生東西南北人的世代融合,和諧共處,像樹樹梅開,朵朵花瓣,共同烘托出一個溫馨溫暖的大家庭。

  時光不朽,梅花不敗。從將軍山上俯瞰,由花崗岩石塊依山麓壘築的梅花古城,三面臨海,在漫長時光中經歷了四次重修,至今仍龍盤虎踞,雄偉壯觀。尤其是東門城墻及城門保存較好,有的城墻雖已坍塌,但遺址仍然清晰可見,歲月的滄桑痕跡,使古老的城垣更顯厚重。

  歲月如潮漲潮落,不留痕蹤。但向海的風裏,永遠吹來引領時代的清新氣息。

  作為“和羹文化”和“梅花鄉約”的首倡地與發祥地,這裡重教興學之風,崇德向善之風,互助互幫之風,永遠值得代代弘揚傳承。

  從閩江口沿著海岸線,北上或南下,像梅花古鎮這樣的海疆港城,比比皆是。她們在歲月深處各綻芳華,各領風騷,如今仍盛放在時代的頁面上。

  福鼎沙埕,一個軍港與漁港並重的古鎮。

  霞浦三沙,一個繁華千年、聞名遐邇的古港。

  福安賽岐、甘棠、下白石,都在向海而興的歷史中,留下不朽的名字。

  三都鎮,更因福海關的設立,馳名世界,作為閩東五邑門戶,興盛達半個多世紀。

  連江黃岐、苔菉,亦因靠海而興,成為漁業重鎮。

  長樂松下,福清海口,莆田江口,仙遊楓亭,惠安崇武,石獅祥芝永寧,漳州海澄,詔安梅嶺……都是點綴在福建海岸線上的璀璨明珠。她們,皆從海水中崛起,沐著海風成長,在全球格局中定位自己的坐標,展示自己的風采。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面海的城鎮,吞吐五洲之潮,呼吸四海之風,像梅花古樹,穿越千年,永不凋零。

  向海,獲世界風氣之先,納思想理念之魂。

  向海,聚百家之貨,通八方之利,造富一域。

  向海,拓出生存空間,成就發展傳承佳話。

  從旅順口崛起為東北門戶,到天津衛幾經變遷嬗變為共和國直轄市,從金山衛變身大上海,到古明州成為寧波港,從小小嘉禾嶼入境城亮麗的廈門特區,從香港漁村到東方明珠……這一切背後,都是因為海,因為向海看世界的眼光!

  站在世界大歷史看海洋,每一條帆檣頻扣的岸線上,都曾崛起不朽的港城,大到一國之都城大邑,如東京、吉隆坡、新加坡、雅加達、阿姆斯特丹、漢堡、彼得堡、紐約等等,都以聯通大海大洋,發展出宏大的港城氣象,成為人類文明的現當代象徵性地標。

  海天浩蕩是我家,風雲一片寄夢想。人類從海洋到陸地,又從陸地奔向海洋,這一來一去,不是簡單的回歸,而是為了追逐更為遠大更為美好的未來,追逐世界大同的理想,追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幸福圖景。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在加快實現中國夢的新時代,我們註定與海結緣,向海而興,註定挾幾千年經略海洋的底氣,在滔滔大洋,掀起一波又一波跨越發展、追夢圓夢的新浪潮!(劉益清)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溫馨提示: 請使用OFD閱讀軟體瀏覽源文件,如未安裝點擊下載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