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壽寧烏金陶:讓傳統技藝走進現代生活

2024-08-31 09:19
| | | |

吳祖清在下黨烏金陶傳習所為孩子們演示非遺技藝。

  取材紫砂,瓶身色烏透金;篆刻精細,一展歷史風華。走進壽寧縣夢龍陶藝有限公司展廳,一尊尊倣古烏金陶作品或刻畫盛世圖景,或呈現人文經典,令人深深嘆服匠心技藝。

  眼前的藝術精品,出自現年69歲的工藝美術師吳祖清之手。在他的努力下,烏金紫砂陶這一近乎失傳的壽寧傳統文化瑰寶漸漸走向復興。

  2019年,烏金紫砂陶製作技藝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傳承人交替接棒,“非遺+研學”如火如荼:烏金紫砂陶正在煥發嶄新的時代魅力。

從復興到創新

  一生與陶藝結緣,吳祖清的創業之路卻幾經坎坷。

  自畢業後,吳祖清便來到壽寧縣二輕工藝美術廠任職,專注陶瓷研製。1991年,36歲的吳祖清下崗了。隨後多年,他試過鑽研園藝製品,也創辦企業生産紫砂茶壺、小花插等,可均以失敗告終。

  “不能再跟風模倣,必須要做技術含量高、市場獨有的産品。”走了不少彎路的吳祖清逐漸悟出這個道理。

  從何處突破?吳祖清回鄉時聽聞,在明代馮夢龍主政壽寧期間,當地曾燒制過烏金紫砂陶。在反覆查閱當地縣誌等材料後,他決意以此為契機,再啟創業生涯。

  起步之路充滿艱辛。吳祖清跑遍了山頭,一連採回百餘種土樣進行試驗。時值盛夏,他把家搬進了工作室,吃住都在高溫窯爐旁。可接連三個月,試驗仍是毫無進展。沮喪的吳祖清隨手將泥片涂上殘余釉水丟進爐中燒制,待到次日開窯時,竟收穫了心心唸唸的磨砂效果。他在此基礎上再打磨、再錘鍊,終於讓古籍中的烏金釉重見天日。

  在吳祖清看來,復原傳統不過是個新起點,要想實現獨一無二,還需賦予作品更多內涵。行走多個“瓷都”後,吳祖清發現當時陶瓷篆刻領域尚未有人試水,於是便往這一方向探索。

  在脆薄的幹坯上屏氣運刀,篆、鑿、點、刻,足見匠人功力。“這是項精細活。因為陶瓷泥坯顆粒大,若掌握不好力度很容易崩裂;且泥坯上雕刻的圖文,經過上色和燒制後有一定的概率會燒壞,刻畫更要精益求精。為避免手沾到釉粉影響外觀,匠人只能懸腕操作刻刀,故名釉上懸刀篆刻。”吳祖清介紹稱。

  在45歲那年,吳祖清成功燒制出第一件烏金紫砂陶篆刻作品《金文美人瓶》。此後一發不可收,青銅器、銘文、碑刻、漢畫等藝術精粹與陶藝加速“碰撞”。當篆刻文化、書法藝術、陶瓷工藝匯于一體,烏金紫砂陶的藝術價值更上一層樓。

  多年來,吳祖清的作品備受業界肯定,不僅在省部級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屢獲金獎,“孫子兵法”系列作品還被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等收藏。其本人則獲評全國技術能手、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省級高層次人才等。

從獨行到接力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吳祖清深知,要想使烏金紫砂陶聲名遠播,需要凝聚合力。自2001年起,吳祖清便陸續招收學徒研習技術,並鼓勵本領過硬的學徒大膽“走出去”。

  在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援下,2018年,吳祖清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獲批成立;次年,烏金紫砂陶製作技藝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吳祖清成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令吳祖清欣慰的是,後輩們正在穩穩接過他手中的接力棒。2019年年底,年輕畫師葉立城受其邀約,到下黨鄉下黨村辦起了烏金陶傳習所,通過開設作品展覽、陶藝製作、茶藝體驗等項目,掀起了“非遺+研學”熱潮。

  自工藝美術職業院校畢業後,吳祖清的女兒吳芳源也選擇返鄉“繼承父業”。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泥塑、描圖、雕磨等基本功練習伴隨著吳芳源的童年。如今,年僅20歲的她不僅熟練掌握陶土、釉水配方的調製要領,最考驗功底的“釉上懸刀篆刻”亦是信手拈來,已成為烏金陶製作技藝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其作品《古村陶匠美人瓶》《抗洪梅瓶》《碩果纍纍》先後捧回多項省級大賽榮譽。

  “倣古烏金陶製作技藝難度大、産量低、成本高,且造型古樸莊重,年輕人不一定喜歡。”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吳芳源正嘗試借鑒簡筆畫等藝術表現形式,實現烏金陶藝術與現代審美的“雙向奔赴”。

  社交媒體為吳芳源傳播烏金陶文化搭建了新舞臺。日前,她所獨立創作的作品《囍》一經上線便被當作新婚禮物售出,一方紅底映襯“囍”字祝福,相較倣古烏金陶而言更加簡潔大方。她還將創作過程拍成短視頻,上傳到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上,吸引了不少青年目光。

  “接下來,我將著手開設自己的陶藝工作室,賡續優秀文脈,豐富體驗場景,致力於讓烏金陶文化融入現代生活、走進大眾視野。”吳芳源説。(記者 尤方明 通訊員 吳蘇梅 文/圖)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溫馨提示: 請使用OFD閱讀軟體瀏覽源文件,如未安裝點擊下載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