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戲是我省五大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千年時光沉澱的文化瑰寶,要如何讓更多年輕一代看到它的美、認識它的價值?莆田學院在特色人才培養上做了些許嘗試——
校園傳非遺 古戲正青春
莆仙戲《海神媽祖·梳髮立志》選段表演。
新年來臨之際,莆田學院音樂學院舉辦了一場莆仙戲文化傳播人才培養特色班(以下簡稱“莆仙戲特色班”)的莆仙戲專場演出。演出以“薪火相傳 新梅初綻”為主題,展示了該校莆仙戲特色班的教學成果,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莆仙戲在大學校園裏煥發出新的生機。
當天,演出在莆仙戲摺子戲《盛世錦庭芳》中拉開序幕,莆仙戲特色班全體學員盛裝登場,裝扮成莆仙戲中的生、旦、凈、末、醜等不同行當,展現千年莆仙戲的科介技藝和獨特唱腔,贏得台下師生陣陣喝彩。
由莆仙戲特色班學員、音樂專業學生黃佳雯和吳丁浩帶來的《踏傘行·踏傘》,是當晚演出中的一個亮點劇目。輕旋、緊握、穩傘、輕扶、拖傘、踏傘,每一個動作都傳遞出深深的情感。當劇中男女主角因避雨共處一室時,那種微妙而又強烈的情感變化被兩名同學演繹得有滋有味,觀眾仿佛置身於劇情之中,與劇中人物一同經歷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舞臺上,《呂蒙正·大且喜》《朱弁回朝》《單刀赴會·過江》《殺狗記·迎春牽狗》《海神媽祖·梳髮立志》等劇目輪番上演,為學院師生帶來一場精彩紛呈的視聽盛宴。
“表演太精彩了,讓人流連忘返!”學生陳家榮在演出結束後感嘆,自己雖然在莆田上大學,但之前對莆仙戲知之甚少,這場專場演出讓他大開眼界。他認為,像莆仙戲這樣的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非常珍貴,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和傳承。
這些精彩演出的背後,是莆仙戲特色班每名學員不懈努力的成果。“我從小就在鄉間跟著大人們看戲,但加入特色班後才有機會比較規範地學習莆仙戲,讓我進一步感受到‘熟悉又陌生’的非遺古戲蘊含的深厚魅力。”莆仙戲特色班班長曾義正並非音樂專業學生,但他從小對莆仙戲興趣濃厚,特色班又是一個難得的學戲的平臺和渠道,因此他格外珍惜。
據介紹,莆仙戲被譽為“宋元南戲活化石”和“南戲遺響”,以其古樸、典雅、細膩的表演風格聞名中外,角色行當沿襲宋元南戲生、旦、靚粧(凈)、末、醜、貼生、貼旦7個行當角色的舊制,傳統科介多達900余種,常用的科介有500多種。
“學習莆仙戲的最大挑戰在於唱,幸得老師們的反覆指導,讓我有信心逐步攻克難關。”曾義正告訴記者。隨著學習的深入,他和同學們對莆仙戲的喜愛也越發堅定。
“這次演出不僅是展示學生的才藝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更是我院在非遺傳承教育改革方面的積極探索。”莆田學院音樂學院副院長、莆仙戲特色班班主任林賽君介紹説,特色班緊密圍繞需求導向,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優化課程設置,將莆仙戲的表演技巧、歷史文化等知識融入教學。學生們在深入了解非遺文化內涵的同時,也提升了文化傳承能力,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展現文化自信。
多年來,莆田學院一直致力於莆仙戲的傳播和傳承。2018年,該校開設莆仙戲特色班,培育莆仙戲表演、作曲、編劇、舞美設計等應用型專門人才。2022年,該校聘請國家一級演員、莆仙戲劇院院長吳清華和國家一級演員、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黃艷艷等為音樂學院客座教授,指導莆仙戲教學。迄今,特色班已培養了近200名學生,成為莆仙戲傳承與發展的新生力量。
“特色班成立以來,我院積極探索莆仙戲傳承新模式,在各類藝術比賽中屢獲佳績。”林賽君透露,學校以榮獲“文華大獎”的《踏傘行》劇目主角為設計元素,打造了“莆小君”“莆小仙”兩個莆仙戲動漫人物形象,擴大莆仙戲在年輕群體中的傳播,讓其以更時尚、接地氣的方式觸達更廣泛的人群。
同時,學校還聚焦新時代莆仙戲傳承傳播路徑優化,吸引企業、社會組織、志願者和非遺文化愛好者參與“潮戲匯友”實踐,探索出非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全新模式,培育了大量莆仙戲忠實的宣傳者、推廣者和踐行者。(報業集團記者 陳盛鐘 通訊員 李偉凡 周文娜 文/圖)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