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踐行“四力” 探訪“雙世遺”的生態密碼
大雨滂沱的武夷山,茶山若隱若現。
19日,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福建省委網信委主辦的“何以中國·閩山閩水物華新”網路主題宣傳活動來到武夷山國家公園,開啟了探秘體驗之旅、研學文化之旅和綠色優勢産業之旅。此次活動採訪團共70多人,他們來自中央媒體和全國地方媒體、主流商業平臺。
採訪團乘車沿著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行駛在蜿蜒山路上,穿梭于九曲溪畔的密林與茶園間,撐著雨傘,穿著雨衣,深入山水間探尋生態與人文共生的“中國答案”。
武夷山國家公園是我國首批設立的五個國家公園之一,也是我國唯一一個既是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又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産的國家公園。公園森林覆蓋率達96.72%,是世界同緯度帶現存最典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武夷山還是中國重要的茶葉産區,是世界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
那山,那水,那人。在“閩山閩水物華新”的宏大敘事裏,武夷山不僅是自然與文化的瑰寶,更是新聞人挖掘鮮活故事、傳遞價值的生動現場。
“武夷山的茶葉生長秘籍是什麼,為何能香飄世界?”“武夷山國家公園為何能萬物共生?”“武夷山有何魅力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採訪團成員帶著自己關心關注的話題,探訪了三才峰、月亮灣、武夷山國家公園宣教館、桐木村等,深入採訪制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導遊、茶農、遊客等,尋找生態答案。他們以筆為媒、以鏡頭為眼,將所見、所感、所思,通過視頻直播、短視頻、訪談、圖文、海報等形式,對外進行多維度傳播。
這場雨中的探訪,既是對中國生態文明實踐的深度叩問,也是媒體責任與生態敘事交織的生動注腳。大雨終將停歇,而在“雙世遺”武夷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仍在延續。(報業集團記者 盧金福 嚴順龍)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