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省農科院團隊揭示雜交水稻新品種“內6優7075”抗病性與耐旱性的分子機制

探尋水稻更抗病耐旱的“遺傳密碼”

2025-01-04 08:40
| | | |

  近日,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張建福、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團隊在國際期刊《BMC Plant Biology》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系統揭示了雜交水稻新品種“內6優7075”抗病性與耐旱性的分子機制。

  “水稻是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病害和乾旱是影響其産量的重要因素。”該論文第一作者、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崔麗麗博士表示,研究與推廣兼具抗病性和耐旱性的新型水稻品種,對應對糧食安全和環境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內6優7075”是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近年來選育的優質雜交水稻品種,有高産、抗病和耐旱等優勢,但其具體分子機制尚不明確。為此,研究團隊圍繞“內6優7075”及其父本“福恢7075”、母本“內香6A”展開了多組學研究,探尋水稻更抗病、耐旱的“遺傳密碼”。

  研究發現,“內6優7075”及其母本對白葉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表現顯著優於其父本。進一步研究表明,其抗病性與“Xa21”“CDPK”“RPM1”等3個關鍵基因密切相關。它們可通過介導超敏反應,顯著增加植物對病原菌的抗性。一個名為“WRKY1”的轉錄因子,則能夠與特定的基因序列結合,從而激活防禦相關基因的表達,誘導程式性細胞死亡,即主動去除體內非必需細胞,從而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此外,“PR1”基因的激活,也能夠有效調控植物的防禦信號,進一步增強其抗病性。

  在耐旱性方面,“內6優7075”的天賦則更多來自其父本。這主要歸功於“MAPKKK17”“WAK60”兩個功能基因。

  前者通過調控植物的脫落酸應激響應,顯著提高植株對乾旱脅迫的適應能力。作為一種抑制生長的植物激素,脫落酸因能促使植物葉子脫落而得名。當植物遭遇乾旱天氣時,它們會自然産生脫落酸,通過“關閉”葉子上的細胞來減少水分流失、讓植物停止生長以減少水分消耗等方式,幫助植物在乾旱條件下求生。

  後者則通過促進氣孔發育和功能優化,改善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從而進一步增強了其抗旱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員通過基因測序分析還發現,“內6優7075”的基因表達模式更傾向於親本之一的特異性表達,而非簡單的中間狀態。也就是説,它在遺傳過程中,能夠傳承“父母”各自所長,集多種優勢于一身。這一獨特的表達特徵,為雜種優勢的分子機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與理論依據,對未來水稻的抗性育種研究具有重要啟示意義。(記者 張輝 通訊員 胡海明)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