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立”“破”並舉 勇闖新路

——解讀福建新質生産力的“民營力量”(上)

2025-02-05 07:42
| | | |

  編者按:深入企業一線,對話民營企業家,深刻感受新質生産力蓬勃發展的“民營力量”,這是觀察福建高品質發展的一個重要視角。“立”與“破”、“穩”與“進”、“一域”與“全局”,這三組關係對立又統一,體現辯證的思維,蘊含發展的邏輯,從中,我們看到信心和底氣,讀懂優勢和未來。

  立,需擔當;破,見魄力。

  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一本藍色封皮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讓他記憶猶新。回望來路,改革破題,“不知道,就去摸索,試點先行,摸著石頭過河”。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勇立時代潮頭,新福建如何寫好高品質發展新答卷?

  習近平總書記把脈定向、指路引航,強調“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

  如何先立後破,根植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點”?如何守正創新,準確把握産業發展脈絡的“線”?如何共開新局,協同發力科技與産業深度融合的“面”?洞察時與勢,統籌立與破,福建一次次辯證思考、一回回大膽探索,向“新”而行,以“質”致遠。

  2023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全面部署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2024年,福建14家企業上榜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福耀汽車玻璃市場佔有率穩居全球首位,安踏體育入選全球最具價值運動服飾品牌,九牧王禮服“逐夢”巴黎奧運,越來越多的福建民營企業技術出新、産品出圈、市場出海。

立心·立業

  時間的刻度裏,蘊藏著拔節生長的力量。

  1985年12月11日的《福建日報》上,知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在《福建山海經初識——閩江口速寫之二》一文中感慨道,看到當地企業引進國外先進設備進行花崗石建材加工,“我很興奮,逢人便説這真是點石成金”。

  光陰荏苒,當年費孝通先生暢想的“點石成金”,已經魔術般堆起一座座“金山”——在南安,石材業已崛起千億産業集群。不僅如此,當年人們擔憂的“設備靠引進、外商吃大頭”問題,也迎刃而解:2022年,全球首臺線鋸設備在南安水頭鎮誕生。2024年,與美國、沙特、巴西等國家和地區簽訂的線鋸設備合同成交額超過2000萬元。

  曾幾何時,面對科技與産業加速迭代,根植于實體經濟的廣大福建民營企業也曾有過惶惑:傳統産業要被時代拋棄了嗎?

  “傳統行業不是低端行業,要以科技創新實現産業升級。”2024年1月2日,在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召開的創新發展“晉江經驗”促進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大會上,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對傳統産業升級之路信心滿滿。

  改革開放40多年來,與安踏集團一樣,許許多多福建民營企業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勁頭,心無旁騖做好主業。“赤腳上岸”的閩商一直在競爭最為激烈、附加值又很低的傳統産業領域摸爬滾打,卻把一條拉鏈、一雙鞋、一張紙等“向新”做成領先全球的極致高新技術産品、“向廣”做成一個個深植八閩大地的堅實産業集群。

  一組數據,印證安踏集團的創新之路:近十年累計投入超60億元用於自主創新研發,其中,2024年上半年研發投入超9億元,同比增長35.7%。截至2024年6月,安踏集團累計申請國家專利4655件,在中國體育用品品牌中排名第一。

  一條AI演算法生産線,反映特步集團的“智改數轉”:在今天的特步智慧工廠,全行業首創的AI演算法單線全品模式把幾十條生産線都接入同一個“大腦”,鋪布、裁剪、配料、車縫、整燙、包裝等所有服裝生産工序實現100%數字化,整體生産效率提升近20%。

  安踏、特步所在的現代紡織服裝業集群,是福建民營企業最早發展起來、最為集中的一個産業,也是福建萬億級支柱産業裏曾經最為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可今天,福建現代紡織服裝産業早已成為新質生産力蓬勃發展最為活躍的一個領域。

  這充分證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傳統産業不但不會落伍,反而是一片充滿想像空間的希望藍海,是一條前行有光的火熱賽道。

  如果説,傳統産業的根深葉茂,帶來良好的實體經濟基礎和相對完整的産業鏈,是福建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存量”;那麼,數十年堅守實業的踏實創新,無疑是福建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一大“增量”。先立後破,一代代福建民營企業家腳踏實地、“立心”奮鬥于實體經濟,穩穩立起了一個個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的産業,福建民營經濟這片“廣袤森林”也更加鬱鬱蔥蔥、生機勃勃。

  “根深葉茂,主根要扎穩,這是一種企業家精神的體現。”2024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他聽完丁世忠等企業代表發言後強調,“如果企業成立沒幾年就倒了,那麼我們發展現代産業、培育新質生産力也就沒有持久性。”

破題·破局

  破題,成為擺在民營企業發展新質生産力面前的第一道坎。

  被譽為“創新理論之父”的約瑟夫·熊彼特提出,創新就是“生産要素的新組合”,包括採用新的産品,採用新的生産方法,開闢新的市場,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應來源,實現新的生産組織。

  在“破”與“立”的辯證法裏,從高品質發展破題,成為福建民營企業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勇敢抉擇。

  2002年,長樂人陳欽忠決定從長樂傳統的鋼鐵行業轉向新興的光學材料行業時,面臨著“三個沒有”的困境:沒有技術、沒有設備、沒有原料。彼時,一位福清的企業家朋友因生産急需,千里迢迢從美國“人肉”背回PVD鍍膜材料的故事,深深觸動了陳欽忠:“外國企業能生産,中國企業怎麼就不能?”“三個沒有”的困境沒有嚇退陳欽忠,只有一條路——“幹!”沒有技術——先立後破,有意識去承接日韓光學材料企業向中國大陸的産能轉移,掌握普遍應用的技術先入行;沒有設備——從“0”到“1”,自己畫圖紙然後找工廠加工;沒有原料——組織技術班子進行攻關,解決光學原料粉末物理提純等問題。

  從鋼鐵行業轉向光學材料行業,後來研發生産濺射靶材,每一次向産業鏈高端環節攀升,陳欽忠都曾遭遇過國外同行“中國人也能做這種高端産品嗎”的質疑。“後來,我們以提供全系列靶材的良好市場競爭力,打破了國外企業的壟斷。”陳欽忠笑道。在質疑中一路成長的阿石創,其自主研發生産的鉬靶材在2023年全球市場佔有率28.6%,排名第一。

  破題者,亦是破局者。福建民營企業對行業領域的專注深耕、對市場動態的敏銳把握、對生産技術的精益求精,成為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強勁引擎。

  福建漢特雲智慧公司也是這麼一位破題者和破局者。位於福州倉山區智慧産業園的漢特雲很低調,與人們印象中火到外網的“網紅體質”企業大相徑庭。2022年,該公司研發的“笨小寶”從眾多機器人中脫穎而出,成功“應聘上崗”北京冬奧場館,還因為加拿大運動員的一段互動視頻風靡全球,成功為“中國智造”作了代言。

  “把汽車的無人駕駛技術運用到‘最後100米’上,是我們研發智慧機器人的初衷。”漢特雲總經理鄒慧雲認為“網紅”流量的密鑰是“破題”早。“本世紀初,我們的核心團隊就深耕汽車行業,從燃油汽車到汽車電子産品,繼而研發新能源汽車的動力總成、汽車無人駕駛技術。”

  對企業技術優勢和産業發展走向的把握,讓漢特雲高層對無人駕駛汽車到智慧機器人的賽道轉換很有信心。目前,漢特雲正深耕園區智慧機器人和社區智慧機器人兩個賽道,並且整合福建區域的上下游企業,打造起一條完整的“福建智造”機器人産業鏈。

  進入新時代,越來越多的福建民營企業基於對産業發展規律的準確把握,研發新的技術、採用新的生産方法、開闢新的市場:瑞芯微和中科光芯設計研發的晶片獲得國內積體電路産業最高榮譽“中國芯”,第三代CTP麒麟電池相繼發佈,汽車玻璃關鍵成型工藝、玻璃天線等技術全國領先……破題高品質發展,蹚出一條創新之路。

新局·新程

  立住産業、破題高品質發展之後,再向前行就是全新的局面。發揮後發優勢,恰是福建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破立之道”。

  前些日子,晉江三伍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鐘林在自己的個人公眾號上寫道:“三伍微在2024年有很多的收穫,技術在進步,産品在落地,銷售業績和利潤都有顯著的增長。”

  時間回到2018年,彼時的鐘林滿懷創業熱情,卻不知帶著團隊何去何從。“我們創業的時候,射頻晶片行業並不火熱,很難拿到融資。”這時,晉江市政府找到了鐘林,願意為他們的創業項目投下1000萬元的“安芯”基金,這才有了今天全國射頻晶片領域前三的三伍微電子。而事實上,晉江市政府早在2016年就注意到全球産業鏈調整機遇,投入上百億元佈局積體電路産業。

  經濟學理論上的後發優勢,指的是後起國家在推動工業化方面,與其經濟相對落後性共生的特殊有利條件。曾經先進製造等領域積澱較少的劣勢,現在卻可以用規劃的思維“一張藍圖繪到底”,打破舊有的産業佈局,“立”起政府、高校、科研機構等多方協同發力的創新生態體,開啟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深度融合的新局面、新征程。

  福建省致慧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炳地還有一個身份——同濟大學醫學院老師。“我屬於兼職創業。”他笑稱。2018年,陳炳地所在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創迴圈腫瘤細胞檢測奈米技術,該檢測技術僅需4毫升血液,即可對100余種已知癌種和白血病進行指標評估。同年,陳炳地經由福建老鄉牽線搭橋成立福建省致慧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地方對産業轉型的強烈訴求,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坦言,“我們還作為同濟大學代表項目參加了‘6·18’海創會。”目前,致慧醫療科技已進入從樣品到産品,再到産業的高速發展新階段。

  據統計,2023年,福建省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1171.7億元,其中近五成由民營企業投入。全省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4萬家年均增長近30%,其中民營企業佔90%以上。民營企業&&設立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7家,佔比達85.9%。

  沉疴盡去,萬山皆春。堅持破立並舉、先立後破,“破”除舊有發展思路,“立”起煥然一新局面,福建民營企業在實踐中生動演繹出的新質生産力辯證法,正在有力推動民營經濟新質生産力形成。(記者 方金春 林蔚 林霞)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