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聯動 同城一體——南平市創新開展市區審批服務一體化改革
一、改革背景
南平市針對市區兩級審批服務事項事權、審批範圍不同,群眾因不了解市區兩級事權劃分而跨樓層上下跑等問題,創新推出市區審批服務一體化改革。從當地企業群眾實際需求出發,以“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為導向,以推動政務服務同城化、無差別辦理為目標,按照“市級&&、一窗通辦、後臺流轉、分級審批”原則,通過對市區兩級政務服務中心窗口深度整合,打破地域限制,設立市區企業開辦、不動産、醫保、人社等“無差別”綜合受理窗口,增設項目服務中心、金融服務專區,實現市區兩級行政審批服務同頻共振、“一窗通辦”,形成審批合力,節約行政成本,避免群眾在市、區部門不同樓層上下跑,提升群眾線下辦事的便捷度和體驗感。
二、主要做法
(一)分類設置,優化窗口佈局。按照“市級&&、一窗通辦、後臺流轉、分級審批”的原則,分類對市區審批服務窗口進行整合。一是設置分領域綜合窗口。對涉及多部門聯辦的市區企業開辦、二手房轉移登記和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等事項進行“化學整合”,建立分領域綜合辦事窗口,實行市區“一窗式”改革、“鏈條式”服務,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只對一個窗”。二是設置無差別綜合窗口。對簡易單部門業務的市區醫保、住房公積金和市人社局事項等進行“全科受理”整合,按照“前臺綜合受理、後臺分級分類審批”的模式,實現無差別綜合辦事。三是設置行業辦事專區。將單部門中涉及多警種、多類別的公安警務、司法等部門事項集中到一個專區實行“物理整合”,推動行業業務“一處辦理”。
(二)委託下放,推動業務聯辦。實行市區入駐部門合署辦公,建立市、區業務聯辦機制,有效打破市、區兩級服務界限,實現審批服務“同城通辦”。一是圍繞業務特點,分類推動下放授權。根據入駐部門業務特點,採取委託下放、委託收件、雙向授權等方式進行業務辦理,如市住房公積金中心、稅務窗口採用委託下放方式將市本級事項交由建陽區窗口進行辦理;市不動産登記中心將所有事項受理許可權統一交由建陽區不動産登記中心收件,再採取後臺分類審批的方式辦結,實現群眾“無差別”辦理;市醫保中心打通市區兩級事項辦理許可權,採取市、區兩級雙向授權的方式共同辦理全市醫保業務,實現醫保事項“全域通辦”。二是統一服務標準,實現市區業務同窗受理。將南平市、建陽區“企業開辦專區”組合優化、合二為一,打破市區兩級外資企業登記類型和大中型及小微企業規模等審批服務差別。整合後的一體化企業開辦專區,各類企業開辦均可享受營業執照申辦、印章刻製、發票申領、社保醫保、公積金登記、銀行開戶等全流程一日辦結的高效服務。三是加強示範帶動,推動市區業務同步提速。發揮市區窗口融合疊加效應,通過市區業務相互融合、互學互鑒,推動材料精簡、時限壓縮、效率提升。如市區不動産登記中心通過推進部門協同、信息共用,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材料,進一步梳理可減免的申請材料,推行告知承諾制,經梳理,市區兩級國有建設用地及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等7個事項由原來的94份申請材料精減為49份,壓縮率達48%。
(三)加強配套,提升服務體驗。以市區兩級融合為契機,強化配套服務,提升群眾辦事體驗。一是延伸幫代辦鏈條。整合導辦隊伍,將幫代辦範圍延伸到“一件事”“特殊群體服務”“自助機指導”“綜合出件”,並針對涉及老年人、孕婦、殘疾人等行動不便特殊群體開通幫代辦“綠色通道”,梳理出“南平市公積金提取_離休、退休提取住房公積金”“企業退休人員、工傷職工及供養親屬社會保險待遇領取資格認證”等23個老年人高頻服務事項,今年以來,共完成9503次幫代辦服務。二是拓展個性化功能。增設項目服務中心,為企業和項目業主提供VIP服務,打造集招商政策諮詢、項目落地聯審、工程項目審批代辦為一體的服務平臺。設立金融服務專區,在原有農商銀行、工行的基礎上,引進農行、建行、中行入駐中心開展金融服務。三是開展“體驗式”整改。開展“一把手走流程”活動,市區兩級審批部門一把手進駐大廳窗口,頂格協調、現場解難題,傾聽企業、群眾意見,對工作流程不優、告知不清晰、辦事不快等問題進行梳理分析,能現場研究解決的即知即改,需後方研究討論的,及時協調商議限時整改優化。
三、取得成效
一是空間佈局更科學。通過市區一體化窗口整合,打通行政層級,推動更多事項實現市區無差別受理,將原分佈在不同樓層不同區域的市、區兩級12個業務專區,整合設置為10個專區,窗口數量由159個精簡為131個,精簡窗口28個,進一步節約行政資源和群眾辦事成本。二是業務辦理更高效。以物理整合推動窗口業務“化學融合”,市區協同對審批事項進行精簡申請材料、減輕辦事負擔,市區兩級審批服務事項共精簡材料852份,減少139個環節,減少跑腿次數326趟,壓縮審批時限466個工作日,提升即辦事項84項,審批效率提升40%以上。三是服務環境更親民。通過市區兩級入駐部門主要領導以辦事群眾身份全流程體驗業務辦理過程,推動政務服務改革,共有市場監管、司法、自然資源、交通、財政局等36個單位主要領導參與,共提出79條優化措施。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