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推進“全鏈條”政務服務改革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一、改革背景
當前,各項改革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社會的關聯度和系統性都很強,改革由單一性逐步向系統化、整合化轉變。南平市在深化政務服務改革中,以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為目標,以企業全生命週期及全産業鏈條服務為切入點,探索從體制機制改革、科技賦能、構建新型親清政商關係三個維度聯合發力突破,推進一體化政務服務改革,推動涉企服務從一個點向整個面、一個環節向全鏈條、便捷服務向增值服務迭代升級,打造“全鏈條、全天候、全方面”的為企服務新生態。
二、主要做法
(一)持續“數字政務”改革提升能級,向“一網好辦”轉變。一是打造“高效辦成一件事”服務體系。梳理整合個人、企業全生命週期“一件事”服務套餐,實現整合辦理“減材料”“減時限”“減環節”。推進“數據最多采一次”改革,賦能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構建“一件事”窗口端、線上端、自助端三端服務體系,實現最大範圍“高效辦成一件事”。二是完善“一張網”。深化網際網路應用,強化電子證照、“福建碼”運用,優化提升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完善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一張網”,由“一網通辦”向“一網好辦”轉變。三是建好“一個廳”。推行市區審批服務一體化改革,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對市區審批服務窗口分類整合,讓服務資源更加集約化,在大廳建立分領域綜合窗口和無差別綜合窗口,實現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只找一個窗”,解決群眾辦事跑多窗的問題。
(二)深化政務改革提供衍生服務,提升服務增值。一是建設“綠創平臺”。打造綠色産業創新服務平臺,探索以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促進綠色發展的有效路徑,通過國家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項目成果OpenKS演算法為核心技術,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開展“産業體檢”,構建南平優勢産業數據庫,並繪製産業創新鏈圖譜。為産業提供了人才、技術、資金等一站式精準服務,助力推動現代化綠色産業體系建設。二是搭建“企呼我應”服務平臺。由企業“點單”,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受理派單,服務團接單辦理,最後企業對服務點評的全閉環解決企業生産經營過程的訴求。整合組建項目建設、金融、稅務、法律、科技、商務、物流、人才用工等8大服務團,對企業線上、線下反映的訴求問題,實行線上辦、馬上辦、限時辦、現場辦的閉環服務。為企業提供“點對點”的高效精準服務,解決企業訴求問題收集碎片化、涉企信息不對稱、解決流程不閉環等難題。三是構建就業“三大平臺”。按照“政府主導、國企參與、市場運營、公益服務”模式,通過數據賦能、精準服務,打造零工市場、企業用工快招共用、大學生就業全鏈條信息服務“三大平臺”,應用大數據智慧匹配,讓就業市場供需雙方對接互動,破解企業“招工難”“用工荒”,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等問題,在全省率先實現零工市場縣域全覆蓋。
(三)構建新型親清政商關係,增強投資信心。以定時、定點、定向、定效等機制,圍繞環帶建設、閩臺融合、山海協作、以竹代塑、企業用工、減稅降費、融資支援等專題內容,常態化開展企業家“下午茶”座談活動。通過企業家問題(點單)、部門接單、督查跟單的全鏈條閉環管理機制,通過對問題訴求數據分析研究,推動問題逐項解決,實現解決一個問題破解一類問題、優化一類服務,增加企業家的投資信心。
三、取得成效
(一)群眾辦事更加方便。“一窗辦”更加便捷,通過“市區一體+綜合窗口”改造,拓展延伸“無差別”綜窗改革,設置綜合受理窗口60個,縮減前臺窗口58個以上,實現“一事跑多窗”到“一窗辦多事”的改變。全市累計線上51件“一件事”套餐,累計匯聚70個市縣兩級部門61套系統數據14.4億條有效數據記錄,辦事申請材料減少65%以上、審批環節精簡60%以上、承諾時限壓縮70%以上,累計惠及群眾企業200萬人次(個),群眾辦事更方便。
(二)企業發展更有活力。綠色産業創新平臺解決了企業人才、技術、資金需求,“産業鏈”挖掘關鍵共性技術101項,形成“急用先行”“重點産業”“前沿技術”技術攻關需求42項;“人才鏈”精準導入,為全市438家企業精準選派科技特派員484人,在重點産業上組建了21家科特派院士(專家)工作站;“資金鏈”深度融合,累計為367家企業提供“科特貸”等信貸支援15.5億元,幫助企業實現股權融資14.48億元。就業“三大平臺”形成2.4萬名未就業人員的用工信息池,歸集7.6萬多名大學生信息,徵集就業、見習和實習崗位2.1萬個。
(三)企業訴求更快解決。企業家“下午茶”主題活動成為構建政府與企業家新型親清政商關係的溝通平臺。全市累計開展活動363場,累計收集企業各類問題1932個,已幫助解決問題1823個,問題解決率達94.36%。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