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我在桃溪当“河长”

2024-05-15 07:21
| | | |

桃溪城区段夜景(受访者供图)

  自古以来,人择水而居,城临水而建,水与城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永春,古称“桃源”,县域内最大河流——桃溪发源于戴云山脉南麓,由西北向东南贯穿永春大地,最终注入泉州山美水库,源源不断滋养着沿岸百姓。

  今年61岁的永春县水利局原高级工程师陈俊超,常在傍晚时分,迎着微风漫步于绿意葱茏的桃溪畔,与来往的人们聊聊桃溪的故事。

  曾几何时,因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桃溪流域一度受到破坏和污染,城为水带来了“烦恼”。而今,桃溪沿岸已“变身”当地居民的游憩走廊,出门见绿,移步见景,水为城注入了“灵魂”。这一变化,要从桃溪流域的综合治理和那群“河长”说起。

让河道“自然呼吸”

  桃溪蜿蜒,在东平镇花石社区划出一个“S”形弯。流水潺潺,水鸟在拦河坝上列队觅食。这里,正是陈俊超最初参与桃溪治理的地方。

  自小在桃溪畔长大,1983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县水利局工作,陈俊超与桃溪结下了深厚缘分。

  20世纪末,由于桃溪沿岸污水管网建设、垃圾收集处理措施难以适应当地城镇化发展步伐,垃圾漂浮、河滩杂乱,甚至短短1公里的河道沿岸竟有80多个畜禽养殖点,桃溪水污染日益严重。

  “居民常把垃圾倒在岸边,甚至为图方便直接扔在桥下。久而久之,桥边便淤积起一个个垃圾堆。”回忆起那时的桃溪,陈俊超心痛不已。

  作为泉州饮用水水源地山美水库的上游,桃溪不仅与永春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更关系到泉州城区600多万人的用水安全。

  “再不治理,桃溪真的没救了。”治理桃溪,成为当地百姓的迫切愿望。

  2011年,党中央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写入当年的“一号文件”。以此为契机,永春县将桃溪流域综合治理列为县“一号工程”,成立领导组和项目建设指挥部,并明确了“水清、堤固、园靓、路畅、岸绿、房美”的治理目标。

  彼时,因无“综合治理”经验可循,擅长建大坝、造堤岸的永春水利人也犯了难。于是,永春县向外“借智”,多方考察后,与有过太湖综合治理经验的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牵手”。

  “以前我们认为河道治理就是为了防洪排涝,但对方的规划从单纯的水安全上升到水生态、水景观层面,综合考虑截污治理、水土流失、生态修复、景观游憩等功能,让我们大开眼界,不得不推翻原有设计方案。”设计院的思路,颠覆了时任县水利局设计室主任陈俊超的想法。

  项目开工刻不容缓。2012年,临近春节,陈俊超和同事直奔杭州与设计院对接,争分夺秒敲定施工图纸。2月底,桃溪流域综合治理东平示范段工程火速上马。

  时间紧,任务重。3公里多的河道需在保留原貌基础上新建和加固堤防、清淤、铺设雨污收集管网,还要统筹建设自行车道、人行步道,以及多个滨水绿地公园。“大家铆足了劲,战雨天,抢工期。”陈俊超几乎每天都待在工地协调处理各类问题。仅仅2个月,桃溪东平示范段治理成果初显,河道彻底变了模样。

  2012年7月,福建省流域治理暨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会在永春召开,向全省推广永春桃溪流域综合治理经验。

  站在花石桥上,顺着陈俊超手指的方向远眺东平段河道,一眼便能看到桃溪的过去与现在。

  河道一侧是垂直混凝土挡墙,“2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几个红色大字在墙上清晰可见。“混凝土挡墙虽经得住河水冲刷,但阻隔了河水与土壤的交互,让水体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大打折扣。”

  河道另一侧是草木葳蕤的生态护坡。砌石护坡加上绿化连成一个整体,可以抗水流冲刷,溪水涨起来也能与土壤交互,水生动植物能在此找到生存空间,河道真正实现了“自然呼吸”。以河道为脉,生态步道沿岸铺开,余光中文学馆、水生态文明馆、白鹤广场等滨水主题场所沿溪畔分布,共同构成融观光、休闲、文化、科普于一体的特色景观带。

  望着生态护坡上曾经的小树苗已长成大树,陈俊超颇为感慨:“当年县里这一步,没走错。”

共护一湾碧水

  一处示范,全线铺开,桃溪干流和支流河段治理步履不停。

  时任县水利局局长郑双伟和陈俊超等人沿着桃溪畔不断洒下汗水,建起生态堤岸。

  “综合治理,顾名思义,并非一家之事。”郑双伟回忆道,彼时永春县统筹水利、林业、农业、住建、环保、交通等部门力量,将防洪治涝、堤岸加固与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推动377个治理项目落地,一条条“生态动脉”被激活,河网“毛细血管”被疏通。

  长约62公里的桃溪华丽转身,呈现出祖籍永春的诗人余光中笔下“清水一湾舞白鹤,风光两岸映桃源”的水美画卷。桃溪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因此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永春也入选全省首批综合治水试验县。

  走进桃溪畔的石鼓湿地公园,可见千姿百态的石头群与流水相伴,岸边亲水平台树木林立、花草摇曳。晨雾熹微中,已有不少居民前来锻炼。“就这片400多亩的滩地,如果开发起来,能建多少房子、卖多少钱?但县里为了桃溪的生态放弃了。”如今,走在石鼓湿地公园,郑双伟不禁感慨,“县委县政府做得早、看得远,再加上决心和定力,桃溪才能重焕光彩。”

  三分建,七分管。为了守护治理成果,永春开始同步探索长效管护机制。

  从筼筜湖治理到木兰溪治理,福建较早开始探索综合治水新路,在全国率先实施以县域为单元的综合治水试验,为我国河湖管理提供了福建智慧。2016年,“河长制”在全国全面推行,逐渐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担纲“河长”的河湖治理体系。福建也成为全国最早在全省全面推行河长制的省份之一。

  “河流有‘河长’统筹抓总,治水有了‘指挥棒’。全县大小支流也有河道专管员来‘守护’。”郑双伟说,在桃溪综合治理基础上,永春有团队、有机制、有平台,桃溪流域管护很快迈入新阶段。

  作为河道专管员,五里街镇西安社区居民张培毅自2017年开始参与巡河工作,跑遍全县的大河小溪,俨然成了永春水系“活地图”。几乎每天,他都要在社区沿河察看有无占用河道围垦种植、饲养家禽、乱扔垃圾等现象,清理河道垃圾、检测水质情况,并一一上报问题、及时处置。

  2022年,被县河长办聘为第三方河道管护队伍成员后,张培毅开始对全县各个乡镇的河道、山塘、水库管护工作进行暗访,并将结果反馈给县河长办,交由各乡镇进行整改。他一路巡、一路记,10多本“巡河笔记本”中,一笔一画都是桃溪变美的印记。“记忆中的桃溪回来了,如今垃圾也不好找了!”张培毅笑道。

  为了一湾碧水能长久清澈下去,永春下足功夫,让更多群众一起守护桃溪——在全国首创“永春县河长制电视云平台”,将河流监控、河长信息、水质情况等信息接入电视,群众打开电视就能实时参与监管;在全省首创“河长制110”指挥中心,开通24小时河湖问题举报专线,实现快速反应、精准派单、实时跟踪、及时反馈。

  越来越多群众加入“河长”队伍,老人河长、企业河长、乡愁河长等“民间河长”力量越发壮大,常态化开展巡河、清洁、放生等活动,让桃溪实现长治。每逢假期,桃溪畔还会出现一群“小河长”,孩子们通过“水”主题研学课程等活动亲水懂水,更在心中埋下爱水护水的种子。

“有一种生活叫永春”

  起于治水,而不止于治水。

  早在数百年前,水与城已深刻交织。桃溪曾是连接泉州乃至闽西北内地山区与晋江出海口物资交流的黄金水道。位于桃溪上游的五里古街是山海商贸交汇融合之地,拥有海上丝绸之路内地首站码头——许港码头。永春老醋、德化瓷器及周边地区的山货经肩挑手扛运至许港,搭乘舟船顺流而下,行至泉州港,换乘大船转运海内外。一批批永春人也由此走向海外,成就了“无永不开市”的佳话。

  一湾桃溪水、一条五里街,是众多永春游子的乡愁所寄。时光流转,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桃溪,也为如今永春人的生活赋予更多诗意。

  眼下,行走在五里古街,穿行于木质骑楼间,可见一砖一瓦皆透露着海丝韵味。在街口品尝一次永春小吃咯摊,茶馆里浅酌一杯佛手清茶,到“醋老弥香”园区了解酿醋工艺……这不仅是当地人的生活日常,也成为游客的“心头好”。

  自2018年起,永春县启动五里古街修复改造,并引入华侨城集团负责运营,在活化古街的同时实现“看得见生活”“留得住乡愁”。今年初,五里古街重新开街迎客,一度沉寂无声的“闽南商贸重镇”焕发新生。以古街为轴,对周边闲置的化肥厂、水轮机厂等进行改造提升,一个集特色乡村产业、侨乡文化、海丝文化等于一体的欢乐小镇蓝图已跃然纸上。

  因看中五里古街的文化底蕴,永春畲族姑娘雷双滢返乡创业的第一站落脚于此,开设茶馆供客人闻香品茗。2019年,时值全国小水电站陆续退出,雷双滢瞅准桃溪畔的风光优势,在当地有关政策支持下“二次创业”,仅用1个多月时间便将“退役”的永春桃源小水电站改造为向群众敞开的公益书吧、咖啡馆。

  馆外,矗立一旁的蜗壳、转轮等水轮发电机部件诉说着永春小水电发展的“高光时刻”;馆内,居民在由发电机组改造成的阅读区享受与溪畔风光相伴的休闲时光。在雷双滢看来,这就是“永春生活”的一个缩影。闲暇之余,作为短视频达人的她,也爱穿梭于桃溪畔,用短视频记录生活趣味、传播永春文化。

  夜幕降临,栈道上人来人往,桃溪两岸灯光璀璨,整个县城被映衬得流光溢彩;每逢假期,乡镇里的亲水休闲乐园和水生态研学馆人气火爆;平日里,白鹤拳、纸织画编织、永春香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走进社区,融入居民日常……正如桃溪城区段闪烁的霓虹标语“有一种生活叫永春”,以桃溪为轴,一幅生态宜居的生活画卷正徐徐铺展。

  今年,永春以“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建设项目为龙头,串联起桃溪两岸的农业、水利、文化以及乡村景观,发挥千年古渡口、老醋产业、乡愁文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优势,策划“十里桃源”长廊项目,打造滨水产业带、桃溪漫步带等,开启“以水兴城”的新篇章。

  “有了桃溪,我们的县城就有了灵魂,有了生命力。”在郑双伟眼中,桃溪给永春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水,还是桃溪水,但它流淌着勃勃生机,一路欢歌,奔向远方,续写人、水、城的新故事。(记者 徐文锦 苏依婕 实习生 陈秋芩)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温馨提示: 请使用OFD阅读软件浏览源文件,如未安装点击下载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