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霞浦赤岸:空海从这里上岸

2024-05-17 08:35
| | | |

空海大师纪念堂 陈永迁 摄

空海入唐和返日路线图(资料图片)

游客参观空海大师纪念堂。记者 范陈春 摄

2023年10月3日,时任日本驻华大使垂秀夫(中)在空海大师纪念堂前种植象征友谊的天竺桂。(资料图片)

纪念堂里的空海雕像 记者 范陈春 摄

  霞浦县松港街道一座名为赤岸的古老村落,有间规整的院落——空海大师纪念堂,常年吸引着不远万里从日本西渡的信众僧徒。

  前不久,“福如东海 福泽绵长”中日福缘福文化书画展在空海大师纪念堂举办,共展出省内外知名书画家的数十幅作品,吸引游客慕名而来。

  赤岸在古代曾为重要的海港,因其海岸山石呈赤红色而得名。1200多年前,日本高僧空海随遣唐使团乘船赴唐学法,途遇台风,在海上漂流了34天后在赤岸登陆获救。后来,空海在长安青龙寺拜高僧惠果为师,并习中国书法、诗文、绘画、雕刻等传统艺术,回国后成为日本真言宗开山鼻祖。

  如今,真言宗在日本分40多个支派,拥有1200多万信徒,寺庙达4000多处,是日本最大的佛教宗派。真言宗信徒认为赤岸是“空海遇难获救的圣地”“空海开运出世的圣地”“空海信徒报恩谢德的圣地”。所以,每年都有不少日本信徒前来朝拜。

  今年是空海大师诞辰1250周年、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暨空海入唐1220周年、“空海入长安之道访中团”首访赤岸40周年。“霞浦空海研究会和日本高野山大学筹备在空海入唐首足之地赤岸举办空海入唐纪念活动,铭记中日友好交流的历史,将友好交流精神传承下去。”霞浦空海研究会会长陈永迁表示。

渡海遇风赤岸登陆

  一切要从公元774年说起。

  这年,日本香川县的一个贵族世家诞生了一名男婴,取名佐伯真鱼。真鱼自小聪慧好学,24岁时著《三教指归》,综述儒、释、道三教,而后出家。当时,日本社会主要推崇儒学,真鱼却对三教均有研究,他在书中指出,儒教、道教和佛教均为圣人的教义,但佛教更为“广大深远”,所以他离开大学寮去研究佛教。传说,他在苦修顿悟的山洞里看到了天空和大海,便取号空海。

  唐朝贞元二十年(804年)五月十二,日本派出第十七次遣唐使团,船队从难波(今大阪南)解缆南下。本次遣唐使团共有520人,分乘4艘遣唐使船。

  彼时30岁的空海作为使团成员,跟随遣唐使正使藤原葛野麻吕乘坐第一艘船。自皈依佛门后,空海便深知要想学习佛学真正的精髓,留学大唐是他的必然选择。

  遣唐使是唐代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中琉关系研究所教授赖正维介绍,遣唐使的派遣是中日文化交流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始于公元630年,持续到公元894年,前后跨度长达264年。这些遣唐使主要由政府官员、留学生、僧人和各行工匠等组成。

  七月初六,遣唐使船队从日本九州田浦港起航,目标是大唐明州港(今浙江宁波)。不幸的是,旅途遭遇暴风雨,船队离散,“戕风折柁”“随浪升沉,任风南北……”

  “当时,遣唐使来中国主要有三条航线,早期的航线叫作北路,差不多要花费30天的时间。之后由于跟朝鲜关系恶化改了航道,称南岛路,也需要30天。”赖正维说,公元777年起,日本改走第三条航道南路,直接从九州进入中国东海,通常在苏州和扬州上岸,然后从陆路经过运河北上至洛阳和长安。第三条路线危险最大,但耗时最短,正常仅需10天左右。

  在海上历险34天后,“水尽人疲”,空海所乘的使船终在八月初十于福州长溪县赤岸镇(现赤岸村)以南海口漂着靠岸。赤岸遂成为空海大师入唐的首足之地。《福宁府志》称赤岸“阻山带海,夷船乘风,一帆数点,烟峦缥缈之间,瞬息及岸,洵灜濡重镇”。

  赤岸传说出过“十八学士”而遐迩闻名,是闽东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村。赤岸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光告诉记者,长溪县令王务琨和洛阳御史林儒是赤岸王、林两姓的肇基始祖。唐宋元各代名人辈出,其中进士49人,在国史、方志和《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立传的13人,唐《毛诗》博士、金州刺史林嵩,宋直龙图阁学士、司农卿林湜以及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王伯大,元昭文馆大学士、行省参政王都中,堪称佼佼者。唐僖宗更因“闽中之全材”林嵩赐改其乡里为“劝儒乡擢秀里”。

  因遣唐使节的文书印信都放在同行另一艘失散的海船上,无法证明身份,赤岸镇士兵不敢贸然让他们上岸,遣唐使团只能在沙滩上暂作休息。然而,赤岸的百姓们对这些远方的来客很是同情,他们给空海一行送去了淡水和食物,请来医生为伤员诊治,善良的人们用另一种方式将遣唐使团接纳进大唐的土地。

  “在赤岸期间,空海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他精通汉语,便用汉语对村民们的救济、款待表示感谢,又在遣唐使与长溪知县之间充当翻译官,还用中文写下了一篇情真意切、神采飞扬的《为大使与福州观察使书》。”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原副主任俞杰说,时任福建观察使阎济美极为感动,很快便将日本使团的情况写成奏折禀报朝廷核准。

  在等候批复的这段时间,空海到县城东边的律宗寺院建善寺参佛习律。建善寺因此成为空海入唐首参之寺院。

  十月初一一大早,空海一行乘坐修好的遣唐使船离开赤岸海口,驶向福州。在福州待了整整一个月后,于十一月初三离开福州,沿次路驿经延平(今南平市)、浦城、梨岭进入江西信州弋阳,再由水路经信江、鄱阳湖、长江、汉水到达襄州(今湖北襄阳),一路向西北而行,全程4770唐里,终于十二月二十三进入长安城(今陕西西安)。

学成而归名播天下

  唐朝时期的长安城是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空前繁荣的经济和文化吸引着万邦来朝。

  在长安期间,空海遍访名寺名师,穷经问道。唐朝永贞元年(805年)五月,空海在长安城外青龙寺拜谒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密宗的七代祖、大唐国师惠果,被收为入室弟子,仅仅三个月完成密宗的学习,得“遍照金刚”名号,成为正统密宗第八代传人。惠果将密宗教法全部传给空海后,便嘱其“早归卿国,以奉国家,流布天下,增苍生福”。密教佛学在日本的机缘也在这一刻被改写了。

  翌年二月,空海遵照恩师的心愿,携带大量佛教经典、诗文集、书法、绘画、佛像、制茶器具等珍品离开了长安,八月从明州(今浙江宁波)乘坐遣唐使判官高阶远成的船返回日本。

  在中国留学两年期间,夜以继日的学习,让空海对中国佛学、文学、书法等都有极深的造诣。

  空海回国后,创立了后来影响深远的日本密宗——真言宗,日本的佛教从此开辟了新领域。嵯峨天皇同意空海开辟高野山建金刚峰寺为根本道场,七年后又赐京都教王护国寺为永久道场,此后,密教在日本得到广泛传播,称之“东密”,深受日本皇室和贵族的崇信,成为日本平安时代最受尊崇的教派之一。

  “多年后,中国发生唐武宗毁佛事件,导致唐密一脉断续隐没,从此日本密宗一家独秀。”陈永迁说。

  “真言宗现在仍是日本最大的教派之一,共有1200多万教徒。”赖正维说,空海回国时,除了带回自己翻译的200多部佛经,还撰写了160多部著述,在佛教方面的影响非常深远。

  除佛法外,空海亦是中国唐代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者,是中日交流的桥梁。

  空海主持编成日本第一部汉文字典《篆隶万象名义》,保存了中国古代语言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许多宝贵资料。空海还著有《弘法集》《性灵集》等文集,其中一部重要的文学评论著作《文镜秘府论》,不仅促进了日本对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为世人保留下中国古代大量的文学理论资料,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从六朝到唐朝中期的一段空白,是了解汉唐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空海返回日本时,向日本朝廷提交了一份书籍名单,记录了他在中国收集的全部书籍。这些书籍除佛经外,还包括史书、医学书等,都是当时日本没有的汉文书,为日后日本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日本文字“平假名”也是空海根据中国草书改造的。“假,借用之意,因繁体字过于复杂,学起来既难,写起来又慢,所以空海进行了改良,借用中国汉字偏旁来注音书写。假名文兴起于平安时代,故称之平假名。”陈永迁解释说。

  据介绍,空海还将中国制茶工艺带回日本,成为日本第一代茶技师之一。他在公元814年向嵯峨天皇献上了一份《献梵字并杂文表》,其中说道:“……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这是日本早期的饮茶记录之一。同时,空海引进唐代先进的采矿、筑路、水利、架桥等技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库“满浓池”(香川县满浓町)就是空海设计改建的。

  空海在书法创作方面,显示出卓越的才能,在日本享有极高声誉,是王羲之第十三代真传弟子,与嵯峨天皇、橘逸势被誉为日本“三笔”,至今日本依然存有其《风信帖》《聋瞽指归》等真迹。

  空海还创办了日本最早的平民学校——综艺种智院,打破日本当时只有贵族才能进入学校学习的模式,让平民百姓也能走进课堂学习各种学问和技艺。

  空海对中国唐朝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影响着整个日本民族文明的进程,可谓是日本文化的奠基者,被誉为“日本文化史之人杰,日中友好之先驱”。

  正如日本高野山大学原校长松长有庆监修的《弘法大师空海》一书所阐述的观点:“(日本社会各界)对空海大师的信仰,超越了现在的佛教宗派,在人们的心中广泛地扎下了坚实的根基。”

跨海交流经久不衰

  时隔千年,沧海桑田、变化万千,赤岸是如何被确定为空海入唐的漂着地的呢?

  长期以来,日本学者和真言宗信徒一直在寻找空海入唐的踪迹,他们仅仅依靠史籍记载中的“赤岸”二字在中国沿海各地寻找空海的漂着地。中国沿海叫赤岸的地方有好几处,更何况唐代的地名极有可能时过境迁,因此很难确定漂着地在当今的确切位置。直到上世纪80年代,霞浦籍著名考古学家、书法家游寿经多方考证,确认了空海入唐登陆点为霞浦赤岸的史实,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引起日本的关注。

  确定圣地,随之而来的便是朝圣。经过两国充分交涉后,于1984年2月26日至4月6日,即空海去世1150周年,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空海入长安之道访中团”自日本到中国,沿着空海入唐时的漂着地赤岸至长安(今西安)2400公里的路程,重踏空海的足迹,追溯空海当年的生活经历。

  “访中团的到访是日本高野山真言宗信众和新闻媒体首次来赤岸朝拜,赤岸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福建省最先接待外国人士来访的地方之一。”陈永迁说,他们在赤岸村种下5株香樟树作为纪念,并向纪念堂赠送了绣着“中日友好”的锦旗等礼品。

  自此,赤岸便被日本真言宗信徒奉为“空海大师海上遇险得救的圣地”“空海大师出世成名的圣地”“空海信徒报恩谢德的圣地”“日本密宗乃至日本佛教的圣地”“日中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圣地”。每年都有大批日本真言宗信徒和游客前来赤岸朝圣、旅游,形成了一条“空海之旅”专项旅游线。

  为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1988年,在宁德地委主要领导的指示下,宁德地区霞浦空海研究会在霞浦县正式成立。空海研究会先后举办了5次中日空海文化学术讨论会,结集出版了4辑中日文双语版《空海研究》论文集。同时,研究会还征集、举办了4次以空海入唐文化和中日文化交流为题材的书画展,出版了《中日书法作品展览集》《空海入唐之道篆刻作品集》等,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93年,中日两国联合在赤岸兴建空海大师纪念堂,并邀请建筑学家梁思成的高徒、时任西北(西安)建筑设计院院长、总工程师张锦秋设计;1994年5月,空海大师纪念堂如期竣工,日本高野山真言宗僧众和眷属183人组成访问团参观了落成大典。

  空海大师纪念堂主要由仿唐建筑与日式庭院组成,庭院里建有山门、朝拜道、碑刻、石塔、石灯笼等,石灯笼上镌刻着日本信众的心声:“空海大师 报恩谢德”“日中友好 世世代代”。如今,日本信众在此所植的香樟树已华盖如亭,寓意着中日友好长成了参天大树。

  纪念堂主体式样为仿唐宫廷单檐庑殿顶建筑,砖混仿木结构,高11.9米(1190厘米),象征纪念堂建成启用1994年,系空海入唐1190周年;“空海大师纪念堂”匾额和纪念堂背后的碑刻“空海入唐之地——赤岸”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

  步入大殿,正中央矗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空海全身木雕塑像,两旁为绢织曼陀罗挂图,堂中配有案桌、长明灯、禅坛、铜器等,并展出日本方赠送的遣唐使船模型、经书以及各类锦旗、书法作品等。

  20多年来,共有4000多批次5万多位国内外游客和专家学者到赤岸朝拜、采访、观光,其中日本学者、外交人士和空海信徒1000多批次3万多位。千年前空海结下的因缘在这里继续绵延流淌。

  “霞浦县牢记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的嘱托,深入挖掘空海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空海文化更好地乘着海风流播世界。”霞浦县文体和旅游局局长卢伟表示。(记者 刘益清 范陈春 通讯员 颜晨曦)

 

听海

文明互鉴 多元竞合

  一片广袤的东海,东是扶桑列岛,西是古老的华夏各族自古栖居的土地。

  在东亚文明发展史上,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和日本,双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几千年来,向海看世界,努力学习和吸收海外各国各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本国文明的创新发展,是中日的优良传统。

  作为一个早熟的文明古国,在古代较长时光里,中国文化、政治、经济、技术等诸多领域的发展,都遥遥领先于日本。正因如此,中国自然而然成为日本学习的对象。汉唐以迄,中国文学、医学、建筑、水利、茶道、禅宗……在东洋岛国,无不受到各界人士的顶礼膜拜。

  特别是在唐代,日本朝野向中国学习,形成一个高潮。据载,仅日本成功派出的遣唐使团,就达13批,其中盛唐时赴长安学习、与大诗人李白结下深厚情谊的阿倍仲麻吕(中文名叫晁衡),就是日本著名的留唐学生。晁衡回国时船只在东海被台风吹到越南,李白以为他葬身大海,悲恸地写了首《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后来安全回到日本,但这首情真意切、体现中日民间友谊的七绝,却流传至今,成为中日交流的佳话。

  中日一衣带水,却需跨越风浪滔滔的东海。跨海往来,时常会遇上汹汹台风,运气不好时还有各种风险。所以,跨过这片海,到远方寻梦,真的需要不一样的勇气和智慧。

  公元9世纪的晚唐,在日本被誉为奠定大和民族文化基石的大师空海,也是被台风从东海吹到福建霞浦一个叫赤岸的渔村。

  或许是历史冥冥之中选择了这个小小的渔村。由于赤岸渔民的救助,空海平安登陆,后来更获得霞浦和福州官府善待,顺利北上长安,完成入唐学习的使命。

  日本,东海,赤岸,霞浦,福州,长安……1220年后的甲辰年暮春,我在赤岸空海大师纪念堂釆访时,抚摸着空海入唐的线路图,不禁感慨万千。发生于中世纪的这次文化交流背后,我们不仅看到求学者不畏艰辛与自然抗争的勇气,也看到大唐国家向世界开放的胸怀。同时,在空海随身携带的能证明其身份的文书悉被台风卷走的情况下,福建先民(包括官府与民间)均予热情温暖安顿,体现出海纳百川善待各国友人的气度!假如中间缺失任何一个环节,空海入唐都可能成不了现实。

  空海在长安学成回国后,创办了真言宗,这是如今日本影响最大的一个佛教流派,日本不少政商界名人信仰真言宗。所以,霞浦赤岸,这个小小的渔村,在真言宗弟子心目中,无异于一个圣地。

  空海对日本民族文化的巨大贡献,源自其虚心学习吸收中国先进文化,并结合民族特点,最终形成日本真言宗、文字(平假名),以及日本风格的医学、茶道、书法、文学批评、水利建设等文化体系,这些都证明了,向海看世界,开放兴家邦,大力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对本土文明的振兴或复兴,是多么重要!

  空海来了,又回去了。而早于他半世纪的一位中国和尚,来自扬州大明寺的高僧鉴真法师,应日本遣唐僧荣睿、普照等人邀请,六次东渡,历经千难万险,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终抵日本,谱写了中日交流的另一段传奇。

  鉴真带了很多佛经和医书到日本。他主持重要佛教仪式,系统讲授佛经,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代宗师。他指导日本医生鉴定药物,传播唐朝的建筑技术和雕塑艺术,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这座以唐代结构佛殿为蓝本建造的寺庙,是世界建筑的一颗明珠。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颇为引人瞩目。鉴真东渡整整900年后,1654年,来自福清黄檗山万福寺的隐元禅师,也应长崎各界之邀,东渡弘法,并创立了日本的黄檗宗,其前21代宗师,均来自福建。至今,日本黄檗宗信众1000多万人,万福寺1000多座,在朝野各界影响深远。

  鸦片战争后,落后的晚清帝国屡受西方列强欺凌,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变法后,走上学习西方、自强追赶的崛起之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海看世界,首先看到的是身边日本的变法自强,于是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掀起东渡日本留学潮,一批又一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典籍,从日文翻译成中文,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鲁迅、章太炎、李叔同、郁达夫等大批文化精英,从日本学成归国后,加入反帝反封建的浪潮,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得力干将。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包容善待一切友好的外来人士。霞浦人迄今纪念千年前在赤岸着陆的空海法师,设立空海纪念堂,诚邀日本人来此祭祀空海,参加空海学术研讨,增进民间情谊。在福建泉州灵山,有个灵山圣墓,这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派往泉州传道的弟子三贤四贤的墓地,至今被泉州人完好保存下来,还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这些史实,足见中国人对外来人士、外来文明的包容与尊重。

  碧海泱泱,涛声不息。面对既竞争又合作的世界,人类的目光,只有面向大海,越过大洋,才能聆听到远方持续进步的呼唤,才能看到世界各种文明多姿多彩的面孔,才能感受到各民族不同思维的独特魅力,才能为本土本国发展,引入新的模式,注入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刘益清)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温馨提示: 请使用OFD阅读软件浏览源文件,如未安装点击下载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