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政文〔2009〕375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宁化老虎岩遗址、浦城牛鼻山遗址等203处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其保护范围,已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请各地、各有关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
二○○九年十一月十六日
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范围
(共203处)
序号 |
名称 |
年代 |
坐落地点 |
简介 |
保护范围 |
1 |
老虎岩遗址 |
旧石器时代 |
宁化县湖村镇湖村村 |
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面积约 |
岩洞、整个山体及山脚周边台地 |
2 |
牛鼻山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浦城县临江镇锦城村 |
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面积3200多平方米。1989、1990年先后两次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合计 |
遗址四周向外延伸 |
3 |
后门山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福鼎市秦屿镇彭坑村 |
新石器时代末期石器加工场所。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面积 |
西至彭坑小学东墙、杨府圣宫东墙与北侧高山山脚的连接线,南至彭坑至冷城水泥路,东至彭坑小学东墙以东约 |
4 |
庵山沙丘遗址 |
靑铜时代 |
晋江市深沪镇坑边村 |
青铜时代沙丘聚落遗址。遗址原有面积达20万平方米,现存面积 |
东面以坑边村村委会西墙及其延长线为界,南面以坑边小学北围墙及其延长线为界,西面以自然冲沟为界,北面以现有的地质标桩为界,面积约 |
5 |
猫耳山遗址 |
青铜时代 |
浦城县仙阳镇下洋村 |
青铜时代墓葬及窑址。2005年、2006年发掘,发掘面积 |
东至仙南村后,西至三寺岭自然村村东大路,南至山水塘山中段至溪仔坞山中段一线南坡脚下,北至鹅公山北坡脚下。 |
6 |
银丁坂银矿遗址 |
宋~明 |
大田县前坪乡黎明村大石磨山 |
宋至明时期的冶银遗址。遗址面积长约 |
银丁坂银矿遗址:东至:铁矿坑头至岭尾至油竹塆仑脊;南至:梅花崎仑脊;西至:水兜垅沟;北至:公路、祖祠。总保护面积0.2367平方公里(355亩)。 陈龙山墓:墓的主体向东、西、南、北四面各延伸20米;陈氏祖祠:建筑向东、西、南、北四面各延伸 |
二、古墓葬(11处)
序号 |
名称 |
年代 |
坐落地点 |
简介 |
保护范围 |
7 |
浦城土墩墓群 |
夏商~春秋 |
浦城县仙阳镇管九村,忠信镇上同村、排栅村 |
夏至春秋时期土墩墓群。沿柘溪两岸分布。2005、2006年发掘34座土墩墓,计41座墓葬。出土遗物300件,其中原始瓷器68件,主要器形有豆、罐、尊、瓮、簋、盂、盘等;印纹陶器146件,主要有罐、簋、豆、尊、盅等;青铜器72件,以短剑、矛为主,还有戈、锛、匕首、刮刀、镞,以及尊、盘、盅形器等。此外,还有玉管饰和石器各7件。 |
西区:南起管九村黄猪岗南坡底,北至排栅村马面排北坡、西洋沙岭北坡一线,东起管九村西侧、排栅村西侧、洋沙岭山头东坡一线,西至和尚帽山、清明坞、太师垅、马面排山一线,以上南北约 东区:由凹背山、山瓦场岗、下鸡母山三个山头组成,面积约 以上两处面积合计约 |
8 |
西晋~唐 |
南安市丰州镇旭山村、桃源村等 |
西晋、东晋、南朝、隋唐时期墓葬群,分布于丰州华侨中学附近狮子山。两晋及南朝古墓大多为券顶砖室墓,唐墓有土坑和砖室两种。砖室墓平面有长方形、刀形、凸字形,墓砖纹饰多样,出土遗物以青瓷器为主。纪年墓砖有“太康五年(284)”、“咸康元年(335)”、“咸安二年(372)”、“宁康三年(375)”、“太元三年(378)”、“元嘉四年(427)”、“天监十三年(514)”等。先后出土的铜质“部曲将印”、“阮咸”图案花纹砖,均为福建省首次发现。 |
以华侨中学六朝古墓陈列室为中心,至整个狮子山山坡,庙下自然村及周边山坡,凤冠山周边山坡。 |
|
9 |
黄峭墓 |
五代 |
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 |
墓体呈圆形,居中做圆形隆起,外围石壁,底面平铺放射状块石;内径 黄峭(871~953),福建邵武人,官至后唐工部侍郎。 |
墓区四周各向外延伸 |
10 |
南宋 |
建阳市莒口镇上布村 |
南宋庆元三年(1197),蔡元定因伪学之禁,被贬湖南道州,翌年卒于贬所,灵柩归故里,葬于此。陵园总面积约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号西山,建阳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著述甚丰。卒后封太子太傅,谥文节。 |
墓园四周各向外延伸 |
|
11 |
元 |
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 |
王九三与妻陈氏合葬墓,面积近20000平方米。墓由坟面、背围拢、天池(墓室上坪)、百级台阶坡道、享堂、堂下大埕,神道、木牌楼、楼前坪、半月池及祭扫便道、排水系统等几部分组成。冢依宋制,砖砌数重,坟前砌阶百级,俗称“百阶塚”。 王九三(1228~1299),明溪、莘口、荆东、荆西、岩前王氏始祖,后裔分布三明、漳州、广东、台湾等地。为王审知之后,以乡行推孝廉,后举文林郎,任连城县令。 |
墓地周围一重山的山脊分水线内,面积 |
|
12 |
东山戍守台湾将士墓群 |
明、清 |
东山县铜陵镇桂花街 |
俗称“演武亭万福公”,明洪武年间(1368~1398)始建,原是用来收葬东山岛先民无嗣或无主尸骨,并筑祠坛祭奠其亡灵。明景泰三年(1452),铜山水寨开始抽丁戍卫台湾、澎湖,清统一台湾后,东山先后出戍台湾、澎湖的班兵有40000余人。官兵殉难或病故后,通常先将其骨殖装进陶瓮,后再移回东山葬于此。 |
墓区及其附属建筑物四周各向外延伸 |
13 |
秦屿戍守台湾将士墓群 |
明、清 |
福鼎市秦屿镇农业村 |
明清以来原是埋葬当地抗倭义士和无嗣无屋尸骨。清代,秦屿左右营开始抽丁戍守台湾,官兵殉难或病故后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及戍台故兵安葬于此。1974年,收集一般老百姓及革命人士骨灰合葬于此处。虎头岗包括戍台故兵墓两处(一墓一碑)和抗倭义冢三处,总占地面积 |
整个陵园,圣寿岭右侧两义冢四周各向外延伸 |
14 |
福州戍守台湾将士墓群 |
清 |
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 |
清军墓群。同治甲戌年(1874),日军借“牡丹社”事件侵略台湾时,随沈葆桢援台御敌阵亡或染瘅疫病死的清军,归葬于此。墓群坐西南向东北,其右侧和前后两边用花岗石砌造,墓埕用三合土夯筑。墓群面宽 |
墓区四周各向外延伸 |
15 |
吴郡墓 |
清 |
浦城县永兴镇前墩村 |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建,占地面积26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风”字形,四周梯形条地围绕,用三合土构筑,墓园分内、中、外三层墓埕,墓碑已失。墓前有三级墓坪,墓坪前原竖两根石望柱已残。 吴郡(1636~1715),字云士,安徽凤阳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仗剑从军,随靖海将军施琅进攻澎湖列岛,立大功,加左都督衔,实授山西大同镇标游击。不久补为天术营参将。后历任定海镇总兵、松江提督、浙江水师提督。 |
墓区四周各向外延伸 |
16 |
蓝理墓 |
清 |
漳浦县湖西畲族乡后溪村 |
清雍正五年(1727)建。墓向北偏东,面积 蓝理(1649~1720),字义甫,号文山,福建漳浦人。清康熙年间随施琅部出征台湾,以平台首功加左都督,累官至福建陆路提督,从一品。 |
以墓碑为中心,北面 |
17 |
张朝发墓 |
清 |
福鼎市秦屿镇瓜园村 |
墓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建,平面呈“风”字型,三合土结构,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约 张朝发(?~1840),字骏亭,福建惠安人。幼随父徙居福鼎县。道光十八年(1838)任台湾水师协副将。道光十九年(1839)任定海总兵。次年六月,英军入侵定海港,率兵水战,中炮伤股,一月后卒于余姚。 |
南至公路,东至墓外 |
三、古建筑(154处)
序号 |
名称 |
年代 |
坐落地点 |
简介 |
保护范围 |
18 |
仙塔 |
唐 |
连江县凤城镇仙塔街 |
原系护国天皇寺塔,唐大中三年(849)建。楼阁式仿木石构,八角,二层,高 |
塔周边各向外延伸 |
19 |
浦城梨岭关 |
唐 |
浦城县九牧镇九牧村 |
唐代始建,明、清时期有维修。现保存关墙残长 |
关墙四周各延伸 |
20 |
杉关 |
唐、明 |
光泽县止马镇杉关村 |
唐广明元年(880)始建,古称“瓯闽西户”、“闽西第一关”,明洪武三年(1370),沿山脊筑城垣,屏障闽赣之边界。两翼城堞尚存,残存关门城垣厚 |
城墙内外两侧各延伸 |
21 |
宝林寺法堂 |
唐、清 |
连江县丹阳镇坂顶宝林村 |
唐大中六年(852)始建,原有13座殿堂,现尚存唐代大殿基础、15根高 |
东至唐代张氏墓,约 |
22 |
留公陂 |
南宋 |
泉州市洛江区双阳街道坝南村、惠安县洛阳镇陈坝村 |
旧名丰谷陂,俗称陈三坝。为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右史留元刚倡筑,最早只筑纵六十步,横一百三十尺,深为横的五分之一,可灌田三千六百余亩,是泉州最早的水库堤坝。明嘉靖十二年(1533),由泉州太守屠倬于陂左筑堤三十六丈,深九丈五尺。后历代均有修葺。附属文物有陂南的明屠公碑块,碑高 |
东坝外 |
23 |
文明塔 |
南宋 |
龙岩市适中镇仁和村 |
南宋建,坐西朝东,占地面积 |
塔周边 |
24 |
元 |
泉州市丰泽区北峰街道招丰社区 |
元至元年间(1264-1294)泉州“大开元万寿禅寺”开山住持妙恩禅师建造,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由三座石砌一字排开的球形塔组成。六角形须弥座,束腰正面分别阴刻僧、佛、法字;塔身椭圆形,正面各开一门;塔顶飞檐翘角,葫芦刹。中座藏历代住持灵骨,左右两座分藏众僧灵骨。塔之四周辟有两级平台,并砌有马蹄形墓围。黄守恭墓为附属文物。 |
开元寺祖师塔:塔东南 黄守恭墓:墓东南 |
|
25 |
双城城堡 |
元、明 |
柘荣县双城镇 |
双城城堡柘荣上城与下城的统称。上城建于明嘉靖己未年(1559),下城建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下城现存东门(宣寅门)及东边城墙南、北二段,共长 |
现存城墙前后左右各 |
26 |
华唐阁 |
明 |
漳平市新桥镇义宅村 |
又名观音阁,明成化年间(1465~1487)始建,历代重修。占地面积 |
华唐阁周围 |
27 |
蒲坂戴氏宗祠 |
明 |
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蒲坂村 |
明成化壬寅年(1482)始建,现仍保存明代穿斗式木抬梁风格。建筑面积 |
南至前大埕向外延伸 |
28 |
新屋下民居 |
明 |
长汀县三洲乡三洲村 |
明正德八年(1513)建,后有修葺。坐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悬山顶,三落二进,占地面积715平方米。正厅面阔三间,进深八柱带卷棚式前步廊,穿斗抬梁式木构架。木构件特别是垂帘柱及雀替的雕刻刀法流畅,做工精细;石门楣阴刻有“绪缵谈经”字样。 |
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 |
29 |
潋城城堡 |
明 |
福鼎市秦屿镇潋城村 |
明嘉靖十一年(1532),为抵御倭寇,朝廷委派官员监建,由王、叶、杨、刘等几个大姓分段建城堡。城堡石构,周长 |
城堡内外各延伸 |
30 |
昭明寺塔 |
明 |
福鼎市桐城街道柯岭村 |
梁大通元年(527)始建,明嘉靖十三年(1534)重建。位于昭明寺中央,塔高25.6米,空心,六角,为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基座以石块砌成,第一层有外廊,每层屋顶出檐叠涩而成,以上逐层收小。各层正中有佛龛,佛龛内供奉有佛像。塔中空,有楼梯可登至塔顶。底层塔身写有文字,记载本寺田产。 |
塔周边各向外延伸 |
31 |
虎符祖殿 |
明 |
漳平市新桥镇南丰村 |
又名虎岩祖殿、虎符岩,是供奉张法主的道坛。宋代始建,明嘉靖十六年(1537)重建。占地面积约 |
四周各向外延伸 |
32 |
濠溪桥 |
明 |
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河市村、霞溪村 |
又名河市桥,宋绍兴年间(1131~1162)始建,后毁于火,明隆庆三年(1569)都督俞大猷重建,万历二十七年(1599)知县顾士琦募造石梁,清康熙年间施韬重建。桥为梁式石桥,八孔七墩,长 |
东西两侧各 |
33 |
竹贯温氏家庙 |
明 |
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 |
元至正年间(1341~1370)始建,明隆庆二年(1568)至万历三十年(1602)间重修、扩建。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灰坪、台阶、大门、前厅、天井、后厅、后龙。温兆凤故居为附属文物。 |
沿建筑屋檐滴水线四周各向外延伸 |
34 |
东吴石塔 |
明 |
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管委会东埔镇梯吴村 |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始建,仿木楼阁式石塔,七层八角,通高 |
塔周边各向外延伸 |
35 |
南山马氏宗祠 |
明 |
清流县赖坊乡南山村 |
明万历七年(1579)建,为合院式宫祠建筑,素朴端庄,保持明代建筑风格。由山门、堂前大坪、正堂等组成,面积910平方米。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悬山顶、两面坡。 |
四周围墙滴水线各向外延伸 |
36 |
聚奎塔 |
明 |
邵武市和平镇和平村 |
亦称奎光塔、聚光塔,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始建,历时二十余年,于崇祯年间告竣,并由时任邵武知县的袁崇焕题写塔额“聚奎塔”三个大字。塔身砖构,六角五层壁边折上式,底层每边边长 |
塔沿六个方向各向外延伸 |
37 |
星塔 |
明 |
晋江市安海镇安东村 |
郑成功少年读书处。为明崇祯二年(1629)郑芝鹏所建,五层四角,楼阁式实心砖塔,边长 |
塔周边各向外延伸 |
38 |
青云塔 |
明 |
泰宁县朱口镇朱口村 |
明崇祯五年(1632)始建,仿楼阁式。砖石木结构,七层八面,高 |
塔周边各向外延伸 |
39 |
洋塘梁氏宗祠 |
明 |
光泽县崇仁乡洋塘村 |
明崇祯七年(1634)建,保持明代祠堂建筑风格。两进合院式,由门楼、门厅、正殿、后殿等组成,面积 |
祠堂四向山墙外延伸 |
40 |
三元塔 |
明 |
上杭县中都镇永联村 |
明天启七年(1627)建,由巡道朱大典捐资倡建。砖木结构,七层八角,高20余米,内有木梯相通,层层开窗,可俯瞰汀江和杭城风貌。抗日战争时期,塔顶被日军飞机炸毁一角,塔身至今基本完好。 |
塔四周向外延伸 |
41 |
白礁王氏家庙 |
明~清 |
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 |
明永乐十年(1412)始建,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多次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
围墙四周向外延伸 |
42 |
中湖宗祠 |
明~清 |
平和县九峰镇大洋陂 |
又称曾氏始祖大宗,明弘治壬子年(1492)始建,明、清、民国重修。坐东北向西南,前有大埕和照壁,主体为前后两落硬山顶穿斗抬梁式建筑,两侧护厝,规模宏大。建筑面积 |
祠前埕向外延伸 |
43 |
侯山宫 |
明~清 |
平和县小溪镇西林村 |
前身为敦和宫,因明正德九年(1514)书法家凡允临题匾“侯山玉壁”,故改名侯山宫。现存建筑保持清代风格,由门楼、大殿和左侧碧云室组成,占地面积 |
东至西林小学围墙和西林村委,西至大坂路,南至侯山宫门楼向外 |
44 |
扶摇关帝庙 |
明~清 |
漳州市龙文区郭坑镇扶摇村 |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始建,清顺治十五年(1658)、清光绪十年(1884)两次重修。依山而建,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约 |
扶摇关帝庙: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 镇安寨:寨墙外侧四周各向外延伸 |
45 |
建瓯通仙门 |
明~清 |
建瓯市建安街道仓长路 |
为建瓯现存的四座古代城门之一。城墙高 |
南至松溪河边,东、西、北三面各向外延伸 |
46 |
聚精堂 |
明~清 |
南靖县奎洋镇上洋村 |
系庄氏祠堂,明代始建,主建筑为两进,前有照壁,背面有大片的护坡和风水林,占地面积 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18根圆方金柱对联均以“聚、精”开首;梁架满绘彩画,出自清末著名国画家宋赞周之手。庄亨阳墓为附属文物。 |
聚精堂:四周向外延伸 庄亨阳墓:四周向外延伸 |
47 |
长汀客家宗祠建筑 |
明~清 |
长汀县汀州镇 |
由新新巷家祠群、林氏家庙、赖氏坦园公祠、刘氏家庙等组成。其中新新巷家祠群由曾宅、郑氏家庙、罗氏家庙、傅氏家庙、赖氏宗祠等五座家祠家庙组成,均为清代砖木结构府第式建筑,横跨新新巷及中心巷,总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林氏家庙,清代建,整体建筑由前空坪、门楼、门厅、天井、正厅、横屋、后花台、后排房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48 |
崇仁裘氏民居 |
明~清 |
光泽县崇仁乡崇仁村 |
明末清初建。面积 附属文物裘氏宗祠,清雍正十一年(1733)建,面积 |
裘氏家祠、裘氏老宅四周封火墙各向外延伸 |
49 |
谷城宫 |
明~清 |
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水南村 |
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谷城梅雪”,亦称谷城祖庙。北宋始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毁于倭乱,明崇祯间(1628~1644)由林贽鼎建,清代重修。建筑坐东朝西,前后三进,占地面积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50 |
福全所城 |
明、清 |
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溜江村 |
福全所城为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为防倭寇而建,清康熙十六年(1677)重修,现存夯土城基遗址长约 |
福全城墙遗址:福全城城墙遗址两侧各 无尾塔:塔四周各 福全城石刻:崖刻四周各 留从效庙:四周向外延伸 |
51 |
平海卫城隍庙 |
明、清 |
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平海村 |
明洪武二十年(1387)始建,历代重修。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 |
四周各向外延伸 |
52 |
五通宫 |
明、清 |
诏安县霞葛镇五通村 |
明永乐元年(1403)始建,万历二十八年(1600)、清康熙十八年(1679)扩建。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式。现台湾五十余处五通宫,皆以诏安五通宫为祖庙。 |
南至庙埕外 |
53 |
南山寺及南屏书院 |
明、清 |
云霄县莆美镇莆南村 |
南山寺又称莆美岩,面积约 |
西至南山寺管理房西山墙滴水位起向外 |
54 |
蓝氏宗祠 |
明、清 |
漳浦县赤岭畲族乡石椅村 |
明嘉靖二年(1523)始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修。西南朝向,建筑面积 |
建筑西南面向外 |
55 |
云霄阁 |
明、清 |
上杭县中都镇田背村 |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始建,万历二十年(1592)、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重修。建筑面积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56 |
浔浦顺济宫 |
明、清 |
泉州市丰泽区东湖街道浔埔社区 |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始建,清、民国重修。坐北朝南,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山门内东墙嵌有清顺治十八年(1661)《钦依泉郡水师都司刘公功德碑记》、民国元年《公禁碑记》等;石埕围墙上嵌有黄贻果题写的“湄云普荫”石碑两通。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57 |
太湖祠 |
明、清 |
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井后村村 |
明万历二十年(1592)始建,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重修。占地面积2662平方米,由照墙、外埕、内埕、正殿、后殿等组成。重檐歇山顶,穿斗式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脊檩墨书“明万历贰拾年岁次壬辰慧虚朱夫子倡建”,石柱上有“明万历壬辰冬黄石太湖祠告竣”的刻字。 |
西南向外延伸 |
58 |
中川胡氏家庙 |
明、清 |
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 |
又名安定堂,明万历十二年(1584)建。坐西朝东,占地面积4847平方米。正厅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庙内壁画众多,木雕精美;庙外旗杆林立。 |
东至沟坑以外 |
59 |
涵江黄氏民居 |
明、清 |
莆田市涵江区涵东街道霞徐社区 |
为辛亥革命莆田负责人黄纪星旧居。前后两座,分别建于明代和清初。前座占地面积约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60 |
蔡忠惠公祠 |
明、清 |
福州市仓山区下藤路 |
明代始建,坐东朝西,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正面门墙牌楼式,上嵌石额直匾,楷书“蔡忠惠公祠”,下嵌横匾“蔡氏宗祠”;周以马鞍式封火墙。从西而东,依次有祠堂厅、拜亭、祭厅、议事厅等。祭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双坡顶。 |
东至后围墙,西至正面门墙外延伸 |
61 |
石门玉湖殿 |
明、清 |
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 |
宋代始建,屡经修葺,保留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各三间,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尚存宋代柱础、“真人石地”匾额等。 玉湖殿内祀保生大帝,即宋代神医吴本。附属文物有始建于明代的吴氏祖祠两座。 |
东至大垵 |
62 |
黄滔祠 |
明、清 |
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东里巷 |
为纪念晚唐福建著名文学家、政治家黄滔而建。元大德甲辰年(1304)建上厅思敬堂,明天顺丁丑(1457)至甲申(1464)间建下厅惇叙堂和东直房五间。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63 |
河坑土楼群 |
明~现代 |
南靖县书洋镇曲江村 |
自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历经400多年建成,为张氏家族聚居地。由方形的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圆形的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以及五角形的南薰楼等13座组成,错落有致。 |
整个自然村落,面积 |
64 |
高北土楼群 |
明~现代 |
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 |
由建于明代末至现代的承启楼、五云楼、世泽楼、侨福楼组成,为江氏家族聚居地。其中由四环同心环形建筑组合而成的承启楼坐落在该土楼群的核心位置,东为方形土楼世泽楼、五云楼,西邻圆形土楼侨福楼。 |
东面由北沿五云楼东墙向外延伸 |
65 |
初溪土楼群 |
明~现代 |
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 |
自明代至现代,历经数百年建成,为徐氏家族聚居地。由集庆楼、余庆楼、绳庆楼、华庆楼、庚庆楼、锡庆楼、福庆楼、共庆楼、藩庆楼、善庆楼等10座土楼组成。主要种类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六角形等。依山势而建,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徐氏宗祠、永丰庵为附属文物。 |
东至初溪村东山脚;西面由南至北,以绳庆楼西墙向外延伸 |
66 |
浦头大庙 |
清 |
漳州市芗城区港口街道浦头港北侧 |
又称崇福宫,主祀关帝,系山西解州关帝庙分镇。宋淳熙十四年(1187)始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由著名平台将领蓝理扩建,清乾隆五年(1740)重修。悬山顶燕尾脊式建筑,坐北向南,前有庙埕,总占地面积约为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67 |
绩光铜柱坊 |
清 |
厦门市同安区顶溪头村 |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等为彰表施琅功勋而立。坐北朝南,石构牌楼式,四柱三间三楼,面阔 |
坊四周向外延伸 |
68 |
路边威惠庙 |
清 |
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路边村 |
元延祐六年(1319)始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由迁台的路边村韩氏族人台湾布政使理问韩熙文带领在台族亲倡修。面阔三间,前后三进,分别供奉开漳圣王、观音佛祖、韩氏先祖等。附属文物主要有元延祐六年(1319)樟木雕跌坐观音,元泰定三年(1326)出水石莲花等。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69 |
福州安澜会馆 |
清 |
福州市仓山区仓前街道仓前路 |
又名浙江会馆、上北馆。清乾隆四十年(1775)始建,原为浙人在闽经商及官员、名人聚集之处。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建筑前后二落,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柱,重檐歇山顶;正殿前为戏台,两侧为双层廊房。会馆右侧为孙文靖(孙尔准)公祠,立有《孙文靖碑记》,记述孙尔准修福州小西湖及兴化木兰陂等事迹。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70 |
闽安协台衙门 |
清 |
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 |
宋代始建,为监镇卫,元为巡检司;清代重建,为协台衙门,管理水师,又厘海关,为闽省南北盐馆总卡。建筑由门楼、仪门厅、正厅和后堂组成,占地面积 |
北至照墙外 |
71 |
方广岩寺 |
清 |
永泰县葛岭镇葛岭村 |
宋建隆二年(961)始建,明、清多次重修。整组建筑依山悬空而筑,正殿石香炉和入口处台阶为宋淳佑、淳熙遗存,正殿“显密圆通”匾出自左宗棠之手,山道石壁上留有宋、元、明、清,及近现代名士文人题刻。 |
东至方广岩顶,西至狮头岩,南至长生亭,北至方广坑。 |
72 |
三捷青石寨 |
清 |
永泰县同安镇三捷村 |
明末始建,清道光年间(1821~1850)重修。坐西北向东南,平面呈横向长方形,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寨墙用青石砌建,四个转角均有碉楼。寨内建筑有主座、左右边座等,主从有序,计有房屋80多间。寨墙顶部设有跑马道,内有水井两口,具有很好的防火、防盗、防匪功能。 |
东至前大门水田边,西至寨仑山,南至水田边,北至长垅边。 |
73 |
金山堂 |
清 |
永泰县洑口乡洑口村 |
占地面积 |
东至围墙路,西至围墙邻竹林,南至林传广菜地,北至校围墙。 |
74 |
樟板乡贤第 |
清 |
永泰县同安镇樟坂村 |
清代后期建,整体建筑保存完好,由屋前池塘、上下厅及左右护厝、后部横屋组成,总面积 |
余潜士故居:东至围墙外公路边,西至旧围墙,南至龙乾原生产队仓库,北至停厝外墙滴水沟; 余潜士墓:东至水库边,西南北三向均由墓碑中心点起各延伸 |
75 |
官园威惠庙 |
清 |
漳州市芗城区巷口街道官园社区 |
又称三圣王庙,坐北向南,悬山顶燕尾脊式建筑,总占地面积为 |
南至威惠庙庙埕南侧起延伸 |
76 |
石码杨氏大夫第 |
清 |
龙海市石码镇下庵路 |
清光绪甲辰年(1904)建,坐北朝南,总面积约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77 |
何地何氏家庙 |
清 |
云霄县马铺乡枧河村 |
清乾隆十八年(1753)始建,民国十年(1921)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两进硬山顶。主堂建筑面积273平方米,大木满绘彩画。家庙系云霄、平和何氏族人的总祠,台湾有众多分祠。 |
北至主堂后檐滴水位起向外延伸 |
78 |
石矾塔 |
清 |
云霄县东厦镇乌坵村 |
清康熙九年(1670)始建,嘉庆十九年(1814)由云霄同知薛凝度筹款重建。八角空心石塔,底座周长 |
塔所在的整座岛礁。 |
79 |
树滋楼 |
清 |
云霄县和平乡宜谷径村 |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始建,系高氏族人聚居之所。为通廊式与单元式相结合的圆形土楼,单环,三层,直径 |
环楼外墙滴水位起向外延伸 |
80 |
报本堂 |
清 |
平和县大溪镇壶嗣村 |
又称吴凤宗祠,坐西南向东北。清乾隆年间(1736~1795)始建,民国及近代历次维修。为两进、悬山顶、燕尾脊式建筑,雕梁画栋,木雕石刻技艺极为精湛。宗祠奉祀壶嗣吴氏始祖吴文应及其下五世的四十个列祖神位,主堂次间供奉第十三世孙“阿里山神”吴凤。 |
宗祠四周向外延伸 |
81 |
梅林天后宫 |
清 |
南靖县梅林镇梅林村梅溪北岸 |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始建,历代修葺。坐东北向西南,由前殿和后殿组成,总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前殿单层砖木结构,祀关帝,俗称“武庙”;后殿为双层楼阁式悬山顶建筑,底层祀保生大帝和观音佛祖,二层祀妈祖。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82 |
长教简氏大宗祠 |
清 |
南靖县书洋镇坎下村 |
明宣德六年(1431)始建,清至民国多次重修。坐北向南,两进带两厢,悬山顶,主体建筑前辟泮池祠埕,后设龟背形抄手,总占地面积约2600平方米。石作构件和梁架斗拱,雕刻精美。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83 |
聚斯堂 |
清 |
南靖县和溪镇林中村、林坂村 |
和溪林氏大宗祠,明宣德年间(1426~1435)始建,清、民国多次维修。两进双护厝建筑,建筑面积292.49平方米。主体建筑单檐悬山顶,主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雕饰、彩绘精美。慈济行宫为附属文物。 |
聚斯堂、慈济行宫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84 |
龙潭楼 |
清 |
南靖县书洋镇田中村 |
书洋吕氏祖厝,清康熙二年(1663)始建。方形土楼,高4层,边长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85 |
七贤庵 |
清 |
诏安县梅洲乡梅山村 |
七贤庵原为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陈景肃、翁侍举、吴大成、郑柔、薛京、杨狄、杨士训等七人隐居讲学的地方,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 福建提督学政追赠陈景肃等七人为乡贤,在讲学旧址建庵供后人奉祀纪念,后人称七贤庵。清嘉庆十八年(1813)重修。坐西向东,两落一进,两边各有一排厢房。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硬山顶。 |
东至庙埕,西至护坡,南至护坡,北至石榴寺山墙。 |
86 |
祖闾苏民居 |
清 |
泉州市鲤城区海滨街道涂门社区 |
现存大厝四座,总面积约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87 |
锡兰侨民旧居 |
清 |
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 |
明天顺二年(1459),锡兰国王遣王子出使中国,时因锡兰国内变故,王子滞留泉州,取“世”、“何”为姓。后裔于清初建此居所。占地面积780多平方米,单檐硬山式,双坡顶,抬梁式构架。原有四落四雀翼(榉头)三庭井,东侧附有一连七间护厝,并配有天井、水井,后花园。现第四进已毁。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88 |
花桥慈济宫 |
清 |
泉州市鲤城区中山南路 |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始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1918年重修。坐西朝东,三进,由门厅、大殿、仙姑祠和赠药义诊所组成,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大门上嵌有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题写的“真人所居”石匾额一方,殿前上方“慈济宫”大金字匾系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祀北宋名医吴本。 |
东至中山南路,西至义诊楼后墙外 |
89 |
急功尚义坊 |
清 |
泉州市丰泽区东湖街道凤山社区 |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为旌表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八世祖李森赈灾行善的义举所建。坊为四柱、三间、五楼、歇山顶、牌楼式建筑,通高 |
东、西各向外延伸 |
90 |
泉州黄氏民居 |
清 |
泉州市鲤城区鲤中街道和平社区 |
黄氏聚族而居的宅第,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91 |
东石寨 |
清 |
晋江市东石镇白沙村 |
东石寨,为清初郑成功整军练武之所。依山临海,平面呈长方形,现存石砌寨墙长30多米;两个寨门为清康熙十六年(1677)建,东“得胜门”,西“镇海门”;寨内有郑成功操练水师的水操台,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 附属文物白沙城遗址,位于东石寨对面,由“国姓城”和“虎耳港”组成。顺治十二年(1655),郑军与清兵在此激战。现尚存白沙城残墙、国姓井和饮马槽,并屡有刀、戟、炮等兵器出土。 |
东石寨:寨东面向外延伸 白沙城遗址:东至白沙村,西、南、北各至海。 |
92 |
凌云叶氏家庙 |
清 |
南安市眉山乡高田村 |
由凌云叶氏始祖叶迅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始建,历代修葺,现保持清代中叶风貌。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
|
93 |
大演洪氏民居 |
清 |
南安市蓬华镇大演村 |
清嘉庆(1796~1820)至道光(1821~1850)年间,由海外谋生的洪氏族人先后回乡建造。建筑多为二进或三进,五开间,带单边或双边护厝布局,悬山或硬山式屋顶,抬梁或穿斗式木构梁,燕尾形屋脊。宅第中以“瑞义堂”、“鳌腾堂”、“福林堂”最具特色,建筑规模大,内外装饰富丽堂皇。 |
瑞义堂:东、西两面各至巷沟,南至埕前园地,北至围墙; 鳌腾堂:东距厝 福林堂:东、西各至围墙,南至鳌山下,北至围墙; 一世祠:东至埕前农田,西至大石后,南、北各距祠 二世祠:东至埕前围墙,西、南、北三面至巷沟。 |
94 |
石狮城隍庙 |
清 |
石狮市凤里街道城隍街 |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因倭患侵扰,由永宁城隍庙迁来,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建,清乾隆、同治、光绪及民国多次维修。正门悬挂清代书法家郑板桥手迹“城隍庙”匾额及清代“敇封忠佑候”匾额;民国年间扩建的街道将戏台与主体建筑分隔开来,门楼呈骑楼式,分上下两层,沿中轴线排列拜亭、中殿、主殿等,占地面积约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95 |
黄石文庙 |
清 |
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水南村 |
明正德十六年(1521)始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建。占地面积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96 |
西坪土楼 |
清 |
安溪县西坪镇赤石村、平原村 |
包括聚斯楼和映宝楼。聚斯楼,生土夯筑,明末始建,建筑保持清中期风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
聚斯楼:东至土楼外茶园 映宝楼:墙基向东、西、北各延伸 |
97 |
新坂堂 |
清 |
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 |
余光中旧居。清代始建,由门庭、正门、正厅、东西护厝组成。有厅堂、房间40间,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正立面以红砖装饰,门斗以花岗岩、辉绿岩镶嵌,屋面铺以灰瓦,正脊堆塑有动物、人物、卷草、花卉图案等。木梁枋、雀替、窗户饰有镏金浮雕。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98 |
湄洲麟山宫 |
清 |
莆田市湄洲岛下山村 |
明洪武七年(1374)始建,清道光二年(1822)重修。建筑面积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99 |
文峰宫三代祠 |
清 |
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文献东路 |
清嘉庆八年(1803),改凤山寺报功祠为三代祠,1940年于三代祠右建三层的升天楼,总占地面积约 附属文物凤山寺大殿,清康熙二年(1663)始建,道光年间(1821~1850)重修。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顶,穿斗式结构,占地面积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00 |
涵江江氏民居 |
清 |
莆田市涵江区秋芦镇梅洋村 |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始建,咸丰、光绪年间维修。坐东南朝西北,中轴线上依次为矮墙、外埕、大门、前厅、正厅、后院、后尾堂(述志堂);两侧有小巷、护厝、重护厝、“楼下里”、“沉沙井”等。占地面积约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01 |
万寿观 |
清 |
仙游县鲤城街道县第一中学 |
宋建炎年间(1127~1130)始建,明洪武、永乐、宣德、景泰、成化屡有修茸,隆庆中改今名,清顺治五年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 |
四周围墙外滴水线向外延伸 |
102 |
枫亭麟山宫 |
清 |
仙游县枫亭镇麟山村 |
又称保和堂。清道光十九年(1839)始建,由主殿麟山宫、麟山书院、报功堂、崇德堂组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03 |
圣泉宫 |
清 |
仙游县鲤南镇圣泉村 |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始建,历代重修。坐北朝南,由门殿、正殿组成。宫内悬挂古匾“法雨均沾”、“源流普润”、“法矅漈川”、“丹台泽沛”,以及手卷式横匾“德育”、“扬威”等,为清道光年间原构,并存有清康熙十年“令行禁止”残碑、清代銮椅、十六幅清代道教神像挂轴等。 |
东至大队部厝;西至自墙向外延伸 |
104 |
桂峰蔡氏民居 |
清 |
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
由大门、正堂、楼坪厅、书斋等组成,占地面积 |
东面至穿村小溪;南面至石砌小路;西面至石砌石岭;北面至围墙外原小学操场。 |
105 |
大水湾陈氏大厝 |
清 |
沙县虬江街道茶丰峡村 |
又称“孝子坊”大院,平面方型,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8980平方米。主院由封火山墙围护的左、中、右三列院落组成,正堂明间为七架抬梁,次间为穿斗式;其余各堂明间设厅,次间置耳房,穿斗式构架,悬山顶。主院之内,木雕精美;院墙外,各建两排护厝及外院墙,西南角山边建有碉楼,用于防御、瞭望。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06 |
水美土堡群 |
清 |
沙县凤岗街道水美村 |
由双吉、双兴、双元三座堡组成。双吉堡又称敬德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
建筑四周外墙向外延伸 |
107 |
将乐杨氏家祠 |
清 |
将乐县古镛镇胜利街电信巷 |
清雍正十三年(1735)始建,为旌表杨时嫡裔杨祖绳妻节妇林氏所建。坐东南朝西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 |
东北至卫生巷外,东南至电信巷外,西北至建行空坪,西南至跑马沟。 |
108 |
温坊汤氏宗祠、祖厝 |
清 |
将乐县南口乡温坊村 |
北宋宣和元年(1119)始建,现存建筑保留清后期风格。前有空坪,单进合院式,由门楼、门厅、正堂组成,占地面积 |
汤氏宗祠与祖厝本体建筑物四周各向外延伸 |
109 |
墈厚土堡 |
清 |
将乐县白莲镇墈厚村 |
清咸丰八年(1858)始建,初名靖平庙。三面临崖,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坐南朝北,平面依地形而呈不规则长条形,占地面积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10 |
光明余氏宗祠 |
清 |
将乐县光明乡光明村 |
元、明时期始建,屡有维修,现存建筑保留清后期风格。坐西南朝东北,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积约192.5平方米。主厅面阔三间,进深六柱带前廊,前廊卷棚顶;内檐使用大额枋,抬梁减前金柱及中柱。附属文物有左侧的余氏祖墓。 |
北至公路,西到余家墙,南至谢家墙,东至土地所。 |
111 |
陈塘修齐堂 |
清 |
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 |
又名“上新屋”,清咸丰五年(1855)建。坐东北朝西南,由泮月池、前大埕、门楼、门厅、正厅、后花台及左右各双排横屋组成。门楼重檐硬山顶,石质门额上刻“爽挹西门”;大门正中立圆形透雕脊兽造型,门口设抱厦;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九柱。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12 |
石壁张氏家庙 |
清 |
宁化县石壁镇石碧村 |
又称上祠,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由前大埕、池塘、石旗杆、门楼、门厅、正堂等组成。大门八字开,重檐歇山顶;正堂为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五柱。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13 |
里田罗氏家庙 |
清 |
清流县里田乡里田村 |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建,坐西北朝东南。前坪广,门楼高大,由上、下二厅组成,占地面积 |
围墙滴水线及前池向外延伸 |
114 |
瑀公庙 |
清 |
清流县长校镇东山村 |
唐末始建,是东山萧氏为祭奠先祖初唐名臣萧瑀所建;历代修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由庙前大坪、门楼、正殿等组成,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饰有细木花式如意斗拱、风头假昂及螺旋藻井等。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15 |
青州巫公庄屋 |
清 |
清流县嵩溪镇农科村 |
为祭奠巫氏先祖巫罗俊所建,原在宁化县,后随巫罗俊墓迁到嵩溪,现存建筑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之后从未修缮。由围墙、大门、门厅、天井、正堂及护厝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00余平方米。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16 |
深原堂 |
清 |
大田县广平镇广平村 |
清咸丰元年(1851)始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修。建筑规模宏大,格局完整,由前后二堂、两侧各二直横屋及前部池塘、后部围垅等组成,总占地面积达3582平方米。建筑内外装饰类型丰富,木雕、石雕、灰塑、彩画技艺高超。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17 |
广平文昌阁 |
清 |
大田县广平镇广平中学内 |
清光绪乙亥年(1875)始建,占地面积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18 |
镇东桥 |
清 |
大田县均溪镇红星村 |
明成化八年(1472)始建,为县城“田阳八景”之一;初为木桥,清乾隆十七年(1752),改建石桥。桥身西北至东南走向,南北二侧建有月台,四墩五孔石拱桥,总长 |
桥两端各向外延伸 |
119 |
大田土堡 |
清 |
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均溪镇许思坑村,广平镇万筹村、万宅村,太华镇小华村,建设镇建国村 |
由安良堡、芳联堡、光裕堡、广崇堡、琵琶堡、绍恢堡、泰安堡等七座土堡组成。其中安良堡是一座以防御为主,居住为辅的堡垒性建筑,清嘉庆十一年(1806)始建,占地面积近 |
安良堡:南、北两面各延伸 芳联堡:南距水田 光裕堡:东、南、北两面各延伸 广崇堡:南面外墙延伸 琵琶堡:南、北两面各延伸 绍恢堡:南、北两面各延伸 泰安堡:西南、东北面各延伸 |
120 |
林埔祠 |
清 |
大田县上京镇桂坑村 |
北宋熙宁三年(1070)始建,清康熙十七年(1678)重建,雍正九年(1731)、道光十九年(1839)、民国二十年数次修缮。该祠由前书院、祠前大空坪、门庭、半弧形围墙、墙内空坪、南北厢房、檐廊、正堂等组成;正堂面阔五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顶。 |
建筑四面向外延伸 |
121 |
魁城连氏祖屋 |
清 |
大田县太华镇魁城村 |
又名龙井祠,系魁城连氏总祠,宋宝祐二年(1254)始建,清嘉庆四年(1799)重修。建筑物分前后两堂,木结构,由前院、踏跺、前堂、天井、后堂组成;祠内有井三眼。龙井祠之旁的书院、祖屋隆兴堂等,仍然完整保留清代建筑风貌。 |
北至魁城村道北侧外沿,南至水田 |
122 |
岩上节孝坊 |
清 |
建宁县里心镇岩上村 |
由左、右二座石牌坊并中间加筑路亭组成,其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 |
以牌坊为中心,沿古驿道东 |
123 |
七叶衍祥坊 |
清 |
建宁县溪源乡上坪村 |
四柱三间五楼式石牌坊,四柱前后二侧有抱鼓形夹柱石。牌坊坐北朝南,总宽 |
沿古驿道南 |
124 |
赤水天后宫 |
清 |
龙岩市新罗区龙门镇赤水村 |
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25 |
遗经楼 |
清 |
永定县高陂镇上洋村 |
清嘉庆八年(1803)始建,为当地陈氏第十六世祖华兴所建,清咸丰元年(1851)全面竣工,费时四十八年。坐南朝北,占地面积 |
东、西、北侧从围墙及附属建筑外墙皮以外 |
126 |
存耕堂 |
清 |
上杭县中都镇罗溪村 |
清初始建,屡经修建。占地面积13000万平方米,夯土为墙,墙厚 |
东至菜地 |
127 |
馆前沈宅 |
清 |
长汀馆前镇沈坊坪埔村 |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建,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2179.68米。整座建筑由门楼、空坪、正门、前厅、中厅、后厅及四排横屋所组成。正厅两侧有露天走廊和偏房,后厅有楼房,构成九厅十八井的建筑格局。正门横楣镌刻“轩高岫远”四字,天井有壁画,上厅有竹木对联,其中一幅为黄慎真迹。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28 |
涂坊围屋 |
清 |
长汀县涂坊乡涂坊村 |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 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2300余平方米,整座建筑由门楼、池塘、空坪、大门、上厅、中厅、后厅、左右横屋、外围屋、后花园组成,门楼横楣上镌刻着“模山范水”四字,建筑平面呈椭圆形。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29 |
三洲戴氏家庙 |
清 |
长汀县三洲乡三洲村 |
占地面积332平方米,单檐硬山顶,二落一进,由大门、下厅、上厅组成。上厅明间抬梁式木构架,次间硬山搁檩;大门为砖质牌楼式,二柱一门,具有浓郁的客家祠堂风格。此处祠堂,是台湾戴氏后裔返乡竭祖的重要祠堂。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30 |
芷溪宗祠建筑 |
清 |
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 |
芷溪村古宗祠建筑有74座,多为“祠居合一”的复合型结构。建筑形式以“九厅十八井”为主,门楼的设计精美,内部装饰考究。祠内四壁挂有书画。主要有:澄川公祠、集鳣堂、黄氏家庙、翠畴公祠、杨氏家庙、杨辉公祠等。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31 |
元坑陈氏民居 |
清 |
顺昌县元坑镇东郊村 |
陈氏民居由一字排开、大小不一的六路二至四进的合院式建筑相邻共建而成,总占地面积约4718.76平方米。内部廊院相接,雕梁画栋。附属建筑东郊新庙,由大殿及戏台组成,保存较多早期建筑手法。陈氏民居后裔中多人现居台湾,有一定社会影响。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32 |
金坑文昌宫 |
清 |
邵武市金坑乡金坑村 |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始建。由中轴线上的文昌阁和四周廊组成,占地面积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33 |
金坑儒林郎第 |
清 |
邵武市金坑乡金坑村 |
坐西北朝东南,由居中的主座和左侧小花园组成,总面阔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34 |
镇江府 |
清 |
光泽县寨里镇山头村 |
即太史第,清道光十七年(1837)建。由庭院、正门、外厅、正厅、上厅及围墙组成,面积 附属文物龚氏宗祠,由庭院、戏台、廊楼、大殿、后殿神龛等组成。清嘉庆十二年(1807)建。硬山顶,斗砖封火墙围合为四合院式。大殿天井前戏台与后殿两天井间通道顶部均有藻井,后殿置神龛。 |
镇江府:东至龚美河住宅,西至龚美颜住宅,南至龚起生住宅,北至山头—新丰公路; 龚氏宗祠:建筑四向封火墙外 |
135 |
福字楼 |
清 |
光泽县崇仁乡崇仁村 |
清早期建, 由停轿厅、门厅、天井、大厅、后厅及附屋等组成,建筑面积 |
四周封火墙向外延伸 |
136 |
毛湛毛氏宗祠 |
清 |
光泽县司前乡台山村 |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建,建筑面积 |
四周封火墙向外延伸 |
137 |
三山会馆 |
清 |
浦城县河滨街道交通路 |
清朝乾嘉年间始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坐北朝南,由门楼、戏台、拜亭、大殿、钟鼓楼及前天井二厢看楼等组成,现存面积 |
山墙四周向外延伸 |
138 |
宁德天后宫 |
清 |
宁德市蕉城区蕉南街道福山街 |
俗称妈祖庙,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始建,咸丰元年(1851)重建大殿。占地面积2400多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殿内有清咸丰元年镂空石龙柱4根,浮雕石凤柱2根。1937年8月,中共闽东特委与国民党当局在此谈判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协议”。附属文物碧泉井位于天后宫左后侧 |
前至富海市场,后至后山竹林,右至禾丰商业楼,左至围墙外延伸 |
139 |
蕉城蔡氏民居及家庙 |
清 |
宁德市蕉城区蕉北街道前林路 |
蔡氏民居,清道光年间(1821~1850)建,占地面积 |
东侧至蔡氏民居及前林路商厦,西侧至宁德宾馆,南侧至宁德宾馆大门口,北侧至下井堂弄49号蔡氏古民居。 |
140 |
富溪补阙祠 |
清 |
福安市溪潭镇凤林村 |
祀唐薛令之及历代祖先。唐光化二年(899)始建,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建,道光二十八年(1848)、咸丰八年(1858)重修。占地面积 |
东面依山,东面墙体向外延伸 |
141 |
福宁山民会馆 |
清 |
霞浦县松城街道旗下街 |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始建,由山门、前座、后座等组成,硬山顶穿斗式砖木结构,总面积 |
东面围墙外延伸 |
142 |
点头妈祖宫 |
清 |
福鼎市点头镇海乾路 |
明代始建,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建,乾隆二十年(1755)重修。占地面积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43 |
凤岐吴氏大宅 |
清 |
柘荣县乍洋乡凤里村 |
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建,坐东北朝西南,由围墙内的主体建筑、围墙外的附属建筑、外围的台埕建筑等组成,总面积达 |
四周外围山墙向外延伸 |
144 |
溪口袁氏宗祠 |
清 |
柘荣县乍洋乡溪口村 |
面阔三间,进深二进,占地面积327.19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大门、下厅(内连戏台)、中厅、上厅。保存完好的牌匾,起于清嘉庆年间。有李宗仁、杨树庄、蒋光鼐、萨镇冰、何宜武等人多位国民党政要题写的匾额。 |
建筑滴水线四周向外延伸 |
145 |
溪口永安桥 |
清 |
柘荣县乍洋乡溪口村 |
永安桥是横跨于玉山溪上的半圆石拱桥,总长 |
东至玉山溪永安桥上游 |
146 |
浦源郑氏宗祠 |
清 |
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 |
南宋嘉定二年(1208)始建,明洪武十八年(1387)重建,清道光十年(1830)、光绪二年(1876)重修。平面前窄后宽,呈船形,为三进式传统宗祠建筑,由门厅、戏台、次厅、主厅等组成,建筑面积 |
四周围墙基向外延伸 |
147 |
际头石牌坊群 |
清 |
屏南县棠口乡际头村 |
俗称石坊岔,包括有10座贞节石牌坊,夹古道而立。最早的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最晚的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有一间二柱二楼式,三间四柱三楼式两种,通高约 |
牌坊群四周向外延伸 |
148 |
九峰寺 |
清 |
屏南县熙岭乡三峰村 |
又称九峰禅林,明景泰元年(1450)始建,清嘉庆二年(1797)重建,后多次重修扩建。由门亭、前殿、魁星楼、大殿、后殿、观音阁等组成,建筑面积 |
寺庙四周向外延伸 |
149 |
小梨洋甘国宝故居 |
清 |
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 |
明崇祯八年(1635)始建,坐北向南,由门亭、大厅、观鱼池及花园组成,四面筑以夯土墙,占地面积 甘国宝(1709~1775)出生于此,任台湾总兵期间,促进汉族和高山族同胞和睦相处,维护祖国统一。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50 |
屏南县城隍庙 |
清 |
屏南县双溪镇双溪村 |
清雍正十三年(1735)始建,乾隆、嘉靖、道光等历年重修扩建。中轴线建筑由仪门、戏台、拜亭、大殿、后殿等组成,总占地面积1201.08平方米。戏台与拜亭为歇山顶,立四柱,上覆藻井与平板天花;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七柱,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悬山顶。 |
东南 |
151 |
莲 莲塘别墅 |
清 |
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海沧新街 |
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二年(1904~1906),越南华侨陈炳猷建。由大厝、学堂、祖祠和花园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 |
南面至莲花洲河,北面由大厝北面墙角向外延伸 |
152 |
福州商务总会旧址 |
清 |
福州市台江区上杭路 |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福州富商张秋舫等首倡,组织“福州商务总商会”。由商帮集资购买地皮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53 |
螺洲陈氏五楼及宗祠 |
清 |
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 |
“陈氏五楼”即陈宝琛故居,为赐书楼、沧趣楼、还读楼、晞楼、北望楼的总称。建筑占地面积 |
陈氏五楼:四周由围墙向外延伸 陈氏祠堂:东至奎光阁东墙外 |
154 |
林浦泰山宫 |
清 |
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濂江村 |
原为平山阁,因南宋益王赵昰曾驻跸于此,后改称泰山宫。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484平方米,由泰山宫、天后宫、总管殿组成。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55 |
螺洲天后宫 |
清 |
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 |
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85平方米,前后两进,由门廊、天井、大殿、后殿等组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门楼为木牌楼式。内有清嘉庆年间兵部尚书陈若霖等人重修天后宫捐款碑及天后宫历史沿革碑等。 |
东至奎光阁外 |
156 |
台屿陈氏宗祠 |
清 |
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台屿村 |
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57 |
王麒故居 |
清 |
福州市鼓楼区南街街道塔巷 |
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225平方米,由西边的主落与东侧花厅组成。驼峰、斗拱、悬钟、雀替均雕刻精细,墙头灰塑图案精美,园林采用象形的假山石和灰塑等塑造。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58 |
陈衍故居 |
清 |
福州市鼓楼区南街街道文儒坊大光里 |
原有四个区,现仅存老屋五间、东面二层的楼房和厨房等。陈衍曾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为刘铭传在台湾开疆拓域及管理、建筑等贡献了很大力量;一生著作众多,主要有《石遗室诗话》、《福建通志》等。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59 |
福州建宁会馆 |
清 |
福州市鼓楼区南街街道郎官巷 |
又名天后宫,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040平方米,由正落的门房、戏台、大殿、后殿,及侧落附属建筑等组成。大殿内供奉妈祖神像,殿内鎏金藻井由七层如意斗拱叠涩螺旋结顶。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60 |
|
清 |
福州市台江区星安桥巷 |
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 |
南至星安河道,北至下杭,东、西各至墙外 |
161 |
龙峰泰山庙 |
清 |
福州市鼓楼区华大街道龙峰社区 |
明崇祯三年(1630) 始建,历代有修,现存建筑保留清代风格。坐西北朝东南,依山而建,占地面积 |
四面围墙向外延伸 |
162 |
永盛梁氏宗祠 |
清、民国 |
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 |
堂号“贻燕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63 |
萧氏宗祠四美堂 |
清~民国 |
南靖县金山镇霞涌村 |
明万历十八年(1590)始建,清代重修。坐北向南,为带门楼的单体悬山顶建筑,占地面积 |
由宗祠四周山墙起,向北延伸 |
164 |
富美宫 |
清~民国 |
泉州市鲤城区南门水巷后富美村 |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始建,清光绪七年(1881)移建今址,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修,面积约 附属文物《奉督抚两院示禁》碑,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立,位于南门富美渡头水闸边,清代海关遗址之前。碑高 |
富美宫:东至本宫办公楼,西至江,南至路,北至民宅; 《奉督抚两院示禁》碑:碑刻四周向外延伸 |
165 |
江夏堂 |
清~民国 |
厦门市思明区钱炉灰埕2号文安小学内 |
江夏堂系黄氏大宗祠的祭祖堂。黄氏大宗祠由清末南安武状元黄培松倡建,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1918年竣工,今仅存祭祖堂和宗亲会馆两建筑。江夏堂坐南朝北,占地面积 |
祭祖堂和宗亲会馆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66 |
洪坑土楼群 |
清~现代 |
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 |
由光裕楼、福兴楼、奎聚楼、福裕楼、振成楼、如升楼、庆成楼以及天后宫、日新学堂、林氏宗祠等生土建筑组成,主要种类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凤式、宫殿式。这些土楼大都有含意隽永、对仗工整而又出自名家手笔的楹联,是客家文化的独特体现。 |
东至村落东侧山脚;西面由北向南沿山脚至客服中心处;南至客服中心处;北至拱成楼北墙外扩 |
167 |
竹江汐路桥 |
清~现代 |
霞浦县沙江镇竹江村、小马村 |
又名达路桥,系连接陆地与竹江岛的石桥。桥为东西走向,因路和桥建在滩涂上,涨潮没于海水中,退潮时才能行走,故称汐路桥。清乾隆年间由乡绅郑绣轩倡建,至嘉庆十六年(1811)郑启昂耗巨资建三年而成,后被潮水冲垮,其子郑琼森又进行三次大修才得畅通。由于地处海涂泥泞中,建路时,路基用松树打桩、铺垫杂木草皮,然后铺上条石横竖三层砌成。全长 |
桥四周向外延伸 |
168 |
阳歧尚书祖庙 |
民国 |
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歧村 |
1920年严复在明代凤鸣寺旧址上,倡资建尚书庙,祀南宋爱国志士陈文龙。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805平方米,由尚书祖庙大殿、毓麟宫、忠肃祠组成,保留有严复题字的门额,以及陈宝琛、李厚基、叶大庄、王仁堪、严叔夏等名人题写的石楹联。 |
东至山门,西至围墙外 |
169 |
西城卢家大院 |
民国 |
尤溪县西城镇团结村 |
清末始建,为卢家祖屋,民国十六年(1927)扩建。二进砖木结构,由外濠沟、演兵场、山门、围墙、大坪、门厅、中堂、后跨院、正堂、后花台及东西护厝、堡楼、兵营等几部分组成,南北宽 |
东面至西城镇文化站后门水沟,南面至罗厝鱼塘墙界,西面至凤形山脚围墙向西 |
170 |
振福楼 |
民国 |
永定县湖坑镇西片村 |
圆形土楼,苏氏民居,民国二年(1913)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 |
东至东侧山脚,南至振福楼南墙外扩 |
171 |
公馆峡民居 |
民国 |
尤溪县新阳镇双鲤村 |
亦称“卢公馆”,系闽北军阀卢兴邦旧居。占地面积 |
东至双鲤村部路界,西至民房拱门墙界,南至门口下埕田界北至后门公路界。 |
四、石刻及造像(6处)
序号 |
名称 |
年代 |
坐落地点 |
简介 |
保护范围 |
172 |
安福寺石造像 |
唐、宋 |
泉州市鲤城区江南街道曾林社区 |
寺内有唐阿弥陀佛像、药师佛像,宋释迦牟尼佛像、阿弥陀佛像、药师佛像及供养人像六尊,造型丰满圆润、神态自然、刻工精湛。附属文物安福寺,是泉州地区年代较早的佛教寺庙之一,现存清代砖木结构形制。 |
东至本寺旧场地外 |
173 |
方壶岩摩崖石刻 |
宋~清 |
福州市永泰县盘谷乡水尾村 |
现存宋至清摩崖题刻十二方,有王用文、曹学佺、王大壮、张大韶、沈野等人的题刻,为研究福建地方社会、风俗历史以及张圣君信仰起源,提供重要实物资料。附属文物方壶寺是张圣君信仰文化的发祥地,是闽台张圣君信仰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
东至路,西至狮子岩顶,南至天池口直上,北至门庭牌坊。 |
174 |
仙公山摩崖石刻 |
宋~清 |
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仙公山 |
现存宋以来摩崖题刻十八方,有王十朋、朱熹、陈玉辉、张瑞图、陈大玠等人的题刻,其中以张瑞图《禅鸡塚碑》碑刻最为珍贵。是研究南方宋、明、清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仙公山香火分灵到台湾各地,是闽台仙公信仰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
仙公山风景区范围内。 |
175 |
青峰岩摩崖石刻 |
宋~清 |
莆田市秀屿区东庄镇秀屿村 |
现存宋至清摩崖题刻十八方,其中画刻“吕洞宾偕弟子”高 |
东延伸 |
176 |
永兴堂石造像 |
明 |
漳州市龙文区步文镇石仓村 |
明天启五年(1625)雕刻。有释迦牟尼佛像、阿弥陀佛像、弥勒佛像、伽蓝菩萨像和韦驮菩萨像五尊,底座镌刻纪年、捐造者、供养人等,为研究明代石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附属文物永兴堂,保存清代法式,清光绪十一年、十二年重修碑记,有着较珍贵的史料参考价值。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10米。 |
177 |
澎湖阵亡将士之灵碑 |
清 |
厦门市思明区万石植物园 |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琅率两万大军攻打澎湖,大败郑军刘国轩部。此役清军共计阵亡329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福建陆路提督蓝理在此建祠纪念阵亡将士。现祠堂无存,仅有原祠堂中的澎湖阵亡将士之灵碑1通。碑坐东朝西,高 |
碑刻及附属文物四周向外延伸 |
五、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5处)
序号 |
名 称 |
年代 |
坐落地点 |
简介 |
保护范围 |
178 |
秋瑾故居 |
清 |
云霄县云陵镇享堂村 |
故居为清代的紫阳书院 |
|
179 |
侯德榜故居 |
清 |
福州市台江区宁化街道宁化新村二里 |
清代木结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侯德榜出生及青少年时期居住于此。 侯德榜(1890~1974),福州人,著名化学家,他发明的侯氏制碱法,使原料利用率提高到96%,对制碱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
围墙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80 |
东石玉记商行建筑群 |
清 |
晋江市东石镇第四社区 |
东石玉井房蔡氏三兄弟,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开创“玉记商行”成为富户,光绪年间(1875~1908)在东石港附近扩建商行,现存大厝8座和栈房2座。 历史上东石港对台贸易兴盛,各姓都有族人衍台。清代东石蔡氏往台湾谋生的,占族人半数。玉记商行建筑群,是闽台商贸密切往来的见证。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10米。 |
181 |
鼓浪屿林公馆 |
清 |
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鼓新路 |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台湾雾峰林朝栋举家迁居鼓浪屿,购此屋。总占地面积约 林祖密随父林朝栋内渡大陆居此,1915年参加中华革命党,投身民主革命活动,1925年被福建军阀杀害。 |
北面至鼓新路,西、南面至该故居围墙外 |
182 |
王顺兴信局旧址 |
清 |
泉州市鲤城区浮桥街道王宫社区 |
旧址有王宫街的“书房”, “奇园”和 “船楼”。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王世碑在马尼拉及老家王宫村开设“王顺兴信局”,专营信款及汇兑业务。是泉州人在海外开设最早的侨批局。 |
东、西、南、北四面墙体各向外延伸10米,及宅前埕坪。 |
183 |
三都近代建筑群 |
清~民国 |
宁德市蕉城区三都镇松山村、港口村 |
三都澳自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设立福海关以来,先后有13个国家21家公司在此开办洋行,意大利设领事馆于此,一时商贾云集。现存有福海关税务司旧址、罗厝里修女院、三都天主教堂和三都修士院。 |
各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84 |
林森公馆 |
民国 |
福州市仓山区对湖街道程埔头七星巷 |
公馆为砖木结构,平面呈“T”形,中西合璧式三层楼房,林森在榕时居此。林森(1868~1943),连江人。1895年在台湾参加抗日军,失败后回家乡英华学校任教。1898年再次赴台,加入中兴会进行反清抗日活动。次年返回大陆,后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国民临时政府参议院参议长,1932年任国民政府主席。 |
东、西、北面至围墙外 |
185 |
霞美陈氏民居 |
民国 |
南安市霞美镇霞美村 |
菲律宾著名侨商陈炯辽兄弟所建,由3座单体建筑自东而西连排组成,现存建筑面积1920平方米。东部和中部为传统的三开间和五开间建筑,有两层叠楼护厝和方亭;西部为两层洋楼。装饰有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及进口花砖。 |
围墙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86 |
福州中山堂 |
1912年 |
福州市鼓楼区中山路23号 |
原为明、清时期贡院“至公堂”,清光绪三十年(1904)改建为中西合璧式会堂。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10米。 |
187 |
采峰别墅 |
1920年 |
福州市台江区上杭路 |
马来西亚爱国侨领杨鸿斌(1884~1974)1920年建,由大门、坊门、照壁、庭院、主体建筑和园林组成。主楼设开敞式挑廊连通北、东、西三面。布局合理、风格独特、用材讲究、陈设古典,是福州近代别墅建筑的优秀代表。 |
围墙四周向外延伸20米。 |
188 |
中共永定支部旧址 |
1926年 |
永定县湖雷镇上南村 |
旧址“万源楼”是建于清末的民居,坐北朝南,依次为外大门、下厅、天井、檐廊、正楼。正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抬梁式木结构,歇山顶。 1926年夏,共产党员阮山、林心尧受中共汕头地委和中共厦门总干事会的委派,回家乡永定开展建党工作,在此建立了福建省第一个农村地方组织——中共永定支部,阮山为支部书记。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89 |
澳柄宫革命旧址 |
1926~1937年 |
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澳东村 |
旧址包括澳柄宫、澳柄桥、列宁小学、兴隆法坛和灵应法坛。澳柄宫是清代重建,奉祀建澳柄桥“祖师”的宫庙。在此发生的主要革命事件有:1926年成立农会和莆田山区第一个党支部,1928年成立莆田第一支工农游击队,1929年游击队扩编为红军第23军第8师207团,1930年邓子恢和张鼎丞在此召开扩干会议等。澳柄桥是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建的平梁石桥,为红军、游击队重要哨卡。列宁小学是红军在闽中创办的第一所学校。兴隆法坛和灵应法坛是红军、游击活动的重要据点。 |
澳柄宫:东至宫墙外小路,西至小溪,南至宫埕,北至宫墙外山地。 澳柄桥:桥上下游各延伸 列宁小学:四周墙外各延伸 兴隆法坛和灵应法坛:四周向外延伸 |
190 |
安礼逊图书楼 |
1927年 |
泉州市鲤城区开元街道培元中学 |
建筑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 |
围墙四周向外延伸30米。 |
191 |
乌山革命旧址 |
1928~1949年 |
云霄县和平乡通贝村、桥头村 |
由住所、电台室、前哨报社印刷所、财务处、炊事房、警卫哨、秘密交通要道、看守所、军械处、伤兵处等10余处中共闽南地委机关旧址组成。1928年,红军和游击队在乌山开展活动;1934年,建立乌山革命根据地,直至云霄解放。此处旧址,留下了红军闽南第三团、第九团、闽粤边独立营、闽南抗日挺进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总队等革命队伍的史迹。 |
地委机关所在地核心区的公头里整个山坳;秘密通道、看守所、伤兵处和军械处等处山洞外围各向外延伸 |
192 |
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旧址—梁山书院 |
1930年 |
武平县平川镇政协巷 |
清光绪十二年(1886)建,由知县唐志燮在原“漳南道公馆”废址上募建而成。民国初年,县议会设于此。1930年6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进入武平驻此,指导武平县委、县苏维埃开展工作,主持召开地方干部、工人、妇女等座谈会,发布《告武平劳苦群众书》、《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军党部宣言》、《红军第四军各级政治工作纲领》等重要文件。 |
建筑围墙向外延伸 |
193 |
“惠安暴动”旧址 |
1930年 |
惠安县山霞镇后洋村、东桥镇屿头村 |
由飞凤寺和屿头山土地庙组成。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30米。 |
194 |
林畲红军史迹 |
1930~1931年 |
清流县林畲乡塘堀村 |
由毛泽东旧居(诒燕第)、工人夜校(即润晖第)、红军井、红军医院(由一座民居和一个天然溶洞组成)、红军桥、烈士墓等组成。 |
旧址四周向外延伸 |
195 |
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 |
1931年 |
宁化县淮土乡淮阳村 |
旧址原为刘氏宗祠,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 |
旧址及门坪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
196 |
陈塘红军第四医院旧址 |
1933年 |
宁化县石壁镇陈塘村 |
旧址为建于清末的张氏祖屋,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197 |
中共闽东特委含溪旧址 |
1935年 |
寿宁县南阳镇含溪村 |
包括含溪闽东特委旧址、瓦窑坪红军标语、瓦窑坪红军洞等。中央红军长征后,闽东苏区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局势十分严峻。1935年5月,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委员叶飞在含溪召开紧急会议,重新建立中共闽东特委,下辖霞鼎等4个中心县委和14个县委,领导闽东地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斗争。 |
含溪闽东特委旧址:以纪念碑为中心,四周向外延伸 红军标语:瓦窑坪村2号、3号厝四周各向外延伸 红军洞:四周向外延伸 |
198 |
林尔康墓 |
1937年 |
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洋里村 |
墓坐东向西,由望柱、四层墓埕、墓手、封土堆组成。墓埕有六角形花岗石藏骨塔。墓南侧立墓志铭。林尔康,是台湾板桥林家族成员。“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日本占据之际,他不食异族之粟,举家迁往大陆。28岁病故于厦门,1937年葬于此。 |
东至大路边,南、北各自墓体向外延伸 |
199 |
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 |
1938~ 1945年 |
厦门市翔安区大嶝岛田墘村 |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金门岛。1938年初,金门县政府迁此借用民居办公,直至抗战胜利后迁回金门岛。旧址包括:金门县政府总部、文书房、保安队、会议室、盐兵楼、国民党县党部、县党部书记处等7处12栋建筑,是两岸同胞共同抗日的重要史迹。 |
金门县政府总部:东面至村委会台阶,北面至郑氏家庙,西、南面各外延 文书房:东、西各外延 保安队:东至村委会台阶,北至郑氏家庙,西、南各外延 会议室(郑氏家庙):东外延 盐兵楼:东外延 国民党县党部:东外延 县党部书记处:东至戏台,西、北各外延 |
200 |
国民党台湾党部旧址—复兴堡 |
1943~1945年 |
永安市燕西街道文龙村 |
旧址为清代中期始建的方形土堡,占地面积 |
东面、西面各向外延伸 |
201 |
黄氏丽园 |
1945年 |
长汀县汀州镇水东街新丰街 |
汀州纸行老板1945年建。欧式洋楼,坐南朝北,占地面积410平方米。砖、石、木结构,由门楼、空坪、两层正楼、左侧三层楼房和右侧平房等组成。门楼及楼房正面有石雕和泥塑。建材多从东洋进口。 |
建筑四周向外延伸 |
202 |
五更寮炼铁高炉 |
1958年 |
南靖县书洋镇上田村 |
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南靖县在五更寮设铁厂,建24座土高炉。由于所炼钢铁不合格,次年被县委决定停产。之后这里的土高炉多被拆往他处,现尚遗留8座。它是“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运动的历史见证。 |
炉体四周向外延伸50米。 |
六、其他(1处)
序号 |
名称 |
年代 |
坐落地点 |
简介 |
保护范围 |
203 |
玉新书院壁画 |
1950年 |
仙游县榜头镇龙腾村 |
李耕创作于1950年的大型壁画,有《十殿阎王》10幅、《儒道释夏》4幅,数量多,画幅大,为研究李耕国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李耕(1885-1964),字砚农,号一琴道人、大帽山人,福建仙游人。是福建近代著名国画家。其笔力苍劲,构图新颖,造型洒脱,形神兼备,寓意深邃,自成一体。 |
东、北、西至墙外水沟向外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