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病毒怎麼傳播?哪些人是易感人群?得病後好治嗎?
猴痘也許大家並不熟悉,畢竟它在我國還是一種“新疾病”。猴痘的“老家”在非洲,2022年9月我國首次報告1例輸入性猴痘病例,2023年6月報告了首例本土猴痘病例,2023年9月20日我國將猴痘納入乙類傳染病管理。因為猴痘可通過多種途徑傳播,且人群普遍易感,我們需要儘快“熟悉”它,並做好健康防護。
一、什麼是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所致的一種人畜共患病。既往猴痘疫情主要在非洲地區流行,2022年後逐漸擴散至全球大多數國家和地區,2022年1月至2024年7月31日,全球已經有121個國家報告了猴痘病例103048例,其中死亡229例。
猴痘病毒屬於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屬,“大名鼎鼎”的天花病毒也屬於正痘病毒屬。猴痘病毒目前有兩個不同的分支,分別是剛果盆地分支(分支I)和西非分支(分支II),感染分支I的病死率高於分支II。
二、兩次“警報”
2022年7月,世界衛生組織宣佈猴痘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通過全球共同努力,疫情較快得到有效控制,2023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宣佈解除猴痘緊急狀態。
2023年9月,在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現了猴痘病毒分支Ⅰb變異株,疫情逐步擴散至周邊國家,造成持續性社區傳播,並存在擴散到非洲以外國家的風險。2024年8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再次宣佈猴痘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三、兩種“毒株”
2022年和2024年引發猴痘疫情的毒株不同,2022年是猴痘病毒分支Ⅱb變異株,2024年是猴痘病毒分支Ⅰb變異株,Ⅰb毒株致死率高於之前流行的猴痘分支Ⅱb病毒。現有數據表明,分支Ⅰb變異株感染後引起的症狀可能比分支Ⅱb變異株更加嚴重,出現重症和死亡的風險更高。
目前非洲同時有分支Ⅰb型、Ⅱb型病毒流行,非洲以外的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僅流行分支Ⅱb型病毒;在人群分佈上,非洲地區報告的猴痘病例性別差異不明顯,15歲及以下青少年和兒童佔比較高,非洲以外的國家和地區報告的分支Ⅱb型病毒感染病例主要為青壯年男男同性性行為人群。
四、多種傳播途徑
猴痘病毒主要經黏膜和破損皮膚侵入人體,主要通過直接接觸病例的病變皮膚或黏膜傳播,接觸方式包括性接觸、撫摸、擁抱和親吻等。亦可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長時間近距離吸入病例呼吸道飛沫傳播,接觸感染動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變滲出物、血液及其他體液,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感染傳播。
五、臨床表現
感染猴痘病毒後,5~21天會出現臨床症狀,大多數6~13天。發病早期會出現發熱、寒戰、頭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前驅症狀。皮疹是為最常見的症狀,出疹前可出現發熱、頭痛、乏力、淋巴結腫大等。皮疹多見於面部和四肢,也可出現在口腔、肛門、生殖器等部位,肛門皮疹易引起細菌感染,出現膿腫、潰瘍後影響排便。
六、治療預後
猴痘為自限性疾病,大多數病例症狀較輕,經對症治療、支援治療後,多數患者症狀會在幾週內消失。對於年幼⼉童、孕婦以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CD4細胞計數低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等),若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出現重症或死亡。
七、易感人群
雖然猴痘病毒最早是在猴子體內被檢測發現,但猴痘病毒並不是只有動物才會感染,人和動物都可能感染,而且可以互相傳播。人群對猴痘病毒普遍易感,接種過天花疫苗對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護力。
八、個人防護策略
近期出境人員,要關注提前了解目的地國家(地區)猴痘疫情信息,做好個人防護,避免與當地野生動物接觸,避免與猴痘患者或有可疑症狀者密切接觸;遵守國家出入境管理相關規定,配合做好出入境檢疫檢測。
近期入境人員,來自猴痘疫情發生國家(地區)的人員,如接觸過猴痘患者或出現發熱、頭痛、背痛、肌痛、淋巴結腫大、皮疹和黏膜疹等症狀,入境時應主動向海關申報,配合海關工作人員按規定程式落實醫學檢疫措施。入境後21天內應做好自我健康監測,一旦出現發熱或皮疹等猴痘樣症狀,應主動就醫。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做好個人衛生,例如手部衛生,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積極了解猴痘防控知識,增強自我防護意識,減少高危行為,降低傳播風險。
日常生活中不接觸野生或者來歷不明的嚙齒類動物、猴和猿等靈長類動物。如個人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或皮疹,一定要及時就醫,避免與他人發生密切接觸。
根據全球報告的猴痘病例特徵,目前男男性行為人群是猴痘的主要受累人群,為了保護自身健康,一定要引起充分重視,做好個人防護。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