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福建省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及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2021年1月24日在福建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各位代表:
受福建省人民政府委託,現將福建省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提請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並請省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0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全省各級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省委工作要求,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認真執行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審議批准的《政府工作報告》和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落實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的審查意見,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全面完成,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持續向上向好態勢。
初步統計,全省生産總值43903億元,增長3.3%,其中一、二、三産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1%、2.5%、4.1%;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長0.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0.9%;固定資産投資下降0.4%;進出口增長5.5%;實際使用外資增長1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1.4%;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上漲2.2%;城鎮登記失業率3.8%;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3.4%,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7%;節能減排降碳年度目標可以實現。
一年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效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
(一)積極抗疫情,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早部署、早落實,堅持依法科學精準防控,迅速建立統一高效的指揮體系,及時科學制定防控政策舉措,完善社區防控措施,嚴守“四道關口”,築牢“三道防線”,織密“五張網”,3月7日,我省成為全國第三個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清零的省份,截至2021年1月22日,全省已累計331天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開發上線全國首個省級健康碼“八閩健康碼”,線上制碼超過3600萬人,亮碼超過4.6億次,入選全國十大優秀創新案例。用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便民服務平臺”等數字防疫手段,推動全省285家機構具備核酸檢測能力,醫用口罩、防護服等重要防疫物資供應有效保障,口罩産能從疫情前的最高日産量不足30萬個在2個月內提高到3000萬個以上,國家下達的調撥任務全部完成。完成8批次5.4萬件抗疫應急物資調運。累計派出12批1393名醫護人員支援湖北、對口支援宜昌抗擊疫情,累計治愈出院2013人,實現出院患者“零回頭”、病區“零投訴”、醫務人員“零感染”、安全管理“零事故”;按照國家部署,先後選派2支醫療專家組赴義大利、菲律賓協助抗疫,以實際行動傳遞了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中國情懷。
復工復産推動實體經濟恢復發展。紮實推進重大項目重點産業復工復産、滿産達産,相繼作出全力打通“五難”操作鏈、深入實施“八項行動”等工作部署,及時出臺復工穩崗、穩外貿穩外資促消費等扶持政策,上半年基本實現重大項目和主要行業企業復工復産,社會經濟秩序基本恢復正常。通過包飛機包動車包客車等“點對點”一站式服務,暢通省外務工人員復工返崗路徑;設立200億元省中小微企業紓困專項資金,保障企業資金需求;落實“一難一策、一事一策、一業一策、一企一策”,全力穩定供應鏈産業鏈。認真落實減稅降費和惠企紓困政策,不完全統計,全省累計減輕企業負擔超過1300億元,其中新增減稅降費超過600億元(含階段性減免社會保險費261.15億元)。
(二)強化創新支撐,産業鏈供應鏈保持穩定
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實施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加快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持續推進高水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光電信息、能源材料、化學工程、能源器件4家省創新實驗室全面啟動建設,爭創先進光伏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精準靶向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我省創建新能源産業創新示範區。寧德時代儲能微網、福建晉江100MWh級儲能電站列入國家首批科技創新(儲能)試點示範。啟動實施省級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發展工程,推動福州新型功能材料、廈門新型功能材料、廈門生物醫藥及莆田新型功能材料等四個集群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發展工程。獲批7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數量居全國第二。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突破6000家,技術合同成交金額突破183億元。推進福州、廈門國家級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強化海洋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帶動作用。泉州晉江、福州軟體園、東僑經開區等6家雙創主體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發揮“知創中國”“知創福建”智慧財産權公共服務平臺綜合效應,加快實施産業自主智慧財産權競爭力提升領航計劃,在全國率先探索建設覆蓋省市縣三級智慧財産權協同保護體系。
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取得新進展。實施優化産業結構行動和企業技術改造行動,以智慧製造為主攻方向,做大做強主導産業,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實施一二三産業“百千”增産增效行動,加快暢通産業迴圈,打通産業鏈供應鏈堵點中斷點。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38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1個實現正增長。實施製造業優勢龍頭企業和小巨人企業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産業轉型升級取得新進展,鈞石能源“二代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生産裝備”、通尼斯新能源“V型10MW級垂直軸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納入國家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項目清單。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石油化工和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6%、1.1%、10.6%、8.0%,産值超千億産業集群達20個,規模超百億元企業達47家。
數字經濟持續發展壯大。成功舉辦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簽約數字經濟重點項目426個,總投資3316億元。深入實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制定出臺促進5G産業、線上經濟、平臺經濟、區塊鏈、信息消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京東數字經濟産業園、百度人工智慧、比特大陸區域總部等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建設,美圖、網龍等6家企業上榜2020年全國網際網路百強名單,6家企業入圍2020年度中國軟體企業競爭力百強,全省數字經濟增加值突破2萬億元。推動5G網路建設和應用創新,建成5G基站2.2萬個、NB-IoT基站3.6萬個,基本實現縣級以上城區全覆蓋。
服務業轉型升級有序推進。制定實施服務業重點領域高品質發展行動方案,深入推進千家服務業企業增産增效,服務業增加值增長4.1%。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加快建設,福州市列入國家首批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國家A級物流企業達413家,居全國第四位。金融業增加值增長6.4%,本外幣各項存貸款餘額分別增長13.1%、13.7%。全省新增32家境內外上市企業(含過會),其中台資企業5家,創歷史新高,全省境內上市公司達151家,居全國第七位。“清新福建”“全福遊、有全福”品牌持續打響,福州、廈門、三明入選第一批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名單,新增湄洲島媽祖文化旅遊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實現“市市有5A景區”,三明市泰寧縣、三明市尤溪縣、泉州市德化縣和廈門市集美區等4地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13個文旅融合示範項目列入國家文旅部典型案例,晉江市圍頭村等26個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特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深入實施特色現代農業高品質發展“968”工程和農業“百千”增産增效行動,建成一批現代農業産業園、優勢特色農業産業集群和農業産業強鎮強村,十大鄉村特色産業全産業鏈總産值突破2萬億元。農産品精深加工加快推進,新建改造農産品産地初加工和商品化處理中心370個,農産品加工轉化率提高到72%。創建優質農産品標準化示範基地301個,累計認證“三品一標”農産品5016個,評選年度十大福建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和30個福建名牌農産品。全面推進閩臺農業融合發展,6個國家級臺創園連續3年包攬國家年度綜合考評前六名,首批9個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産業園建設加速推進,農業利用台資數量和規模保持全國第一。
糧食能源安全保障有力。農産品有效供給,糧食播種面積1251.65萬畝、總産量502.32萬噸,生豬存欄910.90萬頭,完成國家下達目標;蔬菜産量1492萬噸,家禽出欄10.31億隻、增長3.7%,主要禽蛋産量53.66萬噸、增長10.5%,水産品産量830.34萬噸、增長1.9%。壓實糧食安全主體責任,連續四年在全國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中獲得優秀等級。糧食和救災物資保障基礎進一步夯實,新增省級稻穀儲備40萬噸、應急大米儲備1.7萬噸、食用油儲備2千噸。石油、天然氣、電力、煤炭等能源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推進,互聯互通福州聯絡線、海西管網二期福州-福鼎段、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等項目建成投産,電力新增裝機578萬千瓦,能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三)穩投資促消費,內需市場穩步復蘇
投資結構調整優化。出臺實施穩投資政策措施,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1353億元,佔全國的3.6%;爭取中央專項再貸款73.31億元,775家企業被納入全國名單,居全國第二位。加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投資力度,設立500億元穩投資補短板應急專項融資資金,投放額達550億元。工業投資增長0.7%,其中改建和技改投資增長4.1%,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16.2%。民間投資增長1.0%。社會領域投資增勢較好,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娛樂業投資分別增長2.1%、8.0%、4.1%。
項目支撐作用增強。深化“五個一批”項目推進機制,加強重大項目攻堅,1257個在建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494億元,超額完成年度計劃489億元。分4批次集中開工重大項目997個,總投資7640億元。積極籌劃新基建項目,省級數字經濟項目庫已入庫1725個,總投資1.35萬億元。重大招商項目“雲簽約”391個,總投資7836億元。中化泉州乙烯及煉油改擴建、泉州百宏PTA、金龍汽車龍海遷建、晉南熱電聯等項目基本建成。福廈客專、福州和廈門地鐵、廈門鎢業稀土永磁電機、三安半導體研發生産、省婦産醫院、省疾控中心等一批項目順利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取得新突破,福州機場二期可研獲批,福州、廈門地鐵第二期建設規劃調整方案獲批。
消費增長點不斷拓展。落實促進消費相關政策舉措,持續開展“全閩樂購”“閩山閩水物華新”“八閩美食嘉年華”等促消費活動,福州、廈門等多地推出消費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626.45億元。線上線下融合的消費新模式新業態不斷呈現,網路零售額增長24.7%,體育娛樂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增長6.3%。
(四)縱深推進改革開放,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持續減環節減時限減負擔,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3個工作日內;不動産一般登記時限壓縮至5個工作日,抵押登記辦理時限壓縮至3個工作日;貿易通關時間壓縮2/3以上。市場主體活力加速釋放,新登記市場主體137.45萬戶,增長40%。“信易貸”平臺幫助全省1.9萬餘家中小微企業獲得3.7萬筆、919億元貸款。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廈門、福州在國家發展改革委2019年全國營商環境評價中,分別有12個和4個指標被列為標桿指標,經驗在全國複製推廣。實現“雙隨機、一公開”跨部門聯合抽查常態化,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逐步建立。全面建成省、市兩級政務數據匯聚共用平臺。數字政府建設總指數位居全國前列,政府網站名列省級政府第二名,數字政府服務能力位居全國優秀檔次。依託全省行政審批“一張網”實現97%以上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可網上辦理,“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佔比達到98%。“閩政通APP”基本實現高頻便民事項“馬上辦、掌上辦”。建立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推行“政府做的好不好群眾來打分”,推動實現行政審批服務事項“五級十五同”。
重點領域改革紮實推進。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紮實推進交通運輸、教育、生態環境、科技等領域省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上線運作省“金服雲”平臺,實施普惠金融“百千萬”工程,助力中小微企業融資紓困。推進公共資源交易“應進必進”,提高資源市場化配置效率。推動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全省港口資源一體化整合重組,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等歷史遺留問題等基本解決。出臺支援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政企直通車”平臺,實現省市縣三級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協調機制全覆蓋。穩步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目前全省共有17個試點項目。持續推進價格改革,完成第二監管週期電網輸配電價核定和電價調整。完成整省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試點任務,比全國提前一年。
重點領域風險防控有力。加強對企業信貸、上市公司股票質押、債券違約、房地産債務風險等重點企業流動性風險關注,對相關風險點做到早發現、早識別、早預警、早處置。不良貸款率1.09%,下降0.05個百分點。高風險農合機構化險處置取得階段性成果,有序推動網貸風險出清,非法集資陳案積案化解提前超額完成三年攻堅總目標。深入實施房地産精準調控,房地産市場總體平穩。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中央部署的38項改革成果全面完成,部分成果處於全國首創或領先水準。加強凝練福建經驗,39項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推廣清單,居四個試驗區推廣總數首位。新增同安區、武夷山市等6個生態産品市場化改革試點,引導探索多元化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全面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生態環境品質保持全優、領先全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取得顯著成效。加強能耗“雙控”工作,國家下達我省“十三五”能耗“雙控”目標預計可以全面完成。積極推進綠色生活創建,進一步加強塑膠污染治理,禁止、限制部分塑膠製品的生産、銷售和使用。污水垃圾處理能力提質增效,醫療廢物收集處置設施短板加快補齊。寧德三都澳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取得良好成效。
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落實落細穩外貿穩外資各項政策措施,建立我省外貿外資協調機制,支援外貿企業線上線下結合搶訂單,進出口14035.7億元、增長5.5%,其中出口8474.4億元、增長2.3%,進口5561.2億元、增長10.6%。培育壯大外貿主體,深化工貿對接,加快市場採購全省推廣擴容,晉江國際鞋紡城獲批新試點。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強化“不見面”招商,開展“福建投資促進季”等活動,穩定外資企業供應鏈,推動現有外資企業增資擴産,一批外資龍頭企業陸續增資、到資,實際使用外資347.9億元、增長10.3%。穩步推進重大外資項目,推動廈門電氣硝子玻璃基板三期項目列入國家重大外資項目專班。2020廈洽會共簽約合同項目282項,總投資152.4億美元。有序推進採礦業、製造業等領域國際産能合作,對外投資項目220個,中方協議投資額52.3億美元,增長36.4%。
海絲核心區建設走深走實。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深入實施“絲路海運”“絲路飛翔”“數字絲路”等標誌性工程,成功舉辦2020“絲路海運”國際合作論壇,“絲路海運”命名航線達70條,開行超過2400航次,聯盟成員超過200家。成功舉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中歐(廈門)班列擴線增量,累計發運271列、貨值67.9億元。福州至洛杉磯跨境電商包機航班開通。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增長7.2%。積極推動“兩國雙園”建設。
福建自貿區建設加快推進。成功舉辦福建自貿試驗區高端論壇等系列活動。福州出口加工區、福州保稅港區、廈門象嶼保稅物流園區、廈門海滄保稅港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獲國務院批准整合優化為綜合保稅區;深化方案136項重點試驗任務已實施126項;新推出70項制度創新舉措,其中全國首創39項、對臺13項。濱海新城累計啟動270余項重點項目建設,完成投資超1700億元。廈門片區率先實施跨境電商B2B出口監管試點業務。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加快推進,累計接待遊客459萬人次。閩港、閩澳交流合作持續深化,閩澳合作第三次會議舉行。
深化閩臺各領域融合。健全完善各項惠臺政策措施,加快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兩岸應通盡通步伐加快,向金門日均供水超萬噸,向金馬供氣福建側已基本具備條件,通電、通橋有序推進。兩岸標準共通實現突破,由兩岸共同研製的臺式烏龍茶4項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獲批發佈。首家兩岸合資全牌照證券公司掛牌經營,在全國首創銀行直聯兩岸電商平臺跨境人民幣服務,擴大臺商臺胞金融信用證書頒發試點。舉辦海峽論壇、兩岸企業家峰會、海峽影視季等300多場“線上+線下”活動,累計參與臺胞超過500萬人次。
(五)優化區域佈局,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均衡
閩東北、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發展規劃實施穩步推進,重點領域協作持續深化,區域聯動發展成效顯現。一批重大協作項目取得重要進展,閩東北區域京臺高速公路長樂至平潭段建成通車,衢寧鐵路、福平鐵路開通運營,平潭海峽公鐵大橋建成通車;福州至長樂機場城際鐵路F1線、廈門軌道交通6號線角美延伸段工程等項目開工建設。閩西南區域廈漳泉城市聯盟路全線貫通,福莆寧城際鐵路F2線、F3線和廈漳泉城際鐵路R1線前期工作紮實推進。
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建立完善“一鍵報貧”等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全省現行標準下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20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退出,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摘帽。紮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全省20666戶、65138人國定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積極克服疫情影響,多渠道幫助貧困人口發展生産穩崗就業,強化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精準扶貧醫療疊加保險等健康扶貧政策落實。著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兩不愁”品質水準持續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總體保障到位。中宣部授予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時代楷模”稱號,對口支援新疆西藏工作在國家績效綜合考核中被評為優秀等次。
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龍岩、三明12個原中央蘇區縣納入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範圍。基礎設施持續改善,漳汕高鐵、溫武吉鐵路、溫福高鐵、武夷山機場遷建、龍岩新機場等項目前期工作持續推進。加快泉州白瀨、連城福地、羅源昌西等大中型水庫工程建設。積極發展金銅、稀土、石墨烯新材料等精深加工,發展新能源汽車、環保裝備、林産加工、生物醫藥等産業,打造特色優勢産業集群。實施教育現代化推進工程、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加快補齊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短板,民生福祉持續提升。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編制完成省市縣三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深入實施“一革命四行動”,農村公廁建制村全覆蓋,戶用廁所無害化普及率98.6%;完成79個鄉鎮生活垃圾轉運系統提升,鄉鎮生活垃圾轉運系統全面建成;實現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72.1%;建設改造農村公路1886公里,村容村貌明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目標任務全面完成。漁港建設加快推進,推動在建漁港項目28個,新開工建設漁港57個。
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福州都市圈列入國家年度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工作,批復《福州臨空經濟示範區總體方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晉江、閩侯等10個縣(市)列入國家發展改革委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持續推進特色小鎮高品質發展,長樂東湖數字小鎮促進産城人文融合等經驗入圍國家發展改革委“第二輪全國特色小鎮典型經驗”。
(六)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持續提升
增進民生福祉。28件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民生相關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為75.2%。全省13.39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兜底保障範圍。將城鄉低保標準由每人每年平均7350元提高到8260元;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省定最低標準提高到130元、高於國家標準;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於550元。持續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完成棚戶區改造4.01萬套。
就業總體保持穩定。實施援企穩崗行動,惠及企業23.58萬家、職工410.21萬人。組織實施“十個一批”擴崗行動,千方百計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推動農民工轉移就業,抓好退役軍人扶持安置,實施就業扶貧“挂圖作戰”,強化失業風險防控,落實就業困難人員兜底安置。城鎮登記失業率3.8%,穩定在預期目標以內;全省城鎮新增就業54.6萬人。重點群體就業保持穩定,失業人員再就業24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3.34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88.86%。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組織實施學前教育推進、義務教育提升、職業院校基礎能力建設等工程。加大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支援補助力度,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整治完成率達100%。持續推進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化建設,統籌做好城鎮中小學擴容建設、消除大班額和隨遷子女入學,全省鄉村小規模學校全部達到省定基本辦學標準。啟動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加快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行業企業深度融合,做好泉州市國家産教融合型城市試點建設。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加快廈門大學、福州大學“雙一流”高校建設。推動教育部支援閩南師範大學申報博士學位授予點,支援龍岩學院等申報碩士學位授予點。加快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試點建設,推進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高水準學科創新平臺建設。
醫療健康服務更加完善。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推進“三醫聯動”向“全聯、深動”邁進。加快補齊公共衛生短板,穩步推進省疾控中心綜合改革試點,加強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第一批區域醫療中心試點福州濱海新城綜合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項目建設方案獲批實施,繼續推動醫療“創雙高”,持續提升縣域醫療服務能力。省兒童醫院建成投入使用,推進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國家重點中醫醫院、縣級中醫醫院建設,持續推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示範省建設。加快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和省級中心建設,在心血管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等領域佈局建設一批臨床研究中心,推動重大傳染病臨床救治技術研究。
養老、文化、旅遊、體育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紮實推進養老服務高品質發展,支援養老、社會福利等領域81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養老機構和設施總數達1.4萬個,各類養老床位總數達24.75萬張,養老服務設施基本覆蓋城市社區和72.1%建制村,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37.1張。支援普惠托育服務機構項目24個,推進嬰幼兒照護試點建設。加快文化強省和全域生態旅遊省建設,世遺大會籌備工作穩步推進,成功舉辦福建—東盟友城大會文化旅遊交流合作分論壇、第六屆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國際旅遊節、第十六屆海峽旅遊博覽會等大型活動。省圖書館升級改造工程有效推進,新建18個智慧體育公園、3個全民健身中心,漳州、南安、霞浦列入全國社會足球場地設施建設專項行動重點推進城市。實施公共體育普及工程,新增社會足球場地276片,全省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28平方米。
保供穩價工作取得實效。持續啟動平價商店銷售機制,累計銷售糧油肉蛋菜等平價商品3萬多噸,有效減輕人民群眾“米袋子”“菜籃子”負擔。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承辦第三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進一步鞏固拓展引糧入閩渠道。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價格臨時補貼階段性提標擴圍,累計發放4.86億元,惠及737萬餘人次。全省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上漲2.2%,控制在3.5%左右的目標內。
總的看,2020年全省經濟運作保持基本穩定,主要指標回升情況好于全國,就業、物價、節能減排等主要預期指標進展順利,“十三五”規劃實施取得豐碩成果。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新冠肺炎疫情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明顯影響,地區生産總值、固定資産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主要指標與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目標任務還有較大差距,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創新能力不足,産業發展水準有待提高。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受傳統工業産業佔比較大且恢復較慢等因素影響,工業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娛樂、旅遊、餐飲、住宿等行業增長仍較緩慢。二是重大項目儲備接續不足。受要素保障制約等因素影響,部分項目推進難度較大,投資增長仍存壓力。三是外貿出口受疫情影響較大。受産業結構影響,出口恢復慢于全國,鞋服箱包等我省優勢商品出口仍低於去年同期。四是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財政收入持續回升的基礎還不夠穩固。“六穩”“六保”等重點支出保障壓力大,特別是基層財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同時,民生社會事業領域仍存在不少短板等等。面對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積極應對。
二、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和任務
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一是經濟保持穩定增長。預期全省生産總值增長7.5%左右;固定資産投資增長8%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左右;出口增長7.5%左右,實際使用外資增長6%。主要考慮: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年,是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第一年,也是建黨一百週年的重要年份,我省面臨全方位推動高品質發展超越帶來的歷史機遇,主要預期目標與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精神和“十四五”規劃目標相銜接,經濟運作仍將保持在合理區間。
二是現代産業體系加快構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化,結構升級繼續提速,創新驅動、産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經濟新動能加快培育,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預期R&D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2.09%。
三是民生福祉持續增加。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相關政策舉措得到較好貫徹落實,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的基礎較穩固,預期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公共服務供給能力進一步提升,預期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長4.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漲幅3%左右;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2.67人,每千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達到5.41張;每十萬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數達到2959人;保持生態環境品質優良,完成節能減排降碳任務。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並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以全方位推動高品質發展超越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週年。重點要組織實施好七個方面工作:
(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現代産業體系
大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發揮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先行優勢,推動福州建設福建科學城、廈門建設未來科技城、泉州建設時空科創基地。加快省創新研究院建設,推動4家省創新實驗室發展壯大,在能源材料等領域爭創國家實驗室。建立健全産業重點攻關技術目錄(庫),圍繞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生物醫藥等領域,實施10個以上省科技重大專項,開展核心技術産學研聯合攻堅。實施高新技術企業“雙倍增”專項行動,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能力建設,健全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和服務機制,大力吸引和培育獨角獸企業,扶持一批有潛力的科技型企業加速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緊盯有基礎、有潛力、有條件的優質企業精準施策、精準服務,力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6500家。支援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活動。深入實施高端人才聚集計劃、“八閩英才”培育工程,健全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和服務體系。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行動,完善激勵機制和科技評價機制,探索實施與科技成果應用掛鉤的分配製度,落實好攻關任務“揭榜挂帥”等機制,擴大科研機構和人員自主權。辦好第19屆創新項目成果交易會。推動海峽兩岸共建一批高水準科技成果産業化基地和産學研合作示範基地,支援兩岸信息技術、農業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領域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精心籌辦好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全力打造“數字應用第一省”,力爭數字經濟增加值達2.3萬億元。抓緊成立省大數據公司,承擔全省公共數據資源一級開發和授權開放任務。加快5G、工業網際網路等建設,培育扶持優質企業做大做強,形成一批未來領軍型創新企業。加快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發展網路視聽和超高清視頻等産業,深入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建設一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推動傳統産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實施數字經濟園區提升行動計劃,重點推進福建省區塊鏈主幹網、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城市大腦、智慧視覺AI開放平臺、海洋大數據中心(一期)等項目建設。
培育“三新”經濟增強新動能。積極發展以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主體的“三新”經濟。推動一批創新型産業“落地生根”,大力推動平臺經濟、共用經濟、樓宇經濟、街區經濟、總部經濟等發展。發揮福州、廈門等主要城市的總部經濟效應,集聚大型企業和高端人才等要素,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有序推廣“社區電商”“社區生活管家”等新模式,支援發展網紅經濟、線上教育培訓等新業態。
增強産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強化“六四五”産業體系建設,做大做強電子信息和數字産業、先進裝備製造、石油化工、現代紡織服裝等主導産業,提檔升級特色現代農業與食品加工、冶金、建材等優勢産業。實施龍頭企業“培優扶強”工程,力爭規模超百億企業達50家。統籌推進補短板,加強製造業創新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發揮行業技術開發基地作用,實施一批産業重大技術攻關課題,突破一些産業發展技術瓶頸,推動重點産業龍頭企業原材料、設備國産化。完成500項以上省重點技改項目,推動傳統産業向數字化、智慧化升級。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興産業,加快建設新能源産業創新示範區,加快建設新型功能材料、生物醫藥産業等4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集群,支援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精密儀器設備研究製造,佈局人工智慧、前沿材料、量子科技、智慧機器人、生物創新藥、空天科技等未來産業。實施軍民融合工程,大力發展國防科技工業,服務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做大做強海上福建,持續推動福州、廈門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加快“海上牧場”、海上風電場、海上生態智慧養殖等項目建設。
深入挖掘服務業發展新增長點。實施現代服務業提升工程,持續推進千家服務業企業增産增效,做大做強現代物流、旅遊等主導産業,加快發展文創服務、商貿服務、健康養老等産業。加快交通與物流融合發展,培育全産業鏈供應服務平臺企業,提升港口物流和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推進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和國家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加快發展普惠金融,持續實施“引金入閩”工程,做大做強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深化“清新福建”“全福遊、有全福”品牌建設,組織實施數字文化産業加速行動、文化科技創新行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行動等六個重點專項行動,高標準、高起點推進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升一批高品質旅遊景區和度假區。
實施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提升工程。全力保障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250萬畝以上、總産量穩定在500萬噸,生豬存欄保持900萬頭以上,水産品總産量保持800萬噸以上。實施新一輪種業創新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優新品種,高水準建設“中國稻種基地”。實施特色現代農業高品質發展“3212”工程,做強做優做大十大鄉村特色産業。促進農産品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冷鏈物流,實施“網際網路+”農産品出村進城工程,積極培育休閒農業等新産業新業態。推進農業品牌建設,創建優質農産品標準化示範基地250個,培育“三品一標”農産品240個以上,創建一批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和福建名牌農産品。
(二)注重需求側管理,促進形成強大內需市場
培育和擴大消費需求。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打通堵點,補齊短板,繼續開展“全閩樂購”促消費行動,激發居民消費潛力。加快冷鏈物流、港口物流、快遞物流建設,推動供應鏈應用與創新試點。支援生活性服務類商貿流通設施改造升級、提擋發展,推進數字化、智慧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培育服務消費熱點,促進線上會診、線上課堂、遠端辦公等消費新業態加快發展。穩定和擴大大宗消費,擴大鄉村消費。支援龍頭企業在知名第三方電商平臺建設傳統優勢産品網店。促進旅遊消費加快恢復,推進全域生態旅遊省建設,大力發展夜間經濟,打造一批文化旅遊演藝項目,建設一批高端民宿和精品主題酒店,更好地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旅遊消費需求。
推動“五個一批”項目良性接續。用好“五個一批”工作機制,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在外溢性強、社會效益高領域的引導和撬動作用,在新基建與數字經濟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傳統基礎設施提升、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民生保障等“八大工程”領域,謀劃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加快推動實施。加強與央企、民企、外企對接,實施招商引資專項行動,對接招引一批産業鏈缺失項目、升級項目。擴大製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建立健全重大項目前期工作推進機制,努力實現早開工多開工。及時幫助解決項目推進中存在的梗阻問題,全力加快在建重大重點項目進度,多形成實物投資量。
強化重點項目支撐。初步安排省重點項目1557個、年度投資5239億元。推進興泉鐵路、浦梅鐵路(建寧至冠豸山段)、莆炎高速公路、古雷煉化一體化一期、省委黨校、省婦産醫院等重大項目建成投用,加快建設福廈客專、漳州核電、福州和廈門地鐵、江陰萬華MDI、廈門天馬第6代柔性面板生産線等在建重點項目,積極爭取廈門新機場、福州機場二期、漳汕高鐵、中沙古雷150萬噸乙烯、閩粵電力聯網工程、長汀金龍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擴建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加快溫福高鐵、中石油福建LNG接收站、寧德核電5、6號機組等項目前期工作,爭取昌福(廈)高鐵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
補好投資短板。聚焦交通、能源、市政、水利、環保等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深入實施新基建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基礎設施投資企穩回升。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新改造完工15萬戶城鎮老舊小區。綜合考慮行政區劃、人口分佈、現有設施情況等因素,加強公共服務領域設施建設。聚焦縣城補短板強弱項4大方面17個公共領域,針對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民生短板,加快建設一批社會事業重大項目,推動民生改善與擴大內需有機銜接。
(三)建設開放新高地,推進更高水準對外開放
高品質建設“海絲”核心區。深入實施“絲路海運”“絲路飛翔”“數字絲路”“生態海絲”等重大工程,構建國內國際雙迴圈的重要節點、重要通道。高標準高水準規劃建設廈門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創新基地,深化金磚國家在工業化、數字化、創新、包容增長、投資領域合作。加快建設“兩國雙園”和境外經貿合作區,深化國際産能合作。提升空港口岸競爭力,推進通關便利化,完善單一窗口4.0版功能,推動中歐班列提質增效。
深化自貿試驗區建設。積極爭取擴區,進一步推進投資、貿易、金融、運輸、人員往來的便利化自由化。積極推動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爭取電信、醫療、金融等服務業領域率先擴大開放,把自貿試驗區打造成吸引外資新高地。堅持制度創新與功能培育相結合,推動物聯網、航空維修、積體電路設計研發、進口商品等重點平臺建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高地。
增強外貿綜合競爭力。優化市場佈局,深化工貿、科貿、産貿合作,支援企業出口轉內銷,加快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全省複製推廣。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鼓勵建設高水準海外倉。推動重點企業開展海空快運業務,壯大貨運航線、對臺專線、跨境電商物流業務。深入對接中歐投資協定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幫助企業用好降低關稅、開放市場、區域累積原産地規則等政策,鼓勵紡織服裝等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推進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推動福州、廈門、平潭國家級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加快培育産業聚集區。推進跨境貿易提效降費減時。
提高利用外資水準。強化服務業、製造業等重點領域招商,推動“五個一批”、重點外資、“雲簽約”、廈洽會簽約項目落地見效,推動網上招商常態化。落實鼓勵類外商投資項目相關優惠政策,引導外資投向先進製造業、新興産業、高新技術産業等領域。積極吸引知名跨國企業來閩設立總部,鼓勵外商來閩投資設立研發中心。
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推進閩臺産業、科技、教育、醫療等領域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推動落實同等待遇,提升經貿合作暢通、行業標準共通,提升科技創新合作水準,聯手打造高水準創新平臺。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探索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的臺海通道工程,打造兩岸往來綜合樞紐。持續推進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加大平潭對臺先行先試力度。完善保障台灣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和制度,持續實施親情鄉情延續工程,增進台灣同胞對民族、對國家的認知和感情,吸引台灣青年來閩發展。圍繞半導體、現代服務業等産業,加大對台灣百大企業、龍頭企業招商力度,加強與台灣“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對接合作。加快海峽兩岸積體電路産業合作試驗區、生技與醫療健康産業合作區、台灣農民創業園、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産業園等平臺建設。
持續深化閩港澳僑合作交流。密切閩港閩澳合作,聚焦新開放領域及生物和新醫藥、環保等新興産業,加大招商力度,提升利用港澳資水準。充分發揮香港和澳門作為國際經貿合作橋梁紐帶作用,推進閩港澳“並船出海”。發揮僑胞橋梁紐帶作用,用好閩商大會、世界福建同鄉懇親大會等交流合作平臺,推動閩商閩企走出去,實施僑資僑智僑力引進工程,鼓勵僑資僑胞回閩創新創業發展,把僑的傳統優勢轉化為新福建建設的重要力量。
(四)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行政審批服務標準化規範化,實現全省同一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一趟不用跑”事項比例提高到70%以上。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線上審批。全省各地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1個工作日內。編制公佈省級行政許可事項清單,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和涉企經營許可告知承諾制,推行證照分離改革全省全覆蓋。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網際網路+監管”和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對重點領域實行重點監管。推出更多“一事一次辦”改革服務事項。打響數字福建“一網好辦”數字政府服務品牌,加快推進企業生産經營和個人服務高頻事項“跨省通辦”,在廈漳泉都市圈開展一批高頻事項“省內通辦”試點。
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在省級預算編制中全面實施零基預算改革,切實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持續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完善各類公共資源交易監管規則。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推動集團層面新一輪戰略性重組整合,積極培育上市後備企業,加快推進員工持股試點、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努力促進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健康發展,加快發展專業化經營市場主體,加大養老保險産品創新。推進價格機制改革,落實2021-2022年輸配電價和銷售電價調整方案,完善氣價疏導方案,紮實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持續穩妥推進電力體制改革。
加快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加快推進我省營商環境立法,強化營商環境評估與督導,加大典型經驗和創新做法的總結、宣傳和複製推廣力度。精準落實惠企政策,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確保政策資金兌現到位,讓創新創業創造在福建更快捷、更方便、更易成功。助力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發展,加快完善“金服雲”平臺功能,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上市孵化培育力度。穩步推進區域金融改革創新,完善金融風險監測、評估和處置機制。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出臺省社會信用條例,拓展信用信息在政務服務等方面的運用,加快培育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繼續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維護我省經濟金融穩定。
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傳承創新“晉江經驗”,鼓勵引導民營企業做實業,推動新一輪創新創業大潮。落實支援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措施,繼續加大金融、財政等支援力度,切實清理與企業性質掛鉤的歧視性規定和做法,健全企業家懇談會等機制,把親清政商關係體現在具體服務中,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健全公平競爭規則,讓更多的民營企業健康成長。
(五)突出城鄉融合,優化城鄉區域發展格局
做深做實新時代山海協作。以福州都市圈、廈漳泉都市圈為引擎,持續推進兩大協同發展區重點領域深度協作,進一步促進基礎設施聯通、産業配套協作、公共資源共用和生態保護協同。加快福州至長樂機場城際鐵路F1線、廈門軌道交通6號線角美延伸段工程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廈漳泉城際鐵路R1線、福莆寧城際鐵路F2線、F3線等項目前期工作,打造設區市中心城區至縣城1小時交通圈。強化區域産業上下游聯動和産品購銷合作,精準策劃一批産業鏈缺失項目、延伸項目和升級項目。加快建立公共資源服務共用平臺,促進中心城市優質資源向周邊地區輻射延伸。建立健全跨區域環境治理跟蹤機制、協商機制和仲裁機制,形成一體化的科學考核體系和生態環境監督體系。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快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公共服務擴面提標,謀劃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實施鄉風文明提升工程,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支援老區蘇區加快推進産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嚴格落實五年過渡期要求,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對脫貧地區和脫貧人口繼續在産業、就業、金融、教育等方面予以扶持,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推進宜居宜業的新型城鎮化。編制實施福建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為東部沿海地區乃至全國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可複製可推廣典型經驗。促進特色小鎮規範健康發展,做精做強主導産業,完善産業配套設施,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新型空間。
(六)堅持綠色發展,深入推進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促進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成果新突破。繼續推廣39項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典型經驗和做法,學習借鑒其他試驗區實踐成果,研究出臺“十四五”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紮實推動試驗區建設往廣度深度拓展。推廣連江、順昌等試點市場運作模式,引導沿海和山區根據不同資源稟賦培育發展生態資源運營平臺,建立特色化發展模式和收益分配機制。健全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對森林、濕地、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和重點生態功能區予以保護補償。健全生態司法保護機制,總結推廣共建共治的“生態司法+”工作機制,探索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與環境公益訴訟有效銜接機制。
培育壯大綠色經濟。實施綠色産業指導目錄,推進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建設綠色産業示範基地,持續推動生態産品市場化改革試點。推進綠色製造體系建設,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産、清潔能源等産業。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組織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等專項行動,推進水産養殖業綠色發展,開展海上養殖綜合整治。開展綠色建築創建行動。制定實施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援廈門、南平等地率先達峰,推動碳排放權、排污權、用能權交易,加強能源消費雙控工作。完善綠色金融支援保障機制,推進三明、南平省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完善綠色産品消費激勵措施,推行綠色産品政府採購制度。
鞏固提升環境治理。完善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統籌協調管控制度,建立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實施生態環境監管能力提升行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實施“藍天、碧水、碧海、凈土”四大工程。推廣木蘭溪治理和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經驗,推進閩江、九龍江等主要流域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加強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嚴守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進一步優化危廢醫廢集中處置能力。探索建立“灣(灘)長制”,推進美麗海灣、美麗海岸帶建設。實施重要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推進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改革試點建設和管理機制創新,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七)強化民生兜底,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增大中等收入群體。實施城鎮職工、農民、困難群體、高端人才等四大群體增收計劃,增加工資性、經營性、財産性、轉移性收入,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爭創國家共同富裕示範區。
強化就業優先政策。落實“十個一批”擴崗行動,切實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和農民工等群體就業工作,緊緊兜住就業困難群體,確保就業局勢總體穩定。加強人力資源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能水準,推動更高品質就業。全年城鎮新增就業50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1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
補好民生社會事業短板。繼續推進醫療衛生補短板強弱項,推進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和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體系。加強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建設,積極爭取省兒童醫院、晉江市醫院、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等列為國家第二批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試點,推進省屬優質醫療資源擴容提升,加強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路,改造提升養老機構護理能力,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興辦養老機構。實施普惠養老城企聯動專項行動,推出更多適老化數字産品和服務,認真解決老年人運用智慧技術的困難。實施普惠托育服務專項行動,發展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持續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保障機制,新增4萬個公辦幼兒園學位。推進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提高均衡發展水準,提高義務教育服務能力,鼓勵普通高中特色多樣發展。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實施高水準職業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提升職業院校服務産業發展能力。加快“雙一流”建設,支援天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福州聯合學院建設,引進國內國外知名高校開展合作辦學。實施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完善全民健身設施網路。實施社會服務設施兜底線工程,推動區域性兒童福利設施、未成年人保護設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站、殯葬服務設施、精神衛生福利設施、殘疾人無障礙通道等社會福利服務體系建設。
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精準調控、因城施策。加快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完善長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培育發展長租房市場,新增各類租賃住房2萬套。降低租賃住房稅費負擔,整頓租賃市場秩序,規範市場行為。
全力做好糧食安全保障和保供穩價工作。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産業化應用。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規範耕地佔補平衡,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糧食和重要農副産品供給保障能力,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實施引糧入閩獎勵政策,辦好第十七屆糧食産銷協作福建洽談會,確保省內糧油市場供應充足;強化價格監測預警,持續做好重要民生商品價格調控工作,保持價格總水準基本穩定。
各位代表,做好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意義重大、任務艱巨、使命光榮。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認真落實省委工作要求,落實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決議,自覺接受省人大的監督,認真聽取省政協的意見和建議,強化機遇意識、風險意識,改革創新、銳意進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方位推動高品質發展超越、加快推進新時代新福建建設而努力奮鬥!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