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民生資訊

廈門立法保護嘉庚教育遺産,建立名錄管理制度,推動遺産活化利用

守護百年教育遺産 傳揚嘉庚教育精神

2024-12-26 08:10
| | | |

集美學村的嘉庚建築群

10月19日,“沐光前行”特展在陳嘉庚紀念館開展。

陳嘉庚先生故居保護修繕及室內復原工程完成,恢復對外開放。

市民遊客參觀陳嘉庚紀念館。

舞劇《海的一半》演出照(資料圖片)

修繕中的潁川世澤堂(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鐘靈毓秀的集美學村裏,允恭樓群、尚忠樓群、南薰樓群傲然挺立;被譽為“中國最美大學”之一的廈門大學,建南樓群、群賢樓群百年來上演著無數智慧交鋒;浩如煙海的文獻史料承載了嘉庚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它們共同構成了嘉庚教育遺産的瑰寶。

  ‌嘉庚教育遺産‌,是指承載、體現陳嘉庚教育思想和興學實踐,具有紀念意義和史料價值的教育場所、校園環境、社會活動場所,以及相關的文獻、手稿、圖書資料和其他代表性實物。

  今年10月21日,恰逢陳嘉庚先生誕辰150週年,全國首部教育遺産保護地方政府規章《廈門市嘉庚教育遺産保護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施行,並將每年的10月21日確定為“嘉庚教育遺産日”。《辦法》從適用範圍、規劃管理、傳承利用等方面對嘉庚教育遺産保護工作進行了規定,同時建立了嘉庚教育遺産名錄管理制度。

  嘉庚教育遺産該如何保護?修繕後該如何效益最大化地活化利用?如何更好地傳承弘揚嘉庚教育精神,並使其輻射範圍進一步擴大?按圖索驥,記者實地踏訪陳嘉庚教育相關原址,走訪有關專家,從一處處場景、一個個故事中,還原後人對保護嘉庚教育遺産所做的努力,以及對“嘉庚精神”的敬仰與傳揚。

修舊如舊

一脈風韻

  冬日的晨光打在陳嘉庚先生故居的花崗岩白墻上,折射出金黃色的光芒。始建於1918年的陳嘉庚先生故居,是陳嘉庚及其胞弟陳敬賢回國期間工作和生活的地方。1939年4月,日軍飛機轟炸集美,陳嘉庚先生私人住宅全部被毀,僅余空殼。1950年,陳嘉庚回到集美定居,先將集美學校校舍修葺完成後,才于1958年開始修復個人住宅。

  物換星移幾度秋。60多年過去了,故居還在,毗鄰的集美學村也還在。

  清晨短暫的寂靜被一輛輛運送遊客的大巴打破,陳嘉庚先生故居的一天又開始了。

  “3年前我曾經參觀過陳嘉庚故居,如今的故居面貌煥然一新!”遊客石斌感慨説,過去故居一樓主要是集美學校校史展,二樓是生平事跡陳列室,設施都比較陳舊。

  1988年,廈門市政府將陳嘉庚先生故居列入廈門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並開闢陳嘉庚先生生平事跡陳列館。2022年,集美學校委員會啟動陳嘉庚先生故居數字化復原項目。

  今年10月20日,這座承載著歷史與記憶的陳嘉庚先生故居完成保護修繕和室內復原相關工作,以嶄新的面貌再次向世人敞開了它的大門。

  “此次工程共分為三個部分。”集美學校委員會副主任張志方介紹,一是針對房屋滲水、墻面剝落、構件破損、水電不符合現行文物管理要求等問題,對建築本體進行保養性修繕;二是將室內的佈局和陳設還原為陳嘉庚1958年至1960年間在此居住、生活的樣子,為廣大市民遊客提供沉浸式感悟“嘉庚精神”的實景課堂;三是對室外庭院進行優化提升,並設置“陳嘉庚先生故居歷史變遷”主題展覽。

  修復與修繕,看上去是一個當下的動作,其影響卻指向未來。

  “嘉庚建築等歷史遺存,見證了集美學村百年來的滄桑巨變,不僅折射出陳嘉庚先生忠公愛國、誠毅奉獻、開拓創新的精神品質,也展現了本土傳統文化在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根基上具有的強大包容力和豐富創造力。”集美學校委員會副主任、陳嘉庚紀念館館長翁榮標告訴記者,集美校委會作為本次陳嘉庚先生故居修復的主要責任單位之一,在嘉庚教育遺産的保護和活化利用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是重要參與者也是幕後支援者。

  譬如在資金方面,集美校委會利用香港集友銀行股息收益金,積極推進集美學村歷史文化街區內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修繕工程,1990年以來先後支援相關責任單位完成集美中學道南樓、南薰樓等20余棟建築的修繕保護或建設改造工作。

  “《廈門市嘉庚教育遺産保護辦法》的出臺,為我們進一步做好嘉庚教育遺産的保護管理、價值挖掘和活化利用提供了法規保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翁榮標説。如《辦法》規定,“嘉庚教育遺産保護責任人對嘉庚教育遺産進行修繕維護時,可以按照規定通過有關渠道申請補助,向嘉庚教育遺産保護專家諮詢委員會申請技術支援”“嘉庚教育遺産修繕維護工程預算審核參照國家、省有關文物建築保護工程、古建築保護修復工程預算定額執行”,這使得被列入嘉庚教育遺産保護名錄的建築在修繕保護時具有更充足的資金和技術支援,得以在傳統工藝下實現“修舊如舊”,保留往日的風貌與氣韻。

  道南樓紅磚砌築,南薰樓綠瓦飛檐,龍舟池出江入海……漫步在集美學村,每一景、每一物都彰顯著“嘉庚精神”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目前,集美學村內已完成多處修繕或小修保養,另有廈門地區第一個共青團支部誕生地——集美小學三立樓、陳文確故居、大社陳氏宗祠等文物建築啟動修繕工作。

活化利用

賦予新生

  修葺翻新,是對古舊建築的一次深情撫觸;活化利用,則為嘉庚教育遺産賦予新生。

  跟隨導航行車至天馬山腳下,綠蔭的盡頭豁然開朗,鋪滿紅色瓦片的閩南式屋頂、灰白色屋身的建築出現在眼前——這裡便是集美農林學校的舊址。

  陳嘉庚極為重視農業。集美農林學校由陳嘉庚先生於20世紀20年代創辦,是其“欲振興閩南農林業,則農林學校之設立尤亟亟”這一農林教育思想的重要載體。1925年,集美學校校長葉淵等人按照校主指示前往考察,議定農林學校校址和農林場場址,並在得到嘉庚先生同意後購地建設校舍。

  百年風雨,時光流轉。歷經風雨的學校建築有了歲月的痕跡:白墻上苔痕斑駁點點,屋前藤蔓叢生,嘉庚建築標誌性的紅屋頂居然用烏瓦修繕,荒涼氛圍令人唏噓……

  轉機到來。為了活化歷史文化資源,2022年3月,集美區啟動集美農林學校保護修繕工程。按照“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項目組讓一梁一柱、一磚一瓦延續了嘉庚建築風貌。

  對嘉庚教育遺産的修繕,不僅讓建築重新“活”了過來,更使文物建築的實用功能得以恢復,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改造提升後的集美農林學校結合嘉庚先生農林教育思想和原集美農林學校特質,成立了集美嘉庚鄉村振興學堂,內設集美農林學校校史展館、廈門市集美區鄉村振興研究院、溫鐵軍工作室、集美鄉村振興智庫聯盟、中國社科鄉村振興(福建)研究院廈門工作站,高位推動鄉村振興,沉寂多年的集美農林學校得以煥發新生。

  集美嘉庚鄉村振興學堂為鄉村振興幹部、村“兩委”、返鄉青年等涉農工作者提供農業農村黨建、現代農業農村CEO、現代農業科技及農村文旅類等培訓課程和智力支援等服務。據了解,去年以來,這裡已完成接待參觀、培訓及相關活動共計63場,累計3284人次參與。下一步,還將圍繞“農業教育、農業實踐體驗、農業休閒玩樂”盤活農校周邊山地、農耕用地,整合天馬山郊野公園等周邊資源,開發建設精品課程,將嘉庚學堂打造為廈門市乃至福建省孵化鄉村振興領域各類人才基地,擴大集美嘉庚鄉村振興學堂在鄉村振興領域的影響力,助力全市推動鄉村振興高品質發展。

  無獨有偶,位於集美社後尾角(今尚南路48號)的潁川世澤堂,由陳嘉庚的祖父始建,1892年由陳嘉庚的父親陳杞柏擴建。1874年,陳嘉庚出生於此,並在這裡度過了16年的時光。潁川世澤堂今年4月開始啟動修繕,並於7月修整完畢,之後集美區文旅局在此策劃了“集美之子 少年嘉庚——陳嘉庚出生地紀念館主題展”,通過復原陳嘉庚先生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場景,為陳嘉庚誕辰150週年獻禮。

  “我們在文物維修的基礎上,結合文獻、圖片和影像,串聯起陳嘉庚先生從出生到17歲隨父下南洋期間的成長歷程,力圖使這裡成為一個高水準的歷史點、文化點、教育點。”集美區文化體育事業服務發展中心文化遺産科科長、閩南文化工作者林舜傑告訴記者。

  走在集美大社這段路上,路口處隱匿的指引牌、卡通小人的打卡墻激發著遊客探訪潁川世澤堂的好奇心;堂內,每個展區設計陳嘉庚少年生活、讀書下南洋等主題,讓遊客産生特定的空間情緒,從而拉近與陳嘉庚先生的距離。

  今年10月,一批海外回來探親的華僑、嘉庚先生的子孫後人以及研學的中小學生都來此參觀。從古樸的平房變為開展“嘉庚精神”教育的新陣地,潁川世澤堂恰是文化遺産保護與活化利用的生動證明。

傳承之路

越走越寬

  陳嘉庚不僅為家鄉留下了大量以學校形態、建築形態為代表的物質遺産,更留下了以“嘉庚精神”為靈魂的豐富的精神財富,這二者如同鳥之雙翼,共同構成了保護嘉庚教育遺産的宏大願景。

  10月20日晚,北京中央歌劇院。舞臺上,舞者姿態婀娜,海港、漁船、漁村等具有閩南特色的舞美,將南洋的濕潤海風吹到了深秋的北京。這是嘉庚主題文藝作品——舞劇《海的一半》在北京中央歌劇院的首演現場。

  “‘嘉庚精神’曾經激勵和感召大批海外僑胞關心祖國的前途命運,為祖國統一富強和民族振興而團結奮鬥;今天,‘嘉庚精神’對於凝聚僑心僑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仍然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景小勇這樣解讀“嘉庚精神”。

  延續“嘉庚精神”的文藝創作不止於此。近年來,文藝創作者先後編著出版《集美學村的先生們》等人文集美系列書籍,製作融媒作品《2023對話1913:嘉庚精神·星火相傳》,推出《再會吧南洋》系列廣播劇,打造話劇《華僑領袖陳嘉庚》……新形象、新旋律、新風格,源源不斷的優秀作品以嘉庚故事、“嘉庚精神”為核心,傳遞民族精神之光、厚植精神偉力。

  “用藝術等多樣化的手段來呈現‘嘉庚精神’,不僅能在觀賞中起到文化傳承與教育的作用,讓觀眾産生情感共鳴,也具有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文博處有關負責人表示,鼓勵和歡迎各個單位加入自發創作、宣傳推廣嘉庚教育遺産價值的行列,通過進行文學影視創作、舉辦有關文化體驗活動、開發特色旅遊産品及文創産品等,對嘉庚教育遺産進行活化利用。

  “嘉庚精神”的弘揚,更影響著廈門和廈門之外的四面八方。《辦法》強調了區域協同保護的重要性,未來,“嘉庚精神”的傳承與推廣不再局限于廈門本地,而是將與龍岩、三明、泉州等地緊密聯動,共同建立遺産協同保護機制,攜手將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推向更廣闊的舞臺,包括與境外地區的合作與交流。

  10月3日,交響詩劇《嘉書·2963》在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全球首演。該劇是廈門大學廈門校友會企業家分會攜手國家一級導演王根,為陳嘉庚誕辰150週年的獻禮。

  詩劇以春夏秋冬四季隱喻人生,立足陳嘉庚的人生經歷與國際國內重大歷史時間節點,從一封封平凡的家書引出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賣大廈,辦廈大!”當這句臺詞被擲地有聲地念出時,觀眾席的掌聲此起彼伏,在座同學無一不為嘉庚先生的堅定和無私所動容。

  在當日出席觀演的陳嘉庚曾孫陳銘看來,廈門大學在由嘉庚先生創辦90多年後,回到馬來西亞開設分校,正是“嘉庚精神”的體現。通過諸如《嘉書·2963》首演等紀念活動,可以更好地將中馬兩國民眾凝聚在一起。

  從為嘉庚建築“修舊如舊”的嚴謹翻修,再到創新性的保護與活化利用;從將嘉庚教育遺産融入現代教育體系,再到將“嘉庚精神”推廣至閩西南、東南亞乃至世界舞臺……嘉庚教育遺産,不僅僅是一座座建築、一本本典籍,更承載著陳嘉庚先生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與崇高理想。用多元手段保護嘉庚教育遺産,既是對嘉庚先生的深情致敬,也是對繼承弘揚“嘉庚精神”的深切期許。

  《廈門市嘉庚教育遺産保護辦法》的頒布,可謂是廈門在保護嘉庚教育遺産之路的一座里程碑,更是一處嶄新的起點。未來仍需付出更多的努力,讓嘉庚教育遺産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輝。(記者 田圓 黃星榕 林聞 見習記者 傅韜旭/文 記者 林熙/圖)

來源:福建日報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碼關注中國福建微信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返回頂部